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死蒼蠅成精了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陳華系列:#武廟元哲#

他的出身至今一塌湖塗,能夠說的清只是他踏著累累白骨站立起來,成功登上了戰國兵爭的巔峰。熟知兵法的他因為與秦相穰侯魏冉的關系,成為秦昭王的大將,一生如同開掛一樣算無遺策,戰無不勝:伊闕之戰、鄢郢之戰、華陽之戰、長平之戰,一次次刷新先秦戰爭史的上線,不斷掀起超大規模殲滅戰的高潮。他的殺敵記錄令同為四大名將的另位三人望塵莫及,也讓超長待機的秦昭王如芒在背。最終秦人自斷利刃,他飲恨杜郵,死非其罪。他就是戰國第一名將、武安君、人屠白起。

白姓可不是白姓的,萬千白姓子弟也是系出名門。在先秦時期,白姓有三大源頭:一是子姓白氏,源自蹇叔,此公本是宋國公族後裔,因為與百裏奚交厚,轉至秦國發展。其子蹇丙,字白乙,江湖人稱白乙丙,身為秦國大將,後人便以白為氏。二是嬴姓白氏,源自秦國公子白。三是羋姓白氏,源自楚國王孫白公姓。這貨本來是伍子胥罩著的,後來伍子胥掛了,他就回到故國,受封白公。因為不能為父親報仇,與楚國君臣發生矛盾,故而興兵造反。事敗,其後逃入秦國避難,以白為氏。

說到這,筆者大大要問,本文主角白起到底出自哪支白氏呢?本來依據《戰國策・趙策》中所說,白起又名公孫起,能夠在秦國仍稱公孫起,其為秦公子白後裔的幾率最高。然而,一則戰國策中的記述不那麼靠譜,二則白起的後人白居易認為白公勝才是他的得姓始祖,而且白起在攻入楚國後曾專程祭拜白公勝,由此可知,白起是楚人後代的可能性也不低。正因為如此,白起的身世越發撲朔迷離起來。

今天人們對新婚夫妻總愛說秦晉之好,殊不知秦楚之好更持久,甚至因為秦楚長期通婚,在秦國出現了盤根錯節的楚人黨,諸羋在秦國朝堂上出入竟如同自家一般。由此可見,戰爭歸戰爭,親戚歸親戚,這才是列國交往的日常。

然而,戰爭終歸是戰爭。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仍舊是戰國數百年間難以磨滅的血淋淋現實。本文主角武安君白起恰恰就是這場殘酷殺戮遊戲的頂級玩家,據梁啟超先生不完全統計,在白起三十年的職業生涯中,攻城七十余座,殺人過百萬,一個人的殺戮紀錄竟然超越了其他戰國名將的總和,以至於後世好事者為他喝了一個“人屠”的止啼諢號。

交好大佬 橫空出世

白起,生年不詳,秦國郿邑(在今陜西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從小就熟知兵法,而且與宣太後羋月的弟弟穰侯魏冉關系莫逆。從這兒,我們似乎可以看出,雖然不能確定白起出自楚國羋姓,但卻與楚人有著天然好感,要不怎麼會和秦國楚派的核心人物成為老鐵呢?

眾所周知,白起出生時的秦國已經老強了,秦昭王嬴稷後面雖然一直坐著強勢的老娘宣太後,面前還有恨鐵不成鋼的舅舅們晃來晃去,可是憑著超長待機的特異功能,秦昭王從來都是一個有理想有追求有能力有功勞的“四有”之君,絕非完璧歸趙等戲碼中的大反派。為此,他主持制定了東出函谷關,擊敗三晉混一天下的大戰略。然而,要想實現秦昭王的野望,秦國必須擁有出類拔萃的統兵大將。商鞅的獎勵耕戰固然能夠激發廣大士兵的鬥誌,但良將仍然是可遇不可求的,慧眼識珠的魏冉這次可是幫了外甥的一個大忙,將戰國第一殺神推薦給了渴望帥才的秦昭王。

不管白起的祖先是誰,也不管他的祖先曾經距離君王之位有多近,可以肯定的是,到了白起這一代,他必須借助軍功爵打開的上升通道,憑著真本事打怪升級。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他完全對得起魏冉的極力推薦,用超值回報加速了秦國一統天下的步伐。

筆者在以前的文章中不止一次說過,經過幾百年的混戰,到了戰國末年,七雄哪一個不是久戰成精?放到後世的弱宋,隨便抓一個將領都可以帶兵包打天下。這樣牛掰的將領還會失敗,只能說強中更有強中手。

分而擊之 伊闕揚名

站到歷史前臺的白起,打得第一個漂亮仗就是伊闕之戰。所謂伊闕,就是今天河南省洛陽市區以南約2公裏處的龍門。此地香山、龍門山東西對峙,伊水中流,如天然門闕,故名伊闕。後世的隋煬帝定都洛陽,特意將皇宮大門正對伊闕;女皇武則天在此繼續開鑿石窟,並將自己的玉容塑作盧舍那大佛造像,這便是今天的旅遊聖地龍門石窟;最有意思的是,白居易不僅生前用“香山居士”作號,死後也歸葬於祖先一戰成名的香山,至今香山白園仍為詩國聖地。只可惜,在白起初出茅廬的那個時代,這裏卻沒有詩和大佛,只有被數十萬將士鮮血浸染的修羅戰場。

