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一車活豬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澎湃新聞記者 黃小河

《香港生命線》截圖

近日,央視《國家記憶》欄目推出了五集紀錄片《香港生命線》,該片從祖國內地開行半個世紀“三趟快車”保障香港鮮活農產品供應、修建東江-深圳供水工程保障香港飲用水供應、合營建設大亞灣核電站改善香港電力供應、利用海上油氣田和西氣東輸二線工程保障香港天然氣供應等角度,呈現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祖國內地對香港經濟、社會、民生等全方位的支撐。全片以民生所需為入口、以客觀事實為依據,首度披露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祖國內地如何克服困難,全力保障對港物資供應的歷史。

《香港生命線》海報

8月11日晚播出的第二集,全景式地講述了對港食品供應的“三趟快車”,48年如一日,定時、定點、定班,每天三趟,風雨無阻開往香港的鮮為人知的歷史過往,引發關註熱議。

上世紀五十年代,香港人口已達500萬,澳門人口50萬,每天需消費約8000頭豬、800頭牛、上萬只禽類,而這些生猛鮮活的農產品主要來源於祖國內地。當時,保證港澳同胞日常消費既是責無旁貸,也是西方對新中國封鎖之下通過港澳途徑換取外匯的一種需要。但到了1961年,受三年自然災害影響,祖國內地物資緊缺,對港澳地區的鮮活農產品供應告急,為體現對港澳同胞的一片深情,也為了穩定住港澳地區特別是香港的市場,在極其嚴峻的條件下,周恩來總理親自指示解決港澳供應問題,最終在1962年底形成了751次、752次、753次“供應港澳鮮活商品三趟快運貨物列車”體系,並成為一項基本國策。因這三趟車分別自武漢、長沙、鄭州、上海首發,且“定期、定班、定點”每天開行,因此被形象地稱為“三趟快車”。

從(武漢)江岸開往深圳北的列車。

1964年,鐵道部宣布“三趟快車”為“貨車之首”,要求奔馳在鐵軌上列車,除特快列車外,所有客、貨車都要為之讓道,一車一車的鮮活農產品開始源源不斷地送進香港,端上香港同胞的餐桌,保障香港民生供應的“三趟快車”,因此也被香港同胞形象地比喻為“生命線”。

保證大規模高質量的貨源,是三趟快車工作的第一步。根據中央的決策,“三趟快車”上滿載的鮮活商品,都由中糧集團統一組織供給。當時供應香港的產品要求是:活豬每頭在120斤左右,活雞每只1.5斤以上、活鴨每只2斤以上、活鵝每只4斤以上。這在今天也是相當高的標準。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為保障“三趟快車”所需的高質量貨源,中糧的員工們著實費了不少力氣。

運輸,“三趟快車”系統工程中最關鍵的環節,48年風雨無阻的奇跡背後,是成千上萬運輸人員以高度責任心做出的犧牲奉獻。片中,也將鏡頭對準了快車押運員。

“押豬的時候,那個車廂上下分三格,我們必須彎腰進去,要清掃豬糞,清掃完以後,還要餵食”,回想起當年的押運場景,押運員白網弟至今還歷歷在目。押運員們不僅要管豬的吃喝,還要防擠壓、生病、掉秤,甚至還要給打架的豬當調解員,工作量非常大。

押運員白網弟

寒來暑往、歲月流逝,“三趟快車”的很多押運員一幹就是幾十年,卻從未踏足香港半步。由於長期身處潮濕環境、吃飯不規律、常年吸入禽獸糞便灰塵,風濕、胃病和矽肺病成了全國8000多位快車押運員的職業病。

如今,隨著現代物流的蓬勃發展,多元化的運輸方式確保了香港“生命線”變得更快捷、更穩定、更優質,服務港澳同胞近半個世紀的“三趟快車”在2010年已走入了塵封的歷史。據統計,截至2010年6月“三趟快車”退出歷史舞臺,48年間,經深圳筍崗海關驗放的“三趟快車”達41100多列,驗放活豬近1億頭,活牛580多萬頭,凍肉790多萬噸,雞、鴨、鵝等活家禽數十億只,以及無法計數的瓜果蔬菜、活魚水產、幹貨等。“三趟快車”有力地保障了香港同胞的生活所需,也促進了香港與內地經濟的發展。

吃飯問題解決了,那比吃飯更重要的飲水問題呢?引東江水入香港,才能使香港永久性地解決水荒問題,但最適合解決缺水問題的東江,雖說距離香港較近,但足有80多公裏的路途中還隔著一座山,怎麼才能翻山越嶺把水引來香港呢?對這一牽動著無數人內心的供水工程,周恩來總理又將會作出怎樣的具體指示?

紀錄片《香港生命線》下一集《水荒救援》,還將從親歷者的視角,還原這段對香港人非常重要的歷史。

責任編輯:程娛

校對: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