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在夢中被催眠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寫“凡爾賽”文學的人們,是在炫耀什麼?(二)

接上文,前文介紹了《自卑與超越》中的個體行為中的兩個表象,即自卑與優越感。人們多少都具備自卑感,因而在成長以及生活中追求優越感。兒童早年的成長經歷,對生命意義最原始的理解,以及因周遭撫養環境所形成行為固化模式,會持續到成年,而缺陷、溺愛、忽視都會導致兒童對生命意義做出錯誤的解讀。

今天帶大家繼續解讀本書。

三、對夢境的解讀。

對夢境的解讀最有名的就是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學派和個體心理學派。而佛洛依德認為夢有其意義。“意識”與“無意識”是相對立的,夢可以解釋與白天思維矛盾的規則。同時,他將夢放在了性的背景下考察,以及認為夢是對於死亡無意識渴望的表達。

但個體心理學對夢的研究則認為,夢與清新時並非對立。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白天專註於優越性地追求,則夢中人們也忙於同樣的問題,每個人都有統一的潛在目標。

如果沒有壓力和緊張感,夢就存在於一種平靜安寧的睡眠狀態中。只有在遇到現實壓力下,夢才會提醒我們面臨的困難和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夢的意義在於,為個人的生活方式提供防護,一次對抗常規認知的壓力。如果一個個體面臨他不願意面對的事物,他就會潛意識中借助夢喚起的感覺來肯定自己的態度。

生活的方式就夢境的編劇、制作人和導演,夢為人們的生活方式提供支持和辯護。往往我們在夢中欺騙自己,用做夢來自我催眠。

古人用“周公解夢”來解釋一些夢境中的發生的事,那麼所謂的“解夢”是否有科學的依據?

古人認為,夢由象征和隱喻構建而成。比如,有的人夢到掉牙、從高處墜落、到處找廁所、蛇等。

有的隱喻可以造就美好、奇妙的幻想,但必須認識到,如果被擁有錯誤生活方式的人所用,隱喻就會變得很危險。學生面臨考試壓力很大,可能夢到自己找不到考場,或者站在懸崖邊,他可能會產生一種錯覺,要采用逃避的策略,將考試比喻成了謎團或者深淵,完成自我的欺騙。

夢可能愚弄和欺騙自己,所以用來解釋現實,往往可能適得其反。對於夢,必須考慮的是它給人帶來的心情以及對於整個生活方式的反應。

四、家庭和學校的影響。

首先,家庭的影響。

家庭生活中,最不需要的就是權威的存在,家庭不需要被統治,家人之間都應該平等對待。

母親是在孩子嬰幼兒時期最重要的角色。為母之道來自於本能,以及興趣和練習。母親全身心的愛給予嬰兒滿滿的安全感。如果一位女性對自己的母親角色不滿足,那麼她和孩子就會遇到麻煩承受壓力。

如果一位母親過於溺愛孩子,孩子就不能通過母子關系,建立起其他社會聯系,引導他們平等地與周圍環境展開合作。這將是一個嚴重的錯誤,母親最終會成為長大後孩子的從屬,成為被孩子控制的仆人。

孤兒院的孩子往往表現對他人漠不關心,這是因為從來沒有人,成為他們和同伴之間橋梁。從沒有體會愛和被溫柔對待的孩子,怎麼可能去溫柔友善地對待這個世界?

一位母親的雙重任務就是,成為孩子信賴的人以及將這種信賴和友善擴散開去。

父親在家庭中的角色同樣重要。剛開始,沒有母子之間那麼親密,等孩子逐漸長大,情況就會改變。如果母親沒有成功地將孩子的興趣,擴展到包括父親在內的其他人,孩子在社會興趣的發展中將會遇到一系列的障礙。如果父母婚姻問題很多,對孩子來說就是危機重重了。

一個父親的職責包括:是妻子的好伴侶、孩子的好夥伴、社會的好成員。他必須妥善處理工作、友情和愛情,還需要照顧和保護好妻子和孩子。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如果父親是家庭中的主要經濟支柱,也不可以貶低妻子,成為施予者。和諧的婚姻,夫妻雙方只存在分工不同。妻子同樣付出很多,沒有不平等的關系。