戰事的起因是這樣的,公元前296年,魏襄王與韓襄王同時掛了,導致韓、魏兩國出現政局動蕩。這讓秦昭王大喜,認為東出的機會到了,就於公元前294年派將軍向壽奪取武始(在今河北武安南),左庶長白起奪取新城(在今河南伊川西南)。這下韓國急了,心說“當世最強軍工打造出來的韓國擊剎弩兵可不是吃素的,為何秦國專揀軟杮子捏啊”?看來還得拉自己的三晉舊交魏國一起抗秦。

聽了韓國使者如泣如訴的請求,魏國一下子動容了。既然秦國是共同的敵人,韓魏又是同盟國,那還有啥好說的?魏王當即拍板,命令大將公孫喜率兵十六萬,前去助戰。韓王聞訊大喜,立刻派大將暴鳶領兵八萬,會合魏兵對秦國發動反擊。受韓國掌控的東周王室也不甘示弱,派出一支醬油軍加入聯軍作戰。

公孫喜和暴鳶是老相識了,幾年前,他們倆分別率軍配合齊軍一舉在垂沙痛扁楚國,那時候的二將是要多拉風有多拉風。可是,今天兩人再度聯手,卻沒有了往日的親密,因為當年有齊國鎮著,肥差苦差都是齊人在幹,自己兩家只要打好醬油就行。此次對陣強秦,拼的卻是國運,誰都得留一手,以保存自己的實力為上,否則就是打勝了回國也得受罰。

反觀秦國,聽到韓魏聯手的消息,時任丞相的魏冉再次力薦白起為左更,擔任秦軍主將,帶兵十二萬迎敵。秦國其他大臣對此頗有意見,畢竟公孫喜和暴鳶成名已久,白起小夥聲名未顯,而且聯軍兩倍於秦,秦國豈能如此兒戲地與之交鋒?然而,魏冉鐵了心就是不改口,看著按劍而立的王舅,眾臣只好心裏打鼓表面唯唯。

公元前293年,白起率軍與魏韓聯軍在伊闕展開對峙。頭一次擔任大軍主將的白起全沒有職場小白的青澀,他早早就來到戰場前沿察看地形,眼光毒辣的他很快就註意到了韓魏兩軍涇渭分明的態勢,加上秦軍細作的探查,他知道聯軍都在互相觀望,誰都不願率先出擊。這給了他各個擊破的良機。

白起知道,本位主義嚴重的敵人不難破矣。現在擺在他面前最關鍵的就是先打誰的問題。經過一番測算,白起定下先魏後韓的決戰次序。此後,白起先是派出少量兵力襲擾敵軍,借以迷惑敵人,同時積小勝為大勝,讓敵軍對秦軍產生莫名的怯戰心理。

到了決戰的時候,秦軍在韓軍大營前布下疑陣,虛插旌旗,造成大軍雲集的假象。對於白起了解不多的暴鳶見狀,以為秦軍就要發起衝鋒了,立刻下令全力戒備,同時派人去通知魏軍。當然,自以為聰明的暴鳶此時說啥也不會主動出擊的,一是此前小規模交鋒韓軍損失不小,怯戰陰影猶在;二是憑啥讓韓軍獨當強秦,到時韓軍戰損太多,找誰哭窮去?就這樣,暴鳶平白喪失了一次擊破秦軍大營的立功機會。

與此同時,秦軍主力借助山形掩護,悄悄地來到了魏軍大營之外。魏軍哨探發現秦軍來襲的消息,卻因為秦軍騎兵的遮斷,並不知道秦軍來了多少。接到警報的公孫喜以為這又是白起派人來給自己撓癢癢的,再加上韓國派來的通信兵報說秦軍主力正在韓軍大營前嘚瑟,所以就沒太當回事,只是讓人關上營門,其他魏軍該幹嘛幹嘛。畢竟這段時間,秦軍來魏軍大營前搗亂也不是一次兩次了。至於出手援韓,還是先看看再說吧。

事實證明,公孫喜的托大是致命的。他不知道此時的白起正冷冷地觀察著魏軍大營的動靜。看到魏軍全無防備,立刻下令發起進攻,早已蓄勢待發的秦軍在漫天箭雨的掩護下衝向魏軍大營。等到魏軍主力匆忙武裝起來,秦軍已然殺至,那些打起仗來跟瘋子一樣的大秦銳士對陣今非昔比的魏武卒,還不是跟玩似的。最終,倉促應戰的魏軍便在秦軍瘋狂地衝擊下,亂了陣腳,只能沒頭蒼蠅似地亂跑,無奈地變成了秦軍的首功,就連公孫喜也未能幸免。

