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摸到了狗屎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諜海風雲,熒幕上不過冰山一角。/《風聲》

第五期硬核讀書會介紹的四本書,絕對比所有諜戰大片都精彩。

當間諜是什麼樣的體驗?

絕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沒有機會認識一名間諜,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對間諜有著各式各樣的想象與理解,其中多半來自於影視文學作品。

間諜往往深陷正邪之間,在“無間道”的遊戲裏,忠義兩難全。在《長安十二時辰》的最新集數中,姚汝能被證實是右相安插在太子身邊的暗樁“三女”,他在右相面前背叛了好友李必,但他也拼死救下李必的侍女檀棋,不為任何一方,僅僅是為了自己心中的正義。

就像《無間道》裏劉建明說:“我以前沒得選,現在我想做個好人。”

電影《無間道》中,劉德華飾演一名黑社會在警方安插的臥底。

諜海裏的風聲鶴唳和人性掙紮,是諜戰劇好看的主要原因。但影視文學作品對間諜的描述,畢竟充滿了文學想象,歷史上的諜戰還要復雜得多。

知乎有人問“歷史上有哪些精彩的間諜故事”,博主賈啟典用了一個經典橋段來回答:

在一間隱秘的別墅內,軍統機要密電處的全體十名人員圍坐在會議室內,個個神情肅穆。密電處長嚴厲地掃視一圈,開口說:“我們之中,隱藏著一個國民黨特務……”

能看懂的人,才剛剛摸到了世界諜戰史的冰山一角。從二戰到冷戰,比臺面上的熱戰更精彩的是地下驚心動魄的秘密戰。

第五期硬核讀書會介紹的四本書,絕對比所有諜戰大片都精彩。

諜戰秘聞

聯邦調查局與克格勃之戰

作者:羅伯特·丁·蘭菲爾 / 湯姆·夏徹特曼

譯者:任宜敏 / 葉津 出版:團結出版社

羅伯特·丁·蘭菲爾2002年去世的時候,《紐約時報》專門刊登一篇文章介紹他的生平。蘭菲爾談不上多麼重要的人,只不過他跟一段歷史進程關系緊密,還為此寫過一本書,讓《紐約時報》感到值得為他發表一篇文章。

蘭菲爾曾經是FBI的反間諜特工,偵辦過冷戰初期多個重大的蘇聯間諜案子。其中最著名的兩個案子是金·菲爾比間諜案和羅森堡夫婦間諜案。

金·菲爾比是現代諜報史上最經典的“劍橋五傑”的核心成員,他作為蘇聯間諜1940年代打入英國情報機關。直到50年代中期,菲爾比為蘇聯的諜報活動立下赫赫戰功。60年代菲爾比身份暴露逃往蘇聯,在克格勃充當顧問,被克格勃長期樹立為“傳奇特工”的典範,用來教育新人。

金·菲爾比的紀念郵票。

朱利葉斯·羅森堡是紐約的一位工程師,他與妻子艾瑟爾卷入美國原子彈項目的情報竊密案。戰後美國大量的蘇聯間諜涉案者中,其實絕大部分都未被法律制裁,唯獨羅森堡夫婦不旦被判刑且被處以死刑,這個案子曾經轟動一時。

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中期,蘇聯在美國布下龐大的間諜網絡。雖然FBI四十年代陸續遞交了一些反間諜情報,實際上美國對這個問題的反應非常遲鈍。

首先因為羅斯福政府二戰期間與蘇聯結成同盟,對蘇的情報安全防範幾乎形同虛設;滲透在聯邦政府高層的蘇聯間諜官員們刻意淡化處理FBI遞交的報告;那些非蘇聯間諜的聯邦官員害怕擔上安全瀆職責任,也故意壓制FBI的報告。

朝鮮戰爭爆發以及參議員麥卡錫的責難,成為推動間諜議題發酵的背景,兩院開始了廣泛的質詢和調查。

以蘇聯間諜故事為藍本的電視劇《劍橋風雲》。

但是蘇聯間諜大規模滲透這種事兒,美國歷史上從未經歷過。而且由於地理位置的特點和建國以來的特殊成長經歷,美國本來就缺乏諜報傳統,其司法體系和政治體系在應對和解決這類問題時充滿漏洞,所以調查和審判案件常令人哭笑不得。

