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女兒躺在墳上玩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來源:海外網

1936年10月9日,甘肅會寧縣城一片歡樂氣氛。年僅3歲的魏煜跟著紅軍小戰士走上街頭,邊玩邊看小戰士貼標語。忽然,頭頂傳來敵機轟鳴聲,小戰士揚起手大喊:“快躲開,飛機要投炸彈了!”年幼的魏煜未及閃躲,敵機炸彈就已落下。硝煙散去,人們在小戰士身下找到了魏煜,小戰士卻倒在了血泊中。

就在小戰士犧牲這天,紅四方面軍抵達會寧縣城,與紅一方面軍會師。歷盡艱辛的戰士們激動地擁抱在一起,久久不肯松開。13天後,紅一、紅二方面軍在寧夏將臺堡會師。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二萬五千裏長征勝利結束。

10月22日,成為紅軍長征勝利紀念日。

2015年6月16日至18日,習近平在貴州調研。圖為16日下午,習近平在參觀遵義會議會議室時,向墻上的遵義會議參加人員照片深情凝視。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紅軍過草地的時候,夥夫同誌一起床,不問今天有沒有米煮飯,卻先問向南走還是向北走。這說明在紅軍隊伍裏,即便是一名炊事員,也懂得方向問題比吃什麼更重要。”2018年6月29日,在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講述了這個故事。

小故事蘊含大道理。對一個政黨來說,方向是關乎生存發展的首要問題。20世紀30年代,由於黨內“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領導,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隊伍被迫長征。何處是落腳點?何時是勝利日?中國革命面臨著方向和道路的抉擇。

貴州遵義老城區子尹路96號,一幢二層小樓沿街而立。1935年1月,就是在這裏,歷經3天激辯、批評和自我批評,中共中央糾正了“左”傾教條主義錯誤路線,確立了毛澤東同誌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逐步擺脫了長征初期的被動局面。

2015年6月16日,習近平來到遵義會議會址和遵義會議陳列館。他聽講解、看實物、觀圖片,不時詢問有關情況。他指出:“遵義會議作為我們黨歷史上一次具有偉大轉折意義的重要會議,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走獨立自主道路、堅定正確的政治路線和政策策略、建設堅強成熟的中央領導集體等方面,留下寶貴經驗和重要啟示。”

從這個意義上講,長征的勝利是方向和道路的勝利。紅軍走的是高山峻嶺,渡的是大河險灘,但每一段行程、每一場戰鬥又何嘗不是理論聯系實際、探索革命道路的過程?習近平指出,“經過長征,黨和紅軍不是弱了,而是更強了,因為我們黨找到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找到了指引這條道路的正確理論。”

2021年4月25日至27日,習近平在廣西考察。圖為25日上午,習近平在位於桂林市全州縣的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向湘江戰役紅軍烈士敬獻花籃。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長征中能活下來的有多少人?紅軍戰士靠的是什麼?圖的是什麼呢?”2019年5月21日,在江西南昌主持召開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工作座談會時,習近平連著提出3個問題。

萬裏長征路,每一步都非常艱難。董必武曾回憶爬雪山時的情景:“我們的人在這裏一死就是好幾百。他們想坐下來歇歇腿、喘喘氣,就從此站不起來了。”王平上將終生難忘過草地的一幕:自己帶一個營返回迎接滯留在班佑河那邊的人,結果發現700多人,背對背坐著,全部犧牲……

部隊一次次整編,戰友一個個離去,是什麼支撐紅軍將士長驅2萬余裏、縱橫11個省?習近平指出:“他們靠的就是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最重要的信念就一條,就是相信共產黨,相信紅軍,相信跟著紅軍走就是有前途,相信共產黨做的事情就是為窮苦老百姓好,相信共產黨說的就是真理。”

長征最艱難之際,許多人不知道部隊明天要開拔到哪裏、最終將落腳何處,但紅軍將士常講:“只要跟黨走,一定能勝利”。劉華清將軍長征時在戰鬥中腿部負傷,他拒絕就地安置,“給100塊大洋也不留下,死也要死在紅軍隊伍中”;鐘赤兵將軍在沒有麻藥的情況下右腿三次截肢,卻斬釘截鐵地說,“就是爬,我也要跟上部隊”。

今年4月25日,習近平來到位於廣西桂林全州縣的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在油畫《陳樹湘》前,他停下腳步,凝視良久。畫面中,陳樹湘躺在擔架上,腹部鮮血直流。為掩護紅軍主力渡江,這位“絕命後衛師”師長身負重傷、不幸被俘,醒後用手從腹部傷口處絞斷腸子,壯烈犧牲。

習近平說:“試想,如果沒有這麼一批勇往直前、舍生忘死的紅軍將士,紅軍怎麼可能衝出敵人的封鎖線,而且衝出去付出了那麼大的犧牲,還沒有潰散。靠的是什麼?靠的正是理想信念的力量!”

2020年9月16日至18日,習近平在湖南考察。圖為16日下午,習近平在郴州市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瑤族村“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了解當地加強基層黨的建設、開展紅色旅遊和紅色教育情況。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2019年5月20日,習近平乘飛機、坐火車、換汽車,輾轉奔波7個多小時,來到原中央蘇區贛南於都縣。他說:“我11年前來過贛南,一直還想來看一看,看看老區鄉親們生活改善怎麼樣,脫貧攻堅進展如何。更重要的是,於都是什麼地方啊?這裏是中央蘇區,是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

1934年10月,近10萬紅軍夜渡於都河,沒有走漏半點風聲,憑借的是什麼?是30多萬於都人民的守護支持。紅軍準備渡河時,老百姓主動送來門板、床板,還有位老人捐出壽材板,幫助紅軍架設浮橋。當地流傳起口號:“心裏不要慌,眼睛看木樁。搭好紅軍橋,一起上前方。”

一個多月後,紅軍輾轉至湖南汝城沙洲村,3名女戰士借宿在村民徐解秀家中。臨走時,女戰士把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給老人,說等革命勝利了再來看她,送她一條新被子。可徐解秀一等就是幾十年,再也沒有等到她們回來……

2020年9月16日,在展現紅軍女戰士剪被子送村民情景的雕像前,習近平久久駐足。“‘半條被子’的故事,代表了我們黨的初心,體現了黨的為民本色。”他深有感觸地說,“紅軍在自己缺吃少穿、生死攸關的情況下,心裏還是想著老百姓的冷暖。一枝一葉總關情啊!”

人民是長征勝利的力量源泉,也是紅軍長征勝利的靠山。當年,紅軍從福建長汀中復村出發時,老百姓挑來一擔布鞋、草鞋,不少還沾著泥巴。原來,得知紅軍要走,他們把鞋脫下來送到部隊。“鞋來不及做了,把這些穿過的鞋拿去吧,行軍打仗少不得。”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2016年10月21日,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指出:“長征勝利啟示我們:人民群眾有著無盡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終相信人民,緊緊依靠人民,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凝聚起眾誌成城的磅礴之力。”

當年,為報答小紅軍的恩情,魏煜的父親魏鴻儒將小紅軍葬到了自家祖墳旁,並立下規矩:只要魏家還剩下一個人,小紅軍的墳上一定要香火不斷。後來,魏鴻儒又將自己的3個孫子分別起名為繼征、續征、長征,合起來是——“繼續長征”。

文/鐘祺

編輯/九段

資料來源/人民日報、新華社

來源:“學習小組”微信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