輕取魏軍的大秦銳士並沒有盡興。他們稍事休整後便在白起的帶領下轉頭向韓軍殺去。此時的暴鳶還在望眼欲穿地等著自己的好基友公孫喜。不幸的是,盼星星盼月亮的暴大將軍很快便在秦軍的強大衝擊面前崩潰了。已經打野了的秦軍一個不註意就殺入韓軍陣中,那些韓軍弩兵還沒來得及射光身上的弩矢就被衝得七零八落。這時,魏軍敗了的消息也傳入韓軍陣中,一直畏秦如虎的韓軍立刻暴走,面對此情此景,暴鳶也無可奈何,只得打馬揚鞭,溜之乎也。

至於那支打醬油的東周軍,聽說韓魏大敗的消息,更是一哄而散,跑得比兔子都快。可憐的周赧王不惜高築債臺拼湊起來的軍隊啊,就這樣打了水飄。

白起也沒興趣和不成氣候的東周軍搞追逐競賽,他的眼光始終盯著韓魏兩家,既然作為列強的他們打了敗仗,那總得付出點代價吧。在白起的指揮下,戰意高昂的秦軍一路攻城掠地,奪取了兩國數座城邑,逼迫兩國忙不疊地割地求和。

此戰徹底打殘了韓國,打傷了魏國。白起以少勝多,一戰成名,榮升國尉。一年後,白起又升任大良造,再度發兵攻魏,一舉奪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為東出崤函問鼎中原奠定了基礎。

堵門放水 鄢郢成墟

就在秦國如蠻牛一樣四處出擊之際,當年的超級大國楚國卻因為楚襄王的昏庸無能,導致國力日衰,城池失修,守備薄弱。偏偏楚襄王並不以楚國的衰弱為憂,反而在韓魏對決秦國時,站在了韓魏一方,這讓秦昭王有了攻楚的借口。

伊闕之戰後不久,秦昭王給楚襄王寫了一封國書,指責楚國背叛秦楚之好,秦國將率領諸侯聯軍攻打楚國,一決雌雄。楚襄王押錯了寶,正在暗自憂心,見到這份措辭強烈的國書,非常擔心,就只好派人入秦,迎來秦女作新婦,並官宣秦楚講和。秦昭王剛剛打完一場大戰,也沒有力氣多樹強敵,見楚國主動示好,也就坡下驢。公元前285年,楚襄王與秦昭王這對實在親戚專程在宛(在今河南南陽宛城)舉行議和相親大會,繼續親上加親。兩年後,雙方又在穰(在今河南鄧州)相會。人很慫的楚襄王顧不上巫山雲雨,一心只想討好強秦。

本來按照一般的劇本演下去,一定是秦楚百年好合的橋段。可是歷史老人不是一般的編劇,他是個總喜歡出幺蛾子的好事之徒。

就在秦楚歡好日甚的時候,公元前281年,楚國不知從哪兒冒出一個喜歡用弱弓射雁的奇人,楚襄王聽說後非得召來一見,沒想到這貨是個隱於民間的縱橫家,當著楚襄王的面痛說楚國曾經的光榮歷史和如今蒙受的奇恥大辱。說得楚襄王熊橫難得橫了一回,再想到自己父子兩代被秦國人當孫子戲弄的事,由不得不生出一股報仇之誌。於是,楚襄王派使者周遊列國,準備重定合縱之盟。楚國的動作很快被秦國細作偵知,秦昭王見楚襄王不上道,決定先發制人。

公元前280年,秦國大將司馬錯率軍兵出黔中郡,迫使楚王割讓上庸(在今湖北竹山東南)和漢江以北的土地。這麼慫的楚襄王窮橫個什麼勁啊?

為了繼續削弱楚國,公元前279年,大良造白起再次奉令攻楚。小樣兒,惹惱了好戰的秦國能只割點地就消停嗎?

作為大秦最鋒利的長劍,不出鞘則矣,一旦出鞘,就要狂飲敵血。白起認真分析了秦楚兩軍的形勢後,決定利用楚國城池年久失修、內部防禦空虛的梗,重施當年孫武伐楚故計,直搗楚國的統治中心。

在白起的帶領下,數萬秦軍沿漢江東下,攻取沿岸重鎮,劫掠軍需,因糧於敵,出其不意地突入了楚國腹地。

為了堅定這支孤軍的戰意,白起命令將秦軍通過的橋梁拆除,渡船燒毀。白起如此高調的自斷歸路,立馬讓秦軍抱定了決一死戰的勇氣和信心。相反,保守主義思想甚囂塵上的楚軍雖然是本土作戰,卻沒有激發起強烈的愛國激情,反而更關心自己的老婆孩子熱炕頭,鬥誌銳減,根本無法抵抗大秦銳士的跨境猛攻,不得不節節敗退。

