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螺絲釘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人類從直立行走到2003年的四百萬年間,一共創造了5艾字節的信息(1艾字節(EiB, Exbibyte)=1百億億字節)。

而到了2010年,人類每兩天就會創造5艾字節,2013年,人類每10分鐘就創造5艾字節。

再到今天,這個時間縮短成了1分鐘。

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如果將5艾字節的信息轉換成電影,每一部容量為1G,大概相當於50億部。

也就是說,今天一分鐘的時間裏,人類就制造了相當於50億部電影的信息。

遺憾的是,信息在爆炸,但是知識並沒有爆炸。在如此天量的信息裏,99.99%是無價值的,甚至是有毒的,很傷感,卻是事實。

這就是我們所處的時代。

1

高階收割的頭條們

有沒有註意到這樣一個趨勢,從微博流行的那一天開始,越長的東西就越沒人看,無論是文字還是視頻,深度的內容逐漸成了小眾,雞湯和娛樂開始大行其道,性與暴力等原始本能更博眼球。

而各類頭條們,無論是頭條界的大哥還是剛出道的小弟,都深諳此道,利用所謂的大數據結合人工智能精準推送,讓人們埋藏已久的欲念、獵奇、惰性等天性,在他們創造的“溫床”裏得到了釋放和滿足。

有人說,在頭條裏看到的信息,絕對是你內心最邪惡最感興趣的部分。

這種基於用戶喜好的精準推送,十分經易就能命中用戶的G點:你喜歡八卦,它會幫你把明星挖地三尺,八卦得你欲仙欲死;你喜歡香車美女,它會推給你滿屏的高清無碼豐乳大長腿和最新款豪車;你仇恨日本討厭阿三,它會把你徹底淹沒在各種打了雞血的強國論壇裏。

“沒有一點點防備,也沒有一絲顧慮,你就這樣出現在我的世界裏,帶給我驚喜,情不自已”,頭條們就如同這首歌唱的一樣,千人千面地出現在你我的世界裏,讓人醉生夢死,欲罷不能。

試問,對於這樣的新物種,普通用戶的抵抗力又有多少呢?

而頭條們的所謂精準算法,並非什麼高級的人工智能,就是一個基於人類行為習慣的低層次的消息滿足,這個低層次的消費滿足,讓人越來越難以離開自己的舒適區,從而完全損毀和剝奪了個體的獨立思考。

獨立思考?誰特麼在乎,能賺錢嗎,多累啊。

是的,頭條們給用戶提供鴉片式服務並收割用戶時間的同時,還有更高階的玩法,那就是,直接撒錢。

像最近剛在美國上市的某頭條,為了刷流量,聯合某多多一起撒錢,拉人頭就給金幣,上平臺看新聞也給金幣,最終這些金幣能直接換成人民幣並提現,這跟上線拉下線的傳銷有什麼實質區別嗎,至少我沒看出來。

老一輩人對這些東西還頗有興趣,特別是只用戳一戳手機屏幕就能薅資本主義羊毛,有一天,孩子姥姥拿著手機讀道,“羅晉陪唐嫣拜見未來丈母娘,選婚紗準備結婚”。

我說媽啊,您認識他倆嗎,媽說不認識,我說既然不認識,人家結婚關您什麼事,媽說點了她倆的新聞,有金幣賺。

噢,有金幣賺(其實是貪小便宜),又能讓老人家們樂呵樂呵,不讓頭條們收割都不好意思了,只是,我怎麼幾年前就聽說他倆結婚了,現在又炒起了剩飯。

很可惜,這種充斥著心靈雞湯、搞笑段子、情感兩性、獵奇故事、娛樂八卦、養生貼士、風水解夢等內容的所謂資訊行業的黑馬,僅僅基於賺金幣而拼命刷出來的流量,根本就不能算護城河。

資本市場也早已給出了答案,某頭條在美國上市沒多久就單日暴跌41%,你以為洋韭菜真的那麼好割嗎。

喧囂過後,必定一地雞毛。

喧囂也好,雞毛也罷,最終的結果永遠是少數人收割了多數人,而時間,才是真正被收割的對象,時間是一個人擁有的最匱乏的資源,被收割時間等同於收割生命的長度,命都被割了,還談什麼獨立思考。

2

頻現江湖的“嚇尿體”

如果說頭條們毫無營養的內容收割了生命的長度,那浮誇的“嚇尿體”更是伸展了生命的寬度。

在各種“嚇尿體”、“跪求體”、“哭暈體”等浮誇自大的雄文面前,我們不僅增長了見識,拓展了視野,而且從“美國害怕了”、“日本嚇傻了”、“歐洲後悔了”等爆款之中,更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信。

盛世下的吹牛拍馬,若只是鼓舞士氣也無傷大雅,可自吹自擂得夜郎自大就誤國誤民了。

比如有人高喊《在這些領域,中國創下多個“世界第一”!無人表示不服》,有人鼓吹《別怕,中國科技實力超越美國,居世界第一》,就像之前的芯片事件,當中國的科研人員還在辛辛苦苦技術攻關的時候,很多朋友圈裏的中國技術早已領先了世界幾十年。

