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往樓上搬東西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唐代詩人王建曾寫詩贊美上陽宮:“上陽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宮處處流。畫閣紅樓宮女笑,玉簫金管路人愁。”位於東都洛陽的宮殿,恍若一處人間仙境。

宮殿的華美是真的,但卻不是人間仙境,事實上,那裏曾是萬千宮女的地獄囚籠。據《舊唐書》記載,開元、天寶年間,各地行宮長住(關押)的宮女總數超過四萬人。這一駭人的數字,在整個歷史上空前絕後。

在被後世廣為稱頌的大唐盛世,卻有數萬女人在囚禁中虛度了一生。詩人白居易在新樂府《上陽白發人》中寫過,女孩子從十六歲被選入宮,直到六十歲也沒見過玄宗,年復一年,她們過的日子就是,天黑盼著天明,天明又盼著天黑,看燕子飛來又飛去,數月亮圓了多少回。最後頭白了,人老了,仍然閑坐說玄宗。

哪裏有深淵,哪裏就有呼喊。相傳那時候,很多宮女會在落葉上題詩,拋於禦溝的流水以寄幽懷。落葉流出宮墻外,一旦被人拾起,可能就會發生一段故事。“紅葉題詩”即由此而來。

紅葉題詩的浪漫故事,多見於唐人及宋代的筆記小說,版本愈演愈多,情節愈變愈奇,後來成為元人雜劇和明清傳奇的創作母題。在此簡述其中一個版本:

詩人顧況在洛陽時,某日與二三友人在宮苑遊玩,見一片梧桐葉從宮墻內隨水流出來,他拾起一看,葉上有詩:“一入深宮裏,年年不見春。聊題一片葉,寄與有情人。”翌日,顧況來到禦溝上遊,將自己題詩的葉子拋向流水,詩曰:“花落深宮鶯亦悲,上陽宮女斷腸時。帝城不禁東流水,葉上題詩欲寄誰。”

那片葉子,也許被她拾到了,也許沒有,故事大多是斷章。小說家要給他們創造奇緣,比如詩人將紅葉夾在書裏,數年後流落他鄉,偶遇一女子,見紅葉而相認,終於成就美滿姻緣。

撰文 | 三書

01

在落葉上題一首詩

《題落葉》

(唐)司空曙

霜景催危葉,今朝半樹空。

蕭條故國異,零落旅人同。

颯岸浮寒水,依階擁夜蟲。

隨風偏可羨,得到洛陽宮。

落葉上題詩,想想都很浪漫。我也年年拾落葉,就從來沒拾到過誰的題詩,也沒想過在落葉上題一首詩。時代不同,傳遞情感的媒介不同,可能也很少有人再題詩了。

古人卻很愛題詩,不僅在落葉上,而且在大樹、山巖、驛樓、郵亭、寺廟、墻壁、旅店、沙岸,凡是能寫字的地方,無處不有人題詩。這些詩被路過的有緣人看到,又會被唱和相續或抄寫傳世。題詩者往往不署名,或系自己所作,或題他人之詩,後來人不得而知。

古人的這種境界真如法國文豪福樓拜所說,顯示藝術,隱藏藝術家。比如相傳李白所作的《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即題於鼎州滄水驛樓上,初不知何人所題,復不知何人所撰,見者愛而抄之,後得古集方知為太白所作。究竟是不是太白所作,仍然存疑,重要的是這首被認定為千古詞曲之祖的《菩薩蠻》,因被人題寫在驛樓上而得以傳世。

唐代詩人司空曙的這首《題落葉》,也許真的寫在落葉上,然後任其隨風飄去,把他對故國的思念帶向遠方。也許只是想象中在落葉上題詩,或者根本無需題詩,落葉就是他的詩。

“霜景催危葉,今朝半樹空”。昨日清晨,去公園跑步,驚見草上白茫茫,已然霜降,樹上的葉子已很稀疏,危葉做夢般懸著,冷風過處,紛落如雨。司空曙的“催危葉”和“半樹空”,更準確地說出了我的感覺。