秦軍在白起帶領下長驅直入,迅速攻占楚國在漢水流域的重鎮鄧(在今湖北襄陽北),一直打到了楚國的別都鄢(在今湖北宜城東南)。

鄢城是楚國都城郢(在今湖北江陵西北紀南城)的門戶,楚人再二,也知道鄢城的重要,故此調集重兵憑險死守,企圖阻止秦軍南下。

一路順風的秦軍在鄢城遇到了久違的頑強抵抗,屢攻不克的白起深知孤軍深入的危險,決定利用夷水(今蠻河)以水代兵,速戰速決。他先派人在鄢城西邊百裏外築堤蓄水,並修長渠直達鄢城,然後開渠灌城。蓄勢已久的大水很快便衝入城中,鄢城頓成澤國。大水在鄢城的東北角匯聚成淵,年久失修的此段城墻承受不住多日浸泡,最終潰塌。城外的秦軍則借助舟楫殺入城中,泡在水中生蛆的楚軍無力抵抗,鄢城很快陷落。至於城中百姓,在這場突如其來的大水中毫無防備,被淹死者竟達數十萬眾。

此後,打得手熱的白起也不得不停下來補充修整,同時,將秦國的刑徒罪人遷徙到鄧、鄢兩城,充實兩城的人口和防衛,作為進一步攻楚的前進基地。之後,滿血復活的白起又率軍攻占西陵(在今湖北宜昌西),扼住長江上遊,徹底斬斷郢都與楚國巫郡的聯系。

在一切準備充分之後,白起於公元前278年,再次吹響了進攻楚國的號角。這次,面對兇如虎狼的秦軍,楚人一點尿性都沒了,徹底熊了。很快,一路向南勢如破竹的秦軍就攻入郢都。保守怯戰的楚襄王學楚昭王的故事,早早就打包出逃,舉家遷往東北方的陳地(在今河南淮陽)避難,從此再已翻身機會。

面對重建後的楚國王都,白起也有點飄了,他想起自己的祖先白公勝被同胞趕盡殺絕的慘象,不禁百感交集。於是,在祭拜白公勝後,他下令燒毀楚國歷代先王的陵墓,再往後,秦軍一直攻至竟陵(在今湖北潛江東北)。戰後,秦國占領了楚國西部長江以北,包括江漢平原西部和鄂西北地區等地在內的廣闊土地,並在此設立南郡。白起攜鄢郢之戰大獲全勝的驕人戰績,被封為武安君(能撫養軍士,戰必克,得百姓安集,故號“武安”)。

有意思的是,白起因為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驚人戰法,半個世紀後被秦國的掘墓人項羽升級為破釜沈舟,一戰徹底澆滅了秦國的全部希望。更有意思的是,白起放水淹城的水渠同樣被升級改造成一項水利工程,灌溉數千公頃良田,使宜城至此成為魚米之鄉,居然獲得了唐人“武安南伐勒秦兵,疏鑿功將大禹並”的美譽。

順帶說一句,鄢郢被攻破的消息傳到瀟灑水澤,瞬間讓仍然背著流放犯名頭的屈原淚奔。屈大詩人不知道楚襄王已遁入陳地,還以為楚國君臣玉石俱焚,俱亡於強秦之手,這讓他的美政夢想徹底破滅,也讓他摯愛的楚國離他遠去,萬念俱灰的他隨即流淚高吟《懷沙》,辭罷人亡,投江殉國,留下了令人扼嘆的千古傳奇。

日行百裏 神兵破敵

伐楚之戰,白起長劍飲血,讓曾經的霸主楚國連都城都丟了,再也沒了往日的威風。此後,秦劍的鋒芒重又指向魏國,這個戰國時期最重要的人才輸出國,在走失商鞅之後,可算是嘗盡了世態炎涼,可這又能怨誰呢?

秦國之所以又打起魏國的主意,主要出於兩大原因:一是打通與定陶的大陸交通線,在吳起一文中筆者說過定陶是天下的商貿中心,秦國人為得到定陶,欣然同意出兵助燕伐齊。可是定陶和秦地之間隔著大魏,要想保住這塊好不容易吃入口中的飛地,秦國只有占據魏地才能與之接壤。二是掌控交通線,攔腰一刀,斬斷山東諸侯的聯系通道,讓他們的合縱大計變得更加可望而不可即。

於是,在公元前275年,秦國舉兵伐魏,攻至魏都大梁(在今河南開封西北)。魏國遣使向韓國求救,韓國派伊闕之戰的漏網之魚暴鳶率軍救援,結果被秦國打退,魏國不得已,只好獻出溫地(在今河南溫縣一帶)求和。讓秦國修理一頓的魏國不好好自強,卻想出了一個堤內損失堤外補的主意,聯絡趙國在公元前273年,一起向韓國發起進攻,十五萬魏、趙聯軍包圍了韓國重鎮華陽(在今河南新鄭北)。

韓國沒辦法,只好向秦國求救。哪知道秦國最近有點忙,不太樂意答理此事。再說,山東諸侯間打得不可開交,秦國偷著樂還來不及了,哪有功夫管?韓國國相只好請出尚在病中的大忽悠陳筮去遊說魏冉。

