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自己雙腳如飛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豆瓣評分7.8!一上線就廣受好評,最近一檔文化類綜藝節目《最美中軸線》走紅網絡。

這檔節目由著名音樂人胡彥斌、蕭敬騰等人傾情加盟,他們組成一個個“中軸拾音團”,在北京的中軸線上采風,在將北京無窮魅力展示給觀眾的同時,也讓人身臨其境地聆聽這座古都在滄桑變化中發出的聲音。

北京這座城市的歷史底蘊自不必說,古往今來,除了紅墻高瓦、深宮秘苑,還匯聚了三教九流、五行八作。

主創團隊為何選擇中軸線,作為展示北京城的窗口呢?

在講解中軸線的故事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北京城的歷史。他與一位神秘人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提到“黑衣宰相”,人們都能想到朱棣身邊的謀士姚廣孝。

其實,姚廣孝的所作所為是cosplay某位元代名人,姚是他的忠實迷弟。

這個人是元世祖忽必烈的重臣。

他通曉諸子百家、兵法政務,在忽必烈統一天下的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

關鍵是他通陰陽,曉天機。

他曾跟忽必烈說,自己何年去世,果真如此。

忽必烈選擇厚葬他,盜墓賊就聞風而動,當掘開他的墳墓後,上面赫然寫著:“某年某月墓被盜。”

驚出了盜墓賊一身冷汗,自然也不敢繼續挖下去了。

這個神奇的人物叫劉秉忠,他早年做過金國的小吏,入過全真教,後來又剃度出家,可謂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人物。

在海雲禪師的推薦下,劉秉忠進入了忽必烈的幕府,由於他博學多才,忽必烈很是倚重他。

隨著元朝逐步完成了天下的統一,忽必烈原先的都城上都,也就是開平,不再適合作為元朝的政治中心。

劉秉忠請定都於燕,也就是今天的北京。

隨後,劉秉忠受命前往中都,多次實地查勘,並選定了以金代行宮大寧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營建新的都城。

這是因為此地的太液池和瓊華島景色宜人,風景如畫,有詩人柳永筆下“三秋桂子,十裏荷花”的勝景,忽必烈在登基之前常住在此,而且可以充分利用高梁河和玉泉山的水系,以滿足宮室龐大的日常用水需求。

從公元1267年起,劉秉忠開始負責營建皇城和宮殿,到公元1274年,新的皇城宮殿正式竣工。

這年正月初一,忽必烈在新的宮殿舉行了大典,接受百官朝賀。

公元1285年,大都的外部城墻、官署、鐘鼓樓、大護國仁王寺、大聖壽萬安寺等重要建築陸續竣工。

到公元1294年,社稷壇、通惠河水道、孔廟、國子監等建築工程也陸續完工,這也標誌著元大都的營建工作基本完成。

元大都平面呈矩形,東西短、南北長,城墻全長60裏又240步(約28.6公裏),面積是金中都的2.7倍,人口近百萬,跟盛唐時期的長安城幾乎相當,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如果我們從空中俯瞰北京城,就會發現它形似哪咤的樣子。元大都當初也的確被叫做“三頭六臂娃娃城。”

傳說劉秉忠為了營建北京城,終日奔波選址,他老感覺身邊有個小孩兒跟著。

到晚上,劉秉忠夢見那孩子說:“你要在這裏建都城確實很好,這個地方你是選對了。可是北京城這地方有只孽龍,會引起大水災,你必須請我來,按照我的樣子建都城才能鎮住它。”

劉秉忠驚醒後,才想到那孩子其實就是哪咤。

但這個夢卻給他造成了困擾,因為按照《考工記》,都城應該設計成正方形如果把城弄成個娃娃形,那會怎麼樣?可是不按照哪咤說的做,真要是孽龍發起威來,北京不就淹了嗎?那還建它幹什麼?

幸好劉秉忠比較聰明,又熟知天文、地理、律歷、三式六壬遁甲之類的學問知識,仔細一想就明白了:哪咤不是三頭六臂嗎?城的形狀不能建成這個樣子,可城門是完全可以布局成這個樣子的。

按照《考工記》,營國之制的都城是要設12座城門,四個方向各設3座城門。

這是因為古人視12為“天之大數”,城門取數12,意在應合12時辰。

可是《周易》中“天地之數,陽奇陰偶”,天數1、3、5、7、9和地數2、4、6、8、10。

如果取“天地之中和”,也就是把天位數的中位數5與地位數中位數6相加,給北京城建11座城門,這樣就有了天地相合的含義了。

站在地理上看,南邊為陽代表天,所以南邊的城門為3,取象陽數;北方為陰代表地,所以北邊的門為2,取象陰數。這不是與天地相合嗎?

於是劉秉忠就按這樣子建造了北京城:

東西兩側各三座城門好比是六臂,北邊兩座城門則是腳踏烽火輪的雙腿。

東邊的齊化門、崇仁門、光熙門為左邊三臂;

西邊的平則門、和義門、肅清門為右邊三臂;

北城墻上的兩座城門建德門、安貞門便是哪咤的雙腳;

東嶽廟,是哪咤右手的乾坤圈,妙應寺(白塔寺)是哪咤左手的火尖槍;

