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走夜路泥濘不堪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沙洲村村民為陳娟娟納的鞋墊。

沙洲村村民和陳娟娟(右)微信聊天截圖。

楊亮在貧困戶家庭慰問。

趙文博在貧困戶家庭做入戶調查。

艾秀在查看花椒樹長勢。 均為受訪者供圖

在“七一勛章”的獲得者裏,有一位姑娘將生命永遠定格在了30歲。她叫黃文秀,廣西百色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第一書記。2019年6月16日晚,黃文秀從百色返回百坭村途中遭遇山洪不幸犧牲。

黃文秀是北京師範大學碩士生,畢業原本有機會留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但是她沒有這樣做,而是毅然決然回到家鄉,來到農村,一心幫助村民脫貧致富。“是黨讓我家變好,我要入黨,回報於黨;是家鄉養育了我,我就應該學成歸來,回報家鄉;是祖國培養了我,我就到祖國最急需的地方,做最急難險重的工作,回報祖國。”黃文秀生前曾這樣說。

其實,越來越多像黃文秀一樣的青年人在脫貧攻堅的舞臺上貢獻著自己的力量,越來越多的青年人選擇紮根基層。如今,鄉村振興的大幕已經拉開,在鄉村振興的新舞臺上,正掀起一股強勁的青春風暴!

“有些許焦慮,又滿是期待”

湖南汝城沙洲村,長征路上發生在這裏的“半條被子”的故事,感動和激勵了許多人。

2019年,陳娟娟來到這裏駐村。剛剛從中山大學碩士畢業,直接來到基層時,“有些許焦慮,又滿是期待”。能來到有著深厚紅色傳統的沙洲村,陳娟娟覺得很幸運,也備感壓力。

知道自己要去沙洲村之後,陳娟娟做了很長時間的心理建設。“我一直在思考我要過幾關,想來想去,是要過‘三關’。”陳娟娟向記者娓娓道來:一是“身份關”,從一名大學生到一名駐村基層幹部,身份的轉變必然帶來各種不適應,需要自己調節;二是“語言關”,陳娟娟是江西人,來到湖南,方言要適應一段時間;三是“生活關”,以前生活在廣州,現在來到鄉村,生活設施和便利程度都有限。

陳娟娟很快就適應了沙洲村的工作和生活節奏,這“三關”是順利地過了。

楊亮和陳娟娟不同的是,他已經在城市就業了。但得知可以去基層扶貧,楊亮就做了決定。這源於他比較深的基層情結,也與他的經歷有關。本科畢業後,他前往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支教一年,之後又在北京市延慶區擔任過3年大學生村官。

2019年12月,楊亮的身份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一名紀檢幹部轉變為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奈曼旗大沁他拉鎮哈沙圖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

有人問他,為啥要來受這苦。楊亮說:“我有機會在脫貧攻堅這場偉大事業中為第二故鄉做點事,榮幸之至。”

趙文博當時是河北省蔚縣煙草局的員工,2018年因為單位的定點幫扶任務,他來到了草溝堡鄉上裏羅村。

一開始,趙文博不太適應,畢竟離開縣城穩定的生活,紮根農村扶貧,還不知道要吃什麼樣的苦,受多少累。但是看著破舊的村莊和仍然貧困的鄉親們,趙文博下定決心,“一定要幹出點名堂。”

“當初我申請來村裏扶貧時,考慮得很簡單:就是想在基層工作,與老百姓一起生活,幫助他們致富,其他的啥都沒考慮。就是想去!”艾秀是中國太平保險集團選派到甘肅省兩當縣石馬坪村的第一書記,對於來到基層扶貧,她就是憑著一股熱情和根植心底的家國情懷。

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過程中,集中精銳力量投向主戰場是一項重要的舉措。據統計,全國累計選派25.5萬個駐村工作隊、300多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幹部,同近200萬鄉鎮幹部和數百萬村幹部一道奮戰在扶貧一線。這其中就包括陳娟娟、楊亮、趙文博、艾秀這樣的“80後”“90後”的青年人,他們用熱血和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脫貧攻堅的偉大事業中,作出了令人感奮的青春貢獻。

要“輸血”,更要“造血”

理想高於天,但實現理想還是要腳踏實地。這些年輕的第一書記和駐村幹部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幫助村民脫貧,邁向幸福生活。

“剛到村裏的時候,我真的有點手足無措。”趙文博對記者描述了當年剛到村裏的情形:基礎設施差、沒有路燈、沒有硬化路面,由於村子在山裏,全年寒冷天氣居多,耕地都是一塊一塊的,村內常住人口平均年齡50歲以上,“真的是一籌莫展。”

隨著政策落實和幫扶措施實施,趙文博和其他同事也開始忙碌起來,原本破舊的村莊開始熱鬧起來。“路面全部硬化,通到每一戶,路旁安裝了太陽能路燈……”趙文博如數家珍般說起這些年的變化。