魏冉見到病歪歪的陳筮,好整以暇地問:“韓國的局勢很危急吧,怎麼會讓您帶病出訪呢?”陳筮喘了口氣,不急不慌地說:“哪有那麼急,我就是想來串個門,給相國大人問聲好!”聽了這話,魏冉撲哧一聲笑出來道:“韓國使臣走馬燈似地來秦求告,那速度都趕上送快遞的了,還說不急,大夫騙誰呢?”哪知陳筮卻一本正經地說:“相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些使者前來只是為了告訴秦國,韓國得不到秦國支援,馬上就會改換門庭了!”一句話,登時提醒了魏冉,救韓是秦國當前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秦國的貼心小弟不多,好不容易收下韓國,如果再改投他國,自己在政治上會失分的。於是,他正容道:“多謝大夫提醒,您身體不好,也不用去見大王了,我立即發兵救韓!”

軍人出身的魏冉做事雷厲風行,他立刻召集武安君白起和客卿胡陽(傷)計議救韓大事。一番商量後,三人立刻點兵出發。多年不曾領兵的魏冉雖然也在軍中,但卻將指揮權一骨腦兒下放給白起。

白起也不推辭,立刻根據戰局作出安排。白起知道,魏趙在秦國都有眼線,秦軍的大規模調動他們不可能不知道,因此,他決定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戰術,和對手比拼速度。他下令秦軍一改日常每天行軍六十裏的規矩,以每天平均百裏的急行軍長途奔襲。

在華陽城下的魏趙聯軍,此時已接到了細作的消息,他們按照常規掰著手指頭計算秦軍的腳程,不經意間犯了嚴重的經驗主義錯誤。在秦軍未至的這段時間裏,他們既沒有集中力量攻克華陽避免兩線作戰,也沒有養精蓄銳做好迎戰準備,結果在八天後遭到了神兵天降的大秦銳士的雷霆一擊,頓時,兩國軍隊陷入空前的大混亂之中。最後被殺得星流雲散,十余萬顆首級染紅了華陽城外的中原沃土。趙軍主將被殺,魏軍主將芒卯僥幸逃脫。隨後趕來的趙國援軍也被白起打包帶走,兩萬余趙軍俘虜被秦軍沈入黃河之中。此戰開啟了白起大規模殺俘的惡例。

戰後,秦軍再接再厲,擺出一副將魏國吃幹抹凈的架勢,讓魏王的小心臟實在受不住了,被迫獻出南陽向秦國求和。秦國遂將南陽連同楚國上庸之地合並,設置南陽郡。華陽之戰因此成為秦國“示天下腰斷山東之脊”的一次成功嘗試。

誘敵入彀 長平悲咽

先後修理了楚國、魏國這些稱霸路上的釘子戶後,秦國的主攻目標轉向了最有可能影響其統一大業的趙國身上,這對同姓國家從此結成了死仇。

公元前262年,白起又攻占了韓國的野王(在今河南沁陽),使號稱“天下脊梁”的戰略要地上黨地區與韓國都城間的道路被截斷了。韓國的上黨郡守馮亭眼一瞪,心一橫,拒絕了韓王將上黨獻給秦國的詔令,毅然攜上黨軍民歸附趙國,以此激怒秦國,加深韓趙友誼,圖謀共抗強秦。

對於上黨這個天上掉下來的餡餅,趙國君臣可是費了很大心思考慮要不要一口吃下。最終,本著不要白不要的小心思,趙孝成王趙丹決定坐享其成。擔心秦國借機問罪的他還是派出老成持重的廉頗駐守長平(在今山西高平西北),隨時準備承受秦人的怒火。

果然,上黨這塊肥肉好吃但有毒,聽說趙國竟敢截胡的秦昭王立刻派大將王龁奪取上黨,然後繼續攻韓。說到這兒,筆者就得交待一句,秦國誌在天下,趙國吃不吃下上黨,都會引來秦軍攻擊的。所以說,秦趙之戰只是個時間早晚問題。趙國既然提前招來了秦國的虎狼之師,那就索性好好地打起來,別辜負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一片雄心才對。

頂著戰國四大名將的光環,廉頗雖然在攻城野戰方面遜色於白起,但依托地利結堅寨打硬仗的本事卻不遑多讓,至少不會像被白起搞掉的眾多將領那麼無用。

廉頗知道一旦摸了秦國的老虎屁股就得小心應付,所以果斷地在長平布置了三道防線:第一道是空倉嶺防線,第二道是丹河防線,第三道防線是百裏石長城。三道防線東西數十裏,其間地形險要,加之堡寨星羅棋布,互為犄角,易守難攻。而且廉頗還把上黨地區的民眾組織起來,一面從事戰場運輸,一面投入築壘抗秦的工作。

