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敲鼓打鑼誰麼意思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在周至老家,按照傳統民俗,正月十五前後,方圓那些著名的農村古會便紛紛啟動,為老百姓歡度春節增添無限精彩。比如,我們村的古會正會時間為正月十一(正會,即在演出中間一天,除戲團正常演出外,還要舉辦隆重的儀式,規模最為宏大),村民俗稱其為“正月十一會”,而鄰村的古會正會時間為正月十八,就俗稱為“正月十八會”。

正月過會唱戲讓人們逐漸找回了過去的年味

在我的鄉村記憶中,古會“掛燈”的日子,歷來是村民,尤其是做生意小販們念叨的重要事情。因為這一天戲臺演出要懸掛大燈,也就是演出正式開始了。從年前開始,因《黃河陣》《下河東》等節目名揚西北五省的周至縣秦腔劇團,就被熱情的各村古會會長擠破了門檻,紛紛預定唱戲(俗稱寫戲)的大事情。正月裏,這些會長們就提早出動,再次與劇團負責人敲定具體行程,什麼時候安排村民拉演出道具、什麼時候搭戲臺子、什麼時候盤鍋竈招待演員……一應瑣碎繁雜的過會唱戲事項均需提前敲定,並做出具體安排,確保過會如期“掛燈”,不能有任何馬虎。

古會“掛燈”是正月唱戲的序曲,儀式正規。經過緊張準備,正月初九晚上,我們村的戲臺正式“掛燈”。老漢們早早喝罷湯,將煙鍋給褲袋上一別,提起一個木板凳,就相約向戲臺子走去,期望坐個好位置,見見老夥計們。村裏幾乎家家戶戶都攜親喚友,鎖上門直奔戲臺子。等匆匆趕到,戲臺子下面早已圍坐了黑壓壓的人群,人聲鼎沸、熱鬧非凡。按照傳統,在演出前,一般要先鳴炮,待三聲鐵炮“嗵嗵嗵”響過之後,再由村裏負責人代表全村講話,熱情歡迎方圓各村的鄉黨們前來看戲。“掛燈”儀式結束之後,在一片鑼鼓家夥聲中,終於開戲了!第一場是折子戲《三娘教子》,雖然老漢們已經把那臺詞記得滾瓜爛熟,但那熟悉的節奏一響起,這些嘴裏叼著煙鍋的秦腔“鐵粉”們依然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動,搖頭晃腦跟著哼唱,那張爬滿皺紋的臉已滿是喜悅,間或還要與旁邊的老夥計交流心得、品評一番。

戲臺子下面最高興的還屬孩子們。過去農村還是窮,雖然是正月,大人們也沒有多余的壓歲錢給娃娃,一般都是一塊錢。娃娃們對看戲沒興趣,滿眼裏盯的是小吃攤。手裏攥著那點壓歲錢,圍著小吃攤轉了幾圈下來,那一塊甚至五毛錢被攥得皺巴巴了,還是舍不得拿出來。最後在小夥伴的鼓動下,一人買兩個炸油糕邊走邊吃,末了連手上沾的那點渣渣也舔得幹幹凈凈的。

“正會”才是農村正月唱戲最盛大的節日。在我們老家村子,正月十一會當天才是春節期間最為隆重的日子。除正常看戲之外,還要安排鑼鼓隊巡街、鄰村送禮儀等活動,非常精彩。尤其是在戲臺子下面的空曠場地,本村和鄰村前來恭賀的人聚集在一起,各村的鑼鼓隊,甩開膀子敲鼓打鑼,鼓點密集、氣勢恢宏。各村還要相互較勁,看哪個村子的鑼鼓隊更加有氣勢、更加威風!這一天,對縣劇團來說,更是要安排最精彩、最拿手的戲曲,比如聞名西北五省的《黃河陣》等經典戲曲,同時也安排劇團的臺柱子上臺演出,滿足廣大鄉村戲迷們的要求,為春節增加更加熱烈的氣氛。而這一天,親朋好友也會趕來逛會。愛看戲的,趕忙到戲臺子下面過戲癮;愛吃嘴的,坐到小吃攤前吃了一家又一家;愛諞閑傳的,幾個相約,天南海北,說莊稼、議發展,其樂融融。

正月過會唱戲,是周至地區農村的傳統文化,更是莊稼漢們之間交流溝通的一個重要橋梁,在經濟落後的時代,鄉親們在繁忙的農耕之余,趁著春節好時光,也有閑暇享受精神文化生活。近年來,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正月過會這一傳統逐漸回暖,讓忙碌一年的村民們和外出務工返鄉的年輕人,逐漸找到了過去的年味。

(作者:張友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