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手被野豬咬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12月31日晚,上海大劇院迎來譚盾新作《敦煌·慈悲頌》國樂版。

向東走600米,同一條路上的天蟾逸夫舞臺,上海京劇院、上海昆劇團名家聯袂演出“迎新大反串”。在《野豬林》飾演林衝的史依弘說,“我上一次反串是在20年前。”

從天蟾逸夫舞臺往北走200多米,人民大舞臺及亞洲大廈演藝新空間,《小說》等十多個音樂劇、話劇、舞劇陪觀眾跨年。

在嚴守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豐富的文藝生活場景並非新年獨有,而是2021年上海演藝大世界1.5平方公裏內常態。

2021年最後一天要有最完美的表現

31日早上10點上海大劇院大劇場,譚盾指揮上海民族樂團為《敦煌·慈悲頌》國樂版首演做最後一次彩排,他指導歌者,“節奏再慢些,你們正表達古人的情感,不要那麼快和猛。”時而又中斷樂聲,“讓我們從155小節開始,再來一遍。”中午12點半,精益求精的他剛完成上半部排練。《菩提樹》《九色鹿》《千手千眼》《禪園》《玄奘東歸》《彼岸》等六個篇章以民族音樂與敦煌壁畫的美妙共振,展現古老絲綢之路的當代文化生命力。

天蟾逸夫舞臺“京昆名家迎新大反串”長達3個半小時,戲迷們笑言,“看完戲,去趕2021年最後一班地鐵。”這幾個月,史依弘一直在外地巡演,不管演《四郎探母》《杜鵑山》還是《新龍門客棧》,化妝前她堅持抽出40分鐘準備《野豬林·風雪山神廟》,“林衝的身形、站姿、腳步乃至眉毛、嘴角形態,都和我演過的武旦角色不一樣,我請王璽龍幫我把關武生身段,也設計一些適合我的武戲動作。”

對外行人來說,“反串”最大看點在於詼諧、有笑點,但演員們像對待正劇大戲一樣認真,傅希如咳嗽了一個多月,依舊拉住琴師加練《鎖麟囊·春秋亭》,藍天為《鳳還巢·醜洞房》加入河北梆子元素,嚴慶谷的《空城計》“諸葛亮”先莊後諧、穿插著揚州話,李軍配合《野豬林》魯智深一角的身形帶著假肚子上臺。黎安、沈昳麗、余彬、羅晨雪等都精心準備了老戲“新”角色,“反串不是玩鬧,要展示專業功力”“我們給出的技巧、內容,必須比觀眾能想到的更多”。

2022年新起點形成劇目良性循環

越到節日假期,演藝大世界越忙碌。京劇院三個排練廳樂聲此起彼伏。傅希如唱完《春秋亭》,脫下薛湘靈的紅袍,馬上去另一個排練廳與羅晨雪合排《坐宮》——元旦期間天蟾逸夫舞臺的京昆折子戲系列專場,他們將合作《坐宮》。

“迎新大反串”前一天,天蟾逸夫舞臺又啟動了2022春節檔“京昆群英會”預售。與《敦煌·慈悲頌》同時,上海大劇院中劇場、小劇場上演不同類型新年音樂會,31日晚上7點半到10點半、11點,各場次演出票均告售罄。

“2021年上海大劇院完成演出季活動577場。受疫情影響,劇院經常要調控上座率,不時從100%降到75%。盡管如此,大劇院全年平均上座率達到77%,觀眾人次31萬。”上海大劇院總經理張笑丁透露,2021年中劇場演出237場,已恢復到2019年水平,“如孟京輝的《戀愛的犀牛》《兩只狗的生活意見》等每年在中劇場都有特定時段的駐演,2022年1月又將上演,音樂劇《南唐後主》首輪開出10場,一票難求。”

得益於演藝大世界新劇蓬勃破圈,一年多來,張笑丁在劇院看到越來越多生面孔,有國風愛好者、網劇觀眾,“他們願意看現場演出,代表觀眾群擴容。”

設備升級後的大劇院小劇場,迅速成為音樂劇愛好者新的追逐地,31日晚小劇場音樂會主打音樂劇選段。同一天,亞洲大廈14個星空間上演18場演出。相隔一站地鐵的上海大世界,31日晚同時推出音樂劇《危險遊戲》《最美的一天》《小說》與《笑動大世界》。在與上海大世界毗鄰的共舞臺,音樂劇《隱秘的角落》迎來超百場演出。

“內容競爭,意味著觀眾選擇更多,競爭會自動優勝劣汰,好作品笑到最後,形成演藝大世界的良性循環,每個劇院找到合適定位與生存空間。”張笑丁說。

助推更多上海首演首秀劇目走向全國

晚上7點,觀眾們拿著手機,在自動閘機前刷健康碼、測溫依次入場。一年前,一堆人“堵”著劇院門口臨時找“碼”,工作人員大聲嚷嚷、維持秩序的忙亂消失了,取而代之,一切有條不紊,流暢得仿佛回到2019年。稍有不同的是,開場前五分鐘,工作人員拿著“請勿攝影攝像”提示牌在場內逡巡,轉眼又多了一塊新的提示牌“觀演時請佩戴口罩”。

精準的疫情防控措施,讓越來越多新作品選擇上海進行首演、首秀。話劇《驚夢》、音樂劇《搖滾浮士德》《夢見獅子》《人間失格》及許多中小規模劇目從演藝大世界起步,開始全國巡演之路。

“舞劇《只此青綠》上海首演結束,原定三場立刻加為四場,並商洽2022年檔期。《驚夢》首演前有少量余票,首演後口碑爆棚,票立刻光了。”張笑丁笑言,“這一年多,演藝大世界成了全國演出最頻繁的地方,穩定的觀眾群也意味著他們掌握劇評話語權。制作人都說,上海首演做好了,走遍全國都不怕。”以“中國正有戲”為主題,上海大劇院計劃與舞蹈家譚元元共同制作舞劇《白蛇》等,爭取首演、首秀劇目數量再創新高。

的確,中國正有戲。《敦煌·慈悲頌》演出中出現的敦煌反彈琵琶、鳳首箜篌和敦煌奚琴對上海民族樂團演奏家而言,均是大膽的突破。

“藝術與時代緊密聯系。國家強盛了,必然體現出對自己文化的自信,這種自信以高品質的創作、高品質的演出為依托。”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羅小慈感慨,“上海的包容、多元、創新精神給藝術無窮無盡的活力。我們應該創作更多能真正走向世界的一流作品,讓演藝大世界成為更好展現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窗口,讓更多的人通過這個窗口了解中國的胸襟、中國的審美、中國的抱負。”

欄目主編:施晨露 文字編輯:施晨露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來源:作者:諸葛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