扶貧,不能只是“輸血”,更要“造血”。楊亮在紛繁復雜的工作中,抓住了“牛鼻子”——發展產業。

哈沙圖村多年一直以蔬菜種植為主導產業,素來有“奈曼王爺的菜園子”的美譽。但由於技術、管理、經營和銷售經驗不足等因素,群眾收入並不高。

駐村伊始,楊亮就跑遍了田間地頭、問遍了幹部群眾,多次組織村幹部及種植戶代表外出考察學習。借鑒他人先進經驗和技術,楊亮讓村裏的種植大戶發揮示範引領作用,統一品種、統一茬口、統一經營、統一管理,走集約化、規模化道路,形成可持續的蔬菜產業鏈。

“我經常包車往我在北京住的小區送菜,供不應求。我回京探親期間,會有鄰居敲門跟我訂菜。”說起這些,楊亮心裏美得很。

2019年,陳娟娟剛到沙洲村的時候,沙洲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基礎設施正在逐步完善。“但是村民的思想還有點跟不上。”沙洲村有著豐厚的紅色旅遊資源,在基礎設施完善的前提下,如何讓村民吃上吃好“旅遊飯”,是陳娟娟一直思考的問題。

從此,陳娟娟經常入戶,和村民們面對面交談,了解他們的需求,為他們解決在發展產業過程中的實際困難。陳娟娟還和沙洲村“兩委”一起,為沙洲村的鄉村振興做規劃。

“和村民打交道,就是要將心比心,要心貼心。如果你不及時回應,那他可能就不會再來找你,對你的信任就喪失了。”陳娟娟在工作的過程中,總結出了“群眾工作之‘身體’法則”:身要正,心要誠,皮要厚,腿要勤,眼要活,嘴要甜,耳要靈,腦要清,手要嚴。

艾秀剛到石馬坪村的時候,並不被村民們看好。“派這麼年輕個女娃娃能幹啥?這下完了,啥都別指望了。”“這哪像是來幹活的,就是一個洋娃娃。”類似這樣的話不在少數,但艾秀沒有氣餒。

到群眾中走訪、幫助村民幹農活,吃農家飯、喝百家水,和農戶聊天,艾秀將近兩年的時間都在忙著為村民出謀劃策、解決實際困難。慢慢地,村民開始認可她,她做的許多事情也得到村民的贊許。“就是咬牙堅持,扶貧好比一根扁擔,一頭是村民的美好生活,一頭是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挑在身上馬虎不得。”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盧蓉認為,青年扶貧幹部深入農村,率領村民風風雨雨、一錘一背簍,如當代愚公一般辛勤勞作,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唱響了新時代真正的青春之歌。

“看到他們笑,我真的心滿意足”

如今,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千千萬萬奮戰在一線的青年第一書記和駐村幹部,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積累了經驗,獲取了黨和人民的信任,他們正在一步步成為中國的中流砥柱。

如今,慢慢習慣了沙洲村生活的陳娟娟開始眷戀起這片土地。“村民們對我太好了,他們叫我‘沙洲女兒’”。根據選調生培養要求,陳娟娟要到郴州市市直機關跟班學習一段時間。準備去報到的時候,不知從哪兒得到消息的村民以為她要離開沙洲了,連夜為她納了兩雙鞋底,並在微信上給她留了言。

“你為沙洲做的太多了。一個女孩子背井離鄉為了沙洲的美好未來,付出這麼多,我代表我們全家感謝你。”講起這段話,陳娟娟有點哽咽。

趙文博在接受采訪時坦言,黃文秀對他觸動很大。“她一個女孩子,能走進農村、紮根農村,帶領鄉親們脫貧,我很佩服她。”得知黃文秀去世的消息時,趙文博滿是惋惜,“她的犧牲重於泰山,我要向她學習。”

所以在扶貧過程中,趙文博更加註意方式方法,在完成既定任務之外,他還力所能及地自掏腰包去照顧村子裏那些孤寡老人或者行動不便的人,“看到他們笑,我真的心滿意足。”

如今的上裏羅村,下雨不再是到處泥濘,山洪不再影響村莊,走夜路有燈光,旅遊大巴直接開進村裏,貧困戶脫了貧……

艾秀也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出了成績。石馬坪村大力發展花椒產業,艾秀就邀請專家來為村民培訓講課,引入資金修水渠、購買化肥和農具、修建生產車間等。2021年預計可掛果上千斤,總收入可達60萬元,戶均增收近萬元。“椒農看到了希望,更加有信心了。”

脫貧攻堅順利收官,但這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鄉村振興大幕拉開。

今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向重點鄉村持續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的意見》,要求總結運用打贏脫貧攻堅戰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的重要經驗,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把鄉村振興作為培養鍛煉幹部的廣闊舞臺。

這是青年們施展抱負、為民服務的又一個廣大舞臺,青年們可以再一次唱響鄉村振興的田園牧歌、青春之歌。

再過幾個月,陳娟娟的兩年基層服務就要到期了,“我願意留下來,繼續為群眾辦實事,為基層做貢獻。”

今年2月,楊亮被評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這是對他駐村扶貧最大的鼓舞。如今,楊亮又開始新的謀劃:“我們想立足於蔬菜主導產業實際,從智慧農業引領、新時代文明中心打造和選齊配強村‘兩委’班子這三個方面入手,和全村老百姓一起努力把哈沙圖村打造成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示範村。”

本報記者 張一琪《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年07月19日 第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