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開大車走山路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為馬家灣村山間公路。 高維益攝

清晨,明凈的陽光灑在荊山的崇山峻嶺。放眼山野,遠暉悅目,一派澄澈、靜謐。

一條條水泥公路,猶如一條條玉帶盤旋在山嶺之間,蜿蜒逶迤,伸向荊山深處的馬家灣村。一戶戶白墻黑瓦的農家,靜靜地依傍在公路一側,一切仿佛一幅畫。

然而,有誰能想到,這個湖北省襄陽市谷城縣茨河鎮的邊遠山區村,過去因為沒有公路,仿佛與世隔絕一般。村民出山,全是土路,一擡腳就要先爬一座大山,走10裏山路,才能搭上進鎮的小中巴。

在這深深的大山中,想要修一條公路,談何容易?

沒有公路的馬家灣村,讓村民吃夠了苦頭。

有一年,七旬老人馬洪青到鎮上趕集,挑著4只雞去賣。當他趕到鎮上時,已是下午1點鐘,集已經散了。老人站在集市上愁眉不展。這時,突然想到自己認識鎮財政所的徐同誌,無奈之下,老人把雞挑到徐同誌家門口,說要賣給他。

徐同誌看到老人挑著4只雞站在自家門口,一問才知緣由。想到老人走了那麼遠的山路,都這個時辰了,他不忍心說“不”字,便將雞全都買下了。

沒有公路,農戶想賣農副產品掙點錢,卻賣不出去,村民守著資源,卻過著缺錢的日子。

1988年開春,馬家灣村黨支部換屆。鎮裏下派幹部徐玉忠到馬家灣村任黨支部書記;原村支書楊科玉因身體原因,任副書記,協助工作。

新一屆黨支部召開黨員會議,研究村裏的工作。讓徐玉忠沒想到的是,所有黨員異口同聲地說:“村裏的事千頭萬緒,但最緊要的一條是,先把村裏的路修好,能跑車就行。”黨員的話,無疑是村民的心聲。

可是,這千巖萬壑的大山,巖頭難削,溝壑難填,工程巨大,投資不小。楊科玉說,原來的村黨支部,不是不想修路,而是沒有錢修。

徐玉忠和楊科玉商量:“困難一定有,但是馬家灣村因為沒有公路,阻斷了村民們致富的路,也阻斷了村經濟發展的路。現在我們就是螞蟻啃大象,也要啃出一條公路來!”

這一年7月,村裏請來縣裏的技術員,開始踏勘路線。

村民們看到村裏真的要修公路了,喜出望外,都鉚足了勁。

9月底,種完麥子,村裏的公路正式動工了。這是馬家灣村第一次修公路。

打炮眼,村裏沒有鋼釬和錘子,村民們就從自己家裏扛來工具,還把家裏的十字鎬、鐵鍁、鋤頭、筐子、扁擔等,全都扛到了工地上。全村158戶村民,全都自發出工。大家自己帶上苞谷面饃、酸菜、茶水,中午吃喝都在工地。

200多名村民,歷經半年苦戰,一條寬3.5米、長10裏的土公路終於修成了。從此,馬家灣村至少晴天能跑車了。

試車那天,前面一臺拖拉機開路,後面是鎮上的一輛嘎斯車,一直開到村委會門口。那裏,聚集著村裏的男女老少,有的鼓著掌,有的圍著嘎斯車看稀奇,村民們興奮地說:“咱們村終於看到汽車了!”

時間到了2008年4月,馬家灣村黨支部換屆,病愈後的楊科玉,繼續擔任村黨支部書記。

那時,外村的公路鋪水泥、搞硬化,看著漂亮,跑著舒服。可馬家灣村還是一條土公路,路面窄,經常垮。村民出山辦點事,依然不方便,農戶脫貧致富也很受影響。

因當時村裏公路不好,村民史君花就曾經歷過一次危險——

那一年,一天夜晚10點鐘,懷著孩子的史君花,肚子突然疼了起來。“趕緊上鎮衛生院,要生了。”史君花對丈夫楊學兵說。

楊學兵找來一輛三輪蹦蹦車,冒著大雨連夜送史君花出山。全是泥巴路,蹦蹦車一走一滑。走到陽坡處,山高坡陡,楊學兵他們把車拼命往上推。這時,史君花的羊水破了,她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一會兒上山,一會兒下山,一路折騰,直到深夜兩點,史君花終於到了鎮衛生院……

時至今日,史君花說起此事,仍是心有余悸。

2009年10月,村黨支部召集村民開會,研究把土公路修成晴雨天都能跑的水泥路。

會上,村民們聽說要修水泥公路,個個高興得不得了。村民楊明海率先發言:“村裏硬化水泥路,我全力支持!”

