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一只老鼠往我背上爬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風物君語-

來粵不來潮

白白走一遭

哪怕你沒去過潮汕,應該也吃過潮汕牛肉火鍋吧?

潮汕北部的鳳凰山脈將梅州隔開,使得潮州與汕頭、揭陽、汕尾構成一片獨特的文化區域——潮汕地區。她們在地緣、文化、民俗、語言上相近相親,所以經常會以“潮汕”集體出現,就像“揭陽潮汕機場”這個名字一樣。

▲ 俯瞰潮州古城,對面是筆架山。攝影/劉艷暉

但其實“潮汕”這個詞起源自中國近代,在清光緒九年(1883年)就已出現在潮海關檔案中;1949年,新中國在潮汕一帶設置“潮汕專區”,“潮汕”首次成為一個行政區劃名稱。而另一個名字,早在公元591年,隋文帝楊堅就用來命名潮汕地區,意為“在潮之洲,潮水往復”,沿用至今已有1600多年,那便是潮州。

粵閩交界,向海而生

“省尾國角”是潮州人自嘲的一種說法,也恰到好處的描述了潮州的地理位置:潮州處於中國大陸南部海濱,廣東省的東端一隅,東海和南海在這裏交匯,也是廣東福建兩省的交界地區。

▲ 潮州市地形示意圖。制圖/波普蜥蜴

北部的鳳凰山對於潮州來說就像一位母親,不僅是潮汕文化區的地理界限,也是中國烏龍茶的重要發源地,潮州的雅稱“鳳城”也來自於此山。

▲ 鳳凰山。攝影/Asonzhou,圖/圖蟲·創意

黃岡河與韓江分列東西,是潮州境內較大的兩條河流,奔流入海。縱觀潮州地形,山區占據全域面積的65%之多,可用耕地也相對較少,靠海的生存環境,讓潮州人具有冒險和開拓精神,造就了潮州人重商的特質。

▲ 鳳凰塔豎立在韓江邊。攝影/盧文

歷史上,潮州商人和晉商、徽商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商幫,潮州人的海上貿易十分活躍。根據《2009全球潮商經濟白皮書》中的介紹,當時東南亞國家的華人資產中,約有一半是潮州人的;潮州出了許多華人富商,在全球華人富豪榜上占據1/4的財富;僑居海外的5000多萬華人中,約20%是潮州籍……

▲ 廣濟橋中部由浮橋連接。攝影/李藝爽

潮州人海外經商如此火熱,本地產業中也有很出色的陶瓷業。潮州不僅是中國最大的工藝美術瓷、日用瓷和衛生潔具生產基地,也是全球陶瓷最大的生產基地。潮州市的陶瓷生產廠家就有10000多家,眾多潮州本地人以此為生。

▲ 潮州陶瓷工廠內正在制作創新陶瓷品。攝影/趙嘯飛

“凡是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 潮州人不僅走到了世界各地,也把生意做到了世界各地,更把中華文化帶到了世界各地。各種美食成了當地華人的“家鄉味”,裝飾著潮州木雕的道觀寺廟成為了解中國的一扇窗口,而這些美食、信仰、藝術的故鄉原點就在潮州。

在地拜韓愈,在天“拜老爺”

廣東流傳一句話“來粵不來潮,白白走一遭”,而1000多年前,潮州可不像現如今這麼受歡迎,官員得罪皇帝被貶的目的地之一就是潮州。

▲ 太平路的傍晚,燈光下牌坊群很漂亮。攝影/泓Sam

公元819年,韓愈以一折《諫迎佛骨表》上書唐憲宗,言辭犀利。唐憲宗一氣之下,把韓愈貶去了潮州。去往潮州的路上艱難險阻,他作下了流芳百世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韓愈只在潮州呆了短短八個月,但就這八個月他興修水利、關心農事、釋放奴隸、捐助教育,給潮州帶來一股強勁的儒學之風。