盡管廉頗的三道防線號稱堅不可摧,但在秦軍中同樣名頭響亮的王龁就不信這個邪,他指揮大軍撲向了趙軍的第一道防線。經過一番激戰,秦軍斬殺趙國前鋒主將,一舉突破空倉嶺,攻占前線要隘光狼城。廉頗見狀並不慌張,立刻加強南北兩翼趙軍兵力,借以鉗制深入之敵。王龁為此分兵擊之,兇狠的秦軍技高一籌,最終趙軍第一道防線全部陷落。

廉頗再次分析敵我態勢後,知道當面硬剛秦軍難以取勝,就下令趙軍主力收縮至第二道防線,利用丹河頑強阻擊敵人,以堅守待變。此時,秦軍的補給線遠長於趙軍,後勤保障困難的秦軍面對以逸待勞的趙軍,再也沒了往日的銳氣,在此後的兩年多時間裏難以取得突破,反而損兵折將,虛耗國力。廉頗則老神在在地把丹河防線守得風雨不透,讓秦軍始終無從下口。

這場規模空前的消耗戰事關秦趙未來,雙方都咬緊牙關不肯松口。既然軍事上決不出高下,那麼就玩政治吧。秦相範雎是個陰狠的政治玩家,見狀立刻派人前往趙都邯鄲散布流言,行使反間計,說秦國不怕不敢出戰的廉頗,怕的是熟讀兵法的趙括。同時,秦國又派出使者去威脅列國,如果有敢支援趙國者,秦國將在長平戰後移師擊之。

面對秦國的威逼利誘,年輕氣盛的趙孝成王有些飄了。他深知打了三年的持久戰,趙國同樣難以支撐,特別是在糧食供應方面,趙國本就不及秦國,加上向齊國借糧又遭到拒絕,這讓他實在不想與強秦耗下去了。而且,趙括的父親馬服君趙奢曾經在閼與之戰中擊敗秦軍,打破了秦人不可戰勝的神話,也讓他產生了一絲僥幸心理,認為只要集中兵力一戰,未必沒有機會。所以,他一改堅守待變策略,決定用趙括換下廉頗。此時換將是趙王主動和無奈的選擇,更是趙王犯下的冒險主義錯誤,這與他尋求戰略決戰的幻想脫不了幹系。

由此可見,被後世稱作“紙上談兵”的趙括其實是忠實地執行了趙王的命令。

秦國的細作才將趙國換將的消息傳人鹹陽,秦昭王就立刻換將。他秘密任命白起為上將軍,王龁則降為其副手。同時,秦昭王嚴令有敢泄露此事者立斬。這主要是因為,白起這些年的江湖地位太高了,趙括雖狂也從不敢說自己比白起高明,要是趙括知道白起掌兵,沒準就不敢出戰了。

隨著白起奔赴前線接掌秦軍,一張針對趙國的羅天大網就此張開。

面對魯莽輕敵、高傲自負的對手,白起決定采取後退誘敵、分割圍殲的戰法。他命令前鋒部隊主動搦戰,故意激怒堅壘中的趙軍。這一招如果遇上廉頗,那是一點作用也沒有的,只有碰到趙括這位少壯派主將才會生效,加上他本來就奉有王命,現在更是讓敵人撓到了癢處,如何還肯堅守?趙括在打著趙王的旗號,對軍中的廉頗親信進行過一番清洗後,初步樹立了自己的權威。今天看到秦軍前鋒越過丹河前來送死,哪有按兵不動的道理?

看到久違的趙軍出現在自己面前,秦軍立刻如同見了獵物一樣撲上來瘋狂撕咬。在堅寨中憋屈了三年的趙軍也同樣眼冒綠光地殺向敵人,雙方很快就打得不可開交。

秦軍畢竟是來誘敵的,戰罷多時,便佯裝不敵,向著丹河一線撤退。趙括見狀,拒絕副將見好就收的提議,命令趙軍追上去,殲敵於半渡之際。

老實說,戰鬥至此,趙軍一直挺順的,戰果也不小。如果趙括攜勝利之威返回寨中,白起可就徹底崴泥了。

然而,趙括終究是太年輕了。他雖然熟讀兵法,但實戰經驗仍很欠缺,再加上過去一直只和弱雞較量,沒有見識過秦軍的頑強耐戰,竟然天真地認為強秦不過如此。

於是,趙括下令趙軍主力傾巢而出,希望能咬著節節敗退的秦軍前鋒的屁股光復失地。秦軍誘敵部隊在付出巨大傷亡後,一步步將趙軍主力騙過了天然屏障丹河,誘入了預設的袋形伏擊圈。可笑的是,此時仍躊躇滿誌的趙括竟渾然不覺。

白起見時機已到,立刻命令兩支秦軍輕騎,一支出其不意地攻取趙軍的最後一道防線百裏石長城,遮斷趙軍的糧道,也讓趙國無法為趙括提供支援。同時,另一支兩萬五千人的輕騎則突然出現在了趙軍背後,利用地形死守不退,牢牢紮緊了口袋陣的出口。

