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吹頭發風力不夠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今年的冬天還沒到來,有關“60年以來最寒冷的冬天”的消息卻早已在互聯網上鋪天蓋地,在這其中,很多自媒體還煞有介事地搬出“拉尼娜現象”試圖進行佐證,這也辛苦了中國氣象局,即使發了很多次辟謠新聞,但看來現在依舊有許多人相信。

單純拿出拉尼娜來預測冬天的寒冷程度自然不算科學,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之所以大家可以拿出這種現象、那種規律來預測天氣,都要感謝近代科技與衛星技術的發展。

根據歷史記載,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建立了氣象學後,直到18-19世紀,德國人布德蘭才通過那時發明出來的氣壓、溫度與濕度測量儀,並開創了近代天氣分析與預測方法。爾後經過數百年的疊代,才有了我們現在可以隨時查閱的天氣預報。

亞裏士多德

而在科學認知水平較低的古代,人們想要得知老天爺在未來幾天是什麼心情,一開始可是下了很大的功夫。

不只會解夢的周公

《論語·述而》曾記載:“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意思是孔子自覺已經嚴重衰老,很久都沒有夢到過周公了。

這裏的“周公”原本比喻的是孔子想恢復西周禮樂制度的理想,但後人曲解了原意,將“周公”單純與“夢”結合在一起,把周公本人塑造成了“夢神”。

而直到今天,“周公解夢”這種流傳在民間的傳統夢文化,也依然家喻戶曉。經查,該詞百度指數月均穩定在6萬左右,與十一期間“杭州西湖”和“烏鎮”的熱度基本相同,影響力頗為廣泛。

在歷史上,“周公”指的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公旦,他最有名的事跡是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不過少有人知的是,他在數學和天文領域也有很多代表性的成果。

《三才圖會》的周公像

根據《周髀算經》記載,周公曾在河南登封下令建立了中國現存最早的天文臺,這座建築不僅可以更直觀地觀測天象,上面的圭表還可以粗略測量太陽位置。通過這種方式記錄的氣候變化,為當時農業生產和祭祀活動提供了更多參考。

值得一提的是,在1276年元朝時期,忽必烈曾下令對該觀星臺進行大幅改造。而升級後的登封觀星臺,準確度大幅提升,還測出了回歸年長度為365日5小時49分20秒,這個數值與現行人類使用的格裏歷完全相同,並且算下來比後者早了300年的時間。

也就是說,當你在“雙十一”的淩晨用顫抖著雙手清空購物車之後,坐上時光機還可以看到幾百年前的古人是怎麼過11月11日的。

河南登封觀星臺

周公建立的這座觀星臺,為古人觀測氣象提供了方法與依據,當時從中央到各諸侯列國,都普遍設有觀天和祭祀的場所。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因為戰爭不斷,各國更加重視天氣為戰場和生產帶來的影響力,比如《三國演義》裏的經典故事“草船借箭”,就是諸葛亮通過詳盡的天氣記錄,總結出長江流域的氣候和異常天氣變化特點,進而預知了天氣,才想出了這一計謀。

到了西漢時期,氣象預測技術已經變得相對成熟。天文學家落下閎與鄧平等人,在他們撰寫的《太初歷》中詳細描述了至今仍在沿用的二十四節氣,並將其正式定為歷法。

雖然當時的二十四節氣不算精確,但它可以讓月份與季節的搭配更為合理,能更有效地幫助了農業生產,在此同時也幫助他們發現了極端天氣與異常氣候之間的關系,比如大暑時節氣溫不高,大雪時節並沒有下雪,大家就會得知今年的天氣“不太對勁”,需要做一些防護措施。

《漢太初歷考》

花樣百出的宋朝“氣象局”

隨著時代的發展,宋朝在天文和氣象方面的探索成果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唐朝曾在城市中建立了街鼓制度,每天讓專人走街串巷敲鼓來提醒市民城門開關的時間。而自從宋朝廢除了這項制度之後,北宋都城開封和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便出現了一批“報曉人”——在每天早上,八百年前的杭州市民就能聽到官方提供的“天氣預報”。

根據《夢梁錄》的記載,杭州城周邊的寺觀會在四更之後開始鳴鐘,寺觀內的行者頭陀們隨即開始在自己所負責的區域內沿街“報曉”。他們會邊敲打著鐵板或木魚,邊高聲喊著今日天氣,如果是晴天就會喊“天色晴明”,陰天會喊“天色陰晦”,雨天則是拉長聲音叫“雨——”。

國家圖書館館藏《夢梁錄》,為明代楊循吉刪節明抄本

《夢梁錄》對報曉人沒有太多記載,不過提到了無論天氣多麼惡劣,報曉人都會按時上街播報天氣,可以推測當時報曉人這個職業已經有了規章制度,並且天氣狀況在當時的社會中也已顯得非常重要。

由於宋末戰亂,大量史籍與資料遭到焚毀或遺失,以至於我們現在已經無法查閱到有關宋朝觀測和預報天氣的詳細記載,不過可以推測的是,當時的天氣預報信息來源,應該來源於皇家天象管理機構“太史局”。

《宋史》曾記載過這樣一件事,北宋景德四年(即公元1007年)十一月,宋真宗發現前一天傍晚的降雪突然停了,於是夜晚命人觀察天氣動向。觀察人員回話:雪會繼續下,而且不小。結果第二天的積雪果然超過了一尺。

如果不是碰運氣的話,那麼這種通過夜晚觀察就能準確判斷出降雪趨勢的水平還是不容小覷的,雖然文章中沒有提到觀測人的姓名和官職,但是從“於宮廷視之”這句話中歷史學家推測,這個人大約是翰林天文局的官員。