比如FBI探員辛苦追蹤某個間諜數月,對方也已經接到風聲,準備逃亡之際,在附近監視的探員左右為難。

如果不馬上抓捕,嫌疑犯從此銷聲匿跡,此前的調查功虧一匱;可要實施抓捕,還沒從法官那裏申請到逮捕證,無證逮捕同樣導致前功盡棄;可涉諜案的情況瞬息萬變,沒法兒預知什麼時候去申請逮捕證,情況緊急的時候根本來不及申請。

更搞笑的是,一位潛伏在司法部的間諜是在與蘇聯使館人員(真實身份是克格勃官員)交接情報完畢的現場被捕的,而且這可能是她最後一次提交情報,她也收到風聲準備逃跑,FBI探員還從當事人身上搜出了她撰寫的情報日誌。

按理說,人贓俱獲,鐵板釘釘,這位間諜難逃法網。可她對法官說,法律不禁止跟蘇聯使館的人交朋友,她自己打算寫一部間諜小說,日誌就是自己平時積累的素材與靈感……最後她被無罪釋放。

盧比揚卡大樓曾是蘇聯情報機構克格勃所在地,後改為俄羅斯聯邦安全局。

蘭菲爾在這個大背景下參與了眾多涉諜要案的調查,他將這段偵察經歷寫成一本《諜戰秘聞:聯邦調查局與克格勃之戰》。

因為有作家和記者湯姆·夏徹斯特的整理和潤色,增強了這本書的可讀性,有時候讓你感到驚心動魄,有時候又令你啼笑皆非,作者仿佛置身於一個起伏跌宕的諜戰大片場景之中。

維諾那計劃

前蘇聯間諜揭秘

作者:約翰·厄爾·海因斯 / 哈維·克萊爾

譯者:吳妍妍 / 吳錫林 出版:群眾出版社

1943年左右,二戰還處在白熱化階段,坊間有傳聞說,蘇聯與德國可能在秘密談判,興許會達成和約。因為有1939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前車之鑒,作為蘇聯盟友,美國政府中有些官員聽到這個消息頗為惶恐不安,畢竟蘇聯是二戰期間美國第二大援助對象。

美國戰爭事務部軍事情報官員卡特·克拉克出於職業敏感,抱著對斯大林的懷疑態度,試圖驗證一下這個消息的真偽。

克拉克主管的特種分部下設有信號情報處,即軍情八處,這是後來美國國家安全局的前身。信號情報處雲集了美國當時最頂尖的密碼破譯專家,曾在二戰中為破譯軸心國密電立下赫赫功勛。

克拉克調集人馬啟動一項名為“維諾那”的計劃,目的是研究所收集到的美國和蘇聯之間的來往電報,他希望從中能找出蛛絲馬跡,看看斯大林是否真有跟希特勒談和的計劃。

梅雷迪思·加德納(左)在維諾那的破譯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破譯蘇聯電報的難度超出了克拉克團隊的預想,蘇聯電報采用一次性密碼紙和特殊的二次加密方法,理論上說要破譯這些電報幾乎不可能。

不過信號情報處的專家花費近三年時間,不辭辛勞對數千封電報經過潛心研究,從對方一個操作錯誤中找到突破口,終於在1946年破譯出第一封密電,這時候二戰已經結束了。

既然戰爭已經終結,克拉克團隊的初始目標也失去了存在意義。他們原本以為,這些電文內容無非是蘇聯在美使領館外交人員與莫斯科總部交流工作的信息。

但隨著一封又一封電文被破譯,他們驚掉了下巴,數千封電文顯示出,沒有一封涉及什麼外交工作信息,都是蘇聯在美國的諜報信息。比如,其中一封克格勃駐紐約情報人員發回的電文聲稱,他們已經成功滲透進美國最絕密的原子彈研制項目。

維諾那破譯的間諜名單中就有被判處死刑的羅森堡夫婦。

克拉克團隊發現一個驚人的內情,蘇聯已經在美國的政治、軍事、外交和科技領域成功布署了很多個間諜網絡。而且有些間諜地位之重,職級之高,實在令人咋舌。

美國聯邦政府有兩個部門是建國之初就創立的機構,歷史悠久,地位尊祟,一個是國務院(外交部),一個是財政部。若美國總統出現意外,國務卿和財政部長在順位繼承中排第四和第五名。

哈裏·懷特,1934年進入美國財政部工作,成為財政部長摩索根的高級顧問,獲得相當於財政部次長的地位,是財政部第二號實權人物。他也是戰後世界經濟體系的重要構建者,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如果不是依靠維諾那電文的紮實證據,誰也想不到,他是蘇聯情報機關的間諜。