一人倡議,眾人響應。村民們紛紛表態:“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為了修好子孫路,我們就是再苦再難也不怕!”

村民們的心意,把楊科玉感動得眼淚直流。就這樣,村裏開始了第二次修路。不過,當時村裏苦於沒錢,10裏路只鋪了7裏,硬化的路面也只有2.5米寬。馬家灣村的水泥公路,還未達到國家規定的3.5米寬標準。

一年後,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扶持下,馬家灣村第三次硬化公路。這一次,村裏自籌10萬元,縣交通局扶持75萬元,路面在2.5米寬基礎上,又加寬了1.5米,達到4米。

然而,沒想到的是,沒過兩年,隨著經濟的發展,馬家灣村的水泥公路,還是窄了,貨車難通行,小車錯不開。雖說有條公路,但仍然感到交通不順暢。

2016年,隨著脫貧攻堅戰的打響,馬家灣村黨支部抓住機遇,開始了第四次修路。這一次修路,村裏自籌20萬元,國家補助40萬元,在原有路面的基礎上,再次擴寬,硬化達到5米。一條水泥鋪就的寬闊公路,終於橫貫在大山中。

公路通,路路通。從此,大車小車在馬家灣村進進出出,暢通無阻。村民行路難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

2018年6月,村支書楊科玉退休。村黨支部換屆,43歲的史君花,挑起村黨支部書記的擔子。這位青海女子嫁到馬家灣村19年,在村裏入了黨,後又任村黨支部委員。

上任伊始,史君花便開始琢磨:前幾屆村黨支部和老支書們,已經把進出馬家灣村的公路修得這麼好,自己這一任上,一定要把公路修到村民的家門口。

這年秋天,馬家灣村開始了第五次修路。這一次,公路要通到每個組和每一戶。

村裏有一條彭家溝,3組村民都住在溝裏。那裏還有村集體30畝獼猴桃、25畝金絲皇菊基地。過去,3組村民進出彭家溝走的是山路,幾乎是在刺架裏鉆。到2019年春,終於修通了到彭家溝的4.4裏公路。而通往1、2組120戶的入戶公路,還有7.6裏未通。史君花請求鎮上和駐村的市縣單位支持。

縣交通局補貼120萬元,市工商聯、縣檢察院駐村工作隊和村裏自籌了110萬元,當年底,路終於全部修成了。村裏道路全部硬化,路基寬達5.5米。

這一年,馬家灣村也脫貧出列,徹底甩掉了貧困村帽子。

“村民從此能在家門口坐車出山了,祖祖輩輩的夢想終於實現了,這是非常值得的。”史君花欣慰地說。

1組村民馬大喜,家離村委會有5裏地,全是泥巴路,下了雨雪,一家老小不敢出門。現在,水泥路一直修到他家門口,馬大喜樂得合不攏嘴:“家家戶戶通了水泥路,我們再也不走泥巴路了。”

何止是不走泥巴路?從此有了致富路。

交通暢,百業旺。公路修起來,村民富起來。如今,農戶都在大力發展經濟項目,種、養殖業的農產品也都能順暢地運往山外,賣上好價錢了。

眺望這群山,凝視著馬家灣村的公路,人們感慨萬千。馬家灣村的歷屆黨支部,歷經30多年,5次修路,終於修成了村民們進出大山的路,終於將公路修到了村民的家門口,終於打通了這大山深處的致富路。

遙看山巒,路在山間。公路聯通了外面的世界,也聯通了山鄉的明天。

《 人民日報 》( 2021年12月25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