當葉子全部掉落,這一年就真的成為過去,剩下的是空無、回憶和等待。司空曙身在異鄉,滿目蕭條的景象,有別於故國,令他更覺得人生漂泊。樹葉墜落,隨風飄零,那不能自主的命運,正與旅人相同。

從落葉中看到人生的無常,這是詩歌中常用的意象。一片葉子從樹上飄落,如遊子離開故土,落葉在風中翻飛,如旅人停不下來的腳步。隋朝孔紹安的《落葉》,把這種心情寫得尤為細膩:“早秋驚落葉,飄零似客心。翻飛未肯下,猶言惜故林。”

落葉或停在岸邊,颯然喧響;或浮於寒水,順流而去。夜裏,階庭的落葉下,細細地遞來寒蟲的吟唱。“颯岸浮寒水,依階擁夜蟲”,這兩句是詩人與落葉,在幽獨處相偎呢喃。

然而,葉子終與旅人不同,旅人淹留此地,葉子卻能禦風而行。“隨風偏可羨,得到洛陽宮”,詩人乃羨慕起落葉,遙想它們飄飛到洛陽宮,把他的詩也帶回那裏。

倪瓚《漁莊秋霽圖》

02

蕭蕭葉落,春日如昨

《聞落葉》

(唐)齊己

落多秋亦晚,窗外見諸鄰。

世上誰驚盡,林間獨掃頻。

蕭騷微月夜,重疊早霜晨。

昨日繁陰在,鶯聲樹樹春。

唐代詩僧齊己小時候家境貧寒,六歲便和其他佃戶人家的孩子一起為寺院放牛,他常常一邊放牛一邊用樹枝在牛背上寫詩,語句清新天然,引起僧人們的註意,後來南宗仰山大師收他為弟子。成年後,齊己雲遊天下,自號“衡嶽沙門”。旅行豐富了生命體驗,使他的詩思更為高遠,《早梅》《聞落葉》等佳作即出於此期間。

“落多秋亦晚,窗外見諸鄰”,前兩句寫晚秋葉落很貼切,何以見得?落葉在地上堆得越多,我們就會感到秋天更深了。秋天的深度,就是從落葉堆積的厚度丈量出來的。樹葉落了,視野變大,原先被樹擋住的景致,這時也都現了出來。“窗外見諸鄰”,諸鄰自然是很近的,自然也知道他們在那裏,然而之前被樹蔭遮蔽,所以雖然為鄰卻看不見,此時葉子落了大半,諸鄰重又出現,詩人有點驚訝,仿佛今天才看見他們似的。

若說前兩句詩人皆有之,三四句則只有詩人才能發此幽情。詩人不單指寫詩的人,也包括不寫詩和不讀詩的所有詩人,凡有詩情者,皆可稱為詩人。“世上誰驚盡,林間獨掃頻”,正如齊己掃落葉時所問,世上有誰會對落葉而吃驚呢?秋天到了,草木雕零,對於一般人這很正常,沒什麼可驚。世間人事往往就是因為太過習慣,故而荒誕者不知其荒誕,神奇者不覺其神奇。花開花謝,葉長葉落,凡人並不用心於其間,而詩人的生命覺察體於萬物,他們會為一朵花動容,為一片葉落淚。見色見空,不見空者,亦不能真見色,所以說情極成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想必這就是詩僧齊己看到的落葉。

“蕭騷微月夜,重疊早霜晨。昨日繁陰在,鶯聲樹樹春。”落葉在月夜蕭騷微響,在早晨疊著寒霜,是的,這些都很正常,可仿佛就在昨天,它們剛剛生出,繁蔭滿樹,黃鶯聲聲盡叫不停。黃鶯哪裏去了?綠蔭哪裏去了?就連這些落葉,最終也都不知哪裏去了。

