周公解夢見老街小巷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七寶老街位於閔行區七寶鎮的核心區域,歷經千年繁華依舊。這裏既有傳統的手工美食,也蘊藏著深厚的歷史底蘊。七寶老街是一幅立體的歷史畫卷,當你在街上徜徉時,不妨多多駐足留意街巷中的建築與河邊的石橋,閱讀下老建築的風采。

七寶老街

因寺得名的千年古鎮

因寺得名的千年古鎮

七寶鎮因七寶寺而得名。七寶寺始建於五代十國的後晉時期,原名陸寶院,又名福壽庵,原址位於松江境內陸寶山下。唐末,陸寶院遷至吳淞江畔。

五代時,陸寶院改名為七寶寺。後因吳淞江潮水損壞寺基和吳淞江改道,七寶寺又三度搬遷。宋代初年,七寶寺選中蒲匯塘北、橫瀝港西為新址,重建。

1008年,所在地因寺得名為“七寶”,七寶鎮應運而生。

阡陌街巷

七寶地區的基本格局,形成於北宋時期。七寶老街自明代初成,形制規整,方正對稱,呈棋盤格。其中,蒲匯塘與南北大街垂直相交,街分南北,巷串東西,整體呈“非”字形。

南北大街為七寶老街的中軸線,北大街長約300步,南大街長約200步,沿街皆開店鋪。行商作賈形成了前店後宅、前店後房、上宅下店的格局。與南北大街相溝通的是一條又一條的小巷,本地稱為“弄堂”。那些弄堂的名稱,機趣地點穿了其中的內容。

別具一格的傳統民居

七寶傳統民居建築從單棟來說,雙坡黛瓦的大屋頂為主,層高一般不超過兩層。但其整體的組合形式,展現出房宅相連,高低錯落的韻律感,線條柔和而流暢。建築結構多為磚木結構,采用穿鬥式的輕型架構,檁木有外露山墻和封閉於山墻兩種作法。屋頂形式以懸山和硬山為主,通過前後退進和高低錯落關系組合出和諧而富於變化的群體形象。

“後水閣”是臨河而築民居的俗稱,也稱“吊腳樓”。沿蒲匯塘和橫瀝涇的房屋,門前臨街,後廊吊腳立於河灘,有石階直達水面。“後水閣”的建築形式因地制宜,靈活安排住宅,充分利用空間。歷史上臨河而築的民居,常常根據水道曲折變化做前街後河或前店後作坊的布局,房屋進深不一。

七寶老街

修舊如舊,以存其真

早年,七寶老街逼仄狹長,由板條石和磚鋪成,小巷只是高墻間的夾縫,兩側建築屋檐相吸,對街的門窗近在咫尺。2000年,秉持著“修舊如舊、以存其真”的原則,對七寶老街進行了保護性修復以及開發利用。

整個修繕過程中,對南北大街的建築主要以整治和修復為主,建築形式均保留了原有的民居形式。建築立面色彩一般使用天然原色,以淡色調為主,白色的墻體,青灰色的屋瓦,黑色的大門,褐色的木材本色,使建築顯得優雅而明快。

北大街改造前後對比

七寶老街進行修復改造時,還對塘橋進行了全面修繕。蒲匯塘橋於1518年集資始建,後屢次翻建。後橋上建棚,以遮陽避雨,形成橋頭集市。本次修繕拆除了頂棚,重安雕花欄桿,還在橋側楹聯石加刻了兩副對聯。

建築

打卡點

蒲匯塘橋

該橋為三孔式拱橋,主體花崗石質,呈南北走向,跨蒲匯塘。全長31.05米,橋面南邊石階22級、北邊石階23級;兩側橋額分刻陽文楷書橋名“蒲匯塘橋”。蒲匯塘橋今整體保存狀況較好。

七寶皮影戲藝術館

集七寶皮影藝術的展覽、制作、演出、研究、收藏為一體的綜合藝術館。七寶皮影有百余年歷史,系江南皮影的一大流派。集當地民間戲劇、民間美術、民間工藝、民間音樂和地方方言為一體,具有鮮明的傳統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

地址:北西街95號

棉紡織館

明清時期,七寶因棉紡織業的發展而趨於繁榮,是江南地區重要的棉紡織品集散地。棉紡織館結合歷史文獻,以實物、影像、圖文等方式,用全新視角集中展示了七寶棉紡織產業的發展歷史,完整地展現了棉織產業種植技術和紡織工藝。

地址:北大街41號

七寶老街

開放信息

開放時間:全天

景區門票:七寶古鎮景區免費開放,部分景點收費

–END–

資料:上海發布、市文化旅遊局

編輯:周捷

來稿請投:zjwxwxczx@163.com

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新聞宣傳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