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藤上結著大西瓜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龐各莊老宋瓜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宋紹堂(左)和員工一起采摘西瓜。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新華社北京8月18日電(記者羅鑫)立秋已過,暑熱未消。在剛剛過去的北京“西瓜季”,29歲的北京大興龐各莊鎮李家巷村村民李萬博賺了30多萬元。一年前,在北京城區打工的他才月入4000元。

“在我小的時候,父親就種西瓜,那時候地少,種的瓜只在家附近賣。現在我返鄉了,我們家的瓜產量越來越大,在網絡上開‘直播’進行推銷,再通過便捷的快遞網絡,走向全國各地,收入也隨之大幅增長。”李萬博說。

李萬博只是近年來龐各莊不少返鄉青年的縮影。他們掌握了新技術、新知識,為鄉村振興註入了新鮮力量。

位於永定河衝積平原的龐各莊,土壤肥沃,透氣性好,導熱性強,含有西瓜生長需要的微量元素。龐各莊西瓜以沙、甜、脆著稱,在京津冀一帶頗負盛名。

1995年4月,龐各莊鎮被農業部首批百家中國特產之鄉宣傳活動組委會命名為“中國西瓜之鄉”,西瓜產業成為大興區農業代表。

隨著時代變遷和技術發展,“中國西瓜之鄉”抓住契機,將西瓜種植與現代科學相結合,打造“龐各莊西瓜”品牌,推進西瓜產業提質增效。

走進龐各莊老宋瓜果專業合作社的西瓜生產基地,寬敞明亮的大棚鱗次櫛比。走進棚內,與以往印象不同的是,西瓜藤不是匍匐在地上,而是順著吊繩直立生長。

“近幾十年來,我們龐各莊西瓜生產有兩個最大的變化:一是從室外到棚內,通過嫁接可多年重茬栽培;另一個就是從‘匍匐前行’到‘直立行走’。”大興區農業服務中心副主任陳宗光說。“西瓜生長對溫度有一定要求,在棚內種植西瓜,保溫、保濕,可提早上市。通過吊繩栽培,讓每個瓜‘直立’生長,一是為了增加密度,提高產量;二是采光均勻,讓西瓜更甜,口感更好。”

一位“網紅博主”今年6月在龐各莊瓜田裏通過網絡直播展示了西瓜的新吃法:手剝西瓜。“看,現在龐各莊種植的西瓜大多只有兩個拳頭那麼大,皮薄肉厚,將瓜從藤上扭下來,就能剝開皮直接吃,汁多味甜。”

龐各莊老宋瓜果專業合作社的員工準備采摘西瓜。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陳宗光介紹,這位博主的介紹反映了2000年以來,龐各莊西瓜種植的另一個顯著變化,就是從“大西瓜”(6-8公斤)變“小西瓜”(1.5-2.5公斤),現在龐各莊農戶90%都種小西瓜。“相對較小的西瓜更好賣,因為一次能吃完,不浪費,也更新鮮。”

陳宗光告訴記者,2000年至2010年,小西瓜“新秀”一度風靡,但是它皮脆愛裂,給運輸造成很大困難。直到2011年引入如今大興主要栽種的小西瓜品種“L600”,它含糖量達14度以上,而且口感酥脆、易栽培、貨架期長,深受種植者和消費者歡迎。

龐各莊西瓜種植越來越環保。2017年,為全面實現西瓜育苗無煤化,減少大氣汙染,解決農民種苗需求難題,龐各莊打造老宋瓜果專業合作社、李家巷西瓜專業合作社等15家西瓜集中育苗場。

“以前一家一戶育苗,在自家院內搭個小土棚,壘一個爐竈,弄一條火道來進行加熱瓜苗,非常不環保。”龐各莊鎮產業發展中心主任趙永和說,“集約化育苗後,用電為設施加溫,並采用了催芽室、補光燈、自動噴淋等先進育苗設備,年生產2000萬棵瓜苗,基本上滿足瓜農1-2萬畝地的種植需求。”

大興區種植業技術推廣站副站長蘆金生說,龐各莊近年來在品種優化的同時,註重優新技術的普及推廣,蜜蜂授粉、保護地多層覆蓋、微噴技術、綠色防控、高密度栽培技術等得到大面積應用,使畝產量提高了300-500公斤,畝增收1000-1500元,全鎮瓜農增收1000多萬元。

去年,為了減少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的影響,龐各莊鎮政府主動對接10家示範西瓜專業合作社,搭建電商銷售平臺,擴展銷售渠道,線上線下共同發力。1月至12月,老宋瓜果等專業合作社通過京東、淘寶、盒馬等線上銷售總量913余萬斤,銷售額4524.9余萬元,線下銷售2198.7余萬斤,銷售金額7161.6余萬元。

眼下,龐各莊今年9月下旬成熟上市的秋茬小西瓜已播種。“真的是小西瓜,大產業。西瓜讓我們蓋了樓房,買了新車,日子越過越好。鄉村農業大有可為。”李萬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