特別有意思的是,這些浮誇自大的文風,一驚一乍的標題,似是而非的論據,即便沒有一點點真知灼見,卻往往引來無數人的狂歡和點贊。

而這些所謂“雄文”的共性,一無事實骨架,二無內容血肉,三無思想含量,徒有浮躁的外表,經不起一點風吹日曬。要知道,文章不會因為浮誇而增色,國家也不會因為自大而變強。

在自媒體時代,新聞是越來越多了,真相卻是越來越遠了。

總是會有一些人利用家國情懷,刻意誇大宣傳,故意貶低外國,那些胡吹爛侃的“嚇尿體”文章帶來的危害,已經不僅是在網絡世界散播精神鴉片這麼簡單了,而是在消解媒體的公信力。

說白了,以後的文章,沒人信了。

上一個月有一則新聞,有一些上市公司用23億元收購了一家自媒體公司,而這家成立於三年前的自媒體公司,用50個小編負責運營上千個公眾號。

恕我直言,流水線批量生產,適用於螺絲釘,不適合於文章。這種為了發而發的文章,談得上質量和內容嗎?

像我這種在業余擠時間寫東西的業余選手,一個人寫一個號都沒時間定期更新,可見那運營幾千個號的50個小編,能生產出像樣的作品嗎。

從這個角度,就不難理解那些帶著驚悚標題的文章是怎麼生產出來的,各種文章拼湊一堂,加幾個美圖,換一個嚇人的標題,不是“不轉不是人”就是“看完馬上刪”,反正看客們點進去擼一下廣告,錢就賺到了。

這些無良媒體騙取我們的流量和時間的同時,也在賺取著不菲的廣告費,順便去資本市場圈錢。

只是,這一切的結果是:我們在被海量無用信息填滿的時候,根本就不再有時間去汲取真正對自己有用的信息,更別說知識了。

長此以往,我們的思考能力會退化,學習復雜的事物的能力會變低,我們要麼變得越來越焦慮,要麼變得越來越無知!

3

焦慮的知識付費

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一分鐘產生的信息量超過古時一千年。

這也是一個時間短缺的時代,時間已成為世界上最短缺的資源。

這更是一個急於求成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在努力尋找成功的捷徑。

當我們開始醒悟熱點和八卦在收割生命的長度時,當我們焦慮得無法靜下心來深度學習時,知識付費們正好來了。

他們振臂高呼,“跟我來,你給錢,我給知識”,於是各種專欄風生水起,從此,我們擔心的已不再是無知識可學,而是學不完的知識。

互聯網讓我們有了太多的方式可以讓自己輕松地獲取知識,有免費的聽書,免費的牛人線上課,還有收費的大咖傳道授業,每天五毛錢,便宜到爆。

總之,看似輕松高效,幹貨滿滿。

很可惜,大部分知識付費的人,除了在朋友圈炫耀一番之外,大多在一段時間之後就放棄了,除了熬夜多了幾根白發和幾絲皺紋之外,生活,沒有一點兒變化。

因為,原本以為付費得到了“知識”,其實只是買到了一堆“知道”。

這種碎片化的知識,是別人嚼啐了再餵給你的,它們往往只是一堆結論,沒有人告訴你背後的原理和邏輯,長期授受碎片化知識的結果,會讓人更加難以進行復雜和獨立思考。

打個比方,這種簡單粗暴的知識付費,就好比一個職場新人,房租溫飽都還沒有解決,卻要去學習馬雲的視野和格局,學習個毛啊,也難怪,越學越焦慮,越學越浮躁。

此時,我想起了一個段子:

“如果你每天還在看耶魯公開課,上3W咖啡聽創業講座,知乎果殼關註無數,36氪每日必讀,對馬雲的創業史了如指掌,對張小龍的貪嗔癡如數家珍,喜歡羅振宇勝過喬布斯,逢人便談互聯網思維……

那麼,你應該還在每天擠地鐵。”

有些人看起來很牛逼,各種道理侃侃而談,但其實沒什麼卵用,表面光的人太多了,對於這樣的人,我的原則從來都是看破不說破,朋友繼續做。曾經的我也是覺得什麼都懂,總愛在人面前誇誇其談,會一點皮毛就喜歡四處吹噓,殊不知,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的時候,只是在掩飾無知帶來的焦慮。

而治療無知的焦慮,不是簡單的接收付費知識,那些知識付費所販賣的知識速成,實質賣的不是某一領域的知識,而是一種感覺很努力的錯覺,說白了,是一種精神慰藉。

然而,帶著思考去讀書和去理解世界,是挺難的一件事,因為太多的誘惑讓我們那顆躁動的心焦躁不已,科技和信息雖然發生了巨變,但人類的學習機能並未改變,我們的大腦運作模式幾乎和百年前一模一樣。

● ● ●

一個人的認知體系,基本上是他所接收和理解的信息的總和,而人類的認知的提高,雖然於個體大有裨益,但過程大部分是讓人感覺不舒服的,而掉在舒適坑裏之後,大概率是爬不出來的。

唾手可得的信息的確給我們帶來了便捷和快感,無論是快餐式的知識付費,還是一驚一乍的“嚇尿體”,亦或是精準命中G點的頭條們,都在他們完美的商業模式中,悄無聲息地收割著我們的時間,也深深地損毀著我們的獨立思考能力。

這真是一個溫水煮青蛙的美麗世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