▲ 韓文公祠碑廊。攝影/見書

潮州人為了感謝韓愈,將筆架山改名為“韓山”,還依山建了一座韓文公祠;將“惡溪”改名為“韓江”,江上的廣濟橋也多了個名字叫湘子橋(韓愈的侄孫叫韓湘);城裏的一條路叫昌黎路(韓愈號昌黎),還修了一座景韓亭。也難怪趙樸初說韓愈是“不虛南謫八千裏,贏得江山都姓韓”。

▲ 上圖:廣濟橋仰韓閣;下圖:廣濟橋上的鐵牛。攝影/陳彥

韓愈一直被潮州百姓視為文化導師,成了潮州最主要的文化錨點之一,而這股文學之風威力之大,從太平路牌坊群便可見一斑,這是潮州“海濱鄒魯”、崇文重學、人文薈萃的歷史見證。

▲ 太平路牌坊群。攝影/江智毅

潮州文化裏的另一個重要側面,與中國歷史上數次“南渡”有關。潮州早期的移民多數是先在福建停留了很久之後,再從福建遷移入潮。他們不僅帶來了中原文化,還帶來了閩地文化。

潮州話也稱潮汕話,就是閩南話的一個支系。客家話在潮州也有相當多的人在講,還有客家人的土樓:福建有著名的“四菜一湯”,而潮州饒平的道韻樓也毫不遜色,這也是目前為止我國發現的單體最大土樓。

▲ 潮州饒平道韻樓。攝影/見書

潮州的古剎開元寺,無論建築裝飾、佛塔,還是造像樣式,和福建泉州地區寺廟都有相似之處。和閩南人喜愛拜各路神明一樣,潮州人對“拜老爺”也是相當認真,古今英雄人物、各族各姓祖先和神話傳說都能是“老爺”。初一、十五要拜地主爺,正月裏“拜老爺”更是頭等大事,關乎家族一年的運勢。

▲ 開元寺傳統又美麗的裝飾。攝影/劉艷暉

“膠己人,拍死無相幹!”是一句當地俗話,意思是“為自家人做事,就算肝腦塗地也無所謂了”。潮州人對祭祀的熱情,除了傳統文化的保留之外,很大程度源於這樣的家族理念。而無論是傳統的保留,還是家族觀念,又何嘗不是潮州美食滋生的土壤?

粵味?閩味?是潮味!

廣東還流傳著“食在廣州,味在潮州”的說法,雖說還有一個版本是味在順德,但潮州無疑在高手林立的廣東美食江湖有自己的地位。

沙茶就是生活

處於廣東福建交界地,潮州不少飲食習慣兼有兩地特色,就比如沙茶醬起源於馬來語地區的潮汕華人飲食之中,後也盛行於潮汕、福建閩南等地。要是細分起來,兩地沙茶也有些許差異,潮汕沙茶醬的香味要比福建閩南沙茶醬要濃一些。

▲ 潮州人的每一天都離不開沙茶醬。攝影/Beejh,圖/匯圖網

這裏的日常小吃是沙茶面、沙茶粿和沙茶餃。潮州的沙茶面和廈門等地很是不同,首先選用的是潮州扁面,再者是幹撈後淋上調好的花生醬和沙茶醬,兩者混合幹拌後更加鹹鮮辛香,最好再搭配上一碗粒粒飽滿的肉丸湯,一口面一口湯,那叫一個爽啊!