這時的趙括終於明白遇上了自己的宿敵,已陷入了絕地。但生性高傲的他不肯認輸,他一面果斷地斬殺數名請降的都尉以穩定軍心,一面激勵士卒,希望大家和自己一起衝出去,他不相信白起能夠將數十萬趙軍一口吞下。

身陷絕地的趙括的小宇宙也隨即爆發,在他的指揮下,數十萬趙軍從多個方向衝向秦軍的壁壘,那氣勢如同潮水上漲一般難以阻擋。

白起早已料到趙軍不會輕易就範,在他沈著冷靜地指揮下,立於堅壘後的秦軍死守不退。同時,早已在兩翼待機的秦軍奇兵也在關鍵時候迅速出擊,將趙軍的衝擊部隊斬為三段,使趙括不能統一指揮,無法形成攻擊合力,再加上白起又不斷派出輕騎兵騷擾趙軍,所以趙軍的士氣再次大跌。在聽聞糧道被劫後,趙括知道情勢危急,也沒有心思再去衝壘,索性構築營壘就地堅守,靜待援兵。

此後,秦、趙雙方都為了這場空前規模的殲滅戰動員起來。秦昭王擔心趙國的糧道被重新打通,立即下達全國動員令,緊急征調國內十五歲以上全部男子,由他帶著趕赴河內郡,構築工事,死死地扼住趙國的援軍和糧草通道。雙方在此同樣忘我地廝殺,戰事的慘烈並不亞於長平前線。

到了九月,度日如年的趙軍已斷糧四十六天,饑餓時時咬嚙著這些曾經慷慨善戰的北地男兒。看著那些因饑餓而自相殺食的同袍,趙括的眼中滿是血淚,遂下定決心再拼一次。他重新集結勉強能夠再戰的趙軍,分兵四隊輪番突圍。趙軍知道舍此別無他途,遂在趙括的帶領下,冒著秦軍的箭雨,撲向敵人的營寨。可惜,無論趙軍如何玩命,面對白起精心構築的口袋陣,最終也只是螳臂擋車,徒增傷亡。最後,趙括只好率領最後一支精兵出戰。此時的趙括揮動兵器,衝在前面,既然不能挽救敗局,索性壯烈死去,盡到一個軍人的本分,也為自己的無能贖罪。

最終,在趙括如同刺猬一樣,連人帶馬跌倒在衝鋒的路上後,趙軍瞬間石化,好不容易積攢起的力氣一泄千裏。面對無法突破的秦壘和死不瞑目的主將屍體,他們再也打不動了,也不想打了,很快豎起了降旗。

聽說抓到了二十萬趙軍,從來沒有為打仗犯過愁的白起也犯起愁來。他派人請示秦昭王,請求加大軍糧供應,可是秦昭王卻沒有任何回應,再問如何處置戰俘,秦王只說由上將軍作主。身為軍中大將,他當然知道此戰秦國已經傾盡國力了。秦軍傷亡二十多萬,絕對是傷筋動骨,而且糧庫裏幹凈得都能跑車了,養活秦軍將士已經很勉強了,哪有余糧供應這麼多戰俘?

怎麼辦?二十萬趙軍俘虜,養不起,放不得,唯一能做的就是殺掉。白起知道秦昭王其實和自己想的一樣,不過他不想下令殺俘,那只好由自己來做這個惡人吧。反正這些年死在自己手下的人已過百萬,也不缺這二十萬冤魂。於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最黑暗的一頁就這樣不期而至了。

隨著二十余萬降卒被坑殺,趙國此戰總共損失了四十五萬人,這對只有數百萬人口的趙國來說絕對是一個致命的打擊,此後趙人家家戴孝,戶戶含悲,舉國陷入了憤怒與恐慌之中,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積攢的家底一戰敗光,從此元氣大傷。

此戰也讓白起成功登上了戰國第一殺神的寶座,“人屠”的恐怖名號實至名歸。長平之戰徹底摧毀了山東六國借以抗衡強秦的最後一支強大武裝,使山東六國在此後的四十年間,只能仰秦鼻息,茍延殘喘,再也無力阻擋華夏一統的步伐了。

君臣反目 死非其罪

然而,就在趙國旦夕可下的關鍵時刻,秦相應侯範雎卻放水了。他對秦昭王說,秦軍戰後異常疲憊,國力消耗巨大,不如休整一段時間再戰,同時,他建議盡快逼迫韓、趙兩國割地求和。秦昭王考慮再三後,同意了範雎的建議。

有人據此說,這是範雎因為嫉妒白起的功勞,聽信趙國說客的挑撥,有意給白起進一步立功設限。筆者認為,範雎或許對白起有些眼熱,但是以他對秦昭王的了解,當然知道白起是魏冉的鐵桿,在秦昭王擺脫母親、舅舅等人的掣肘後,對白起這樣的人一定是既想使用又要防範的,故此範雎只要不失去秦昭王的信任,大可不必擔心白起淩駕於自己之上。這一點從範雎無戰勝攻取之勞卻賜應侯,白起野戰功高只封武安君即可看出端倪。

