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自己被繩絆倒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11月15日上午,“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骨灰安葬儀式在長沙唐人萬壽園陵墓舉行。

靈骨安放儀式現場,袁老遺像背後的巨石上,鐫刻著他生前寫下的這句話: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

中新社記者 楊華峰 攝

有網友說:您的叮囑,我們永遠不會忘!

中新社記者 楊華峰 攝

中新社記者 楊華峰 攝

中新社記者 楊華峰 攝

中新社記者 楊華峰 攝

中新社記者 楊華峰 攝

中新社記者 楊華峰 攝

中新社記者 楊華峰 攝

中新社記者 楊華峰 攝

中新社記者 楊華峰 攝

中新社記者 楊華峰 攝

聞著他最愛的稻香,先生永久地睡了

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因病醫治無效,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袁隆平是世界上第一位將水稻的雜交優勢成功地應用於生產的科學家,幾十年來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巨大貢獻。

“你們年輕人沒有經歷過饑荒,不知道糧食的重要性,一粒糧食能夠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袁隆平曾在采訪裏,提到自己研究水稻的初心。

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遭遇三年自然災害,看到有人因為饑餓倒在路邊、田埂邊和橋底下,袁隆平被這些景象深深刺痛了,立誌用農業科學戰勝饑餓。

袁隆平(資料圖) 中新社記者 楊華峰 攝

1976年,袁隆平育成的三系雜交稻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比常規稻平均增產20%,為解決中國糧食問題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隨著中國水稻研究連續取得突破性進展,2017年2月,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植物》雜誌發表文章稱,中國的植物生物學研究已經確立了在全球的卓越地位。特別是水稻生物學、遺傳學和群體基因組學研究已經引領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學研究,可謂“中國的復興”。

多年來,有關雜交水稻的爭議不時出現,袁隆平的應對方法永遠只有一條:下田實踐。

“在田裏,人的身體上半截被太陽曬著,很熱。腿在田裏冷水中泡著,很涼。但我們每天都要拿著放大鏡,一壟壟、一行行、一穗穗,在成千上萬株稻穗裏尋找水稻雄性不育株,那真的就像是大海撈針。”

2019年9月29日,袁隆平獲得共和國勛章。

進京之前,袁隆平先是下田跟超級稻告別。回去後的第一件事,還是下田。

袁隆平(資料圖)中新社記者 唐夢憲 攝

三個曾與水稻相關的夢想,如今全部實現

袁隆平曾有三個與水稻相關的夢想:

畝產700、800、900、1000公斤……5月9日,三亞早造水稻測產取得畝產1004.83公斤的成績。這是袁隆平團隊全國雜交水稻雙季畝產3000斤項目首獲豐收。

這對實現我國“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和確保“中國的飯碗一定要端在自己手裏”的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而中國的雜交水稻,早已走出了國門。

在袁隆平和一大批中國科研人員的前赴後繼下,亞洲、非洲、“一帶一路”沿線,雜交水稻已在40多個國家成功示範,並在10多個國家大面積推廣。

2020年,由袁隆平“海水稻”團隊和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合作試驗種植的耐鹽水稻在江蘇如東栟茶方淩墾區進行測產,經專家團隊對3塊各1畝左右稻田機收實測,“超優千號”耐鹽水稻的平均畝產量達到802.9公斤,專家表示,這個產量創下鹽堿地水稻高產新紀錄。

袁隆平的三個夢想均超額完成。

今年10月17日 ,2021年南方稻區雙季畝產1500公斤攻關測產驗收,由袁隆平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雙季測產為1603.9公斤,成功突破畝產1500公斤目標,並創造新的紀錄。

袁隆平曾說,“我做了一個夢,夢見我那個水稻長得比高粱還高,穗子比掃帚還長。太陽曬起來,我跟我的同事就坐在稻穗下乘涼……”

如今,袁老的願望正在接力實現。

圖為第三代雜交水稻試驗示範基地測產現場。楊華峰 攝

網友:會珍惜糧食,更會永遠記住您!

袁老千古,

一路走好!

綜合自:中國新聞網(記者:楊華峰 劉雙雙 鄧霞 張曦;雷宇竺 倪雯冰)、中新視頻、新浪微博等

來源:中國新聞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