▲ 潮州特色沙茶面。攝影/luke

潮州的腸粉吃法也有自己的特色,和廣州不太一樣。廣州的腸粉多數是淋醬油汁,而潮州的腸粉除了醬油,還有鹵水湯、沙茶醬和花生醬。不僅湯汁不同,就腸粉的餡料也不一樣,廣州的腸粉牛肉就是牛肉、叉燒就是叉燒,潮州的腸粉肚子裏可豐富多了,牛肉、雞蛋、生蠔、蘑菇、豆芽菜……要啥有啥,真是腸粉愛好者的福音。

▲ 潮州腸粉的餡料十分豐富。上圖攝影/徐大詩;下圖攝影/Hui生活,圖/圖蟲·創意

潮州人的每一天幾乎都離不開沙茶醬,名滿全國的潮汕牛肉火鍋蘸的就是鮮甜的沙茶醬。

吃的就是個鮮

為了充分挖掘出牛肉的潛力,潮州人將牛肉分成十幾個不同部位,每個部位都有恰當的涮的時間。菜單上吊龍、吊龍伴、匙仁、匙柄、肥胼、嫩肉等五花八門,初來乍到者可能會一頭霧水。

▲ 潮州人將牛肉分成許多部分來吃。攝影/李藝爽

受火候影響最大的五花趾,只需清湯中三起三落就已經達到最佳食用時間。頂級的脖仁則更是嬌貴,放到鍋底中涮上8秒左右,就可食用。

▲ 吃牛肉鍋,涮的時間是個學問。攝影/劉艷暉

“夜半聽見賣魚生,想吃魚頭熬番葛”,另一種吃鮮的美食便是這裏提到的魚生。魚生又稱魚膾,在古代中國是相當常見的美食,所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就是指此。

這邊的魚生和日本刺身是不太一樣的,魚生講究肉質的鮮嫩、刀工的細薄以及調料的搭配。配菜和蘸料有多豐富?配菜有圈椒、嫩姜絲、洋蔥絲、酸楊桃片等,蘸料有辣椒米醋、醬油芥末、三滲醬等,實在是豐富至極。

▲ 魚生講究肉質的鮮嫩、刀工的細薄(食用生食有風險,需謹慎)。攝影/劉艷暉

潮州魚生一般選用草魚,精選魚背上兩片沒帶骨刺的凈肉,要用幹布抹幹水分,再將魚肉掛在通風處讓風吹幹。吃的時候切成薄片,比日式刺身要薄一些、幹一點,所以潮州魚生的蘸料中有大量的油,也起到了潤滑口感作用。除了魚生外,潮州人還吃蝦生、龍蝦生等。

▲ 潮州魚生切的非常薄。攝影/劉艷暉

還有一種鮮的吃法,當屬夜宵江湖的另一位王者——魚飯。和魚生不同,潮州魚飯一般選用海魚,如寬目、花仙、巴浪等。

選用的海魚首先就是新鮮,然後用鹽水把不剖膛、不打鱗的魚放在淡鹽水中腌一下,再放入濃鹽水中煮熟,自然冷卻,這樣最大程度的鎖住海魚的鮮味。這原理就和廣東人吃的白斬雞似的,最簡單的烹飪方式保留食材最鮮的味道。

▲ 潮汕魚飯可選擇的魚類很多。上圖攝影/柒玖608,圖/圖蟲創意 下圖攝影KXIE,圖/匯圖網

魚飯可以冷吃,可以熱吃,也可以油煎著吃,最妙的是搭配一碗白粥。魚肉緊實鮮甜,白粥醇厚有糧食香氣,連皮帶肉挑一快魚,白粥的純粹讓魚肉的鮮美展現的淋漓極致。

▲ 在夜糜檔上,紅肉米、薄殼米、爾飯、紅蟹飯等也很受歡迎。上圖攝影/zhong18370622376

陳曉卿曾說,他初次品嘗魚飯時受不了這種腥味,不過第二次吃的時候就愛上了魚飯。其實魚飯的種類不僅僅有海魚,還有蝦蟹貝類等海產品。在潮州夜糜檔上,紅蟹飯、紅肉米、爾飯、薄殼米也頗受當地人歡迎。

