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爛拖鞋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現在是2021年的最後一日。或許你打開文章已經是2022年。

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可能是並不容易、並不平凡的一年,或許你有過震驚、憤怒、悲傷,也有過歡樂、喜悅。或許你和朋友或網上匿名網友有過分歧,甚至衝突,或者找到共鳴,並為此開心。你期望通過思考和閱讀來呈現你對這個世界的看法。

我們和你一樣。

在這一年,書評周刊公號每日發布4條內容(節假日為單條或兩條),共推送了1400余篇原創內容。在新京報APP客戶端“文化”頻道日更5條,隨時跟進發生在國內外最新的文化新聞。而每周五,我們都會在新京報B疊發行一期紙質版書評周刊。除了文字報道,我們也在繼續探索音視頻轉型,擴展傳播媒介。你能遇見可聽、可看的書評君。如果你關註活動,或許也觀看過我們“文化客廳”推出的一系列線上直播活動。

2021年是有著紀念意義的一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誕辰200周年、魯迅誕辰140周年、波德萊爾誕辰200周年、梁思成誕辰120周年、普魯斯特誕辰150周年……我們或通過報紙專題,或通過單篇特稿向歷史上的這些思考者致敬。

整理盤點的過程也是一個回憶的過程,從1月1日的《2021,有哪些新書值得期待?》到此刻的最後一篇,2021年重新浮現。跟著這個過程,讓我們去重溫過去三百多天的思考和情緒。

以下是我們的盤點。(文章比較長,共21個類別,前半部分內容為議題人物類,中間部分為關於書的一切,後半部分為欄目。朋友們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選看。)

整理 | 書評周刊編輯 羅東

1.最受關註的文章

電影《煤氣燈下》(1944)劇照。

年底,我們像往年一年推出了性別事件的年度觀察。

今年的主題是“重述我們的故事”。《重述我們的故事 | 2021年性別事件觀察》從娛樂圈、家庭與生育和人身安全等方面對性別的結構性不平等展開回顧。文章同時也關註到年末國內性別平等事業的推進:婦女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首次對“歧視婦女”的具體含義進行規定,明確就業性別歧視主要情形,規定學校和用人單位對性騷擾應當采取的預防和制止措施。性別事件的年度觀察成為我們在2021年最受關註的文章之一,有10萬+朋友閱讀了它。

這一年,同樣有10萬+朋友閱讀過的,包括我們對社科翻譯的吐槽和反思等文章:

60%的中譯本不值一讀?閻克文、劉蘇裏、唐小兵談社科翻譯亂象

“文科黑話”,當然並不深刻

賈淺淺詩歌引發爭議:這場輿論風暴是不吐不快還是惡毒的發泄?

關於“翻譯亂象”的文章在刊發後引起翻譯界、學者和讀者的共鳴,再次讓人們反思翻譯這一每個讀書人都熟悉的話題。我們吐槽“文科黑話”,呼喚每個表達者註意,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黑話”正在侵蝕我們的表達。此外,在年初賈淺淺詩歌剛引發爭議時,我們通過專訪臧棣等詩人探討了那一場輿論風暴。

2.人物紀念:向思考者致敬

紀念文章,一如既往是我們的主要選題。

9月25日,是魯迅先生誕辰140周年紀念日。魯迅的吶喊、仿徨、匕首投槍一樣的雜文,都如野草般堅固而深厚的根脈,俘獲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心靈。

然而魯迅之所以令人著迷,或許正因為他強烈的戲劇性色彩。他的激憤與理性,他的熱忱與冷靜,他的愛與憎,既表達得如此熾烈,也蘊藏得如此含蓄,他的文辭既充滿山嶽般雄渾的力量,也可以如樹蔭下溫柔的溪流。既純粹又復雜,既熾熱又肅穆——如此對立又如此和合,分裂而圓融,讓人不由得猜想,他的身體與心靈是否也分別誕育在不同的地方?《肩住黑暗的閘門,在鐵屋中吶喊》等紀念專題文章回顧了在紹興、北京和上海等城市的魯迅。

這一年,我們也紀念他們:

我的靈魂,像彗星靜靜滑行|紀念特朗斯特羅姆誕辰90周年

“年輕詩人的致敬讓我害怕得像一條狗”丨波德萊爾誕辰200周年

穿過亂世硝煙,人間猶是四月天 | 梁思成誕辰120周年

余華:厄運將真正的寫作賦予了他 | 紀念布爾加科夫誕辰130周年

普魯斯特:唯一真實的樂園是人們失去的樂園|紀念誕辰150周年

愛的語言,其實是他哲學的天然面紗 | 但丁逝世700周年

中國平民教育的拓荒者 | 陶行知誕辰130周年

碎裂而尖銳的靈魂:陀思妥耶夫斯基誕辰200周年

3.流行文化:潮流的含義

B站2020年度彈幕:爺青回。

如果說紀念人物的基本方式是面向過去的,那麼,我們同樣也聚焦於當下,關註議題的當下性,並強調縱向分析,理解一種現象何以產生的歷史脈絡。流行文化即是一種。

在這一年,我們關註的流行文化現象包括風靡一時的“爺青回”、知識分子上綜藝節目、節約錢的年輕人、倍速追劇、孤獨癥和所謂酒桌“虐”文化等。

“爺青回”的懷舊浪潮,早已不再是對過去的浪漫懷想了

從《奇葩說》到《吐槽大會》:綜藝節目會讓知識分子媚俗嗎?

從“跑步買基”到“聚眾摳門”,這屆年輕人為什麼執於“搞錢”?

x倍速追劇,x分鐘看完,除失去耐心我們還失去了什麼?

孤獨成為流行病,或許是一場詭計

面子與權力之下的酒桌“虐”文化

發生在當下的,還有文學事件、文化事件。

4.國內外文學事件:幾種吐槽

圖片來自諾獎官網。

10月7日,阿蔔杜勒-拉紮克·古爾納成為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頒獎詞是:“毫不妥協並充滿同理心地深入探索著殖民主義的影響,關切著那些夾雜在文化和地緣裂隙間難民的命運。”這個來自坦桑尼亞的英語作家獲獎,完全出乎所有人的預料。我們的《今年諾獎在想啥? 》認為今年的諾獎得主如此冷門,或許會印證之前讀者的吐槽——在這個沒有大師的年代,諾獎頒給誰都一樣。

其實倒不是這個年代沒有大師,只是諾獎今年的選擇實在有點矯枉過正的感覺,畢竟自從諾獎風波之後,諾獎評委許諾的將會更加關註地緣多樣化的評選結果,過去三年裏依舊沒有實現。

在諾貝爾文學獎公布那一刻,我們也在第一時間找到國內研究古爾納的文獻,在獲得作者張峰(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授權後推送。

這一年,我們關於諾貝爾文學獎的其他文章有:

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外媒如何看?

遊走在中心和邊緣之間:阿蔔杜勒-拉紮克·古爾納的流散寫作

2021諾貝爾文學獎預測:米蘭·昆德拉跌至賠率榜末尾,村上春樹再次登頂

以及布克獎和一起小說創作爭議事件:

2021布克獎揭曉:為何布克獎作品比諾獎更好看?

假如你被作家朋友寫成了卑鄙小人:一個真實事件中的創作道德

5.文化事件:幾種反思

電影《甲方乙方》(1997)劇照。

在娛樂八卦新聞中,我們經常會見到一個表述叫“占用公共資源”。明星藝人在回應某個爭議、質疑或其他“負面事件”時,經常在文案開頭會說一句“抱歉占用公共資源”或“本不想占用公共資源”。或者當事人不說,網友也會說“別占用公共資源”。如果他們厭煩了某個藝人的八卦新聞,也可能說“不要占用公共資源”以表達不滿。

在吳亦凡事件中,無論是控訴者還是被控訴者,都在提“公共資源”,而我們在事件引起熱議後推送的文章《吳亦凡事件:這一次為什麼不是“占用公共資源”?》則認為,在該起事件中,由於話題本身的公共性,實際上已經不是在“占用公共資源”。

這一年,我們關註的文化事件還包括:

余華“指導”高考作文:當文學遇到資本,誰會被“收編”?

許知遠“有文化的吐槽”上熱搜,受追捧的是智力不是智識

“農民工思考海德格爾”的敘事,難道不是似曾相識嗎?

