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男孩撒尿很遠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2021年12月18日第七屆CCEA營地教育大會講話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為什麼孩子應該行走大地》。我本人對“行走”有親身實踐。如果讓我在人生中選擇一件事情去做,我會選擇行走在大地上。不僅僅是指中國大地,還包括世界各個地方的山山水水,去體驗風土人情。如果讓我為孩子在可以生存的前提下選擇做一件事情,我也會為他們選擇“行走”。

  如果允許再做第二件事情,那就是閱讀,閱讀和行走是連在一起的,所以我會把這兩個主題放在一起講。

  上個月,中央電視臺發布一檔節目叫《典籍裏的中國》,是撒貝寧做的,我每一集都看了。裏面有一集是講徐霞客的,我看到徐霞客時,尤其激動,這裏有兩個原因,其一,徐霞客本身就是我的老鄉,江陰人,從我老家走路就可以走到徐霞客的家裏去,當然在朝代上已經隔了好幾百年。其二,徐霞客行走的精神,他一邊行走一邊記錄的精神一直對我有巨大的影響。

  大家打開微信“老俞閑話”公眾號就可以看到,我剛剛發表過的文章,是在中秋節去了潮州和汕頭之後寫的。一天半的時間,我把文化、歷史、風土、地理和人情用了八千多字描繪出來。由此看出,我是一個邊行走邊記錄的人。

  我沒有辦法和徐霞客相比,但他的精神給我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在我們家鄉,有人出了一個題目,說俞老師能不能“重走霞客路”,徐霞客在他的遊記中描寫的所有地方,你俞敏洪再走一遍。我還認真計算了一下。我讀過徐霞客的遊記,計算後發現,我花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就可以把徐霞客一生走過的路再走一遍。

  因為我們現在已經有了高速交通工具,當然,我們沒法體驗到他從一個地點走到另一個地點過程中發生的那些事情。徐霞客有一句話:“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蒼梧的解釋很多,有人說是梧桐樹,有人說是廣西的蒼梧山,也有人說是今天貝加爾湖附近。如果泛泛講,就是遙遠的地方。

  這句話想要表達的意思很簡單,人生必須開闊起來。講到徐霞客,我要多講幾句。在中國歷史上,擁有完全自由精神的知識分子是並不多的,因為古代知識分子道路很狹窄,基本是通過科舉考試當官。當官就要遵守官場各種規矩,所以自由精神不太容易發揮出來。在我心目中,一些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可以稱得上擁有自由精神,尤其是對自己的人生看得很開,不加限制的自由精神,這些知識分子都是很了不起的。

  比如陶淵明,寧可不當官,不為五鬥米折腰,天天在田裏種地。種地其實是一種假象,獲得自己人生和精神自由才是真的,所以才會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愜意詩句。

  還有一位我喜歡提到的蘇東坡。李白也是其中一位。唐朝和宋朝都是對知識分子相對來說精神比較自由的年代,只能是相對來說。蘇東坡是不斷地被貶謫,從京城一直貶謫到了廣東惠州,最後到了海南儋州。在這樣經歷的過程中,他追求了人生的精神自由,在遊歷山水的過程中留下了精美的文字和自己的情懷。

  徐霞客是精神自由的代表。明朝的時候,文字的自由表達是非常局限的。所以在明朝知識分子當中,像徐霞客這種精神的人幾乎沒有。那為什麼會有徐霞客呢?有兩個原因:

  一、明朝晚期的時候,對知識分子的管控相對比較松弛。

  二、徐霞客的祖父到京城去考試,被認為作弊了,所以限制了家族參加科舉的道路。徐霞客祖父不能考、徐霞客父親不能考。其實到了徐霞客這一代可以參加科舉考試了,但徐霞客沒有選擇參加科舉考試,而是選擇了行走天下。

  這剛好跟他的自由精神相關。我們現代人想要生活得更加自由自在的話,這種自由行走的精神也特別重要,這也是為什麼今天演講的主題定為《讓孩子們行走大地》。

  孩子成長有兩個必經之路:

  一、和知識相遇。

  二、和大地親近。

和知識相遇意味著閱讀,和大地親近意味著行走。如果生命中這兩條路都沒走過,這一輩子是白活的。不要告訴我說,你沒有機會和財富做不了這些事情。閱讀和行走不需要財富,只不過是你說服了自己不去做而已。如果一輩子只是朝九晚五地生活,我們的孩子長大後心中沒有思想,眼中沒有天地,這樣的人生基本是白過的。

  從個人成長經歷來看,坦率說國家的“雙減”政策綜合意義上是有道理的,讓孩子從天天考試做題這樣的局限性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大量的閱讀、走向廣闊世界,如果真能這樣,這是孩子的幸運。

  培養孩子的方向,對於大部分家長來說,是上一個好的初中、高中、大學;但對於讓孩子真正偉大的培養,則是讓孩子胸懷希望,擁有世界,這才是真正的方向。對內:讓孩子對自己的生命充滿熱情和自信;對外:讓孩子對世界充滿好奇和向往,這才是要培養孩子的方向。

  成績是在中等水平還是在第一名,不重要。我常常說就算在最後幾名,孩子依然熱愛生命、自己和世界,那這個培養就不算白費。我有一句話:“生命的精彩源自於對生命的熱愛。”一個人沒有對生命的熱愛,就不可能有生命的精彩。

  對生命的熱愛,一方面是對自己生命的熱愛,另一方面也包括對其他生命的熱愛。

  對其他生命的熱愛我們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一、對其他人生命的熱愛。我不需要對世界上每一個人都熱愛,但至少可以接納世界上的大部分人。我們對人的熱愛是分圈層的,先對自己,對自己家人,再對朋友,再對同事,最後擴展到陌生人,包括為陌生人做慈善和幫助陌生人,這就意味著你對周圍人生命的熱愛這件事情,基本達成了。

  二、對其他生命的熱愛。比如說動物,天上飛過的鳥能不能給你帶來詩意,地上走過的貓能不能給你帶來暖意,這些事情都很重要。在無聊枯燥的世界裏,願意多擡頭看看天空飛過的鳥,地上走過的獸,這些是現在城市裏面很少能見到的。哪怕是螞蟻在路上,下雨前螞蟻會排成一排在路中間走,你願意低頭看一看它們是如何運作和勞作的,都不失為對世界、自然產生興趣的一種表示。家裏如果有條件,給孩子養一個寵物。讓孩子自己照顧寵物最重要。有的家庭給孩子養了寵物,都是大人在照顧,拉屎撒尿都是大人照顧,孩子光知道跟寵物玩,這是不對的。孩子要養一只鳥,要從頭到尾去關註;養一只貓,要從頭到尾照顧好。孩子既學會了責任,又學會了對其他生命的尊重和熱愛。

  三、對植物的熱愛。植物也是生命,看到一顆勃勃生長的樹,看到春天開放的花,體驗百花齊放的感覺,是不是能給你帶來一些生命的觸動?我認為這個東西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對生命熱愛,不僅僅是對個人生命的熱愛。我們熱愛生命最好的方法是什麼?

  是親近——親近人,親近自然,親近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包括動物和植物,在這個過程中還要有知識的切入。人、動物、植物都是蘊含知識的,我們如何讓孩子對生命有更好的認識,才是特別重要的。

  我小時候在農村長大,對於大自然的生命有更多的體會。夏天的知了叫,晚上滿池塘的蛙鳴,都能給我帶來生命的律動,這種東西孩子是需要的。散步的時候,我們有多少人能聽到天空中的鳥鳴聲?很多人都聽不到。我每天早上都聽鳥叫的聲音,那是一天歡樂生命的開始,是接觸大自然的開始。

  對於大自然生命的了解,來自於誰呢?最初一定是來自於父母,當然也可以來自於老師和在座各位。很多做營地教育的朋友,把孩子帶到大自然裏,刻意讓他們去體會和體驗。如果不讓他們刻意體驗,可能就會無意中忽視這部分教育的重要性。不是每一個人都是在森林中或者是土地間長大的,我們大部分孩子現在是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在沒有任何自然生命氣息的大樓裏長大的。在他們眼中,大自然離他們很遠,天空在他們眼中也變成了大樓間的一條縫隙。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發展有重大的影響,這些重大影響還是回到兩個詞:一個是閱讀,一個是行走。我們如何讓孩子把閱讀與行走結合在一起,這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

