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揚塵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摘要:夢是最常見的生理現象之一,但我們對夢的所知並不算豐富。夢最令人著迷的在於其與意識和記憶的聯系,古往今來,哲學家、心理學家到今天的神經科學家,都對於夢的機制和原理有著濃厚的興趣。本文針對夢境的研究進行廣泛性地綜述,從夢境的發生、夢境的檢測、夢境的幹預和功能入手,總結了夢境研究各方面的進展,並總結了夢境研究常用的方法和實驗範式。本文為我國夢境研究人員及相關疾病的臨床工作人員提供了基礎性的參考。

關鍵詞:夢境,機制,檢測,認知,幹預

1. 夢境簡介

夢是是睡眠時大腦中發生的影像、聲音、思考或者感覺。做夢是一種常見的生理現象,通常發生在快速眼動睡眠(REM)期間的淺睡狀態,期間特點有快速眼球水平運動、腦橋及皮層高度活躍、心跳呼吸加速一級暫時軀體麻痹[1]。夢境的內容是人們神經系統的感知、記憶、存儲等功能下所產生的,蘊含著人們潛意識中的願望和情感[2]。

人類對夢境的探索從未停止,從數千年前《周公解夢》、莊子夢蝶的哲學角度,到弗洛伊德《夢的解析》開始從心理學的科學角度探索夢,再到“記憶揚塵”、“活化-合成”等現代科學理論,我們對夢的認識、解讀、利用和幹預正在逐漸清楚和深入[11]。

從心理學角度看,弗洛伊德認為夢是潛意識欲望的滿足,人在清醒的狀態中可以有效地壓抑潛意識,使那些違背道德習俗的欲望不能為所欲為。但當人進入睡眠狀態或放松狀態時,有些欲望就會避開潛意識的檢查作用,偷偷地浮出意識層面,以各種各樣的形象表現自己,這就是夢的形成。夢是人的欲望的替代物,它是釋放壓抑的主要途徑,以一種幻想的形式,體驗到這種夢寐以求的本能的滿足[4]。隱藏在潛意識中的欲望之火由於現實的原因遭受壓抑不能滿足,而潛意識中的衝動與壓抑不斷鬥爭,形成一對矛盾,進而形成一種動力。這種動力使欲望尋找另外一種途徑或滿足,這就是夢[3,5]。弗洛伊德認為夢不僅是一種無意識的生理現象,而包含許多深沈的含義。

除此之外,對夢的心理學解釋還有問題解決理論,即夢主要是用來處理與生存法則有關的信息,提供有關如何解決問題的深刻見地;學習理論,即夢是大腦處理白天所接觸到的信息的過程,它幫助我們清理掉沒用的信息從而避免大腦信息混亂;副產品理論,即夢是一種沒有涵義的幻象,是大腦在處理感覺輸入的隨機脈衝時所產生的一種幻象[2]。

從醫學角度,普遍的看法是,夢是腦在作資訊處理與鞏固長期記憶時所釋出的一些神經脈衝(記憶揚塵),被意識腦解讀成光怪陸離的視、聽覺所造成的。這些脈衝通過“活化-合成”渠道成為有一定意義的夢境:腦幹中的橋腦即使在睡眠中也會不斷發出訊號(PGO波),這些訊號刺激、活化了腦的意識部份,使它合成一段有意義的夢。該理論進一步發展為“連續活化”理論:即睡眠的功用之一是把臨時記憶轉化成長期記憶,快速動眼睡眠(REM)階段處理無意識的“程序性記憶”,而非動眼(NREM)階段處理有意識的“陳述性記憶”。在REM階段,腦的無意識部份正在處理程序性記憶,而有意識部份的活動則因感覺被切斷而降至最低,此時自記憶庫流出的資訊脈衝會活化有意識部份而使它借由聯想編織出一段夢[6]。

本文對近年來夢境有關的研究進行了概括性綜述,包括了做夢的機制、夢境檢測、夢境幹預、夢境的功能以及夢境的研究技術幾個方面,特別是針對夢境檢測和幹預的前沿進展進行了調研,有助於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夢境研究的脈絡、重點和未來方向。