那麼,老奸巨滑的範雎此時建議休整,絕對不是趙國說客有多麼能忽悠所致,而是說明秦國確實已到了用力過猛、進攻乏力、暗流湧動的關鍵時刻:一是趙國對秦國恨之入骨,同仇敵愾的他們絕不會輕易投降,反正戰亦死,降亦死,何不放手一搏;二是其他國家感受到了秦國的咄咄逼人,忍不住要群起攻之,之所以還沒出手,只是缺乏帶頭大哥;三是秦勝趙已使出了全力,在戰爭中靡費的巨大國力短時間難以恢復,在滿血復活前必須按下快進鍵。在這種情況下,秦軍攻趙一旦陷入趙國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必然遭到其他國家的群毆。對此,人老成精的秦昭王心中跟明鏡似的,所以才會與範雎一拍即合,堅決反對持有單純軍事觀點的白起。

白起不是高明的政治家,看不透政治的復雜性,只是認為趙國戰敗兵鋒已鈍,秦國可以乘勝追擊,一鼓而下。可是,面對秦昭王與範雎的聯手阻撓,他勢單力孤,無可奈何之下舊病復發,索性摞挑子泡起了病號。作為臣子,白起也不好怪罪君王,就將怨氣撒在了範雎身上,一來二去,兩人的關系就越來越差。本來就對白起心存芥蒂的秦昭王見狀,不由對白起生出更多嫌隙。可惜,一向善於捕捉戰機的白起卻絲毫沒有察覺出來君王對自己態度有變。由此可見,兵商與政商難以等同,這仿佛是古代名將的致命弱點,強如白起者也未能破防。

偏偏秦軍在休整後對邯鄲發起的強力攻擊,先是被趙國人瘋狂地阻擋於堅城之下,接著又被魏國信陵君挑頭組織的諸侯聯軍狂削一頓。聽到這個消息的白起既為大秦銳士的折損而痛心,又因自己的建議得不到君王支持而怨懟。抱著難以言表的復雜心態,在秦昭王登門請他出山率領秦軍再戰邯鄲時,白起死活不願出征。

威鎮天下的秦昭王當政已久,沒想到自己一番低聲下氣的央浼,竟然碰了一鼻子灰。這讓秦昭王情何以堪,不禁心生殺意,既然指揮不動你,那就別怪王者無情。於是,秦昭王下達嚴令,讓白起立刻馬上去軍前效力。白起見秦昭王如此絕決,只得扶病上路。哪知道,白起剛走到杜郵(在今陜西鹹陽任家咀村),就被秦廷秘使追上。原來,秦昭王對白起屢次抗命越來越不放心,再加上白起殺俘一事雖然是自己默許的但畢竟招致天人共憤,總得找個人頂缸吧,於是,他和範雎一合計,就以“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這種荒誕不經的理由,命使者追上白起,賜劍命其自刎。

此時的白起似乎醒過味來,對於武將來說,不是功勞越大越好,功勞太大了反而會讓君王不放心自己。早知如此,自己何不追隨失勢的穰侯退隱林下安度晚年呢?只是現在說這些又有什麼用呢?萬念俱灰的白起仰天長嘆:“我有何罪,竟至於此?”停了片刻,他又仿佛想明白了什麼似地昂聲道:“長平之戰,我殺降數十萬,此罪該死!”言畢,白起飲劍而亡。是年為公元前257年十一月,距他心心念念實現的東出大統之日還是46年。

白起一生指揮大小70余戰,從無敗績。如今死非其罪,秦人聞訊後都很憐惜,紛紛在秦地建立祠堂祭祀他。秦始皇即位後,懷念白起的苦戰功高,就把白起的兒子白仲封在太原。至於白起的墓,就位於他當年自殺的杜郵,1970年,當解放軍的三五三O工廠在施工時發現了白起的墓,從中出土了兵器、佩劍等文物數件。戰神的墓由軍方發現,倒也有緣。如今的白起墓呈園形,底部直徑19米,墓高8米,被陜西省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戰國亂世,列國名將各為其主,本無所謂正邪之分,特別是像白起這樣一位令其他名將望塵莫及的殺神,後人沒必要再為他的好殺而怨念難消,相反應該好好總結一下他的指揮長技,古為今用,更好地保衛國家。如白起用兵善於分析敵我形勢,然後采取正確的戰略戰術,對敵人發起毀滅性的進攻。如伊闕之戰中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鄢郢之戰中的掏心戰術,並附以水攻;華陽之戰則打破常規長途奔襲;長平之戰以佯敗誘敵,使其脫離既設陣地,爾後分割包圍全殲敵軍。而且,白起作戰從不以攻城奪地為唯一目標,而是以殲敵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的,為此,他在戰前進行精確的料算,在戰鬥中又創造性地通過野戰築壘,迂回截斷敵軍後路,發起大規模追殲等等手段,完成戰果空前的殲滅戰。就連一向不喜歡秦人的太史公也贊嘆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

圖片來源於網絡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