被指控為間諜的哈裏·懷特,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關鍵人物。

羅斯福總統的行政助理洛克林·柯裏,戰爭生產委員會顧問西爾夫馬斯特,戰略情報局(CIA前身之一)研究部門負責人莫裏斯·霍爾珀林,航空科學家威廉·珀爾……每一個被確定的名字,都讓美國情報官員嚇出一身冷汗。

美國冷戰情報史學者厄爾·海因斯和哈維·克萊爾,運用維諾那電文、蘇聯解密檔案、FBI檔案,撰寫裏程碑性質的學術專著《維諾那計劃》,系統性梳理了這段往事的來龍去脈。兩位學者告訴我們,關於這段歷史,至今仍存在大量無解的謎團。

從維諾那檔案中發現的在美蘇聯間諜只是冰山一角,還有成千上萬的電文沒被破譯。已破譯的維諾那電文中,共發現349名美國的公民或居民充當蘇聯間諜,經過情報專家鑒定能確定身份的人數不足一半。

其中有些人出入於白宮,穿梭於政要,但,目前無法確定他們是誰。這些未解之謎,只能等待未來俄羅斯解禁更多檔案,才能真相大白。

秘密戰

1939-1945年的間諜、密碼和遊擊隊

作者:馬克斯·黑斯廷斯

譯者:何衛寧 出版:新華出版社

1940年11月11日,英國人艾弗森夫婦,乘坐“奧托墨東”號前往新加坡。在半路上,他們的船遭遇了德國的襲擊艦。在一場沒怎麼流血的衝突後,英國船投降了。德軍士兵俘虜了船上的乘客和船員,並將他們轉移到襲擊艦上。

就在轉移途中,艾弗森太太哭著對德國軍官說,她有一套非常昂貴的瓷器茶具,這是她所有的家當,能否給她帶走。

德國的羅格船長比較通情達理,同意了請求。派出上尉莫爾在行將沈沒的船上找到了這套瓷器,同時他也找到了幾大袋英國發往各殖民地的機密文件。

德國將這些機密文件交給了盟友日本,日本人在研究這些情報寶藏時,發現東南亞殖民地英國人的防務極其松懈,幾乎可稱之為不設防。日本人由此信心大增,堅定了南下與英美開戰的信心,一年之後,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1年,珍珠港上的硝煙。

事情回到艾弗森太太,假如她不是因為窮困,不舍得那套瓷器,德軍就不會發現機密文件,日本人也無法獲得非常可靠的情報為自己的戰略作出事實支撐,那麼正在南進和北進之間猶豫不決的日本人能否下決心進攻東南亞呢?

許多歷史書寫者對這段一套瓷器引發的戰爭抱有極大的興趣,他們發揮想象力,窮盡筆墨刻畫這種歷史的巧合。

但是,真實的歷史總是事與願違,日本軍部如果僅憑這些情報就能下定決心,那我們就太小看這個曾經擊敗過英美西方強國的組織了。

實際上在此之前,日本陸海軍情報部門就已經獲得了相關情報,並且加以分析得出了與文件相同的結論。只能說,文件與其他情報互相印證,加速了開戰的決心。

電影《珍珠港》,講述了一段太平洋戰爭中的愛情、友情與責任的故事。

對於秘密戰,外行總是津津樂道於一份情報對世界的影響,比如特工沙皇佐爾格,文學化的歷史書寫者更願意相信,是他的情報說服了斯大林,日本不會出兵遠東,導致蘇聯可以從遠東抽調兵力向西增援,從而打贏了莫斯科保衛戰。

事實上並非如此,佐爾格的情報只是巨大的情報信息流之中的一個管道而已,而且他的情報中的措辭模糊,根本沒有給出明確結論。斯大林對他的評價十分不堪——“依靠幾個日本小工廠和妓院的臭狗屎。”

這才是真實的情況,情報人員送來的大多是模棱兩可,指示不明的信息,甚至可能摻雜著敵方故意透露的反情報,分析情報,從中找到金子,並加以正確的運用才是諜戰的精髓。

可惜,這些專業化的東西總是被佐爾格、黑室、紅色管風琴之類的神話所埋沒了。

20世紀最著名的蘇聯間諜佐爾格,1944年在日本被處死。

在馬克斯·黑斯廷斯的《秘密戰——1939-1945年的間諜、密碼和遊擊隊》中,忠實地為我們還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波雲詭譎的諜戰大戲。只是裏面反映的更多是與影視劇完全不同的故事。

在他的筆下,蘇聯在人力間諜方面獨占鰲頭,納粹的蓋世太保精通反間諜業務,英美則一如既往地以技術流取勝,他們破譯了對手幾乎所有密碼。很難說誰更勝一籌,各有擅長的情報戰是二戰精彩故事中的一環而已。

