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上課睡著了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每年開學後的兩周時間,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睡眠醫學中心、精神心理專家潘集陽教授都能從門診患者的構成中發現一些變化,16歲以下的少年、兒童患者明顯增多,有時甚至占到了門診病人的半數。“這些本應該陽光、活潑的少年兒童,確診抑郁、焦慮,乃至雙向(情感障礙)的都有。而這些疾病,可能最早表現在了孩子們的睡眠上。”

年輕人群睡眠障礙 我很累,為什麼睡不著覺? 新華社發 張賢達 作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與往年聚焦於某個精神心理疾病不同,今年的主題聚焦在了青少年群體的心理狀況上。潘集陽表示,精神健康是個人、事業、家庭、人際交往及社會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睡眠障礙往往是精神障礙常見的伴發疾病,睡眠紊亂是精神疾病常見的癥狀之一。

開學之後頻頻嗜睡

高二姑娘重性抑郁障礙

潘集陽每周會出四個單元的門診,從9月中下旬開始,他的門診病人中差不多一半都是未成年的學生群體。“如果加上那些大學生群體,數量會更加龐大。”

這些龐大的青少年患病群體,大多是經出現異常狀況後被轉介到專家門診來診斷護出具請假、休學證明的孩子。在眾多的學生門診對象中,讀高二的莎莎的癥狀略顯特殊。她最近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癥狀——嗜睡,總也睡不醒。上課時,常常打瞌睡,註意力不集中,迷迷糊糊,甚至睡得很沈,叫都叫不醒,老師認為莎莎作息不規律,於是要求家長好好管教,並告誡家長,長此以往孩子面臨被退學的風險。家長回家詢問孩子為什麼會在上課的時候睡覺,孩子卻說自己不是故意要在課堂上睡覺,而是無法克制睡意。事實上,即使周末休息,莎莎睡到日上三竿,但她還是覺得疲乏、困倦、腦子不清醒。

家人十分著急,帶著她看了不少專科、醫院,也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檢查,卻檢查不出任何問題。經朋友介紹來到暨大附一院睡眠門診就診,醫生通過對莎莎進行詳細檢查和評估,發現她存在抑郁情緒。

對於這個診斷,家人表現得很詫異。莎莎在人前會表現得積極樂觀,家人跟朋友難以發現她的內在情緒問題。不知何時起,莎莎整天只想睡覺,不願意與人交流,不願出門,沒有動力做任何事情,也難以靜心完成學業。還會經常莫名其妙地哭泣,覺得自己比別人差,稱自己活著沒有什麼意義,曾多次用手掐自己脖子及撞頭等傷害自己。

睡多了,是抑郁癥的不典型表現

為進一步明確莎莎的睡眠問題,莎莎做了夜間多導睡眠監測及多次睡眠潛伏時間試驗。根據其臨床表現及相關輔助檢查結果,潘集陽教授考慮莎莎存在重性抑郁障礙、可疑發作性睡病。就目前情況而言,建議其保持正常的作息規律,同時進行藥物治療,主要治療原發病即情緒問題,睡眠問題也會隨之改善。

“不少人會認為失眠與抑郁癥息息相關,但睡眠過多同樣也與抑郁癥相關聯。白天過度嗜睡通常被認為是睡眠紊亂或睡眠不足的結果。”潘集陽表示,這種表現與多種睡眠障礙相關,如失眠、睡眠鼾癥、晝夜節律睡眠障礙和不寧腿綜合征,而實際上最常與心理疾病相關,特別是抑郁障礙。

睡眠過多是抑郁癥的不典型表現,更多見於年輕人(<30歲抑郁癥患者中有40%,50歲抑郁癥患者中10%)和女性,主要表現包括白天嗜睡,日間休息後感覺不能恢復精力或警覺,但不包括夜間睡眠。這一現象與長期、嚴重和難治性抑郁癥有關,也可能提示潛在的雙相障礙。因此,早期識別與治療是改善患者睡眠問題及預後的重要保障。