6.世界觀察:從流行文化到“取消文化”

發生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事件或現象也同樣引發反思。

Nathan Evan的船歌號子在TikTok上走紅之後,大英圖書館提前了海員文化書籍的出版計劃。

年初,一個蘇格蘭郵差在TikTok上傳了自己表演英國海員號子的視頻,竟出人意料地席卷了英語國家。這個叫Nathan Evan的英國鄉村音樂愛好者在去年年底錄制了一首十九世紀的新西蘭海員號子“The Wellerman”(意為“Weller公司的雇工”),歌詞內容講的是水手們等待澳大利亞捕鯨公司Weller Brothers供給茶葉、蔗糖和朗姆的情形。但是,為什麼是海員號子?為什麼是現在?這是《這首網紅歌曲為什麼讓外國年輕人如此“上頭”?》所觀察的。海員號子的歷史與音樂本質,加上疫情與媒介更新的偶然,共同催生了網絡之海上的水手還魂,而號子的回歸,也是解讀疫情百態和直播文化的獨特切入。

這一年,我們還對以下事件或現象做了文化意義上的探討。文章大多來自《讀刊》欄目。

當特朗普支持者用“上帝”來動員群眾時,他們究竟在說什麼?

與書相伴,一生未婚的人

“9·11”二十周年,世界各地媒體都在關註什麼?

弗洛伊德遇害一年後,美國社會變好了嗎?

蘇斯博士作品被召回,他是“取消文化”的受害者嗎?

韓國“N號房”共謀者:在法律之外,“羞辱”機制之內

新冠時期的新生兒,正在面臨一場不容輕視的挑戰

一個時代的謝幕:“那個女孩”叫默克爾

7.影像:期待的與失望的

當然也少不了對影像的觀察。

動畫《天書奇譚》4K紀念版海報。

在11月初,一部38年前拍攝的動畫長片《天書奇譚》,再度引發觀影熱潮。珍奇的天書被鎖在天庭石門之內,分明“天道無私,流傳後世”,卻被高束庋藏,不欲人知。於是看守天書的袁公趁玉帝赴瑤池仙會之際,偷取天書,刻於人間石壁,他本想為世人造福,卻在人間惹下一場曠世風波,下至三教九流,上至高官皇帝,無一不成為這場天書風波中的角色。

《〈天書奇譚〉4K版上映:它背後的歷史故事,比動畫更精彩》分析的是這部動畫長片,也是這背後的故事。《天書奇譚》是給小孩觀看的動畫,但故事原本《三遂平妖傳》卻是成人的讀物。盡管在這段真實的歷史中,沒有盜取天書下凡的袁公,沒有偷學法術的三只狐妖,也沒有可愛的蛋生。但這個真實歷史版的《天書奇譚》,其精彩程度並不亞於動畫片。

這一年,我們關註的重映電影還有:

《阿凡達》重映:11年後,為何它仍然引發觀影熱潮?

《指環王》重映:這是部經典佳作,還是“又臭又長”?

這一年,我們共推送影評約30篇,涵蓋全年大部分熱門的或冷門的影片(也有部分電視劇)。

部分影評如下:

《我的姐姐》(2021)劇照。

《我的姐姐》:當女性成為“姐姐”,就註定成為“奉獻者”

《懸崖之上》:合格的諜戰片,不太合格的張藝謀作品?

《掃黑風暴》熱映:真正令我們恐懼的不是遠方,而是附近的兇殺

《魷魚遊戲》(2021)劇照。

《魷魚遊戲》:普通人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

《蘭心大劇院》:很婁燁,很不婁燁

《第一爐香》坍塌記:一場預先張揚的滑鐵盧

從《哈姆雷特》到《小紅帽》:女性視角的經典重述何以必要?