  有人可能會想,“行走”,就是帶孩子到公園去走一走,或者放假的時候,有條件就去度假。馬上要放寒假了,不少家庭是不是會安排孩子去海南島走一走,度假也是孩子應該體驗的一部分。

  我說的“行走”,不是單純的逛公園或者度假,是孩子深度的行走。

  帶著孩子到農村田野中,認識各種各樣的農作物,孩子親自體驗種植農作物,或者收割農作物的快樂,帶著孩子去植物園,認識一下每種植物,甚至作為家長,通過這樣的活動,對於植物的生長周期和生長的規律,都能夠有所了解。

  我帶著孩子去旅行,絕對不會說我們先去哪裏吃好飯。好飯是可以吃的,沒有問題,但不能把“吃好飯”變成行走的主題,你必須把當地的人文歷史地理,風土人情變成孩子學習的主題。我每年都會帶著孩子走幾次,一路跟他們講述文化、地理、歷史,體會風土人情。在這個過程中,我的孩子也會不斷開始對歷史產生興趣。這個影響很大,我兩個孩子長大過程中,非常喜歡讀歷史書、看紀錄片。這總比天天打遊戲和刷無聊的電視劇好很多。從孩子小學一直到高中,每年至少有兩次,一個是冬天,一個是夏天,我都會安排十天左右,不受幹擾的十天,帶他們去某個地方,了解這個地方的歷史,而不是去度假。中間也許有一兩天可以輕松地度假,但剩下的就是在行走。

  在世界文明之地,像古埃及、古羅馬、古希臘還有不丹等地,我都是一路講解歷史。我自己為了給孩子做榜樣,也會留下大量的文字。每到一個地方,我都會留下兩萬到五萬字左右的旅行筆記。

  其實旅行筆記上的內容,就是我一路行走的時候,給孩子講的內容。如果我能當場講解,預先要做很多功課,每一次行走都是一場知識的盛宴。同時我也會要求孩子讀這些方面的書籍,旅行中遇到事情、遇到某一個場景,我們可以互相討論,而不是說我僅僅是一個講解員,孩子一無所知。

  做父母表面上容易,但是實際上不那麼容易。你真的做好了之後,你又會發現這件事變得很容易。你看著孩子在不斷成長,會感受做父母的驕傲和快樂。孩子需要了解的維度,不是單一的維度,而是多方面的維度,從大地風貌的維度,從生物植物自然生命的維度,從歷史發展人文歷史的維度,從社會學研究風俗民情的維度。還有很多維度,比如說宗教學、人類學這樣的知識,還有國際知識,這給父母提出了很多的要求和挑戰。

  有人問,俞老師你能做到嗎?我做到了一部分,但不能全部做到。現在全國各地開展知識主題營地和研學教育,包括去博物館,到考古現場考察等研學,我覺得都是在幫助父母完成這個任務。

  我女兒15歲的時候,當時才初三,突然告訴我,她要一個人背著包到非洲去。她不是獨自去旅行,而是參加一個公益組織。這個公益組織在非洲農村地區,為非洲農村地區的孩子教一個月的英語。我女兒的英語比較不錯,所以她就報名參加。最初我的第一反應是堅決不讓去,那個地方可能人身安全都是個問題,有的地方還處在戰爭中,我一聽到內心就會產生這種感覺:不太對,不能去!

  但在我女兒的堅持下,我最後還是想明白了,孩子早晚是要放飛的,你晚放飛不如早放飛。她有這樣的心態,願意參加公益組織,公益組織也有保障,我為什麼要阻止她?她一個人飛了34個小時,到了非洲的內陸。傳過來的照片,她抱著幾個月都不洗澡的非洲小孩,露出來的笑容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迷人笑容。她感受到了一個新的世界,以及感受到了自己的價值。