2. 做夢的機制

夢發生的機制至今眾說紛紜,一致的看法是做夢發生在快速眼動睡眠(REM)期間。經驗研究中提出了若幹模型以解釋REM期間做夢的機制,如霍布森的“ AIM模型”、 索爾姆斯的“腦神經多巴胺能機制”、“功能性狀態轉移假說”、“隱蔽-REM模型”等模型[9]。解釋夢境發生機制的神經科學理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AIM模型”是針對睡眠機制的經典模型[14]。其中“A”表示激活,指的是在REM睡眠期間,許多皮質區域重新激活,這樣的激活是主動的過程,被認為是神經元自我調節的開始。“I”表示輸入和門控,即在“A”激活期間,內部的神經活動與外部的感覺輸入被隔離,因此人在此時發生夢境而非情緒過來。由於“門控”的效果,大腦在夢境時保持活躍的“脫機”狀態。在此階段,大腦在腦橋腦幹(P),丘腦的外側膝狀體(G)和枕葉皮質(O)產生活躍的激活信號,並因此被稱為PGO波。PGO波可能構成內源性產生的信號,不僅阻塞了外部感覺輸入,還使大腦保持睡眠狀態,也構成了感知和運動控制的信息構建塊。在做夢時,我們的感覺和運動完全是虛構的,但是真實,喚醒狀態下的感覺和運動的模擬卻令人印象深刻。與外界隔離的大腦將這種內源性刺激視為外源性刺激,模擬了其與外界的相互作用。“M”表示調制,在夢境過程中,胺能神經元釋放的神經調節劑會對大腦產生廣泛的化學影響,指示其他神經元和電路保留或丟棄其已處理信息的記錄,導致喚醒意識可以很好地記憶,而夢境意識則沒有。在夢境狀態腦部乙酰膽堿,多巴胺,組胺,去甲腎上腺素和血清素等神經調節物質與清醒狀態有很大差別,可能是介導夢境的記憶調節功能的機制。“AIM模型”主要針對腦幹神經元不同活動差異狀態,三維AIM模型描述了成年人的大腦不同狀態,並顯示了它們在白天和黑夜中的變化情況,但該模型尚不能解釋區分REM睡眠與醒來的大腦活動區域差異。

“AIM模型”主要針對做夢的神經生理機制,而並不能揭示夢境中的“意識體驗”部分。“激活-合成”理論關註心理狀態的形式特征,並提出了夢境中意識產生的機制的猜想[15]。該理論的基礎是,大腦在REM睡眠期間脫機,經胺解的大腦的膽堿能激活為夢的獨特形式特征(如視覺幻覺,幻覺喪失)提供了最佳的神經物質環境:導致離奇感覺、情緒等意識增強和自我反省意識、記憶力減退。“激活-合成”理論認為,在REM期間腦橋PGO波動,投射到同步活躍的皮層,並激活了皮層中的部分記憶信息,並被視覺等皮層嘗試合成為有意義的片段;這樣的片段被REM期間內源性的意識所感知,成為夢境的本體。“激活-合成”理論並沒有解釋夢境內容的產生,與記憶的邏輯關系;同時,做夢過程抑制了海馬體的活動,導致夢境難以形成情景記憶;針對夢境和記憶的關系的討論,是目前一大研究重點,也存在很多爭議[16]。

除了傳統的夢境狀態,近年來,針對“清醒夢”(Lucid dreaming)的研究成為一大熱點。“清醒夢”是一種特殊的狀態,受試者介於夢境與清醒之間,其特點是受試者能夠明確地知曉自己在做夢,甚至能主動控制夢境的部分內容[17]。EEG研究發現,清醒夢狀態下,大腦混合了夢境和清醒的腦電特征,初級和次級意思回路同步激活,期間伴隨著40HZ高頻的額葉活動[18]。目前清醒夢的機制尚不明確,但有證據表明,清醒夢的發生與前額葉前皮質(aPFC)和頂葉皮質活動有關[19]。

夢境過程還受到若幹神經調節物質的影響。如存在松果體中的色胺衍生物(Tryptamine derivatives),被認為與夢境和幻覺發生有關[10]。夢境的發生與麻醉有關,麻醉後成人與兒童均更容易進入夢境[20,21]。

從心理學角度,做夢受到人格因素的強烈影響。負面的經歷,如兒童期間虐待經歷,與夢境中發生的負面事件相關[22,23]。白天的經歷和強烈的情緒,也可能影響夢境的內容和強烈程度[24]。健康的參與者填寫了一份幸福感調查表,隨後進行了為期三周的每日夢境日記和夢境影響評估。分析表明,內心的平靜與積極的夢境情感有關,而焦慮癥狀與消極的夢境情感有關。

在中醫角度,研究人員將夢境分為生理之夢、病理之夢,認為夢境的發生受到外界刺激、氣血陰陽、情誌等因素影響[7]。國內學者從中醫“五行、五神”角度著手,對夢境的形成、睡眠障礙相關研究進行了綜述,並借助西方心理學理論探討了生理之夢與病理之夢的區別[8]。