《雄獅少年》:它以一種“裸奔”的狀態出現在市場上,觀眾失去了坐標

8.對話:回響的分貝

除了觀察、評論,我們也一直以專訪為方法,與不同領域的學者、作家、藝術家展開關於書或議題的對話。

黃燈,著有《大地上的親人: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我的二本學生》等。

4月,教育部發布的《關於做好2021年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指出,保持高中階段教育職普比大體相當。6月,職業教育法修訂草案初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草案提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幾個月來,家長將此政策理解為“中考分流,50%孩子上不了高中只能上職校”,在社交媒體上進行了持續且廣泛的討論,並表現出焦慮與恐慌。

在暑期,我們專訪了《我的二本學生》的作者黃燈。她長期處於教育一線,現任教於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她關心中國年輕人的狀態,與學生們有過深入的交流,也很關心學生的社會關系、原生家庭,以及個人實際能力在就業質量中所占的比重。在《我希望所有學生都可以讀完高中後再來選擇人生方向》中,她結合從教經驗和生活經歷,講述了自己關於中職教育的一些看法。

這一年,我們專訪了這些作家:

托賓專題《科爾姆·托賓:風吟愛爾蘭》封面。

專訪石黑一雄:愛是抵抗死亡的武器,機器人的愛卻是個悲劇

兩本爛書後,我才成為真正的作家丨專訪胡安·巴斯克斯

寫作時,我要帶走鄰居家的貓丨專訪托賓

“出身”對有些人來說是特權,對另一些人卻是詛咒|專訪薩沙·斯坦尼西奇

紀念木心逝世十周年:閑聊木心之外 | 對談陳丹青

以及這些學者:

瑪格麗特·麥克米倫(左),歷史學家,牛津大學教授。邁克爾·桑德爾(右),政治哲學家,哈佛大學教授。

啟蒙運動為何首先是一門生意?| 專訪羅伯特·達恩頓

“讓美國再次偉大”動員人民,卻是歷史的濫用?| 專訪麥克米倫

一個世紀裏的小說,一個世紀裏的中國故事|專訪許子東

專訪梁治平:法律不僅是制度,也離不開其背後的意義世界

專訪邁克爾·桑德爾: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社會,就是公正的嗎?

無論我們采取何種方式思考,其實,在大多數故事或分析的背後都可能有性別的維度,差別只在於我們是否自覺地意識到它的存在。而這並不影響我們將性別單獨作為一個議題。

9.女性:重塑性別故事

電視劇《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2020)劇照。

“女博士是第三種人類……”

“歷史證明學術界不是女性的地盤……”

“讀書有什麼用,女孩子總歸要嫁人的……”

當一個女性決定從事學術事業,她所面臨的限制無處不在。在高等教育階段,諸如此類的聲音試圖阻止女性踏入科研大門。然而,即便不斷遭遇貶抑與打壓,我們依舊看到,越來越多女性投身學術,匯流進學術共同體。對她們來說,學術研究不僅是事業、愛好,更是體認自身,尋找與世界相處的方式。我們為此在今年推出了“女性學者訪談系列”。

賀桂梅:新世界,舊語言

張莉:女性寫作,去掉“女”字,找回“女”字

黃盈盈:一位研究“性”的社會學家

陸曄:“可見”是社會身份建構的第一步

這一年,我們還關註了這些女性議題:

電影《女人的碎片》(2020)劇照。

母乳還是牛奶?對作為“母親”的女性來說,從未是一個簡單的選擇

成為母親後,她寫下母職的另一面

楊笠代言英特爾被下架:到底是誰在制造“男女對立”?

陷害布蘭妮,釋放布蘭妮:一場擺脫控制與奪回自我的戰爭

作為身患重病的女性,“我”依然有權利、也有能力選擇獨自一人

72歲如同27歲少女?正是這些贊美,制造了新的容貌焦慮

動畫片《養家之人》(2017)劇照。

阿富汗女性,在過去和現在之間

男人投降時,女人仍在戰鬥:戰爭對女性意味著什麼?

英國公眾發起尋找女性雕塑活動,打破藝術創作中的性別不平等

“阿裏員工被性侵”:不允許拒絕的科層制

10.男性:性別的另一維

《窈窕奶爸》(1993)劇照。

如果你稍加回憶,那些有關產房、生育的描述,除了作為妻子的女性的痛苦,等候在旁的丈夫多半是激動的。當然,他也可能會擁抱感謝妻子為此承受的所有,再轉身看著孩子,露出喜悅的情緒。

然而,在《從產房出來後,他患上了抑郁癥》中可以看到的是,這並不是所有男性的反應。一位叫馬克·威廉姆斯的“奶爸”就在相當長的時間裏處於抑郁狀態。他的腦海裏不斷出現當天的一個畫面:妻子在經歷了幾乎一整天的分娩後,非常虛弱地被推進產房,醫生用手術工具割開她的肚皮。他將這一切寫進了《奶爸抗郁記》一書,在國內引進翻譯該書後,我們和他聊了聊他的經歷,以及成為人父這一件事帶來的感受、思考。

這一年,我們關於男性還有這些思考:

性暴力案件頻發的當下,男孩們需要怎樣的性教育?

