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大全夢見紮花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摘要 秦人祭祖風俗和牛郎織女傳說復合及其延生的乞巧節起源於西漢水流域。秦、氐戰爭與和平,民俗文化交融互滲,從而極大地豐富了乞巧內容,得以規模化傳承發展,現已列入國家非遺保護項目,正積極申報“世遺”。經考證,麻姐姐原型不是單純的麻布紡織能手,是由蛙姐姐、媧姐姐衍化而出。跳麻姐姐是古巫文化、蛙圖騰崇拜的遺存。可以說,跳麻姐姐活動所祈求的美滿婚姻才是甘肅隴南姑娘們乞巧的終極目的。

關鍵詞 秦人;白馬氐;跳麻姐姐;乞巧風俗。

一、問題的提出

甘肅隴南西漢水流域是白馬氐族古老的家園,也是秦人的發祥地。二者相較,白馬氐要比秦人在此生息的時間更早更長,尤其是秦人東進後,白馬氐楊氏還建立過仇池國等一些地方民族政權。這裏盛行的姑娘群體乞巧風俗,經專家考證是源於秦人古老的祭祀儀禮,其巧娘娘原型為嬴秦先祖女修[1],後與牛郎織女傳說衍生成為乞巧節俗(亦稱乞巧節、女兒節)。西和、禮縣乞巧節與中國各地七夕文化同源同根,年代已經很久遠了,然而,獨具特色頗有亮點的跳麻姐姐儀項卻一直讓不少人覺著“非常突兀”,甚至於“大惑不解”。之前,甘肅民間文藝家協會原名譽主席、蘭州大學教授柯楊先生曾認為麻姐姐就是“麻姑”[2],隴南秦文化研究會秘書長田佐先生認為是“看山”的麻鷯,抑或為贏秦鳥圖騰崇拜下的“鳥形神屍[3],除此只言片語,對麻姐姐和跳麻姐姐整合論述的文章還很少見到。筆者的祖祖輩輩一直生息在西漢水上遊,出於對家鄉及地方文化的熱愛,我也寫過幾篇有關乞巧調查研究性之類的文章,相繼刊發見諸於《仇池》《隴南日報》《天水晩報》《甘肅文藝》《隴南師專學報》《甘肅史誌》上,有的還被收入《隴南文史》《西和文史資料》《西和乞巧誌》《姜席史話》《隴南秦文化研究資料》和一些學術研討會的論文交流本上,至於對乞巧中為何要跳麻姐姐?麻姐姐的原型是誰?乞巧風俗與白馬氐有無關系等問題,一直處於觀察了解和反復思考階段,未敢輕率下筆專論。不久前,中國隴南白馬人民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隴南市政協原副主席張金生先生發來短信,約我實事求是寫篇揭示白馬人與西漢水上遊乞巧風俗有無關聯的文章,交中國甘肅白馬人民俗文化研究會暨隴南第二屆白馬人民俗文化研討會交流,並提出了他的個人設想和一些觀點,於是才有了這個命題。這是一個全新的命題,重在地域性探討,其中觀點多屬一孔之見,為的是拋磚引玉。不妥之處,還望專家、學者多多教正。

二、跳麻姐姐活動述略

要研究麻姐姐,必須得要首先了解跳麻姐姐的全過程。

跳麻姐姐,民間俗稱“跳神”、“跳麻神”,是一種招魂、請神上馬(腳馬)、祈福問事的巫性活動。許多村寨的姑娘們一年一度成群結夥乞巧,大多數在農歷七月初七晚上於神桌前舉行此項莊嚴神聖的儀式,有問有答,歌舞並重,大約要持續三、四十分鐘。承襲古俗,程式完整。可在照花瓣蔔巧之前跳,也可在照花瓣蔔巧之後跳。節點之外,平時從不亂跳。

要跳麻姐姐,事先要確定恰當的人選來充當“腳馬”(即“神屍”),負責主跳。而這腳馬的擇定,必須得具備相應的條件:一是平時夢見自己跳過神的,很想借此機會真實感受一番;二是認為自己或家中諸事不順,求助於神靈附身,既是“事後禳解”,又是“事先設防”, 誠心誠意主動來跳的;三是大家公認推選的,或曾經有過跳麻姐姐經驗的[4]。姑娘們大多數年齡較小,涉世不深。為了確保活動有條不紊,往往要請法過神的“神婆”或富有跳麻姐姐經驗的老太婆來從旁指導協助,並以防意外。

儀式伊始,集體祭神。禮畢,先由一人潛入神桌下的桌裙後面,主跳姑娘由兩位大姑娘左右陪同面桌而立,其余姑娘相向恭列桌前兩側,開場是一番簡短的對答唱和。如,一側姑娘先發問:“麻姐姐,做啥著哩?”桌下姑娘答道:“磨面著哩。”姑娘們合唱:“東磨面,西磨面,磨磨簸下磨不轉。”接下來,凡是與人們日常生活相關的,都可以作為問答的話題,尤其是茶飯、針線、紡織之類的問答最多。這是跳麻姐姐活動的序曲,問答方式上各個巧點間大體相同,但內容上繁簡不一。如此經過反復問答、集體唱和後,桌下姑娘高聲呼叫道:“麻姐姐的神—來—了!麻姐姐的魂—來—了!”眾姑娘一起附和應聲:“麻姐姐的神—來—了!麻姐姐的魂—來—了!”至此,迎神招魂儀式結束,姑娘鉆出桌裙,同大家一起用數板調跳唱《麻姐姐歌》。如:

麻姐姐,快些來[5]

麻姐姐,快些來,香蠟表紙接你來;

麻姐姐,隔山來,腰裏裹的紅纏來;

麻姐姐,隔河來,手裏端著栲栳來;

麻姐姐,虛空裏來,腳上穿的登雲鞋;

麻姐姐,神來了,黑天半夜行(步行)來了;

黑天半夜咋(幹什麼)來了,端的杏核茶來了;

黑天半夜走來了,端的蜂壇酒來了;

杏核茶,蜂壇酒,麻姐姐一雙好巧手;

雲裏頭走,虛空裏行,麻姐姐只愛勤戶人。

流傳到今天的《麻姐姐歌》比較多,雖長短不一,但內容上卻大同小異,多屬敘事、贊頌之詞。不同的歌詞有“麻姐姐,隔河來,手裏打著響鑼來”;“麻姐姐,翻山來,腳踏鋪下的紅氈來”;“麻姐姐,水火頭來,腳上穿著大紅鞋”;“麻姐姐,地下走著來,腳穿一雙繡花鞋”;“虛空裏來,雲裏頭走,麻姐姐手拿降妖鬥”;“虛空行,雲裏走,上河裏來了下河裏走”(上河:指天上的河;下河:指地上的河,也俗稱“天河”)等等。

跳麻姐姐帶有一定的神秘、浪漫色彩。《麻姐姐歌》一旦唱起,神桌前主跳的姑娘和左右陪伴的兩位姑娘便開始踏著節拍手舞足蹈。基本動作是雙足原地跳躍,兩臂前後甩動。起初,節奏舒緩,輕跳曼舞,富有韻律;隨之,節奏逐漸加快,跳擺也越來越劇烈,幾乎是上氣不接下氣。如此持續大約十分鐘左右。若陪跳姑娘體力不支,可以中途由別人替換,但主跳姑娘必須要堅持到底,直至“神靈附體”才算告一段落。主跳姑娘倒地不起時,眾人高呼“請神上馬”, 並由大姑娘將其抱起,便試探性地問道:“你是麻姐姐神還是巧娘娘神?”若回答:“是麻姐姐神”時,便證明神靈已經上身腳馬。否則,還要繼續跳下去。這是跳神的第二階段。

在“跳麻姐姐” 活動中,主跳姑娘是麻姐姐神的“腳馬” ,是神的“代言人”,也是人、神、鬼想通的媒介,其內在本質,和巫婆法神的角色一致。神靈一旦附體,姑娘們便一起跪地祈禱:“麻姐姐,麻姐姐,您是救世女皇、至靈至應的大神,請你嘴裏頭莫留言,舌頭底下莫壓話,給糊塗的陽人指一條明路吧!神前一爐香,人前一席話,若我們那個曾經無意冒犯了您,還請高擡貴手,千萬不要計較……”接下來,人人虔誠上香磕頭,逐一求福問事,有求必應,皆大歡喜。

最後,姑娘們懷著無比喜悅的心情,又是一番潑又潑的盡興狂舞。大多數乞巧點上的舞蹈動作仍以跳麻姐姐時的為主,同時有的還伴有牽手擺臂式。域內傳承的《潑又潑》有好幾首,現擇其主流歌詞摘錄兩首:

(一)

潑又潑,潑又潑,青草芽兒樂又樂;

稱線來,拿線來,白綾子紮起裹腳來;

紮花要紮扣線來,紮下的花兒動彈來;

紮花要紮麻葉來,要紮十朵蓮花來;

紮花要紮金絳來,要紮半個月亮來;

十朵蓮花九朵開,將有一朵沒開開,

拿到坡上風吹開[6]。

(二)

潑又潑呀,潑又潑呀,姊妹乞巧樂又樂呀。

用心梳妝打扮哩,要顯姐姐的手段哩。

紅緞子的繡花鞋,手拖手兒跳起來。

前一跳,後一擺,盡著興子放心載。

帽蓋子後面要長蟲,瓦眉兒上下像扇風。

妹子的臉蛋兒跳紅了,姐姐的小腳跳疼了。

跳疼了呀跳酸了,一雙花鞋拐偏了。

潑又潑呀,潑又潑呀,姊妹乞巧樂又樂呀。

跳乏了,唱亂了,一雙花鞋拐爛了。

跳得高興沒說了,只怨纏成小腳了。

妹子賭咒不再纏,老天勸說也枉然[7]。

至此,整個跳麻姐姐活動才算圓滿結束。

(圖片選自網絡 /連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