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遊客是什麼意思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上半年的疫情嚴重,為避免民眾紮堆,在傳統節日-清明到來之際,國家推崇雲祭奠。什麼是雲祭奠?當前“雲祭奠行業”發展到什麼程度?什麼因素導致了發展現狀?是否有其他出口?本文通過分析一個殯葬行業巨頭:福壽園+三個雲祭奠平臺“心祭奠”“中國清明網”“族譜紀念網”來看當前雲祭奠行業發展現狀,並以此推測雲祭奠行業的未來趨勢。

2020,兵荒馬亂的上半年結束了。隨著央視新聞在7月1日發布的湖北新增疑似、確診、現有確診等全部歸零,疫情防控真正進入常態化狀態。而北京當前的疫情現狀不過是日後常態化的一個小浪花縮影。

在疫情期間,雲蹦迪、雲睡覺、雲擼貓,這些因“不能出門”而催生的新形態在網絡爆發了狂歡,同樣的,也影響到了一個傳統節日“清明節”及它背後所承載的習俗。

以往,人們在清明節假期期間,返鄉祭祖,陵墓叩拜,而今年,除了民眾自身的考慮,國家也倡導綠色文明安全的祭掃方式,即“互聯網+殯葬服務”來避免民眾紮堆聚集。

那國家認為的“互聯網+”是怎樣的形態,民眾是否接受?當前“互聯網+”的雲祭奠是否能滿足人們祭掃的心理需求呢,長期來看,人們是否接受這種形式?另外拋開清明節這一天來看,親人離世的長久悲痛是否有所寄托,人們是否有排遣出口?

01 雲祭奠產品1. 福壽園的“雲上見”

民政部在清明節前發出關於祭掃工作的通知:

“……各地要充分利用殯葬服務在線平臺,推進“互聯網+殯葬服務”,積極開發推廣網上祭掃、預約祭掃、遠程告別等在線服務項目,開通殯葬服務機構移動客服端、微信公眾號等服務渠道,提供更加便民可及的殯葬服務。鼓勵通過網絡祭掃、網上時空信箱、小規模家庭追思等方式,降低實地祭掃人數及祭掃活動聚集感染風險。暫停祭掃服務或限制性提供相關殯葬服務的地區和機構,要向當地群眾充分做好政策宣傳和解釋工作,對確因特殊原因提出實地祭掃需要的,可提供遠程視頻祭掃等服務,滿足合理需求……”

國家希望殯葬服務機構能提供互聯網技術支持,而一些陵園也確實做到了這一點。以殯葬行業巨頭,殯葬行業上市第一股—福壽園為例,疫情期間開通了“福壽雲~雲祭掃”服務,通過掃描二維碼,進入福壽園公眾號,可搜索要祭掃的親人名字或墓位編號進入逝者主頁,可以在網上紀念或預約掃墓及預約他人代掃墓。

同時,福壽園結合VR地圖,可供人們查看墓園實景。“天上人間,一‘網’情深”。“關不住的思念,雲上見“。福壽園在提供線下實體店常規的服務之外,通過這種特別的方式,讓不能親自到達陵墓前的人情感有了寄托,內心得到了慰藉。

截圖摘自福壽園公眾號

截圖摘自福壽園官網

而更大一部分離開的人,是並不擁有像福壽園一樣的歸所的,他們所安葬在的地方,可能並不具備這樣先進的技術能力,或者,他們的歸宿本身就已經是星辰大海。他們在世的親人,也需要一個情感的出口,需要找到“誌同道合“的人共訴衷腸。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不依賴實體陵墓的網絡平臺早在十年前就很有先見之明的出現了。

截圖摘自天堂紀念館官網

2. 傳統雲祭奠基礎服務

以中國殯葬協會合作,中國民政部指導工作的“中國清明網“為例,早在2009年,這一網站就已經存在了。同類型的,“心祭奠”“族譜紀念網”等也大都在2010年均已成型。這些網站有的緊隨時代步伐,開拓小程序、二代優化網站,有的則依然保留著90年代的博客風格,恍惚間仿佛回到了上個世紀。但無論外觀怎樣,他們的運營模式與服務機制大體類似。