百變粿粿粿

說到潮州的粿,品種不下百種,無論是酬謝神明、祭拜先祖、婚喪嫁娶,或是攤點小店,你都能看到粿的身影。

▲ 潮州的粿真的很多種。圖/視覺中國

人們在不同節氣會供奉不同粿品,如清明祭用樸籽葉熬制做出的“樸籽粿”;端午節祭祖用梔子熬制的“梔粿”……這裏的粿利用各種鮮的食材燴成粿餡,以主要粿餡命粿名,比如菜頭粿、韭菜粿、鹹水粿、甘筒粿等,歷史悠久又常見的當屬鼠曲粿和紅桃粿,鼠曲粿在福建也有。

▲ 歷史悠久的紅桃粿。圖/視覺中國

同樣受到“南渡”等影響,福建閩南等地也常吃粿,其中有一知名小吃叫九層粿。在米漿裏加入紅黃色素,以紅—黃—白順序疊加至九層。因發音不同,客家人將“粿”發音成“粄”——他們吃的老鼠粄其實也是一種“粿”。

▲ 九層粿。圖/閩南家味

從龍蝦鮑魚到牛肉火鍋,從魚生到魚飯,哪怕是一碗簡簡單單的沙茶面、一塊鹹水粿,潮州人都有自己對味道的理解,而潮州美食又何止這點:甘草水果、鴨母撚、糖蔥餅、蠔烙、腐乳餅、魚皮餃、牛肉丸、溪口鹵鵝……一個月不重樣,恐怕你都吃不完。

▲ 肥美多汁的鹵鵝。攝影/見書

潮州人不能一日無茶!

潮州人每日離不開的,除了沙茶醬之外,還有茶。潮籍文學家秦牧就曾說“潮州工夫茶,堪稱中國茶道代表”,潮州工夫茶是“潮人習尚風雅,舉措高超”的象征。

▲ 潮州人的每一天都離不開茶。攝影/劉艷暉

在本地方言中,“工”讀gāng,用來描述時間,“工夫”二字說的就是做事考究、細致用心,也足以看出潮州人對喝茶的重視。說喝茶就像喝水,在潮州一點都不違和:吃完早飯,衝壺茶醒醒神;吃完午飯,來壺茶解解膩;吃完晚飯,煮水衝茶看看電視或者招待客人。

▲ 潮州工夫茶文化博物館。攝影/楊玉誠,圖/圖蟲·創意

潮州人把茶葉叫“茶米”,茶葉就像米一樣在生活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為了喝到更好喝的本地茶,潮州人在鳳凰山培育了“鳳凰單叢”,有芝蘭香、密蘭香、玉蘭香、夜來香、柚花香、姜花香等各種香型,還有奇奇怪怪的鴨屎香。

▲ 潮州人對喝茶很重視,也很講究。圖1、2攝影/視覺中國,圖3攝影/劉艷暉

喝茶對於潮州人來說,除了解渴,溝通感情和談生意也是十分重要的。潮州人喝茶喜歡用較小的茶杯,像半個乒乓球大小,方便一啜而盡,茶不留底——啥也別說,這感情全在茶裏了!

在潮州幾乎哪裏都能飲茶,不論是茶館餐廳,店鋪路邊,還是公園景點。家家戶戶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有的人還會在私家車上準備一套茶具,方便開到哪裏喝到哪裏。

▲ 茶具雖然簡單,但也不耽誤在戶外喝喝茶。攝影/空房間FREEROOM,圖/圖蟲·創意

潮州人把生活的熱情用在了喝工夫茶上,用在了追求食物的鮮美之上,用在了鉆研出一百種粿的吃法之上。潮州方言中的十大神獸之一“刻苦驢”,是打工仔對自我的“潮式”吐槽,意思就是工作很辛苦、工資低,但為了生活只能硬扛。但無論多辛苦,潮州人也要有時間與朋友喝喝茶,去廟裏拜拜神,和家人們去夜糜檔打冷,這就是潮州人生活的“儀式感”!

▲ 時代在發展,潮州還保留許多老傳統。攝影/江智毅

- END -

文丨Z

圖片編輯 | 王家樂

封圖攝影 | 李藝爽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