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家裏破敗漏雨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澎湃新聞記者 王鑫 戴越

10月2日至7日,山西經歷了有氣象記錄以來秋季最強降水過程。最強秋汛下,山西古建保護成為焦點。

山西是全國古建築遺存最多的省份,且時代序列完整、品類眾多、形制齊全,被稱為“中國古代建築寶庫”,更有“地上文物看山西”的美譽。

垮塌的平遙古城墻。本文圖片除署名外 均由澎湃新聞記者 王鑫 圖

來自山西省文物局的數據顯示,截至10月11日19時,山西各市上報全省共有1783處文物不同程度地出現屋頂漏雨、墻體開裂坍塌、地基塌陷及周邊護坡、圍墻坍塌等險情。經初步評估,受災害影響文物中,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661處,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803處。

山西省文物局文物保護利用處處長白雪冰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從文物損傷的情況看,此次受損更為嚴重的文物,多集中在縣級及縣級以下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大量未登記在冊、未定級、散落在偏遠村落的傳統建築。

近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在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各村落走訪發現,除平遙古城出現墻體垮塌外,該縣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未遭受較大損害;部分縣級及以下文物保護單位損害較大,有的未定級文物甚至遭遇“滅頂之災”,不復存在。

目前,國家文物局已派出專家組實地勘查掌握文物受影響情況,指導文物救災工作,緊急撥付文物應急搶險資金,支持山西開展因災受損文物應急、搶險、修復等,確保文物第一時間得到應急保護,並將在後續文物保護項目和經費上給予重點傾斜安排。

在城墻上覆蓋塑料布是平遙古城墻防垮塌的措施之一。

降雨致平遙古城墻51處坍塌和滑落

山西文物受災,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平遙古城尤其受關註。

9月下旬和10月初,平遙縣持續降雨。“10月2號到6號,雨幾乎就沒停過。”平遙縣傳統建築技師邵帥告訴澎湃新聞,平遙古城自1977年遭遇強降雨致使古城內澇、部分墻體垮塌後,就沒再下過時間這麼長、雨量這麼大的雨。

平遙古城是中國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縣城,城區面積2.25平方公裏,現保存古城墻6162.68米,街巷199條,明清傳統民居3798處。

早在10月1日,平遙古城景區管理有限公司在景區張貼通知:鑒於近期下雨頻繁,為保證遊客和主體安全,對城墻部分區域進行封閉維修檢測。遊客在西城墻和北城墻登城墻後只在城樓附近遊覽。

平遙縣洪善鎮沿村堡村的古佛堂一廂房受降雨影響出現墻體垮塌。 澎湃新聞記者 何鍇 圖

邵帥說,除地震、火災等自然或人為因素,古城特別是古城墻最怕的就是雨水。平遙古城的外墻有包磚,受到降雨侵蝕的作用較小,但城墻內側大部分沒有包磚,夯土直接裸露在外,較容易受到降雨影響。

據邵帥回憶,因正值國慶假期,加上連日降雨,縣文管所及景區都安排有人員對墻體進行巡查。10月5日6時30分許,平遙城墻84號內墻發生局部坍塌,坍塌長度約25米。邵帥說:“當時我的同事剛巡查經過84號(墻體),就聽到身後響動,回頭一看,墻體垮了。”

此後,東城墻北段、西城墻北段陸續有墻體出現垮塌。經統計,平遙古城坍塌和滑落的墻體段落共51處,其中內墻夯土坍塌的有15處,內墻女兒墻及頂部海墁層懸空、下部夯土滑落的有36處。

邵帥稱,古城城墻防坍塌主要有兩方面措施,一是對表層夯土進行施工,起到加固的作用;二是雨季來臨前給城墻覆蓋上一層塑料布,阻隔雨水與內墻直接接觸。

10月13日,澎湃新聞在平遙古城看到,內墻夯土坍塌較為嚴重的地方已被施工擋板隔開,內墻不少地方都覆蓋了塑料布。盡管降雨結束已有幾日,外墻上仍能看到明顯的水跡,記者用手去摸裸露在外的內墻夯土發現,土質較為松軟,甚至可在夯土表面上按出指紋。