對用戶而言,可以在平臺建立紀念館相當於是“墓碑”,可以裝修“墓碑”且購買平臺提供的免費或收費的“祭品”,可以留言、發表祭文或上傳相冊等作為逝者的私人空間永久保留;對於平臺而言,則通過用戶升級不同等級的“墓碑”,購買收費的祭品來完成盈利過程。

看上去雙方皆滿足了自己的訴求,然而這一方式並不被大多數人接受。在當前粗制濫造的交互體驗基礎上,人們更會質疑,如此形式主義的祭奠,是否真正的讓人們“心誠則靈”達到告慰的目的。

截圖摘自族譜錄官網

截圖摘自心祭奠公眾號

此類網站提供的基本功能主要是:

(1)建館

免費的普通館或者收費等級不同的其他館;可選擇單人或雙人;個人/名人/事件紀念館;

(2)裝修

(3)親友管理

(4)追憶空間

(5)在線訃告

(6)查看紀念館

以心祭奠為例的功能全解

然而不管交互體驗如何,讓用戶能入駐網站時首要目的。但考慮中國傳統文化對於死亡的忌憚,這類網站一般不會做大規模的廣告與商務宣傳,而采取明星人物、大事件的紀念館方式讓網站被傳播。

例如紀念抗擊疫情英雄,紀念黃家駒、鄧麗君等等,既告訴人們,我們不會忘記先人的腳步,還有人記得他們,也提醒人們,在我的網站為他們送一份免費的禮物,為逝者生人祈福。

截圖摘自族譜紀念網

截圖摘自中國清明網

3. 雲祭奠增值服務

當然,網站除了提供上述基礎“網上紀念”服務之外,例如族譜紀念網,還提供百家姓、族譜錄等其他文化科普類服務。

提到族譜,可能到我們這一代人已經相對弱化了,但仍有很多家族依然按照祖輩流傳下來的“字輩”編排,前段時間我已經大學教授退休的老爺爺,即我爺爺的叔叔回鄉整理了我們這個分支的一些來源,編訂成冊分發給了每一戶,這時候我有想是需要一個計算機的管理系統的,純紙質的內容很容易遺失也不便維護;想到新聞上一些歷史名家的族譜也因為保存不當而無法再看,不免也覺得可惜。

另外,也有線上行業做到一個天花板主動觸及線下實體的,例如心祭奠網,在建設紀念館時可以選擇實際的陵園。目前合作陵園尚未覆蓋到全國,但標誌著線上線下的打通。而一旦觸及了線下,便可以和線下陵園合作,提供陵園的入口界代掃訂單等;

還有的延展了殯葬文化,提到了這個經常會在老式月份牌中出現的“周公解夢”,像星座一樣的玄學,分散人們離世親人的痛苦,讓本來虛無縹緲的“夢”有了歸處。這個我不得不承認,我也做過這種事,夢到了一些不好的東西,百度查查有沒有什麼說道。而有親人去世的時候,自己的恐懼、思念、痛苦化作了深夜的夢更希望有所預兆。

截圖摘自族譜紀念網

02 誰在使用雲祭奠服務?

一個十年前就出現的概念,為何在今年的疫情的“契機”之下,還是沒有火爆起來?在未來的十年,走勢會怎麼樣?

首先,使用此類產品的是一群比較特殊的人群。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對死亡諱莫如深,一般不會拿出來討論。另外假如有排解欲望,願意公開的,知乎話題,天涯社區,豆瓣小組;私密的保留自己的回憶的,QQ空間,自己手機的備忘錄,都是可以承載自己情緒的所在。

除此之外,此類情緒具有“時效性”。親友離世時,情緒從不能接受,到逐漸認識到永別的概念,到適應與習慣,偶爾在深夜中迸發的痛點,這個或長或短的適應過程,才是人們有表達訴求的時點。在後面漫長的時間裏,只有一些特殊的事件,如生辰、忌日,清明、年關,以及自己的婚姻、生產等,才會想起已經離開的人。

在生者特殊的基礎上,逝去人的“存在”的方式也不同。陵園、墓地、墳頭這些實體前,生者更願意捧一束真花、點一柱真香來面對面虔誠的供奉;而隨著人們觀念的開放,天葬、海葬這種不留痕跡的方式將會增加,“雲祭奠”也才會有些方向。