它們還會再來,詩人也這麼說。齊己在另一首同題詩中,後四句寫道:“煮茗燒幹脆,行苔踏爛紅。來年未離此,還見碧叢叢。”燒落葉煮茶,幹葉劈啪脆響,青苔上的落紅被踏爛,來年如果還在這裏,那時又將見到碧叢叢的新葉了。

《柳禽圖》

03

一首詩和它的譯詩

《落葉哀蟬曲》

漢武帝

羅袂兮無聲,玉墀兮塵生。

虛房冷而寂寞,落葉依於重扃。

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寧?

此詩出自東晉前秦王嘉的誌怪小說集《拾遺記》,據稱系漢武帝劉徹所作,武帝追思已逝的李夫人,因賦落葉哀蟬之曲。

這首詩的前四句,讀之如見武帝徘徊在昔日閨房,回憶的片段一一閃現,李夫人的音容與眼前的空冷疊加在鏡頭中。他看到的每樣東西,說出的每個詞,都有一雙消失了的嘴唇,都能聽見幽靈的哀音。

我們讀每一句,讀出的也都是相反的意思。羅袂兮無聲,這是武帝此時所見,此時的無聲正來自彼時的有聲,可以想見李夫人曾穿著羅衣舉袂歌舞,或在房中坐臥行走,隨著她的一舉一動,羅袂發出窸窣的聲響。“兮”雖是語氣詞,沒有實義,但在情感節奏上,卻別有深味,我們可以想象武帝的目光停留在羅袂上,回憶並思念著那些美麗的聲響。

玉墀、虛房,也是一樣。沒有人在,臺階上落滿厚厚的灰塵。人不在了,房子也會發冷,也會寂寞的。落葉堆在重門前,進一步加重死寂的氣氛。最後兩句抒情:“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寧?”逝者長已矣,生者如斯夫!

若問這首詩的詩眼何在?從詩中不容易看出來,也許詩題可以給我們提示,“落葉哀蟬曲”,不是落葉就是哀蟬。詩中並沒有寫到蟬,但我們知道哀蟬比的就是漢武帝。那麼落葉呢?除了李夫人,還能是誰!

這個隱喻被美國詩人龐德(Ezra Pound)破解,不懂漢語的他,根據一位美國漢學家的譯詩,天才地改寫了《落葉哀蟬曲》。他抓住的詩眼正是“落葉”,改寫後的英文詩如下:

Liu Ch’e

The rustling of the silk is discontinued,

Dust drifts over the court-yard,

There is no sound of foot-fall, and the leaves

Scurry into heaps and lie still,

And she the rejoicer of the heart is beneath them:

A wet leaf that clings to the threshold.

詩題直接用漢武帝的名字“劉徹”,立刻就有了現代性。也就是說,在這首詩中,劉徹不是作為皇帝,而是作為個體的人在緬懷他死去的愛人。

原詩後兩句的直接抒情,也被他大刀闊斧砍掉了。全詩以單純的意象來呈現,且額外補充了一些細節,使詩境更有暗示力。前四句原有意象之後,他在最後兩句憑空創造了一個“恐怖”的意象:一片潮濕的葉子粘在門檻上。

龐德的詩已經遠遠超出了翻譯,他是在原詩的基礎上,創作了一首自己的詩。因其突出地體現了意象派詩歌的特點,這首英文詩也被公認為美國詩歌史上的傑作。

我們來把龐德的英文詩直譯成中文,看看又會變成怎樣:

羅衣的窸窣不再作響,

塵埃在庭除漫遊,

聽不見任何腳步,而落葉

疾飛成堆,靜靜地躺著,

她,我心的歡愉在它們之下:

一片潮濕的葉子粘在門檻上。

你能說這是《落葉哀蟬曲》的白話文翻譯嗎?你能說它們是同一首詩嗎?

撰文 | 三書

編輯 | 徐悅東

校對 |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