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桃園裏結很多桃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近日,中華詩詞學會會員、詩人丘麥獲悉蓬江區創建成為“中華詩詞之鄉”,欣然賦詩一首,贈蓬江區文聯主席趙一翰先生,以示祝賀。

《賀蓬江區通過中華詩詞之鄉驗收》

獻章大雅繞梁縈,國粹昌隆百業成。

文助初心留妙韻,詞歌盛世倍欣榮。

唐風吹拂青苗秀,宋雨澆滋桂子生。

栽下梧桐凰引鳳,詩鄉創建最英明。

丘麥詩《賀蓬江區通過中華詩詞之鄉驗收》,劉永廣(鶴山書協名譽主席)書

說起丘麥與趙一翰的交往,要從2019年10月30日說起。當日,廣東中華詩詞學會常務理事、蓬江區文聯趙一翰主席帶領一眾文藝家,慕名前來我市龍口鎮霄南村采風調研。霄南村位於鶴山市龍口鎮東部,人文歷史底蘊深厚,村民以源姓居多,距今已有740多年歷史。該村布局獨特,保留有大量的古祠堂和傳統民居,其中樂隱源公祠、近湖源公祠、東江源公祠等保存最為完好。霄南村村史民俗文化館內展出獨特的鮮卑傳統文化,引起文化人的關註。該村先後被評為廣東名村、廣東省傳統村落和廣東省古村落。隨後,成功入選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丘麥(麥和幸)以鶴山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和詩人的身份陪伴左右,在丘麥的講解下,趙一翰等文藝家一行對霄南村村史民俗文化館、冰心獎兒童圖書館、霄南村文化公園等展開調研,深入了解霄南村古建築的歷史、發展、結構,研究古村落的保護和整體開發等情況,與市鎮村三級代表作了詳細的溝通。在交流互動中,趙一翰希望通過調研,將鶴山古村落保護與發展的經驗帶回蓬江,與鄉村振興充分結合,做到保護、修繕、開發並重,應用到蓬江區盧邊村、良溪古村等古村落的文化挖掘、保護和開發上,古建築的活化利用上。

右5詩人丘麥、右4蓬江區文聯主席趙一翰、右3鶴山文聯主席胡傑等文藝家

“當年把酒對天青,詩心如火亦如燈。”趙一翰返回蓬江後,當即組織了蓬江、江海詩社成員為霄南賦詩,形成詠霄南詩詞一輯:何錦勝《一剪梅·訪霄南》“林海雪原人。駐馬南來覓漢津。七百年前千裏客,荒地盤根。入地生根。風雨滌煙塵。竟與鮮卑是比鄰。慢步宵鄉圖解夢,知了源君。居了源君。” 黃劍峰《訪霄南詩稿》“秘景幽幽客采風,鮮卑源遠問飄蓬。鷹揚北塞宏圖展,雁徙西江霸業空。雖改鄉音甘馬下,幸留祖訓暖心中。桑麻耕織興商學,通達安居篝火紅。” 易紅英《探秘霄南古村》:“鮮卑足跡耐人尋,百味甘和源吉林。立品睦鄰承祖訓,千年羈旅到霄南。” 林仲仙《參觀鶴山宵南古村》:“畫壁巍巍花鳥翔,春風三月訪霄鄉。村前綠水荷如蓋,馬上源公威遠揚。古巷幽深扶日醉,靈丹甘味品茶香。千年一脈鮮卑史,南嶺開枝祖澤長。”吳良《參觀鶴山宵南古村》:“英雄人脈早名揚,源自馬鞍意境長。追溯卑鮮遷此處,南宵印證古輝煌。”余懷安《龍口宵南感懷》:“純樸安然陌巷涼,鮮卑源賀馬飛揚。中華歷史知多少?發跡淵源典故長。” 陳亞平《訪鶴山鮮卑族後裔源氏聚居地》:“古時大漠唱豪歌,今在僑鄉種稻多。匯聚細流天作合,文明方可壯山河。”馬均賀《霄鄉鮮卑古村落》:“鮮卑古族探源流,鐵馬金戈幾度秋。今日霄鄉傳雅韻,甘涼與共樂悠悠。”伍文瀚《鶴山鮮卑遺風》:“昔年大漠逞豪強,策馬投鞭誌遠昂。避禍擇遷南嶺地,鮮卑風韻永傳揚。”為答謝詩友,丘麥欣然命筆,寫下《陪趙一翰諸先生訪龍口霄南》兩章:“如戟須髯氣若虹,征西陷陣建奇功。南涼攬轡留陳跡,北魏揮戈枕朔風。入室先尋源賀史,開村首紀破羌公。良臣自有回天力,項羽過江亦傑雄。”“興衰故事訪閭村,黛瓦石街鳥語喧。守拙守中傳祖訓,樂耕樂讀記箴言。井浮日月殘碑立,袖舞紅紗綠水源。北魏鮮卑留古韻,始知世外有桃園。”後來均發表在中國詩歌網上。