  我兒子現在在上大學,他的室友是一個美國黑人,我說很好,特別好,你了解的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習俗。現在已經快一年了,兩個人相處得很好,是真的不一樣。我兒子怕冷,到了冬天要開熱風空調,他的室友要開冷風空調,這個就是不同的習慣,就需要融合。當兩個人在同一個空間,必須要生活在一起,你要做到的不就是互相諒解嗎,所以我認為特別好。

  對於孩子的成長,有一件事情大家必須要做,就是深入體驗,就是要沈浸下去的體驗,你不能是蜻蜓點水。比如帶孩子去農村,去了農村幹了一天,摘了幾個西紅柿就回來了,這不叫體驗,孩子一點兒感覺都沒有。

  孩子要真正了解農村,這種體驗就是想辦法通過各種親戚朋友關系,或者是研學的安排,讓孩子至少在農村待上一個月的時間,生活在農村,哪怕是不洗澡,不洗臉,讓他知道農村孩子是什麼樣子,農村的生活是怎樣的,前提是確保孩子安全的情況下。

  一個月、兩個月鄉村生活會帶來巨大的感悟和感受,可能會在他的生命中產生某種不同的成長感悟,我認為這叫深度體驗。相反,鄉村孩子有機會也應該到城市或者其他地方去看一看。

  兩三年前,龍永圖部長聯系我,說他要成立一個公益基金。他想要做什麼呢?他說我從小到長大都沒有看過海,現在中國山區大西南、大西北很多的孩子,依然沒有看過海,我希望讓這些孩子有機會,在他們小時候就可以看到大海。

  我說好,這個事情很好。現在這個基金成立了,在龍部長的安排下,每年送成百上千的學生,從山裏走到海邊城市去看大海。特別好,不是說只有走走看看,是要到海邊上一周左右的海洋生物課,不知不覺就擴展了孩子的視野,擴展了他們的胸懷和想象力,更增加了他們未來走出封閉大山、走向世界的動力。我們帶孩子深度體驗,不是蜻蜓點水式,應該是在那裏生活,讓孩子去農村體驗,就要像農村孩子一樣在那裏生活才行。

  還有一件事情向家長和朋友們建議的是,你應該幫助孩子做一些公益活動。比如說跟農村孩子一對一的幫扶,或者讓孩子在城市裏面照顧一下孤寡老人,到養老院看看老人們的生活,都是對生命深入的體驗。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來說,培養孩子的善良和同情心這兩件事情,比什麼都重要。孩子在心中會種下善良的種子,並且種下同情其他不同狀態的人,互相理解的種子,孩子有了善良和同情心,一輩子都不會走向彎路和邪路。

  善良和同情心不是天生的,必須在做事情的時候產生。對於弱勢群體,如果讓孩子參與弱勢群體的照顧,是比較容易產生善良和同情心的。

  我小的時候,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到我們村莊上一些五保戶——子女都沒有了的老人家裏面去幫助他們。這些五保戶變成了我們這些小孩子照顧的對象,幫助他們做飯、挑水、洗衣服。老人家病了,幫助送到農村的衛生院去,這是當時我們做的事情。這種事情很重要,從小就讓我養成了願意去幫助別人的習慣。

  前兩天長沙雷鋒學校,就是雷鋒小時候上學的學校,讓我給他們錄一段雷鋒精神的小視頻,我就特別開心地給他們錄,因為我們這一代人就是在向雷鋒同誌學習的過程中長大的。

  這種精神不是表面的,而是讓人學會與人相處,擁有幫助別人的善良和同情心,這是一個人成長的一部分。擁有善良和同情心這兩種能力,奠定了孩子一生的立足之本,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這是父母應該關註的事情。

  最糟糕的父母,就是讓孩子學會斤斤計較、爭風吃醋、爭權奪利,讓孩子學會為了競爭和名次不顧一切。真正好的父母,一定是讓孩子學會和這個世界達成諒解,並且幫助其他人,這才是真正的好父母。

  行走中一個重要的能力就是語言和表達能力。沒有一個好的表達能力,很多感受和感悟就付諸東流。有一個人給我留言說,你寫了八千字的文章,我讀了之後心潮澎湃,我也剛剛去了潮汕四天,讀完你的文字後,我發現白去了。你看到的我都看到了,但背後是什麼緣由,我完全不知道。我就沒有想到,要用文字去描述一下自己看到後的感覺。這就是表達能力。一個人行走在世界上,遇到各種事情,一生都沒有留下片言只語,這是非常遺憾的事情。