最重要的是南邊建造了三座城門,順承門、麗正門、文明門,好比三頭。

這三座門明著看是兩門,但實際卻是三門,麗正門也就是今天的前門正好在北京城市的中軸線上。

由此,皇宮處於北京城的中心,皇帝辦公的大殿處於皇宮的中心,龍椅更是大殿的中心位置,不偏不倚地處於中軸線。

自唐代大天文學家僧一行改進了中軸線的偵測後,這個設計理念就被運用了。

宋朝皇城開封就是這種布局。

在中國古代,中軸線代表的是以皇權為中心的嚴整、等級森嚴的統治秩序,詮釋帝王的合法性和“受命於天”是其核心的功能。

元大都的中軸線起於南城的麗正門,一路向北,經過千步廊、皇城正門、宮城正門、延春門、厚載門、萬寧橋、抵達中心臺小閣,劉秉忠將元大都幾乎所有重要的主體性建築都設計在了這條中軸線上。

可是,宋朝皇宮在開封城的中軸線毫無偏差,劉秉忠設計的北京中軸線卻不是正南正北,而是向西偏了2°多一點。

中軸線的歪移,導致位於中軸線上的龍椅其實也變“歪”了,元明清三朝四十多位皇帝就這樣“歪”坐龍椅統治中國800多年。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劉秉忠肯定是不會由於民族出身,故意給忽必烈挖坑的,因為宋朝失去半壁江山後,到忽必烈時代,北方人對宋朝的認同早就淡薄了。

也不存在著勘測誤差的可能。

因為唐朝時候,中國已經能夠將中軸線準確無誤勘測出來了。

而且,忽必烈的龍興之地上都,也是劉秉忠設計的,中軸線分毫不差。

加上,劉秉忠營建北京的時候,還拉了自己的同鄉大科學家郭守敬。

這一切,更像是有意而為之。

這是因為在劉秉忠建造元大都以前,元朝的政治中心還遠在開平,是蒙古統治者在元朝建立之前最重要的都城之一。

遷都大都後,由於夏季天氣酷熱難耐,所以忽必烈每年夏天都要率領臣屬、妃嬪前往上都避暑,處理政務,由此產生了兩都巡幸制。

即皇帝以及政權的核心機構人員在寒冷的秋冬季節在元大都辦公,而相對溫暖的春夏季節巡幸回開平。

因此,元大都的中軸線有意向處於西北方向的開平有所傾斜。

元上都和元大都的設計者劉秉忠,想必在建大都時也揣測了忽必烈的心思,將兩都的“王氣”通過中軸線聯系起來。

到了明朝,朱棣在有著“劉秉忠2.0版”的姚廣孝支持下,發動了“靖難之役”,當上皇帝後,遷都北京。

明朝包括後來的清朝幾乎全盤繼承了元朝的中軸線,只是修正了北部偏離的部分,南部照舊。

明清紫禁城仍然偏西多一點。

修正北部,自然是因為明清兩朝不需要再和開平有什麼聯系有關,那為何不把南部一起修正呢?

這是因為劉秉忠設計的時候,也想到了“亢龍有悔”的道理,正午的太陽過後,就是日薄西山。

故意偏離一點,是意味著永遠有進步空間。

梁思成先生評價,前後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空間的分配都是以這中軸為依據的。氣魄之雄偉就在這個南北引伸,一貫到底的規模……有這樣氣魄的建築總布局,以這樣規模來處理空間,世界上就沒有第二個!

但2011年啟動北京中軸線申遺項目以來,北京相關部門為了申遺成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卻遭到了人們的不理解。

為了申遺,需要把一些被民眾占用的空間給騰出來,遷移過程中又會涉及到補償等社會保障問題,很多人認為這是勞民傷財之舉。

其實,由於中軸線的設計理念本身就很具備文化價值,加上中軸線雲集著北京所有重磅的人文景觀,所以中國才將中軸線申遺。

國家領導人對北京中軸線申遺指示:中軸線,是北京老城的靈魂與脊梁,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護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

步入新時代,北京中軸線,這條從歷史深處走來的北京“符號”,已經不僅是北京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對象,更承擔著北京實現新發展的重要使命,他的背後是北京,是北京面向未來的大格局。

北京中軸線申遺,正在為北京、為中國打開一幅嶄新畫卷!

守護傳統文化,不僅是政府相關部門的責任,也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為助力中軸線申遺,一向熱心社會公益的360,也將北京城市之美與科技相結合,將中軸線800年的恢弘歷史搬進了360畫報,讓傳統文化通過炫酷的數字化展現形式煥發新生。

用戶進入360畫報界面,輕輕滑動鼠標,隨著左側中軸線手繪圖標劃過,永定門、 正陽門、紫禁城、景山、鼓樓、鐘樓等沿線景點美圖依次映入眼簾。基於覆蓋3億上班族的龐大用戶優勢,360畫報讓大家足不出戶就可以領略北京中軸線之美,有趣的互動形式、精彩的美圖素材,在年輕人中引起了很大反響。

包括北京中軸線在內,360畫報還發起了“跟著屏保遊中國”系列活動,在8-9月間,依次將敦煌博物館概念藝術展、春城昆明COP15(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會議)、常州中華恐龍園等文化、旅遊景點收錄在屏保畫報中,以極具視覺衝擊力的裸眼3D、趣味互動形式,讓因疫情打亂出遊計劃的人們在線上身臨其境感受祖國山河與文化之美。

此外,用戶還可以在微博參與#跟著屏保遊中國#話題互動,贏取文創禮包、景點門票、智能硬件等超值好禮。

從故宮文創、三星堆面具、景點雪糕到洛神水舞,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放棄了“高冷範”、“夫子腔”,選擇以更切近年輕人審美的方式實現創新破圈。而360畫報此次將中軸線搬上PC屏幕,不僅架起了年輕人與傳統文化的溝通橋梁,更激起了重遊北京城、深入了解並主動傳播中軸線文化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