江湖上流傳的帶娃方法,竟然都不如爸爸的自成一派

從吳亦凡到周玄毅:被圍獵的女性與翻車的男性意見領袖

“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提案熱議:為何不同文化都執於界定“男性氣概”?

11.城市文化:泉州、東京和北京

2021年,泉州申遺成功、東京舉辦夏季奧運會、北京籌備冬季奧運會,讓這三座城市也成為世界範圍內的關註焦點。在這一年,我們為此從文化的角度去關註它們的過去和當下。

刺桐,泉州市的市花。(圖片來自紀錄片《重返刺桐城》)

在宋元時期,泉州港的別稱為“刺桐港”。那時,它是世界的十字路口。大批商人雲集於此,貨物堆積如山,買賣的盛況令人難以想象。在經歷了輝煌的“泉州時代”之後,明代海路封閉,泉州港迎來了致命一擊,從此漸漸淡出歷史舞臺。在泉州7月25日申遺成功之時,我們特邀學者何書彬撰文《泉州申遺成功:開滿刺桐花的小城,曾是世界的十字路口》,呈現了泉州歷史上的這段高光時刻,探尋海洋文明發展史上的東方色彩。

富士山與東京塔,與東京大學,上野的櫻花與銀座的百貨商廈——東京是一座行走於現代與傳統之間的城市,既有著浮華聲色的燦爛,也有著內斂靜默的陰翳。它有著多變的面孔,面向著不同的人,綻放它春日落櫻般變幻的笑靨,也擺出它富士山頭積雪般幽寂的沈思。上圖為《東京》專題封面。

像往常一樣,我們一直在欄目“京華物語”中閱讀北京,從書籍中尋找關於這座城市的書寫,有這裏的歷史,也有這裏的生活。

鐘鼓樓。《北京:當歷史成為地理》插圖。

那些消失不見的老北京服務行當兒

清朝時期的“北漂”買房還是租房?

“王府井”的“井”到底是水井,還是胡同?

北京城曾經的報時中心:鐘鼓樓的時間哲學

“Beijing”還是“Peking”,北京的英文名稱為何拼寫不同?

12.學術:發表的苦惱

《教授》(2018)劇照。

在2021年,學術發表一度成為人們的關註焦點。

“不發表、發表少就出局”。頂著最高學歷的光環,高校青年教師卻似乎比同齡青年有著更多的焦慮和迷茫,而他們所承受的論文指標考核(包括今年6月曾經引起熱議的“非升即走”制度考核)壓力,是高校中老年教師在青年時無法比擬的。探討的便是他們的論文發表。

我們為此采訪了4位不同背景的高校青年教師,《為什麼說學術發表壓力大?我們和4位高校文科青年教師聊了聊》,這些個人故事自然無法反映整體情況,不過個人故事也可能表達出一些重要的側面,而這也是社交媒體上每有相關帖子或話題總能引起共鳴的原因。我們同時也專訪了期刊編輯、負責人,推送《專訪〈清華大學學報〉仲偉民:學報、審稿,以及年輕學者發表的未來》。

關於學術發表,我們還關註了以下話題:

當大學變成公司,高校教師也難逃“學術KPI”

論文免費下載網站Sci-Hub解封,“開放知識”距離我們有多遠?

