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年糕餵狗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劉新民是六八屆初中畢業生,曾在陜北插隊落戶生活了七年多,就在他和陜北女子楊秀玲墜入愛河的時候,幸運之神卻降臨在了劉新民身上,他趕上了推薦上大學的末班車,幸運地被推薦為工農兵學員,成了前楊家山大隊唯一一名被推薦上大學的北京知青。就是因為上了大學,劉新民說他辜負了一個淳樸善良又漂亮的女子,讓他愧疚難受了幾十年。

1969年1月21日,那是一個寒風刺骨的日子,剛滿16周歲的劉新民在站臺揮淚告別父母,和十幾名同班同學坐上了北京開往陜西方向的知青專列,投入到了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洪流之中。

資料圖片來源網絡

歷時四天的長途跋涉,於1月24日下午兩點多,劉新民他們來到了陜北延安地區的前楊家山大隊,他們十三名北京知青被分派在前楊家山大隊第一生產小隊插隊落戶。在隊部大院舉行了簡短的歡迎儀式,一隊楊隊長就把劉新民他們五名男知青送到了他大哥家借住。

楊隊長的大哥叫楊雲明,他的父親也跟著他大哥一起生活。楊雲明家的院子挺大,他家有三孔土窯,院子裏還養著一條半大的黑狗。楊雲明家有兩個娃,大的是個女子,叫楊秀玲,當年十五歲。老二是個男娃,叫楊吉萬,當年十二歲。楊吉萬跟他爺住一孔土窯,楊秀玲和她爸媽同住一孔土窯,她睡在靠窯掌的後炕上。劉新民他們五名北京知青住最裏面那孔新打的窯洞,那孔窯洞寬敞,土炕也大,睡五六個人一點都不擁擠。因為新窯裏暫不方便做飯,楊隊長就把五名男知青的口糧送到了他大哥家,讓五名男知青暫時跟他大哥一家搭夥吃飯。

第三天吃罷早飯,劉新民整理他的行李,發現途中吃剩下的幾個面包有點酸了,他就順手把面包扔到院子餵狗。這一幕剛好被楊秀玲的爺爺看到了,他忙上前把狗趕跑,彎腰撿起被劉新民扔在地上的面包。

劉新民見狀,急忙從窯裏跑出來說:“爺爺,這面包有點酸了,不能吃了。”“娃娃,這麼好的面包怎能餵狗?咱這鬧饑荒時,連樹皮都吃不上哩。”楊秀玲的爺爺說完,拿著那幾個面包走進了土窯。劉新民還想解釋,楊秀玲的爺爺根本不聽他解釋了。看楊秀玲爺爺的表情,他好像很生氣。

沒幾天,村裏就有了傳言,說北京來的知青太鋪張浪費,竟然拿著陜北老鄉見都沒見過的面包餵狗。大隊書記找到劉新民核實情況,劉新民如實把情況告訴了大隊書記,大隊書記不信。楊秀玲忙出來作證,說他爺吃了變質的面包,鬧了(拉了)兩天肚子。聽了楊秀玲的話,大隊書記才相信了劉新民的話,面包餵狗的風波才算完結。為此,劉新民從心裏感激楊秀玲,不然,他拿面包餵狗的惡行,就算跳到黃河也洗不清。

陜北的臘月格外寒冷,當時田間沒有什麼農活, 正處在農閑時節,社員們除了上山打柴,也沒什麼事情可做。知青們休息了幾天,也跟著社員們上山打柴了。楊隊長雖然給他大哥家挑來幾擔秫稭和玉米稭稈,算是補助知青們的燒柴,可稭稈不經燒(不抗燒),知青們還要燒炕取暖,單憑那幾擔稭稈也燒不了多久。上山打柴有多苦有多累,只有親身經歷過才知道,用文字真的難以描述。穿著厚重的棉衣,把一擔柴從十裏以外的山上擔回來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更別說攀爬到陡峭的懸崖絕壁上打柴了。

據劉新民回憶,在陜北插隊,除了繁重的春耕春播和秋收秋種生產勞動,最苦的就是上山打柴了。

劉新民他們每天打柴回來,楊秀玲都會幫著知青們把土炕燒熱乎,還把他們的暖水瓶都灌滿熱水。一次劉新民的棉襖袖子劃壞了一道口子,楊秀玲就讓劉新民把棉襖脫下,她抱回去讓她媽給縫補好又送回來,還笑著說:“趕緊穿上,別凍著了。”楊秀玲的淳樸善良,給劉新民留下了很深刻很美好的印象。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那天,知青們吃上了熱乎乎的餃子,他們雖然吃的是國家供應糧,可當時供應的口糧每人只有四十五斤,只有很少一點白面,知青們平時的夥食也不好,別說餃子了,一天能吃一頓燉菜就算不錯了。因為知青們在他們居住的窯洞裏吃飯,他們以為楊秀玲家也和他們吃一樣的飯菜,那天吃完飯劉新民去送碗筷,才發現楊秀玲她家吃的都是菜饃,別說餃子了,他們連玉米面饃都沒舍得吃。劉新民問緣由,楊秀玲她爸苦笑著說:“咱這糧食不夠吃,現在是農閑,活不重,這個季節家家都要吃糠咽菜哩,好省下一些糧食留到農忙時吃。”

劉新民把這個事情說給大家聽,起初知青們還不相信,說劉新民瞎編。等他們都看到了堆在楊秀玲她爺土窯裏的那堆幹蘿蔔纓子、幹地瓜葉子和幹白菜幫子,看到了楊秀玲一家人吃糠咽菜的實情,大家才相信了。從那以後,知青們就會想方設法把他們吃的玉米面幹糧省下一些給楊秀玲的爺爺吃,看著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天天吃菜團子,他們都不忍心。