3. 夢境檢測

傳統上,神經電生理監測技術被用來進行睡眠和夢境的檢查。腦電圖(EEG),眼電圖(EOG)和肌電圖(EMG),被統稱為多導睡眠圖(PSG),可用於檢測睡眠的不同狀態。夢境時腦橋產生的PGO波是監測夢境的特異性神經電生理特征,可用於精確地檢測夢境是否發生。當然,也可以簡便地用REM睡眠的特征作為夢境發生的特征,當然REM睡眠並不完全等同於夢境,激活的腦部活動可能並沒有形成內源性的意識[25]。甚至一些研究發現在NREM期間也可能伴隨有夢境的發生。學者采用高密度(256通道)的EEG設備,檢測了被試在NREM期間的突觸低頻活動,發現這些活動與喚醒時報告的夢境記憶有關[26]。

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成像用於揭示人腦在醒來,NREM和REM睡眠時不同區域的相對血流[12]。在快速眼動睡眠中(與清醒相比),有更多的血流流向腦幹、邊緣前腦。反映出REM期間幻覺體驗的顯著增加。相比之下,快速眼動過程中的低水平思維反映了該狀態下背外側前額葉皮層血流量的減少[27]。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同樣可以揭示夢境發生時的部分特征,如額葉失活、邊緣相關的前額葉皮層以及緊密相關的內側亞皮層和部分新皮質在REM之後會重新激活[28]。

快速眼動(REM)睡眠期間呼吸是不規則的,而在非REM睡眠期間呼吸是穩定的不規則的呼吸可能受到皮層活動影響,並反映了夢的精神內容。因此對於睡眠期間呼吸的監測可以方便地反映夢境的發生和部分內容。夢境中被動內容可能影響真實的呼吸特征。如報告在清醒夢中潛水的發作性睡病被試,其真實的呼吸速率將會下降;而其清醒狀態下現象潛水場景並不會影響呼吸;類似的,報告在夢境中進行歌唱的被試,其真實的呼吸會伴隨間歇性呼吸暫停與急促,這與真實的歌唱情景十分類似。更有意思的是,夢中屏住呼吸的主動行動,將會影響真實的呼吸:一名患者在REM睡眠中進行了9秒長的中樞性呼吸暫停,她隨後報告她夢見她屏住呼吸,以避免在城市的地鐵中行走時聞到有毒的氣味[29]。

4. 夢境幹預

傳統的研究采用藥物對夢境進行幹預。使用巴比妥類藥物(barbiturates)減少了REM睡眠的總量, 使夢境體驗更加寧靜;而在停用巴比妥類催眠藥物後,加劇了快速眼動睡眠,被試在早晨將報道更生動的夢[30]。類似的,戒煙藥物瓦倫尼克堿(VCL)會增加夜晚醒來的頻率和負面夢境記憶數量[31]。

日常的學習活動,可能會影響近期的夢境內容。最近的研究發現,被試在白天連續進行新穎的視覺、嗅覺任務學習,可能會反映到被其自我報道的夢境內容中。其中視覺學習任務的體現會更加強烈,被試顯著更多地報告了與特定視覺情景相關的內容、以及與實驗室和實驗研究人員相關的夢境內容[32]。類似的,研究人員通過讓被試進行VR飛行任務,成功誘導了夢境中與飛行有關的內容[33]。或者通過在睡前主動的誘導對某人的想象,增加了該人物出現在夢境中的概率[34]。

情緒壓力,特別是焦慮的情緒,比上述學習任務更強烈地影響近期的夢境內容。學者評估了被試報告的精神壓力,與夢境情感基調之間的關系,發現了顯著的相關性[35]。類似的研究通過一定的刺激影響被試的情緒狀態,達成了對夢境情感基調的幹預[36]。特別的,一些精神疾病的特征同樣會反映到夢境中,如強迫癥患者夢境內容將會呈現更多的癡迷/強迫內容[37]。

最新的研究采用雙半球經顱直流電刺激(tDCS)影響了受試者的夢境內容。通過刺激被試運動皮層,發現夢境的運動相關的內容顯著減少了。揭示了夢境的內容與皮層“合成”有關,通過對相關皮層的電刺激幹預,可能達到幹預夢境內容的效果[38]。類似的,最近的研究發現額顳伽馬腦電圖(EEG)活動與夢中的意識存在聯系;並通過REM睡眠期間進行低伽瑪帶電流刺激影響正在進行的大腦活動,並在夢中引發了自我反思意識;表明高階意識的確與25和40 Hz附近的同步伽馬振蕩有關[39]。類似的經顱AC刺激(tACS)對意識的促進刺激,是誘導清醒夢的一種方式[40]。

