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被高蹺追趕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文|馬惠彬

山東省德州“跑驢”又稱跑毛驢、小黑驢、小毛驢等,系一人執道具扮演騎驢的婦女,另一人扮趕驢人的民間傳統文藝節目。

據民國《德縣誌》記載:“……興集立會,發展貿易,經濟繁榮。高蹺、獅子、龍燈、彩車、旱船、跑驢、竹馬、花棍、雲燈、地秧歌等民間文藝蓬勃興起……”其中的“跑驢”多年來就在德州城鄉流傳,是深受群眾歡迎的民間傳統文藝節目。今已列入德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單,2013年,通過審核進入了“省級非遺名錄”。

德州“跑驢”的來源

德州城馬莊的跑驢,幾十年前就大有名氣。據考證:德州城的“跑驢”起源於馬莊。1930年前後,馬莊的袁福生以趕馬車為生,期間他結識了當時在德州駐防的二十三師的軍人劉長河,兩人都有愛好民間傳統節目嗜好,故在一起共同探索將五音戲《王小趕腳》改編成民間文藝節目。

五音戲《王小趕腳》屬喜劇類,它載歌載舞輕松活潑。其主要內容是:新媳婦二姑娘雇驢回娘家,通過與趕腳的王小在雇驢、講價、騎驢、追驢、上山、過河、觀景、數錢、贈挎包等情節,表現了劇中人物內心世界的喜悅心情。在表演中動作逼真、鄉土氣息濃郁,唱腔酸中帶甜令人陶醉。

通過劉長河和袁福生改編後,將其定名為“跑驢”,因起源於馬莊也稱“馬莊跑驢”。演員兩人,即一騎一趕:騎驢者稱“二姑娘”,十七、八歲的鄉村婦女,行頭接近於戲劇中花旦的裝束,其服飾鮮艷,化粉妝或淡油妝而扮相俊美。趕驢者稱“王小”,二十歲左右的鄉村男青年,憨厚淳樸。裝扮類似戲劇的武生打扮,青、紅、藍、白等色的劍衣褲(顏色應與女角服裝有明顯色差),穿緊口軟底鞋手持皮鞭。兩個演員均應有點武術功底。

道具:為一紮糊的小毛驢,上身驢形中空備演員進入駕馭,下身圍裹白布畫形象逼真的四條驢腿。

劇情改編為新婚夫妻回娘家探親。新娘騎驢、新郎趕驢,演員的裝素、表情均逗人喜愛。馬莊的袁福生憑借多年趕車飼養弄牲口的經驗,把勒僵、揮鞭、揚蹄、過河、過橋、上坡、下坡、毛驢尥蹶、臥驢、打滾等動作摹擬得惟妙惟肖。劉長河一揮鞭即發出輕清脆皮鞭響聲,他前後翻滾,跳躍、劈叉顯示出較高的武功。通過舞蹈和簡單的對話,他們把夫妻二人的歡快心情表現的淋淋盡致。

表演時,樂隊以全套的鑼鼓為主、表演高潮時嗩吶伴奏,鑼鼓點以“行步點”、“緊急風”和“將軍令”等為主。演員步調與鑼鼓點相一致,簡潔明快、動作大方、生動活潑、鄉土氣息濃厚。當年在德州城一亮相就博得了人們的好評,馬莊小毛驢即聲震州城。

德州跑驢的新生

1937年10月,日本人侵占了德州城,民間傳統文藝節目就消失了。1953年後,毛澤東主席題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德州城的部分傳統文藝節目再次獲得了新生。這期間馬莊“跑驢”再一次名震德州城。

在這期間的表演中,男演員年青英俊,手持皮鞭在鑼鼓聲中,前撲虎跳、翻著跟頭登場,勝過戲劇中穆桂英的馬童;隨後騎驢的女演員架驢雲步上場,勒驢嚼口在場中心亮相,一勒一抖猶如真驢登場,毛驢栩栩如生、二姑娘俊俏靚麗,令觀眾眼前生輝。

繼而開始跑圓場,趕驢者揮鞭趕驢,毛驢著鞭抖膀、彈蹄尥蹶,時而撒歡竄跳,場面十分活躍。二小時而關護二姑娘含情脈脈,二姑娘目送秋波、眉目傳情;舞姿輕松優美,小夫妻情意纏綿。時而,毛驢兩耳直豎,昂頭炸毛,揚蹄尥蹶,似癲若狂。