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2016世界衛生統計》,中國人均壽命達76.1歲,推算可得出對應年齡層為1944年前後出生的人群,其家人子女一般為60、70後人群。這個年齡層的人對互聯網的認識主要是電商團購與微信,利用互聯網決策與傳達信息、表達情感並不被認可。但當80、90後成為社會中流砥柱,他們對互聯網的依賴大大增加,也更能接受不用奔波返鄉,更加環保健康的“雲祭奠”方式。

當前,“心祭奠”官網提示有“60W網上紀念館”,“531W訪問量”與“328W祭掃量”;“族譜錄紀念網”提示有“580947531次祭掃量”,數據量也不斷增加;從網站的留言來看,人們對網站表示感謝,認為平臺讓親友的哀思有了寄托,大部分人也接受“收費”模式,對網站需要運維成本表示理解;

除此之外,除了將親友以非線下的方式聚在一起,將同病相憐的人聚集在一起,當看到自己的紀念館中有遊客祭拜,也會替自己的親人略感安慰:這世界,除了我,也有其他人感恩你來過。

另外,用戶一旦進入這個平臺,做了開設紀念館的決定,便成為了忠實用戶。當用戶邀請親友來祭拜時,用戶量將以幾何倍數增加並且不會流失。平臺不受地域限制,沒所謂一線、二線城市的劃分。只要網站服務器撐得住,用戶訪問量只會越來越大。

03 雲祭奠行業發展方向

對企業來說,人們的眼淚、思念不值錢,虛擬物品背後代表的金錢、代掃訂單賺取的傭金才是企業存活的依據。因此在保證了人們的情感發泄出口基礎上,聯合保險公司推出“綠色生命契約”,發展老年關懷服務;另外有的組建論壇互助小組,對於需要心裏排解介入的人,擴展心理咨詢服務。

盡管目前的交互體驗並不好,但這些網站大都“堅守底線”,不做廣告投放業務來賺取傭金。但其實隨著用戶量增多,網站需要的資源擴大,網站在保證用戶體驗的基礎上,還是需要考慮一些其他的賺錢方式。畢竟人們本就擔心自己親人的信息會一下全無,假如真發生這種情況,將會對網站的信譽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另外,要擴展企業的發展方向,僅提供比較虛無的“網上紀念”還是遠遠不夠的。是否能與線下陵園有更深入的交互,線上線下互通,讓依賴互聯網的新一代人能不親自到實地而能在屏幕這一端看到屏幕那一端;是否能提供一套相對完善的線上線下一條龍服務,讓剛失去親人的人可以稍微的縱容自己的悲傷;是否能將殯葬服務透明化,規範化,流程化,而不是在失去親人的基礎上再被割一刀而無處訴衷腸;是否能整合殯葬相關的手藝人,例如“哭喪”“入殮師”讓專業的人做專門的事。

當然,這些都是未來發展的可能方向,從計算機與互聯網中的一代人成長起來了,我們對於新生事物的接受度更高,我相信,在這幾年鋪不開的內容會隨著人們觀念與信息技術的發展而變得更為可接受。

中新網稱,中國發展基金會發布報告預測,到2020年左右,中國65歲以上人口將占總人口的14%,由老齡化社會進入老齡社會。若以60歲及以上作為劃定老年人口的標準,到2050年,中國將有5億老年人。

人的老去無法阻止,而其他疾病、天災人禍導致的死亡也不可避免。同時,土地資源的稀缺勢必會讓傳統的土葬發展其他形式,回歸自然。互聯網已經滲透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死亡的藝術,這個“藍海空間”,同樣充滿了可能。

04 總結

本來,祭奠看似告慰死者,實則寬慰生者。在生與死的不可逾越的鴻溝之中,人們通過自言自語、自說自話可以短暫的獲得內心的平和,對過去釋懷,重新擁有繼續前進的力量。

從這個角度上, 雲祭奠給了人們一個發泄的空間,讓一批同病相憐的人走到了一起,互相寬慰。人們是有訴求的,也希望網站能做的更有一點人情味,更從用戶角度出發。這才是可持續發展的唯一可能。

本文由 @困困生活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