51處坍塌和滑落的墻體段落如何修復?邵帥告訴澎湃新聞,專家組已於10月12日前來查看了現場,也提出了初步的修繕意見。“現在的情況就是,我們在完成基礎性的搶修準備工作後,要讓城墻‘晾一晾’,通過測量夯土中的含水率來判斷是否達到標準。降雨期間我們測量的含水率是25%,要等含水率下降到20%以下再進行後續的修繕工作。”邵帥說,古城墻的修繕需要較高的人力成本和技術成本。

平遙縣某村的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三教院房頂垮塌。

縣級及以下文保單位損失更嚴重

除了平遙古城,晉祠、天龍山石窟、臨汾丁村民居、運城解州關帝廟等古建的受損情況陸續受到關註。山西日報社開設的公眾號“文博山西”於10月9日發布文章《風雨中,有一種古建,叫“山西古建”!但她們正遭受巨大威脅》,呼籲外界關註山西古建的受災情況。

文章引用的數據顯示,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數據以及山西省文物局網站的相關信息顯示,截至去年7月,山西有不可移動文物53875處,其中古建築有28027處,約占52%。全省11個市均分布有不同數量、不同時期的古建築,其中數量在2000處以上的有6個市。

在53875處不可移動文物中,有13405處被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約占25%,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31處,位居全國第一!其中古建築有421處,約占79%;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08處,古建築有173處,約占42%;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2466處,古建築有5662處,約占45%。

山西省文物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10月10日12時,全省各市上報共有1783處不可移動文物不同程度出現屋頂漏雨、墻體開裂坍塌、地基塌陷、建築倒塌等諸多險情,9座博物館紀念館出現小面積漏雨、部分構件損壞等情況。

經初步評估,受災害影響文物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43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661處,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803處。從受災害影響程度上看,嚴重的(局部垮塌或造成重大結構風險)有89處,含“國保”(註: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保”(註: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市縣保30處;比較嚴重的(有部分垮塌及存在其他結構風險)有750處,其中84%為市縣保和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一般損傷的(漏雨、裂縫、檐部損傷及構件掉落)有865處;有79處周邊護坡、圍墻等受損。

總體來看,“國保”、“省保”單位主要險情是屋面小面積滲漏及周邊護坡巖體、地基等出現滑坡等問題,低級別和未定級文物出現墻體坍塌、梁架傾倒等險情相對多一些。文物受損較為嚴重的有晉城市、晉中市、運城市、陽泉市、呂梁市、太原市,約占全省的90%以上。

山西省文物局文物保護利用處處長白雪冰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從文物損傷的情況看,此次暴雨中,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險情主要集中在周邊的掩體,主體損害較少;受損更為嚴重的文物,多集中在縣級及縣級以下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大量未登記在冊、未定級、散落在偏遠村落的傳統建築。

一直關註山西古建的民間文保人士唐晉(化名)告訴澎湃新聞,一般說來,文物單位的保護級別越高,受到的關註更多,資金也越充足,出了問題可以及時得到修繕,“防微杜漸”;而相當一部分未定級的不可移動文物在此次降雨前已經“重病纏身”,根本無法經受持續降雨的衝擊,最終可能遭受“滅頂之災”。

唐晉說,根據官方通報的信息,從數量上看,不可移動文物受災害受災程度與保護等級成反比:此次受災害嚴重的(局部垮塌或造成重大結構風險)有89處,其中國保有2處、省保有7處、市縣保30處;比較嚴重的(有部分垮塌及存在其他結構風險)有750處,其中84%為市縣保和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

三教院墻上的壁畫,疑似被人盜走。

多處未定級古建遭受“滅頂之災”

未登記在冊、未定級、散落在偏遠村落的傳統建築受到了怎樣的損害?10月12日,澎湃新聞走訪了平遙縣的部分村落。

官方資料顯示,平遙縣有不可移動文物1075處,各級文保單位143處,其中國家級20處、省級2處。

位於平遙縣洪善鎮沿村堡村的古佛堂是平遙“縣保”,佛堂的部分建築如今已作為村裏老年人活動的地方。其中,作為文藝室使用的東廂房左側墻體全部垮塌,僅靠一根木柱支撐房頂,倒塌的墻磚散落一地,還未來得及修整。

