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地裏的白菜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新京報訊(記者 陳琳)“幾十塊錢沒買到什麼菜,一棵大白菜花了十多塊錢。”近期北京市民明顯感到蔬菜價格上漲,尤其是部分葉類蔬菜,“售價超過了肉價。”

近日,新京報記者走訪北京新發地市場了解到,本輪菜價上漲是從今年10月份開始的,從《新發地市場蔬菜加權平均價走勢圖》可以看出,蔬菜價格出現連續上漲的勢頭且漲勢迅猛、漲幅明顯。北京新發地市場董事長張玉璽告訴記者,造成本輪蔬菜上漲的主要原因是前期連續降雨,多個產地蔬菜受災嚴重,“可以說影響了整個一茬蔬菜的供應。”

商戶在搬運大白菜,冬儲大白菜上市,價格比去年高90%。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鮮嫩蔬菜價格居高不下,菠菜漲到了6元一斤

10月25日,記者在北京新發地市場蔬菜交易區看到,葉類蔬菜價格明顯上漲。大白菜批發價每斤在0.8元至1.3元,比去年同期高了90%;菠菜已經到了6元每斤,去年同期則是1.1元每斤,翻了好幾倍。

菠菜價格為何上漲如此明顯?新發地商戶告訴記者,前期連續降雨天氣,對菠菜等葉類蔬菜造成了比較大的影響,一些產地的菠菜因為被浸泡而出現損害。“比如山東聊城露地生產的菠菜被浸泡,爛在了地裏,再補種已經來不及了,只能依靠後續大棚生產的菠菜來保障供應,但是大棚菠菜目前還不具備大批量上市的條件。”一位商戶說。

擺放整齊的小白菜,近期小白菜、菠菜等葉類蔬菜價格上漲明顯。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據商戶介紹,河北廊坊、邯鄲的西藍花前期被雨水浸泡,品質大幅下降;北京延慶、通州、順義、河北廊坊的團生菜前期被雨水浸泡,菜心出現腐爛,產量銳減。新發地市場的商戶在雲南種有團生菜,但是需要到11月上旬才能上市,只能在當地收購其他農戶種植的團生菜,當地的團生菜大部分也要到11月上旬才能上市,存量不多的團生菜被北京的商戶大量收購,使得當地團生菜地頭價格大幅上漲,也使得北京團生菜的價格居高不下。

其他鮮嫩蔬菜的價格漲幅明顯,特別是一些小品種的葉類菜,如香菜、茴香、油麥菜、散葉生菜、苦菊等,北京市民愛吃的茴香,已經漲到了10元一斤。

不過,耐儲存的蔬菜價格基本保持穩定。記者從市場上了解到,洋蔥、土豆、冬瓜、金絲南瓜、胡蘿蔔、西紅柿、菌類以及姜蒜的價格波動幅度較小。

商戶在打包花椰菜。目前花椰菜的價格還未回落,批發價約為5元一斤。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降雨影響蔬菜生長和收獲,幾乎斷了一茬菜供應

“前期連續降雨對蔬菜的生長造成了影響,蔬菜受到凍害、浸泡、物理損傷,而這些影響並不會在異常天氣結束之後復原,很多蔬菜出現爛根、爛心等現象,只能被丟棄,會影響整個一茬蔬菜的供應,且持續的時間比較長。”在分析本輪菜價上漲原因時,張玉璽說,北京的蔬菜供應是輸入型的,在不同的時間吃不同產地的蔬菜,“我們現在這個季節,恰恰吃的是10月份降雨區的蔬菜,受到降雨影響比較明顯,產量大幅減少。”

張玉璽介紹,今年9月份,他還去山東、河北、河南等產地看了秋季蔬菜的長勢,“非常好,大家都認為今年秋季蔬菜供應會好於往年,但沒想到出現這樣的連續降雨天氣。”他說,一些產地,如山西原本是蔬菜輸出地,今年也要從外地拉蔬菜保障本地供應。“可以說之前主要供應北京市場的一些產地蔬菜,現在要供應全國。”

除了降雨,連續10多天沒有太陽,一些大棚蔬菜生長受到影響。近期雖然降雨減少,光照充足,北方大棚生產的黃瓜、圓茄、長茄的產量有所回升,價格也出現松動。但是由於降溫,大棚西紅柿成熟時間延長,“秧上的西紅柿不變紅,采摘量下降,價格也在上調。”由於上述多種因素的影響,菜價居高不下的狀態在短時間內難以扭轉。

據新發地統計,10月26日北京新發地蔬菜供應量1.52萬噸,比平常偏少。“正常來說要保證價格平穩,市場的蔬菜供應量需要在1.8萬噸以上。”

蓮藕售賣區(蓮藕等耐儲存的蔬菜價格波動不大)。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南菜已提前進京,預計11月上旬會有緩解

目前,新發地市場正在動員商戶積極到產地收購蔬菜,擴大收購的範圍,盡力增加收購的數量,努力做好保供穩價的工作。

“我們近期都到廣西合浦收購豇豆,填補了北京市場上豆角類蔬菜的缺口,最多時每天收購十幾個貨櫃,現在還有少量雲南豆王、海南的椒類蔬菜也運到了北京。”新發地“南菜大王”魯德傳介紹,他今年比往年提前了半個月啟動“南菜北運”。

還有一些商戶也在開辟新的蔬菜供應地。如河北產地的西藍花被雨水泡了後,商戶從寧夏銀川向北京運送西藍花,此前寧夏的西藍花從未到過北京,新發地市場的商戶每天十來個貨櫃收購西藍花,導致當地的西藍花被收購殆盡,拉高了當地西藍花的價格;河北廊坊、唐山的韭菜受淹,市場的商戶從廣東湛江徐聞縣向北京調運韭菜,也是每天幾個貨櫃的收購,拉高了當地蔬菜地頭的價格。

本輪蔬菜供應偏緊將持續多久?對此,張玉璽表示,進入11月以後,山東和遼寧的大棚蔬菜部分可以上市,南方蔬菜逐漸具備批量上市的條件,蔬菜供應偏緊的情況會得到緩解。

新京報記者 陳琳 攝影記者 鄭新洽

編輯 劉茜賢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