  講到人,人的價值在什麼地方?人的生死是不可控制的。生由不得你,死也由不得你,但在生死之間你的生命歷程,某種意義上是屬於你的。在這個過程中,你到底能夠留下什麼,是特別重要的。

  “留下”——絕對不是在短視頻上天天炫耀自己買了一些新衣服,或者吃了一頓好飯。留下的,應該是對別人生命的豐富性也有借鑒意義的東西,這種表達是要從小培養的。

  我非常有幸,小時候有兩三件事情直接幫助達到了我今天願意表達的狀態:

  一、感謝我的母親。我的母親從小就希望我當個先生,後來我買玩具她就反對,但我買書她不反對。我從小就開始讀連環漫畫,從漫畫開始,後來讀小說和散文,當時能找到的小說和散文很少,但我還是讀了。由於這樣,從小學開始,我寫的作文一直算是全班同學中寫得比較好的,常常會被老師拿出來當成範文。大家都知道正向反饋機制,對一個人可以產生無窮無盡的激勵。

  老師讀我的文章,我就更加願意寫好作文,我去模仿寫得很好的作文,讓我從小養成了願意寫的習慣,這個習慣可以說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到今天沒有停下來過。我每年可以寫出60-80萬的記錄文字,包括我的日記、遊記、讀書筆記等等。這個很累,我一開始用筆寫,但是後來學會了用電腦。我打字速度非常快,並且現在用語音輸入給我們帶來了記錄上的方便。

  二、非常感謝初中的政治老師。當時初中兩年,兩年初中有一個要求:每天早上正式上課前,有半小時朗讀報紙的時間。本來應該是政治老師朗讀的,但這個老師比較懶,他知道我喜歡讀書,但其實我並不喜歡朗讀,我的普通話不好,但是家鄉人無所謂,只要讀就行了。這個政治老師說,以後每天早上讀報紙,都是俞敏洪讀。我每天早上讀報紙,一讀讀了整整兩年,讀給全班同學聽。至於說全班同學聽不聽,跟我一點關系都沒有,反正我必須讀。

  讀著讀著就發現,我的口頭表達能力開始上升了。盡管我在北大沒有任何機會展示我的講話,也沒有任何時候可以展示我的寫作,畢竟北大牛人太多了,但這兩個給我奠定了一個基礎。

  三、我在高中時碰上了一個特別好的英文老師。他跟我說的一句話:“當你學會英文後,未來有機會走向世界,你不需要任何別人的幫助。”從語文到英文其實就是一個語言跨度的問題,對我來說不是一件特別難的事情。

  當然還得有足夠的時間,剛開始我的英文水平完全沒有,第一年和第二年都沒有考上大學,英文沒有好成績,第三年英文分數上去了,最後就可以上大學。

  你看,人生遇到好老師特別重要。今天唯一遺憾的就是我數理化都沒有學好,科學領域對我來說,依然是一個陌生的領域,等於我的生命一半是沒有的,所以當我看到優秀的科技人員,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有時候我特別羨慕。人生只能這樣,你占了這個不一定能占到那個,全部能占的人畢竟是少數。

  有一點,無論是學科技還是學人文,語言表達能力是必備的。對於孩子來說,如何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呢?我剛剛講我自己故事的時候,已經把它說得差不多了。

  從小要讓孩子學會朗讀,孩子讀繪本書和故事書,每天如果家長和孩子有一段時間是可以高聲朗讀出來的,這跟閱讀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朗讀是一種表達。

  當孩子讀完故事後,是不是可以讓孩子用自己的話把故事再講一遍?這就真正進入了表達的狀態。一個孩子讀故事的收獲是20%,把故事讀完後再講出來,那收獲就是80%。在一個教室裏,如果只是老師在講,學生在聽,學生的收獲是17%-20%,如果師生進行問答,老師要求孩子們再重復一遍,孩子的收獲立刻飆升到百分之七八十。作為家長,是不是應該也這樣和孩子互動、表達才對。