男打驢、女勒嚼,毛驢暴躁,前咬後蹄,打橫轉圈,上竄下跳。時而將趕驢者蹄倒在地,毛驢在趕驢者身上躥越,趕驢者摸爬滾打,隨機應變;

騎驢者心驚肉跳,慌而不亂,緊張驚險,扣人心弦。一場驚險過後,小兩口相安無事喜笑顏開,揮鞭、勒嚼,再現情綿纏纏。

德州跑驢再次唱響州城,而且,大有超越前輩的勢頭。期間多名青年人學會了“跑驢”技藝,相繼出現了馬市街、勝利街、柴市街等多個跑驢隊。而且各隊均有自己的絕技,“跑驢”這個民間文藝節目再次登上了巔峰。

1958年後,由於多種原因民間傳統文藝再一次進入了低谷。有段時間將這類的傳統節目被劃進了“低級下流”行列。只到改革開放初期,各類民間傳統節目才再度顯現。可歲月的流失,那些身懷絕技的演員都年近花甲,有的步入了古稀之年,像這種高難度、拼體力的節目他們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米市跑驢隊的誕生

為了讓這一民間傳統藝術得以傳承,2003年米市街以老藝人為班底,成立了“跑驢”文藝隊,由67歲的任健擔任教練。

任健系德州“跑驢”的第四代傳人。1957年的某天,某跑驢隊想找個會武術的青年當趕驢演員,從小練過武術的任健就加入了跑驢隊。在跑驢隊裏他拜馬文學和於某某為師傅,在兩位老師的精心輔導下,經自己的刻苦努力,他掌握了“跑驢”的各種技巧,從而他也愛上了跑驢,成了較出色的德州“跑驢”傳人。

1963年勝利街組建了跑驢隊,家住勝利街的任健便成了骨幹,剛成立的跑驢隊有四個演員(任健與夏廣畢一對,李誌軍與王秀英一對)任健為教練,他認真的將各種技藝傳授給了其他演員。經他們的刻苦努力,勝利街跑驢隊在1964年全市“跑驢”大賽中獲得第二名的優異成績。

民間傳統文藝節目經十幾年的低潮後,進入新世紀後又出現了高潮。2003年順成社區(米市街)成立了跑驢隊,已67歲的任健擔任教練。在訓練中,任健嚴格要求、認真傳授技藝。演員認真學習、熱情高漲,他們一招一式的演練,共同切磋勒環、著鞭、揚蹄、撒歡、鬧性等動作的招式,將每一個動作做得惟妙惟肖。

同時,他們將一騎一趕的單驢表演,改成了“對驢”和“驢隊”。米市跑驢隊有隊員百余人,最多時他們有十六對跑驢同時上場演出。

期間,他們多次參加了省、市、區組織的文藝演出。比如:在山東省文明辦、省文化廳、省廣電局聯合舉辦的“誰不說俺家鄉好”山東地方文藝大賽中,他們榮獲最具特色節目獎;在“國際幽默藝術節”上,深受泉城人民的喜愛;在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時受到好評;連續四年獲得德州市暨德城區文化藝術節展演金獎;德州市元宵節民間文藝展演金獎等。

“跑驢”作為我市特有的民間藝術,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藝術形式。故2008年,“跑驢”被列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並將其列入文化遺產保護的重點。2011年,開始申請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13年,德州“跑驢”通過審核,進入了“省級非遺名錄”。

“米市跑驢隊”使這一頻臨失傳的民間傳統節目,又展現出了靚麗的風采。

馬惠彬,男,1944年生於德州市德城區橋口街,大學文化,企業退休員工。由於我生在運河邊、長在德州城,對運河、對德州歷史有著特殊的感情,故2005年退休後,便介入了對德州地域歷史及德州運河文化的研究,先後寫出了有關德州歷史和運河文化的文章350余篇、200萬余字。先後在各種報刊雜誌和書籍上發表了260余篇。寫出了各種類型的詩詞歌賦等近300余首,在各種報刊雜誌和書籍裏發表了百余首。已出版《德州史話》 一、二集,《北廠誌》、《橋口街誌》、《水獸旱船》等書籍。

壹點號玉河微瀾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