丘麥詩、譚開順(鶴山書協副主席)書

“詩人要做有光的人!”丘麥時刻把趙一翰的臨別贈言牢記在心,在趙一翰的指點和鼓勵下,極大地激發起詩人丘麥的為民情懷和創作熱情。在2020年春節期間,新冠疫情來勢洶洶,突如其來侵襲江城武漢,丘麥牽掛著武漢的疫情,“不知黃鶴成何樣?今夜除夕不成眠”,遂決定以筆為戈,以詩抗疫,在鶴山融媒體中心“最鶴山”和鶴山政府網開設“我以我詩送祝福”專欄,寫下《除夕夜思武漢疫情有感》,揭開“每日一首抗疫詩篇”的序幕。由於丘麥詩詞創作成績喜人,在省內外引起強烈反響,被江門市文聯評為抗疫文藝創作積極分子。在趙一翰的推薦下,丘麥成功加入了廣東中華詩詞學會;後經廣東中華詩詞學會推薦,丘麥於2020年7月正式加入中華詩詞學會,成為鶴山市首名國家級詩詞學會會員。這是中華詩詞學會對丘麥詩詞創作水平的充分肯定。受文聯委托,筆者負責組織一輯祝賀丘麥成為國家級會員的詩詞作品。不到一周時間,就征集到趙一翰、黃祥壽、施世雄、馬均賀、余懷安、王嶽夫、區國德、任作梁(陳泱)、麥哲林、何景雄、易江華、宋文郁、梁國棟等知名詩人惠贈的佳作20多篇。丘麥也乘興創作了七律三章,以抒懷抱:“苦樂人生歲月稠,春回大地幾春秋。登山小路艱而險,警世高文老更遒。不拜金錢知品格,能分敵友快恩仇。英雄潦倒成詞客,莫學鼠狐效馬牛。”“如煙往事夢千尋,推轂扶輪曲徑深。學海無涯書作槳,官山有險語成箴。性生淡泊追先哲,誌達安貧獻赤心。筆走龍蛇堪灑脫,為誰歌頌為誰吟。”“幾番風雨類飛蓬,故紙堆邊覓影蹤。畫虎不成來畫犬,雕龍無術去雕蟲。勝醫勝藥三分樂,於運於時一點紅。激濁揚清唯我任,大江歌罷總朝東。”

還記得,當初接到筆者約稿的消息時,趙一翰二話不說,滿口答應,很快就發來一首詩《聞和幸麥兄加入中華詩詞學會致賀步其韻》:“磋磨砥礪踏千尋,汲古開張感慨深。淡泊恒持忠義節,澄懷每見赤誠心。江城抗疫揮詩筆,雁嶺登臺得智箴。邁步從頭臻願景,傾情演繹作高吟。”此詩用典儒雅,字裏行間,飽含深情,表達了一位詩詞界前輩對後學的勉勵和期許。

趙一翰詩《聞和幸麥兄加入中華詩詞學會致賀步其韻》並書

蓬江區詩詞文化底蘊深厚,是廣東省唯一一位從祀孔廟的明代碩儒陳白沙(陳獻章)先生的故鄉,有著深厚的人文積澱與詩詞傳統。受白沙文化影響,蓬江自古以來詩詞名人輩出,詩詞佳作異彩紛呈。蓬江區高度重視“中華詩詞之鄉”創建工作,各類詩詞文化活動百花齊放,在學校、機關、社區、企業、農村、旅遊景區形成濃厚的詩詞學習、創作和應用氛圍。2015 年,蓬江區獲得“廣東省詩詞之鄉”稱號;2016年,“詩詞中國”創作基地掛牌;2019 年,蓬江區把創建成“中華詩詞之鄉”納入區文明城市創建和精神文明的重點目標。這期間,作為文聯主席,自有趙一翰所作的貢獻,他經常為團結所有文藝團體,弘揚和傳播中華詩詞文化奔走呼號,不遺余力,做了大量具體工作。在他的堅持下,蓬江區創建“中華詩詞之鄉”各項工作持續推進,“八有六進”成效顯著,做到創建工作有組織、有隊伍、有場地、有平臺、有長遠規劃、有活動、有經費、有成果,讓詩詞走進學校、走進機關、走進社區、走進企業、走進農村、走進旅遊景區,形成了人民群眾“愛詩詞、誦詩詞、創詩詞”的濃厚氛圍。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蓬江區創建成效也得到專家們的一致肯定。2021年10月12至15日,來自北京的“中華詩詞學會聯合驗收考察組”對蓬江區創建“中華詩詞之鄉”工作進行認真細致的檢查驗收,考察組充分肯定了蓬江區創建“中華詩詞之鄉”的工作成效,並實地驗收通過了蓬江區創建“中華詩詞之鄉”工作。

江門作協、蓬江文聯合辦的閱讀會(蓬江站)在陳白沙書院成功舉辦,助力蓬江區創建“中華詩詞之鄉”。

學詩可以使人情飛揚、誌高昂、人靈秀。蓬江區創建成為“中華詩詞之鄉”,標誌著詩詞文化工作迎來了一個更高的起點,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栽下梧桐凰引鳳,詩鄉創建最英明。”目前蓬江區已形成“一主兩翼,頭雁工程;校園詩教,薪火傳承”的詩教格局,詩詞元素突出,特色鮮明,為蓬江區精神文明建設賦能,以僑都文化軟實力提升了江門“全國文明城市”的品牌形象。

詩詞是一種抒情言誌的文學體裁。“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衷心祝願蓬江區發揮好“中華詩詞之鄉”品牌效應,成為江門五邑文藝界的排頭兵,團結廣大文藝家,創作出更多的優秀詩詞作品,讓詩人詞家服務於這個新時代,為謳歌真善美、鞭撻假惡醜,記錄時代風雲、推動社會進步守正創新、立德鑄魂,註入滿滿的正能量!

作者:何誌強

來源:江門市作家協會

責編:鶴邑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