進一步地,夢境的內容與皮層活動的強烈聯系,提供了操作夢境內容的基礎。已有學者探索了廣泛的感覺刺激技術在睡眠和夢境工程領域的應用,幾乎任何感覺刺激都具有調節夢境內容的潛力,包括刺激觸覺,溫度,前庭,嗅覺和聽覺的手段。未來通過感官刺激模擬夢境中世界的“夢境工程”可能成為新的研究熱點[41]。目前已開發出的可穿戴電子設備Dormio,即實現了上述“夢境工程”:在睡眠開始時自動生成連續的聽覺刺激,這些刺激與催眠期間反復提供信息有關,通過靶向記憶增強的原理,從而可以將該信息直接整合到夢境內容中[42]。

5. 夢境的功能

針對夢境功能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對生理能量調節、情緒調節、記憶和學習、以及意識的形成幾個方面。在生理能量調節方面的研究是最早關於夢境功能的研究。Allan Rechtschaffen及其同事通過REM睡眠剝奪動物實驗發現,做夢與生物的能量調節有關,包括進食、體溫調節等方面。被選擇性REM睡眠剝奪的大鼠可能死於熱量失控狀態[43]。

夢境和睡眠對人的心理狀態具有不可替代的調節作用,從佛洛依德的心理學假設即可看出。受到REM睡眠剝奪的成年人通常會報告認知功能減退和情緒失調[44]。夢再睡眠中體現了情感同化功能。情緒是睡眠中選擇性處理信息的標誌,選擇相應的信息整合到長期記憶結構中和整合到預先存在的記憶網絡中。做夢中激活的記憶片段之間的關聯會產生夢境隱喻和超聯想,反映了這些情緒同化的過程,因此對情緒反應和情緒調節有著重要的作用[45]。在快速眼動睡眠期間對夢境內容的自適應調節可通過控制情緒內容的強度和可變性來減弱不可控和強烈的情緒。情緒調節方面的功能解釋了有精神病經歷的個體中更激烈和破壞性噩夢的經歷。情緒調節可能代表著一種保護夢境和睡眠質量的重要控制機制[46]。

做夢過程是長期記憶整合以及大腦塑性的重要過程,對學習和認知能力有著關鍵作用[12,47]。雖然這一點觀點被普遍接受,但仍有一些實驗呈現相反的結果。如REM睡眠並不能顯著增加語義記憶,一些針對REM抑制的精神類藥物,反而能增強學習能力等[11]。夢境對於認知能力的作用,不僅體現在記憶的整合,還體現在記憶的消除。夢境時大腦擦除一些不良的連接,清理一些突觸痕跡,為清醒後的認知功能做準備[48]。夢境過程中對記憶的清理,有助於神經突觸可塑性的增強,以及新興突觸的產生[49]。

比較前沿的研究指出,夢境是“自我原意識”形成的關鍵過程。REM睡眠不僅能增強感覺整合,在嬰幼兒時期顯著更多的夢和REM睡眠,可能是前腦發育和形成“原型自我”的過程,及自我意識形成的過程[11]。

6. 夢境的研究技術

夢境的研究主要涉及機制、檢測、幹預和功能四個方面。其中針對夢境的機制,采用fMRI和PET,以及高密度EEG等檢測設備,探索睡眠發生時期大腦發生的功能性變化[50]。在夢境檢測方面,主要涉及對夢是否發生以及對夢的內容的檢測。其方法包括,通過PSG(多導睡眠圖)及相應的電生理方法,檢測夢境是否發生;在發生夢境時,將被試喚醒,以獲取其自我報告的夢境內容[51]。

在夢境的幹預方面,除了傳統意義上采取藥物幹預,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采用電生理的幹預,包括經顱直流電刺激、經顱磁刺激等。對夢境幹預的實驗,是研究夢境功能和機制的重要手段,但越來越多的學者希望通過外部幹預,影響夢的內容。

在夢境功能研究方面,學者很早就發明了睡眠剝奪(SD)研究範式,在動物或人身上進行睡眠剝奪或者特異性睡眠剝奪(如只剝奪REM睡眠)實驗,以探究特定睡眠階段的功能。SD方式還發展出了一種新的實驗範式,稱為“夜間連續覺醒”(ENSA),即將被試沒24分鐘喚醒一次,以記錄夢境的發生和內容[52]。一些特殊的睡眠疾病,如發作性睡病[53],也為睡眠功能研究提供了資源。通常睡眠功能的研究會輔助以認知學和心理學的實驗,以探究腦功能和情緒與夢境的相互影響。

7. 總結

夢是一種感覺,夢境與幻覺有著本質的區別,夢境更像一種感知,而幻覺是一種想象[13]。夢境的內容與多個皮層的活動共同相關。在夢的感知中,人可以進行豐富多樣的體驗,對夢境的主動控制是未來研究的大方向。做夢不僅實現了情緒、認知方面的多種功能,同時還可能存在更深層次的、與心裏人格的聯系。目前關於夢與記憶關系的研究,也是一大值得探索的領域,同時越來越多的研究和技術能夠支持夢境的檢測以及解析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