  還可以給孩子設計主題演講。不要以為孩子沒有表達能力,你給他設計一個主題演講,告訴他可以隨便講,他講出來的很多東西是特別好玩的,是你想不到的一種思考和表達,因為孩子看事情方式和我們成人是不一樣的。

  在非競爭的前提下,讓孩子進行交流、討論和爭論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天天培養孩子去搶第一名,要通過辯論取得勝利,不要提供這樣競爭的狀態,而是讓孩子平和地參與到表達中。這個時候,如果父母和老師可以作為孩子的朋友,在交流時可以平等對話,就變得特別重要。

  一旦進入平等對話,孩子們就沒有恐懼感,他就會什麼都願意說。中國孩子有一個特點,是先想父母、老師喜歡聽什麼,之後再把它表達出來,孩子從小表達,不是按照內心世界想說的表達,而是按照成人想聽什麼來表達的,這個問題嚴重一點說,就是孩子從小就學會了不真誠表達。

  說得更加麻煩一點,孩子從小沒有學會真誠表達,長大之後虛偽的表達就變成了習慣,這個也是很麻煩的。老師和家長和孩子平和表達,孩子才能敢於發表意見,甚至說敢於發脾氣。

  我做家長做得相對比較成功的一點,就是我在兩個孩子面前展示威嚴的時候,兩個孩子都可以聽我比較嚴肅的表達。在平時交流上,基本都是朋友關系,孩子甚至可以對我發脾氣,都沒有問題。

  當然,語言表達首先是中文的,如果連中文都表達不利索,用英文更加麻煩。我一直主張孩子在不增加太多負擔的情況下,學一點英文其實蠻重要的。因為從小學英文,一是記憶力好,自然表達的能力更強。上小學後、長大後學更復雜的英語,恐懼感就沒有了。如果有機會讓孩子從小可以去全世界行走,就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跟人進行交流,這樣對當地風土人情、歷史人文有更加深入了解的好奇心、興趣熱情和自豪感必然會油然而生。

  這是語言和表達的關系,它們是行走世界重要的工具。大家想一想,如果徐霞客走了同樣多的地方,卻一個字都沒有留下來,那麼今天人類文化遺產中會少多大一塊。《徐霞客遊記》無論是對中國還是全球來說,已經變成了研究地理、地質、人文非常重要的資料。這是徐霞客憑一己之力,用自己一生的行走來完成的,最後把兩條腿都走廢了。

  如果我們暫時沒法行走,就要閱讀。讀歷史、人文地理、自然科學。現在這樣的讀物很多,前兩天我還在推薦新東方《小小博學家》,跟法國拉魯斯出版社出的,講世界上各種各樣百科現象,三歲的孩子就可以讀,一直可以讀到小學畢業。

  除閱讀外,還有更好的讓孩子直接了解世界的東西是紀錄片。不知道在座有多少家長和學校的老師,是讓孩子們學會了看紀錄片的。我不知道多少人自己看紀錄片、很多人就是看一些電影和電視劇,好的電影和電視劇也可以看,讓孩子看動畫片都可以,各種國內外優秀的動畫片,但除了這個以外,很重要的是讓孩子看紀錄片。

  很多紀錄片適合孩子看,比如說關於海洋、宇宙的紀錄片。這些紀錄片的畫面很震撼。我常常說紀錄片不要用手機看,也不要用電腦看,全家一起投屏看,在大電視機上看。整個世界和宇宙宏大的畫面撲面而來。那些攝像師為了拍一個鏡頭在森林裏、高山上一蹲蹲一兩個月。那個鏡頭是震撼性的,解說是非常好的。英國BBC的紀錄片解說員大為.艾登伯格90歲還在原野解說世界奧秘,令人震撼。

  國家地理幾百部有關植物、動物、人文、歷史、國家的片子,我們家長有沒有帶孩子看過呢?現在網上都可以搜出來。還有中國拍的紀錄片也不錯,我記得在80年代的時候,全國老百姓看《話說長江》、《話說運河》,現在這些片子在網上還能搜到,帶孩子看了嗎?最近比較多的紀錄片《西南聯大》、《河西走廊》、《絲綢之路》,看了嗎?這都是給孩子帶來宏大的歷史畫面、歷史的縱深感和壯闊感的,當孩子背完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再看《河西走廊》放出來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景象,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

