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死去的爺爺奶奶爸爸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火起來的“張同學”,再次把人們的視線拉回到鄉村。

有人說,張同學的生活不是遠方的風景,而是我們想念的曾經:做豆腐、趕大集、盤腿上炕、到村頭商店買肉……快速切換的鏡頭間,埋著無數人的“回憶殺”和“青春梗”。

你有過農村生活經歷嗎?給今晚的夜讀幾分鐘的時間,帶你來一次“還鄉之旅”。

《無論我走多遠,

總是忘不了你的樣子》

01

那裏,滋養了我們對美的初識

很久以前,老房子背後有一條河,正對著一片蘋果林,林子裏有紮人的野果,淡紫色的牽牛花,還有小小的紅枸杞。我和弟弟經常在河裏遊泳,直至晚霞渲染了林子的天空。後來這些都沒有了,老房子也沒有了。一條寬闊的瀝青馬路直貫南北。@花色素苷

村前的金雞山,村後連綿起伏的山脈,穿境而過的鐵路,家門前四季如鏡的池塘,水牛,糯米糍粑,枕頭狀的年粽。記憶裏的鄉村,是個每次想起總會濕了眼眶的地方。@春風化雨

十月底,我們安徽老家進入漫長的農閑季。村裏幾乎所有人家,都敞著大門午休。門前的空地,大多種著蔥、辣椒和白菜,也有的人家門口,種了一大片半人高的臭牡丹和雞冠花,小孩子總願意摘下來當頭花比美。@嘟嘟跑呀跑

02

那裏,教會了我們“生計”二字

村裏的人四季都會囤食物,吃不完的就會曬幹或凍起來。囤得多到來年新菜上市還有富余,大家也就安心了。家家會買幾百斤白菜,有的會積一缸酸白菜。白薯也要百十斤,蒸出來曬幹。蘿蔔也是冬儲的主菜,天冷了就要入窖。此外還要囤蔥蒜、小米、棒子渣、棒子面、花椒面……食物囤好了,柴火堆齊了,不用的水管包上了、閥門關了,門簾都換上了厚的……就做好了迎接寒冬的準備。@holmes

爺爺一輩子守著自己的莊稼地,他總說,別小看了這一畝三分地,最能教會人生存,也最能調教人的性子。你急也沒用,一份耕耘一份收獲。長大後我在書中看到了相似的話,“土地是世界上唯一值得你為它奉獻,值得為它奮鬥、犧牲的事物,因為它是唯一永存的東西。”@莫小存

攝影:@陽sir

03

那裏,烹飪了我們的舌尖記憶

每年冬至剛過,我家所在的西南村寨裏,家家戶戶都開始做香腸。做好的香腸掛在平常晾衣服的竹竿上。四川冬天的太陽很稀罕,大人晾曬香腸的地方,也是小孩子乘著冬天陽光玩耍的地方。於是來來往往像撩門簾一樣,香腸被太陽曬後出油,劈劈啪啪打在臉上身上,渾身都有一股油乎乎的臘味。@陳曉

每次回鄉下過年,餃子都是年夜飯桌上壓軸出場。等熱乎乎的餃子上桌時,大家對吃已意興闌珊,大人下桌打牌打麻將磕瓜子吹龍門陣,小孩子攥著煙花炮出門外。等夜深玩累了,大家最先惦記的又是那口餃子,就著米粥吃了,肚子才舒坦,懶懶地睡去了。@追雨的小孩兒

04

那裏,生活著我們的“最親最熟悉”

前夕回老家,給村子裏的老人們拍了個合集,《土地上的老人》系列。其實大多數老人我都不記得該怎麼稱呼了,但他們愛護小輩不會拒絕還努力配合。回到城市後,偶爾會聽到消息村子裏哪個老人又去世了,慚愧自己連輩分都記不住,但我會一直記得照片裏他們的樣子。@四百

攝影:@四百

我是被鄉下的奶奶帶大的,小的時候餓了,去奶奶家總有一口飽飯。現在她老了,閑暇時會和老頭子在屋前走走,和老姐妹摘枇杷,或者遛狗,給我打電話噓寒問暖……在鄉下,時間是好朋友,不生產焦慮。@局外魚

那個老屋承載著我所有的成長、情感和生活,看著它,你想著的是那裏面曾經有過的歡聲笑語和日常的哭泣爭吵,還有黑暗中經年操勞的母親;那個小廚房,它竟然如此之小如此之低,兩個人進去幾乎已經轉不過身,我還記得我和妹妹、哥哥、三姐在一盞昏黃的煤油燈下,圍著竈臺等待那一鍋飯好的時候的喜悅,而最後,不知道誰把煤油灑到鍋裏了,就這樣,我們仍然頑強地在另一邊盛起一碗碗的飯。@作家梁鴻

05

那裏,安放著心有所歸的幸福

雖然常年漂泊在外,但故鄉那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子,終歸是在我無處可去時,最後的去處。那裏的居所,是我的安全感所在,是我真正的身份與尊嚴,總能在千裏之外給我安慰。@西格瑪

故鄉意味著我們的付出。只有艱辛勞動過奉獻過的人,才真正擁有故鄉,才真正懂得古人“遊子悲故鄉”的情懷。沒有故鄉的人身後一無所有。而萍飄四方的遊子無論是怎樣貧困潦倒,他們聽到某支獨唱曲時突然湧出熱淚,便是他們心有所歸的無量幸福。@作家韓少功

當我們提到鄉村,我們在說什麼

長大後的我們,急於遷徙、流轉、跋涉,要去尋找遠方那“霓虹流淌之地”,去“山的另一邊”施展身手與抱負。路越走越遠,那個哺育過、陪伴過我們長大的村落,卻被封存在身後的光陰,少有問津。

如同不能重置的底色,村莊是一份不能擦除的記憶。當我們提到“農村”二字,所指的不僅是“村”的樣貌,而是由過去投射而來的“風景”。這一“風景”疊加著童年的玩伴、田野的風物、既定的習俗、家族的歷史、父輩的操持、鄉人的命運……現實與情感撲面而來,我們才發現,自己的心靈,從未真正地遺忘鄉村。

它不是一個地方,而是實實在在生活於那裏的人們。他們的樂觀,他們的幽默,他們的品質,有一天也會成為我們的。

時至今日,昔日的鄉村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古老亦新鮮。在一個個轟轟烈烈的“出村記”之後,希望有更多的“歸鄉記”展示村莊的新事、新顏。那個我們從小到大生活的地方,是一片和我們息息相關的地方,重新去感受故土,感受那片土地上親人們的精神與心靈,用心去記錄、動情去講述。

——央視新聞《夜讀》

【寫留言】

分享你的鄉村記憶

監制丨李浙 主編 | 王若璐

編輯丨李津嬋

掃描下圖二維碼下載央視新聞客戶端看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