《雪中梅竹圖》宋·徐禹功

宋朝的天氣預報除了有益於生產生活,還要服務於祈禱活動。

當時詔令曾明確規定在祈禱之前,要讓太史官先預報天氣,然後選擇下雨的時候去祈雨,仿佛是想等到“雨神”上班的時候再去找他,這樣的祈禱會事半功倍。

比如北宋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的夏天,開封旱情不斷,大臣們都諫言宋仁宗親自去祈雨。皇帝表示,太史官說本月初二應該會下雨,所以我初一去。

這個簡短的對話讓歷史學家註意到,當時太史官預報了至少48小時內的天氣,《宋史》雖然沒有記載這個預報是否準確,但這卻是太史局負責預報天氣的直接證據。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宋仁宗明孝皇帝肖像

而除了預測天氣,太史局還負責觀測日月、星辰、風雲和氣候等事宜,每項觀測結果都要詳細記錄並上報秘書省。《宋會要輯稿》現存資料還有從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立秋到嘉定十七年(1224年)立秋的全部風向觀測資料,共計62年,內容系統且詳盡。而根據研究表明,太史局所招募的氣象觀測人員曾在南宋時期達到了125名,可見官方對於天氣的重視程度。

天文臺所使用的天文圖

雖然南宋時期的氣象典籍已存世不多,但從其他文獻中我們還能大致看到當時的氣象觀測水平。

南宋學者鄭樵曾系統地列出過《占候風雨賦》《雲氣圖》《氣象圖》等17個氣象典籍目錄,《宋史》也收錄了《雲氣測候賦》和《占候雲賦式》等26個氣象典籍目錄。上述典籍名稱均未重復,可見其豐富程度,並且,從書名中也能夠得知,南宋人在觀雲、占風、測雨等領域均有建樹,其氣象認知水平可見一斑。

古代戰場的“無形利器”

《孫子兵法·始計篇》曾提到:“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這段話將氣象條件擺在了僅次於“方針政策”的第二位,同樣可見在當時天氣變化會為戰場帶來怎樣可觀的影響。

而在還原和反映古代戰爭的遊戲中,為了力圖真實,也經常能見到將天氣因素納入到玩法系統的設計,比如最近上線的由騰訊出品的三國題材大世界沙盤戰略手遊《鴻圖之下》之中,就對武將技能和天氣變化做了巧妙的結合。

遊戲擁有實時的晝夜變化和天氣系統,不僅通過虛幻引擎4帶來了良好的視覺體驗,在實際戰鬥裏,配合著武將的不同屬性,天氣變化對戰局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遊戲內同樣帶有天氣預報

比如錦帆賊出身的甘寧非常熟悉水性,如果在雨天戰場的話,他就能額外使自身進入免控狀態,並且,甘寧的武將技能“驚濤駭浪”還可以對敵方武將進一步施放“水浸”效果,造成額外傷害。

此外,關羽也有一個後期可以解鎖的主動武將技“水淹七軍”,如果處於雨天戰場,則會額外施加一層“力竭”效果,讓敵方無法戰鬥。

而在大風天氣下,擅長火攻的陸遜則可能大概率統治戰場,通過風力為更多敵方士兵施加焚燒效果,造成大量群體傷害。

可以看到,《鴻圖之下》裏的每一位武將,均有貼近自己特質的屬性,以及對特定天氣的連攜技能與效果。這些元素不僅大大提升了策略性,還配合著遊戲特有的實時模擬演算技術,給玩家帶來更強的視覺衝擊力。

《鴻圖之下》沒有采用傳統SLG手遊中簡單動畫+後臺演算結果的戰爭呈現方式,而是利用虛幻引擎4極佳的性能表現,在手機端還原出“千人同屏”的戰爭場面。

玩家可以真切地參與到每一場戰鬥中,在戰前可以根據對面陣容調整武將站位,並且於戰鬥中釋放武將技,觀察士兵作戰情況。這種革命性的互動手法,讓每位玩家都仿佛置身於真實戰場中,也消除了在數值上“暗箱操作”等現象的可能性。

除了天氣變化和真實戰場以外,《鴻圖之下》還通過引擎提供的PBR渲染技術,將不同地形的元素完美展現出來。

遊戲還原了歷史上著名的戰略要地,並根據地理位置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的地理風貌。

比如幽州地界內就被皚皚大雪所覆蓋,漫天飄舞的雪花仿佛訴說著戰爭的殘酷。而涼州則是截然相反的場景,寂寥的植被點綴著澄黃的大漠,透露出別樣的荒野之感。

值得一提的是,遊戲還還原了“河西走廊”和戰略關口“陽關”,玩家可以率先占領關隘,把握戰略要地,為自己贏得優勢。

除此之外,喜歡《三國演義》傳統劇情的玩家,也可以在遊戲中體驗到經典戰鬥的魅力。

《鴻圖之下》還原了三國時期的13個洲,200多個郡縣的歷史版圖和真實地貌,並以此為創作土壤,將歷史上著名戰役復刻進遊戲。無論你秉承的是“與人鬥其樂無窮”,還是想要單純感受三國戰爭的宏大場面,都可以在遊戲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

結語

如今大家習以為常的天氣預報,其實也只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在這項看似普通的信息背後,也蘊含著無數人類的智慧結晶。

而面對紛繁復雜的戰場環境中,一丁點的天氣變化都有可能會左右戰局的最終走向。雖然今天的我們依舊沒有辦法回到過去,看看古代戰場中的烽火狼煙,但是在遊戲中,利用擬真的天氣系統以及戰場環境,玩家已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體驗到了那些年的崢嶸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