位於平遙縣某村的三教院修建於1798年,該院是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長年無人維護。兩年前曾到此調研的唐晉告訴記者,上次他來的時候,除一間房屋的房頂坍塌外,其余房屋的房頂都是完好的。這次來時,三教院幾乎所有的房屋屋頂都坍塌了,墻上的壁畫也被挖了個正方形的“坑”,疑似被人盜走。村民們介紹,國慶節的這場雨衝垮了屋頂,但“沒有人管”。

擁有“水淹七軍”壁畫的平遙縣某村的一處廟宇(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也在此次降雨中受到損害。唐晉介紹,廟頂原先只漏了一點,這次降雨使得“破的洞更大了”,已經給內墻上的壁畫保存帶來了更嚴峻的挑戰。

唐晉介紹,山西的古建多,現有的文物保護資源相對有限。散落在各村落的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特別多,保護力量無法覆蓋。“水滴石穿。很多古建都是這樣,是一點點破敗的,如果保護力度跟不上,這些古建徹底損壞的速度可能遠超想象。”

此外,山西新絳縣古交鎮閆家莊魁星樓也是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受損嚴重的代表。澎湃新聞此前報道,閆家莊魁星樓早在2015年就已經岌岌可危了,而近日根據現場的照片,閆家莊魁星樓已在大雨中倒下去,不復存在。

垮塌的三教院房頂。

山西省文物局:“低級別”古建保護是最大問題和挑戰

據微信公號“國家文物局”10月12日發布的文章,災情發生後,該局立即派出專家組實地勘查掌握文物受影響情況,指導文物救災工作,緊急撥付文物應急搶險資金,支持山西開展因災受損文物應急、搶險、修復等,確保文物第一時間得到應急保護,並將在後續文物保護項目和經費上給予重點傾斜安排。指導山西繼續加強巡查排險,完善應急措施,做好安全防護,嚴防次生災害對文物造成的破壞。

文章介紹,“十三五”以來,中央和省級財政用於古建築類文物保護單位的維修和搶險保護資金10.6億元。山西省也出臺相關管理辦法,文物保護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國保、省保和部分市縣保文物建築保存狀況明顯改善。

“但作為文物資源豐富,特別是有著28027處古建築的文物大省,如此繁重、迫切的文物保護任務,僅靠各級政府投入是遠遠不夠的,再加上文物自身規律等原因,山西省大多數市縣保和尚未公布為文保單位的文物古建築保護依然是當前山西省文物保護面臨的最大問題和挑戰。這也是此次災害中受損嚴重的文物,多集中在縣級及縣級以下文物保護單位的原因。”據上述文章,山西省文物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對於這些文物,一方面山西省文物局正在不斷提升相應的保護級別,加強文物安全督察和文物建築安消防設施建設;另一方面,國家文物局及省級文物部門鼓勵各地政府出臺配套激勵、獎補政策,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

在唐晉看來,在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上,有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文物保護的經費投入是否應與文物保護級別掛鉤。唐晉說,大家潛意識裏普遍會認為保護級別越低的古建,其價值越低,“我認為這種說法是值得商榷的。以壁畫為例,平遙低級別的古建基本集中於明清兩代,但明清兩代的壁畫也是中國壁畫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羅世平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表示,中國古代壁畫從現有的遺存來看,每一個時代都有這個時代的樣態,都屬於傳統根脈的延續,應該成為歷史譜系中的一員。”

唐晉認為,一般來說,文物保護的經費投入是與文物保護級別成正比的,長此以往,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就形成“惡循環”,保存空間越來越小。

雨停數日後,平遙縣某村廟宇的墻面上仍有清晰的大面積水跡。

澎湃新聞註意到,2018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幹意見》(下稱《意見》)。《意見》指出,當前,面對新時代新任務提出的新要求,文物保護利用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存在。《意見》指出,支持文物保護由搶救性保護向搶救性與預防性保護並重、由註重文物本體保護向文物本體與周邊環境整體保護並重轉變。推動文物保護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落實各級政府支出責任。加快公布文物領域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指導性目錄。探索對文物資源密集區的支持方式,強化績效管理。積極引導鼓勵社會力量投入文物保護利用。

今年10月12日,國家文物局召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強調,要全面貫徹落實總書記關於文物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紮實推進文物保護利用改革。

責任編輯:湯宇兵

校對: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