  我們在座各位做研學教育的從業者,如果就是想把孩子弄在一起,想賺一點兒錢,是不應該做研學教育。研學教育背後是宏大的東西,是把孩子一輩子對於世界的美好裝到心靈裏的過程。

  我們在帶領孩子行走的過程中,應該讓孩子學會感受和記錄。記錄就是寫,寫是從小培養的,我們所有做營地教育的,在孩子學習的一個禮拜或者半個月,必須要讓孩子們學會記錄。你感受到了什麼,觀察到了什麼,跟同學交往到了什麼,都要記錄下來。不僅僅是看,不僅僅是教,不僅僅是家長把孩子委托給你,幫家長帶半個月孩子這麼簡單的事情。重要是讓孩子在這個時候,學會之前從來沒有的良好習慣。

  表達和記錄,就是兩個我們可以給孩子們賦予的習慣。讓孩子學會感受和記錄。感受和記錄類型很多,父母可以通過和孩子朗讀詩歌來感受和記錄,比如說讀《蜀道難》,一邊講一邊可以把地圖展開,讓孩子去看秦嶺和四川之間是什麼關系。

  這是一種美好。通過朗讀詩歌、散文讓孩子感受文字表達的魅力。用自己的文字描述,讓孩子記錄自己的日常行為和自己的行走。父母和營地老師可以幫助孩子去尋找,比如觀察一個植物是怎麼開放、生長的,觀察昆蟲的生命周期。院子裏的一根草,你都可以記錄它的生長過程。

  有人說不知道怎麼寫東西。如果在教室裏面坐著,一篇議論文、記敘文,老師給一個題目,孩子稍微發揮一點兒想象力,老師就把學生罵得半死,這當然沒法寫東西。這樣怎麼可能學會記錄和表達呢?這樣的寫作是一個無比痛苦的過程,誰會去做無比痛苦的事情呢?我們成年人都不願意,讓你天天寫PPT和報告,你也不願意。

  如果讓孩子走出教室,去記錄一朵花的盛開,記錄一只鳥的飛過,他可能就願意了。為孩子尋找寫作平臺,變得無比重要。通過這樣過程當中的有趣記錄,讓孩子把自己生命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最後就習慣記錄了。

  當孩子到了一定年齡,父母要讓孩子獨立探索世界,安排一場脫離家庭的旅行,安排一場和陌生孩子一起的遊學或營地活動,安排孩子獨自生活。

  我有兩個重要的成長經歷,第一個是母親送我去外婆家。盡管都在農村,但在家裏受父母看管是受拘束的。我在外婆家住了一個月,這一個月成為我生命中最快樂的一個月,下水抓魚、爬山砍柴都是很隨意的事情,整個生命都飛揚起來了。

  另一次,母親帶我去上海,我大概八、九歲晚上坐著輪船,和雞鴨豬在一起,茫茫大江上什麼都看不到,最後輪船一拐彎,大城市上海展現在了我的面前,我看到了萬家燈火。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這麼多電燈,極大地震撼了我,帶來了一次生命的衝擊。我住在上海阿姨家,每天都會獨自出去。有一次,我一個人坐上公共汽車,到了外灘,在外灘逛了半天。家裏人以為我走丟了,那個時候我探索世界的本領就已經出現了。時至今日,我的孩子想要獨自去一個地方,我一般都會答應。因為我知道,讓孩子孤身立於這世界上,他們的成長速度是更快的。

  讓孩子去闖蕩世界,認識世界。世界是一片森林,潛藏著危險,但如果不進入森林,就沒有世界。如果你從來沒在森林中生活過,突然被置於其中,你除了迷失,可能就是被別的動物吃掉。既然世界是一片森林,我們的孩子越早去探索,未來的生存能力也就越能被提升,熱愛世界這片森林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好,由於時間關系,我今天就講這麼多,特別感謝2021年第七屆CCEA,世界營地教育大會給我們帶來這樣一個分享的機會。謝謝大家,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