這一年,我們以學術研究、寫作為問題,也做了兩期學科專題,一為歷史學的《山海故人》,二為社會學的《社會學與社會的距離》。

邀請羅新、王笛、謝湜和胡成四位歷史學者,跟隨他們的腳步,分別代表了北、南、東、西四個方向,跨山越海,行走在歷史的古道上。

社會學專於發現社會結構,對社會現象作結構性描述、解釋,而任何一個可觀察(或在某個概率之下推測)的現象可能都有其結構。但社會學與社會存在著距離。

《天才捕手》(2016)劇照。

接下來,讓我們去關註書吧。

書,是書評周刊最為基礎的內容。在前不久推送的《2021年度書評觀察:從“被擠出期刊”到豆瓣“打一星” 》中,我們發現,在這幾年,受學術考核和影響因子等因素的影響,學術期刊越來越不願意刊登書評,寫書評的學者也少了,數量下降趨勢極為明顯,在2021年已經降至低點。讀書類雜誌、媒體副刊則像往常一樣刊登書評,只不過優質的書評依然稀缺。

以下為我們在2021年的書評,以及對圖書版本和圖書出版行業的觀察。

13.書評:發現書的價值

卡洛·金茨堡(Carlo Ginzburg)的《奶酪與蛆蟲》在今年被引進國內出版。自初版以來,這本書一直被認為是微觀史的經典之作。金茨堡利用宗教裁判所檔案,建構起一個16世紀意大利北部偏僻山村小磨坊主的心靈史。這個小磨坊主把宇宙看成一塊被蛆蟲咬得到處是洞的奶酪,書名也因此而來。《王笛讀〈奶酪與蛆蟲〉:這本遲到的經典,為什麼值得我們等待45年?》從微觀史學的概念本身出發,解剖了微觀歷史的思想根源與對歷史中普通人的重新發現。

這一年,我們平均每周刊登2-3篇書評。以下為部分書評。

《兀鷹飛過城市》:多重鏡像中的自我

保羅·策蘭:將灰燼的現實轉化為光輝的詞語|書評

余華《文城》:並未重返《活著》巔峰,仍然很平庸

律例之外:清代巴縣的“爪牙”們

穿越者王莽,死於“祥瑞”的“河豚毒”

忽而《大宋宮詞》,忽而《甄嬛傳》,這本後宮秘史的學術論著真是不走尋常路

何懷宏:在現代思想的接力中

在通往幸福的路上,“現代性”和“神聖性”是此消彼長的嗎?

書店如人:被懷念的精神空間

14.圖書版本:歷史與資訊

在2021年的圖書出版市場上,有一本書首次被翻譯引進國內便有五個版本。這便是一本原版叫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的思想史作品。該書原版初版於1963年。《“仇視知識分子”:一種反智傳統在美國社會的歷程》回到《美國生活中的反智主義》出版之初,從那時開始追隨它的思考及其背後的社會變遷。該書依然可以為當下的反智現象提供一個有力的解釋,去反思人們在數字時代的傲慢、偏見和仇視。

這一年,我們還提供了這些圖書版本方面的咨訊:

《龍貓》繪本在中國首次出版,為何《龍貓》能風靡全世界?

喬治·奧威爾版權到期,預計其作品今年將大量出版

《了不起的蓋茨比》版權到期,大量改編作品將在今年出版

《射雕英雄傳》四卷英譯本出完,曾因翻譯準確度引發討論

《堂吉訶德》再回歸:林紓中譯本《魔俠傳》被譯成西班牙版,在中西兩國同步發行

15.出版業:堅守與爭議

北京開卷2021年上半年的監控數據。

2021年是圖書銷售比較尷尬的一年。一方面,疫情之下蓬勃發展的直播帶貨帶來了新的方式,而另一方面這又與線上網店打折等方式一起,通過圖書折扣銷售帶來了極大的困境,甚至由此引起諸多爭議。《童書銷售,困在折扣裏》以童書為例,發現從2000年到2020年,少兒圖書市場的碼洋比重一路攀升,動銷品種數也呈現逐年增長的態勢。但童書的折扣卻不斷加大,2021年上半年,視頻平臺上的少兒書折扣已至3.3折。以至有從業者撰文悲嘆道:反正書最終都是拿來賤賣的。

這一年,我們還關註了圖書出版行業的以下話題:

譯者賺不到錢,編輯賣不出書,讀者還嫌書貴:出版業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裏?

河南暴雨裏,圖書行業的搶險歷程

阿富汗問題引發出版市場關註,新書暢銷、舊書重版

頻頻被抵制的書籍:“取消文化”是歐美出版圈的危機還是轉機?