情報對戰爭的影響不應該高估也不應該低估,就如德國進攻蘇聯的大事件,來自各個渠道的情報或多或少都有涉及,甚至一位被俘獲的德國間諜涅利多夫告訴蘇聯人,德軍計劃5天拿下明斯克。

1941年6到9月德國對蘇聯的侵略路線。/Gdr

但這些通過間諜本人出生入死搞到的情報,並沒有得到克裏姆林宮主人的重視。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斯大林認定德國不會進攻蘇聯,那麼其他任何與此唱反調的情報,都可能導致間諜不被信任,甚至為情報官員惹來殺身之禍。

結果蘇德戰爭在1941年6月22日不期而至,蘇聯方面幾乎完全沒有防備,一個月後,涅利多夫被帶出了監牢,德軍沒有在開戰第5天拿下明斯克,而是在第6天。

中國秘密戰

中共情報、保衛工作紀實

作者:郝在今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總結中共創建的歷史,往往要說,毛澤東開辟了農村根據地,創建了紅軍。那麼還應該說,周恩來開辟了城市秘密地下工作,創建了情報、保衛工作。”

郝在今的《中國秘密戰——中共情報、保衛工作紀實》,以極高的政治定位,開始了對中共秘密工作的講述。

在周恩來領導下,李克農、錢壯飛等打入國民黨特務機關,關鍵時刻送出了顧順章叛變的消息,拯救了中共中央機關。熊向暉作為閑棋冷子留在胡宗南身邊近十年,終於在國民黨軍進攻延安前發揮作用。

這些跌宕起伏的故事,郝在今當然不會放棄。

情報工作者熊向暉(右)曾被贊“一個人能頂幾個師”。

但是,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的不只是馬克思主義,還有列寧式政黨的組織原則,和捷爾任斯基式情報保衛組織。

對後者來說,長時間的敵營潛伏、關鍵時刻傳遞出機要情報,以及針對重要人物的暗殺行動,雖然跌宕起伏、動人心弦,但都不如對內的安全保衛工作重要。

郝在今在第一章就考證:在中國的情報、保衛界,最早出現“特務”一詞與最早稱為“特務”的組織,都來自1927年5月的中共中央軍委“特務工作處”。並且指出,後來所謂“情報工作”“保衛工作”“調查工作”“統戰工作”“聯絡工作”,都是從這最早的特務工作中區分演化出來。

於是,《中國秘密戰》小半部分講對外情報工作,多半篇幅都在講“內部保衛”。紅軍時代,國家政治保衛局以“黨是鐵的紀律,保衛局是鋼的紀律”自詡,在蘇區開展肅反,以至於“內部肅反中殺掉的領導幹部,比對敵鬥爭的犧牲還大”。

延安時代,中央社會部、邊區保安處將公安局、檢查站與旅社、照相館、交際處合為一體,營造出“外松內緊”的安全環境,保障了延安的安全秩序,與中統、軍統“打暗仗”,開展情報競賽。

著名的“龍潭三傑”,為地下工作做出過突出貢獻。

郝在今寫下了延安保衛工作的輝煌成績,也寫下了整風時期的種種景象。在“延安特務如麻”的情況判斷下,開始了“搶救失足者運動”,各單位坦白的特務高達22%以上,專門的反特機關都出了不少特務。

《中國秘密戰》沒有回避失敗,只是篇幅不多。抗戰中期,中統破獲了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的地下系統,江西省委所屬44個縣委、200多個區委被破壞,2000多名黨員被捕有專節敘述。

軍統漢中特訓班學員大批量潛入陜甘寧邊區,則成了首度揭露的塵封之謎和本書最大亮點。

漢中特訓班學員吳南山,後棄暗投明。

漢中特訓班事件以陜甘寧邊區收網大捷、抓捕55名涉案人員告一段落,但郝在今不忘告訴讀者,1955年獲得的新情報顯示,漢中特訓班學員有600多人,“有的卻可能只是進入冬眠狀態,一旦時機到來,會不會有人重操舊業?”

《中國秘密戰》停留在紀實文學層次,缺乏更深一步的挖掘,特別是對中共情報機關的血緣師承缺少記錄,還摻雜了“馬錫五審判方式”等節外生枝的章節,但在今日的書店裏,比這本書內容更豐富的同主題著作,似乎還不存在。

✎新周刊硬核讀書會出品

本期坐館:段宇宏,唐元鵬,司馬戡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