平凡的世界電視劇劇照

劉新民他們來到陜北的第一個春節是和楊秀玲一家人一起過的,那頓年夜飯還算豐盛,有燉豬肉,有炸年糕,有燉豆腐,楊秀玲她爸還殺了一只大公雞。交談中,劉新民才知道,楊秀玲的爺爺這麼大歲數了,他竟然沒吃過面包。第一次吃面包,還是發黴變酸的面包,害得他鬧(拉)了兩天肚子。

那天吃罷年夜飯,劉新民他們給楊秀玲一家講述了北京的生活狀況,講述了外面的世界,楊秀玲她爺都聽迷了,他說這輩子要是能去一趟北京,就算死了也值。那天,劉新民當眾發下了誓言,一定要滿足這位老人的心願,一定要帶楊秀玲她爺去北京看看。

1971年秋後,大隊為知青們修建了新窯洞,成立了知青點,劉新民他們都搬到了大隊知青點,住進了新窯洞。之前在楊秀玲借住了兩年多,劉新民他們和楊秀玲一家人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特別是楊秀玲,她對劉新民的感情最深,因為劉新民教她認識了很多字,還送給了她一本新華字典,她從心裏感激劉新民。楊秀玲的弟弟楊吉萬也非常喜歡劉新民,主要也是劉新民教他識字寫字的原因,有一次他竟當著大家的面問劉新民:“新民哥,你喜歡哦姐嗎?哦看哦姐喜歡你哩。”

第二年年末,劉新民他們回北京探親過春節,楊秀玲把一包紅棗和一點小米送給了劉新民,還和弟弟一起把他們送到村頭。回到北京,劉新民專程到天安門照了一張照片,還為楊秀玲的爺爺買了新烤的面包和一些北京糕點。

吃著劉新民帶回來的糕點,看著劉新民在天安門前的照片,楊秀玲她爺眼淚汪汪,高興地說:“哦也吃上了北京的糕點,這可是當年皇帝吃的東西。”

之後的日子裏,劉新民和楊秀玲一家的關系越來越好,她家有什麼好吃的,第一就會想到劉新民。1974年秋天,劉新民挑著一擔秫稭下山,不小心崴了腳,是楊秀玲她爸和一名知青替換著把劉新民從山上背回來的,五六裏崎嶇不平的山路,累的他倆氣喘籲籲,衣服都濕透了。那天,劉新民流淚了,是感動的淚水。

在家休息的那幾天,楊秀玲天天都去知青點看劉新民,給他送紅棗,給她送煮雞蛋,幫他洗衣服,還跑到公社供銷社給劉新民買了蜂蜜和一點紅糖(憑票)。

有了崴腳的那次經歷,劉新民發自內心喜歡上了楊秀玲,他不光是喜歡楊秀玲的漂亮,他更喜歡楊秀玲的體貼和善良。那年回北京探親過春節,劉新民在北京給楊秀玲買了圍巾和手套,還買了雪花膏和牙膏牙刷。

第二年4月份,縣煤礦招檢斤員和財務人員,因為心裏深愛著楊秀玲,劉新民放棄了當工人的機會。知道了劉新民的心思,楊秀玲高興地流出了眼淚。

1976年秋天,前楊家山大隊得到了一個工農兵學員的名額,經大隊書記和社員群眾一致推薦,大家都同意讓劉新民去北京上大學。當時劉新民非常糾結,楊秀玲明白劉新民的心思,她勸他說:“新民哥,都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麼好的機會,你咋能不把握哩。你走吧,你要是因為哦不去上大學,哦一輩子也不會安生哩。”

在楊秀玲和大家的勸說下,劉新民離開了他生活了七年多的前楊家山大隊,邁進了大學的校門。事後才知道,他是最後一批被推薦上大學的知青,他幸運地趕上了推薦上大學的末班車。

劉新民離開前楊家山大隊不久,楊秀玲就和後楊家山大隊的一名民辦小學教師訂婚了,她知道自己配不上劉新民了,她不想讓旁人說閑話,更不想讓她親愛的新民哥為難。訂婚後,楊秀玲就寫信告訴了劉新民,她說在她心中,劉新民永遠是她的親哥。

大學畢業後,劉新民被分配到水利局做了一名技術員,參加工作後的第二年,他和一名中學老師(他的初中同學)牽手紅地毯,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後,他夫妻倆恩愛有加,生活得很幸福。

1985年秋天,劉新民回到第二故鄉前楊家山看望了鄉親們,看望了楊秀玲的爺爺和爸媽,他心裏一直惦記著,他想帶楊秀玲的爺爺去北京看看。可當時楊秀玲她爺已經快八十歲了,雖然身子骨還很硬朗,可他腿腳不方便,楊秀玲的爸媽堅決不同意讓老人去北京。最終,劉新民也沒能兌現他的諾言。

資料圖片來源網絡

時隔這麼多年,每當想起在陜北插隊落戶的日子,每當想起楊秀玲一家人,劉新民心裏就難受,他總覺得自己辜負了淳樸善良的楊秀玲,他也為自己沒能兌現讓楊秀玲她爺和她爸媽遊北京的諾言感到遺憾。好在楊秀玲一家和楊吉萬一家都來過北京,劉新民心裏才不再那麼難受了。

劉新民說,他們當年一起在陜北插隊落戶的知青已經約定好了,今年秋後再回陜北看看,他說可能是年齡的原因,他們越來越想念第二故鄉的親人,越來越懷念在陜北插隊落戶的那段時光。

作者:草根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