“因此,在關註青少年的睡眠問題的同時,更應該註意其精神心理上可能隱藏的潛在問題。”

“睡不醒”的人生

這種睡病也伴隨焦慮、抑郁

在潘集陽的門診中,並不缺乏各種出現極端狀況的小患者。有睡不好的,有特別嗜睡的,而初三孩子小林則是隨時隨地都能睡著的一個小患者。上課打瞌睡、無法集中精神聽課,吃飯、考試、進行體育活動時,她都無法控制地想睡覺,不分場合都能睡著。此外,她在玩耍、大笑或生氣時,還會突然跌倒、渾身沒力氣,幾分鐘後恢復如常。家長一開始還以為是業壓力太大,作息不規律,可以休息調養。反復多次沒有改善這才走進了醫院進行檢查。

患者在睡眠心理科接受治療。

輾轉於兒科、神經內科、精神醫學科等科室,曾被診斷為癲癇、神經發育障礙、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心境障礙等疾病,但都沒有查出明顯異常的檢查結果。在暨大附一院睡眠醫學中心完善了夜間多導睡眠監測及多次睡眠潛伏時間試驗,最終確診疾病為伴有猝倒的發作性睡病。通過系統的服藥治療及睡眠健康生活方式指導,小林的日間嗜睡癥狀明顯改善。

“發作性睡病是一種睡眠-覺醒周期紊亂性疾病,在生活中罕見,難以立即識別,可能延誤治療。但明確診斷後,通過及時、系統的藥物治療可以緩解癥狀,療效顯著。”潘集陽介紹說,如果遇到對睡眠障礙等疾病認識不足的醫生,根據孩子的癥狀,很容易漏診或誤診為其他疾病,從發病到確診往往經歷2-10年之久。“這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慢性睡眠障礙,以難控制的白天過度嗜睡、發作性猝倒、睡眠癱瘓、入睡前或醒後幻覺及夜間睡眠紊亂為主要臨床表現,常伴有焦慮、抑郁等癥狀。小林這種‘一激動就跌倒但神誌清楚’的異常是伴有猝倒的發作性睡病的特異性癥狀,在很多同類患者中也經常出現。”

潘集陽表示,我國猝倒型發作性睡病的患病率約為0.033%,多於兒童或青年期起病,男性患病率略高於女性。發作性睡病不隨著年齡增長而加重,不影響智力、記憶力及生長發育,但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要警惕發作性睡病,盡快到睡眠醫學門診就診,盡早明確診斷。

對於青少年心理問題

不應忌諱用藥和住院治療

“結合臨床上的實踐和國內同行們的經驗,當前青少年的心理問題確實呈現出了增加的趨勢。這和家長、學校乃至整個社會日益關切孩子們的身心健康有著莫大的關聯。”潘集陽表示,但在現實當中,家長和學校門仍需規避掉一些應對青少年心理問題的誤區和盲點。

新華社照片。

很多家長都會固執地認為“是藥三分毒”,會擔心精神類藥物的成癮性問題,並最後將這些擔心轉化為擅自停藥。“其實目前上市的藥物都是經過嚴格臨床驗證,且由專業的有科學素養的醫學專家開出的。‘毒性可控,獲益更大’是我們精神衛生專家們的共識,也是醫學領域的共識,家長們要相信專業人員的治療方案。”

除了規範、嚴謹的用藥治療外,定期復診難、住院難也是青少年群體心理治療上的一個痛點。家長們往往擔心看個門診、請假住院會耽誤學業,殊不知如果讓孩子們抱著心理隱患去學習,其大打折扣的學習效果更加影響孩子的學業。“與其到了孩子因厭學、壓力大來專家門診開一年期的請假、休學證明,不如一早就定期的找心理專家幹預、治療。”

采寫:南都記者 王道斌 實習生 葉影

通訊員 張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