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坐著船航行在大海上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新華社南京9月6日電題:追星逐箭 向海問天——記我國第三代航天遠洋測量船遠望6號

米思源、孫誌剛、倪棟梁

解纜啟航,鳴笛離港。

8月17日,遠望6號船又一次駛離碼頭,剛剛團聚一個多月的船員們又一次離別親人,奔赴印度洋執行多次海上測控任務。

這一次,他們的總航程將超過1.6萬海裏,海上作業將達76天。

33次遠征大洋,累計航程可繞地球赤道22圈,70次圓滿完成以神舟、北鬥等為代表的海上測控任務……自2008年交付使用以來,這艘我國第三代航天遠洋測量船勇闖遠洋深海,在波峰浪谷間創造出遠洋測控點位最遠、緯度最高、捕獲目標時間最短等多項紀錄。

13年追星逐箭,13年向海問天。細數這艘“明星船”耀眼履歷,船長楊便佼連連感慨:“趕上了最好的時代,能夠駕馭著最先進的測量船馳騁在祖國航天夢想的金色航道上。”

(一)

“長江6號發現目標!”

2008年9月26日,西太平洋某海域,調度員徐正峰在執行神舟七號海上測控任務中,喊響了遠望6號船船史上第一聲調度口令。

13年來,這個位於水線以下的“測控大廳”,見證了遠望6號船無數次任務成功的輝煌。

回憶首次任務,驚心動魄的場景仍讓現已是副船長的徐正峰心有余悸。

任務前3小時,雷達突發重大故障。應急搶險人員僅用15分鐘就從12套設備、300余根電纜中準確找到了故障點。隨後,船員們找工具、剝線纜,怕時間來不及就用牙齒咬、用手剝,最終在任務前最後30秒搶修完畢。

那天,雷達牢牢鎖定目標。鮮有人知,雷達內5名年輕的工程師頂著輻射輪流托舉著線纜,跟隨雷達一起轉動。

“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跟國家使命緊密相連。”徐正峰說。

夢想傳承,薪火永續。

2020年10月,遠望6號船遠航歸國途中,24歲的助理工程師王恒巡視經過螺旋槳附近,在滔滔浪花聲中辨別出一絲異響:“細微但尖銳,像是螺絲松動發出的叮叮聲。”

經過檢查,是螺旋槳某配套設備松脫。如果任由故障發展,就可能導致船舶主機損壞。

迅速返航、直接進廠。王恒說:“我是一顆小小的螺絲釘,願鉚在神舟、嫦娥、天宮等大國重器上。”

(二)

2021年5月23日,剛返航不久的遠望6號船突然長鳴汽笛。

緊急出航!短短46小時,遠望6號船迅速完成物資補給、設備檢修後,解纜離港,創造了遠望號船休整狀態出動速度最快的紀錄。

最具挑戰性的,是毫無預兆的應急測控。

“各號註意,這不是演練,這不是演練!”2016年12月28日,原本有條不紊的某型任務全區合練,被一陣突如其來的指令打斷,“商業遙感01組衛星出現異常,長江6號開展應急測控!”

此時,全區合練還在正常進行,全體參試人員立即分作兩路、忙而不亂,兩項任務互不幹擾。一個半小時後,他們及時捕獲目標,精準發出遙控指令,圓滿完成衛星姿態調整。

應急十分鐘,幕後十年功。多年來,船上的試驗機房內燈火徹夜通明,各專業組結合測控任務,堅持定期進行聯調演練、設備維護、數據分析,在一次次任務準備和任務實施中錘煉出隨時完成任務的能力。

(三)

2020年6月6日,航行中的遠望6號船緊急關閉了發動機。

“有根繩子纏在螺旋槳上了。”在船尾甲板,實習技師章鵬程控制著潛航器,在螺旋槳附近仔細觀察。

船舶大海航行,被廢棄的纜繩纏住是最麻煩的,輕則主機超負荷工作,重則直接拋錨停機,水下排除故障難度高。

海面上,2名輪機技師站在補給用的金屬吊框內,慢慢降到和海面齊平。1人對著平板電腦裏水下圖像,另1人把著4米長的特制切割刀,調整角度來回切割,將纏繞的纜繩清除幹凈。

在這場故障排除過程中,船員們短時間內自制出的3D打印串繩器、焊接割刀、雙鉤等工具功不可沒。

多年來,遠望6號船成立測控支持實驗室、“創”團隊、“源”動力工作室等多個創新平臺,一系列新科技、新發明得到廣泛應用。

(四)

2021年2月10日,農歷臘月二十九,遠望6號船在爆竹聲中再次啟航。

循著最後的手機信號,輪機技師鹿佳來到船尾,在卡頓的視頻畫面中為懷孕的妻子送上新春祝福。

19年海天生涯,歷經2代3艘遠望號,鹿佳早就習慣了聚少離多。日復一日積累下近千張面額不等的電話卡,摞成厚厚的3大本。

“第一本湊滿用了快10年,現在出海多了,四五年就要放滿一本。”捧起沈甸甸的“集卡冊”,鹿佳頗為動情,“這裏的一分一秒,見證了我的青春、愛情和親情。”

除了聚少離多,船員們還需面對海上的寂寞孤苦。年均200天在海上,再壯觀的景色也顯得乏味。

“要是能看到一點綠色也好啊。”人力資源部主任羅海艇在一次午餐時發現一粒蒜頭發了芽,靈機一動倡導在船上開展種蒜苗比賽。

很快,蒜苗萌發了,或深或淺的綠色,在不經意間裝飾了整艘遠望6號船,成為深藍中“最美”的風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