父親對也孩子的影響非常大,有些孩子終其一生將父親視為偶像或者最大的對手。父親對孩子的懲罰,尤其是體懲,往往會造成對孩子的傷害破會父子感情,讓孩子害怕父親而非成為朋友。

家庭中無需權威,需要的是合作。父母在教育問題上要保持一致,不應該偏愛任何一個孩子,否則會讓其他的孩子產生嫉妒和自卑。手足之間應該平等,一個孩子太突出勢必影響其他孩子的成長。

無論何時,如果人們追求的目標是成為征服者,去戰勝和征服他人,都是早期童年經歷的結果,是當初沒有在家庭中獲得平等地位的孩子,努力競爭的結果。唯有父母給予孩子足夠愛、溫柔和安全感,並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與合作能力,才能避免這一令人遺憾的結果。

其次,學校的影響。

兒童發展有無限可能,教育對其選擇影響最大。

公立學校產生於工業革命時期,政府對工人要求會閱讀、寫作、做算術,以滿足對社會上層階級的服務,但這種教育形式的弊端逐漸出現。人們有了新的訴求,尤其現在發展越來越快的智能科技,自由思想、創新意識不斷湧現,社會大跨越的新時代已經來臨。

學校應成為讓孩子們學會思考,了解文學、藝術和科學,並成為有創造能力,獨立於社會,並適應快速發展社會的人。

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拋棄教條主義。對於在家庭教育中已經受挫,遇到困難的孩子給予幫助。發現學生的困難,糾正家長的錯誤是教師的職責。並與孩子建立紐帶,成為他們信任的人。最糟糕的手段,就是批評、指責,這只會讓他們更加厭學。

在校外拉幫結派的孩子,能找到這個群體中的共性,受到同是問題孩子的賞識,融入在學校中無法融入的群體,得到安全感。不被班級接受的孩子,容易被刺激後走上犯罪之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應該警惕,幫助這些孩子學會合作融入班級。

失敗的教育,在於教師和父母沒能找到正確的方式激發孩子的興趣,應利用一切興趣去誘導他們,培養出其他興趣。

一個家是一個集體,一個班級也是一個集體,培養孩子在集體中的興趣和合作,以及成員之前的平等關系。

教育最大的問題,不是在於兒童的極限,而是兒童對於自己的設限。如果因為喪失希望,認為自己不會成功,形成“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就會與成功漸行漸遠。教育中,學校和家庭都應該破除兒童對自己的限定。

對學習成績也應如此。成績的高低,並非天分高低的指標,也不應該是孩子給自己能力打上的標簽。影響心智的往往是孩子對自己未來成長道路的態度。

關於“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的爭論,在個體心理學派中,顯然站不腳,他們認為只有拼命要逃避責任的人,才會秉持這樣的觀點。所謂的“善”與“惡”只是在社會環境下,和其他人類共通培養出來的產物。

就像懶孩子,他們生活在他人的期待中,是被寵壞的孩子,從嬰兒時期就開始習慣於期待不勞而獲了。對待懶孩子,可以和孩子進行一場關於懶惰的談論,讓孩子了解懶惰從何而來?為何有人會犯懶? 懶孩子為什麼不改?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變?討論時,他們並不清楚自己是談論的對象,問題不在他們身上,他們也會感興趣,從談話中受益。

如果面對批評與指責,很難取得效果,讓他們冷靜思考這個問題,可能會有所改變。

對於學校教育中的跳級,作者認為並不是件好事,跳級的孩子通常會肩負一些無法實現的期待。對於一個光芒耀眼的孩子,對於整個班級的進步也更有利,應該更傾向於給這些孩子提供其他活動和興趣作為補充。他們的興趣也會擴展到其他孩子身上,促進孩子們之間的踴躍參與。

而對於留級的孩子,往往仍然惹是生非依然故我,留級的做法未取得效果。作者認為同一些教師利用假期來教育落後的孩子,幫助他們認清自己生活方式的錯誤,靠自己努力獲得進步,不失為一種好的方式。(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