為幫獨立書店與電商競爭,法國規定線上銷售須收取最低郵費

16.童書:童心即詩

2021年,我們特別增加了對童書的關註、報道和評論。比如,讓我們來看一篇童書書評《為小鴨子讓路——虛構之事如何重塑真實世界》。

《讓路給小鴨子》中文版插圖。

《讓路給小鴨子》自首次出版後一直不斷地印刷,截至 2003 年,已售出超過 200 萬冊。這本書由啟發文化於2009年引進出版。它講述的是一對鴨子夫婦,為了要尋找一個合適的居住環境,不畏辛苦四處尋覓,在陷入交通繁忙的城市後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忙。整個過程透露出人類與動物和諧共生的旨意,傳達對生命的尊重。書評探討的是,虛構的藝術歸根到底是憑什麼改造“真實”的世界。

這一年,我們還關註了童書的出版和閱讀:

一個尋常日子裏,發生了不尋常的事

培養好孩子——來自一所幼兒園的道德觀察

孩子,是把語言變得巧妙的魔法師

校園霸淩中的“惡之平庸”:被欺負時,他們都“假裝沒看見”

去書店遛娃,怎樣逛才最高效?

這一年,我們也繼續以欄目的方式,向愛閱讀的你們提供多種形式的內容。有讀詩、漫畫、推理小說解讀,而形式除了文字,也有播客和視頻。

17.周末讀詩

(更新時間:周六)

周文矩《西子浣紗圖》。

李白與王維眼中的西施,為什麼如此不同?

離鄉的宿命:曾以為是暫時離開,後來卻再也回不去

溫柔地走進唐詩中的那些良夜

我們需要一個中秋節,坐在月下,和月亮說一會兒話

你們催的《周末讀詩》實體書,來了

18.愚人喜畫

(更新時間:周五,與“懸疑之疑”隔周推送)

有什麼煩惱就拿到太陽底下曬一曬

這不巧了麼

周五的晚上要好好熬個夜

甲方永遠不知道要什麼

小狗的充電方式就是把頭插到主人的拖鞋裏

19.懸疑之疑

(更新時間:每周五,與“愚人喜畫”隔周推送)

《祈禱落幕時》(2018)劇照。

誰是東野圭吾筆下的最佳男主?

或許是愛情:福爾摩斯與“那位女士”

沒有殺人事件的本格推理究竟有多好看

上半年最火的6本推理小說

推理小說是享受輸的遊戲 | “懸疑之疑”年終對談

20.反向流行(播客)

(更新時間:周二)

和大鵬聊“北漂”:生活真的是不進則退嗎?

人到中年,賈樟柯變了嗎?

野生動物頻繁“進城”:我們如何想象人與動物的新未來?

夏天被過度營銷了嗎?

沒有社交媒體的人不傷心?

21.羅東時間(視頻)

(更新時間:周三)

書桌亂的人,更可能撿到知識

性侵犯罪報道中的“被動句”問題,是需要一次反思了

從“情人坡”到“保研路”:大學地名中的愛與反叛

取消J.K.羅琳的,和不允許使用“潼關肉夾饃”的,其實都是“社會”

【新京報18周年“正青春”特別策劃】

語言、貨幣與外鄉人:與經濟學家韋森逛菜市場“買燒餅”

盤點的盡頭是我們的年度書選

未來會是什麼樣子的?這個問題我們無法預知。然而,未來的我們,將會如何回憶起當下,這是我們可以影響的事情。盡管人生與歲月都有著不同的階段,但它們並不是孤立的隔間,在一個又一個階段之中,太多微小的細節與記憶,構成隱形的絲線,將分散在年歲中的時間重新交織在一起。

記憶就是我們打開這些絲線的鑰匙,而文字與書籍,就是我們收藏記憶鑰匙的地方。轉眼之間,又是一年過去,在這一年的時間裏,或許有很多新書從你的身邊滑過,不留一絲多余的痕跡,但也會有很多變成書簽,就此留在你人生的頁碼中。而我們每年所做的,就是分享這些能夠成為讀者人生頁碼的書籍。

或許,在某些書籍的反饋上,我們的想法並不一致,然而,“公共立場,專業品格,獨立思想,現實情懷”——這簡單的、卻在過去17年裏不斷重復的十六個字,卻是我們最真誠的出發點。

秉持著這個原則,我們從今年的出版物中篩選出了82本值得閱讀的書籍,它們覆蓋了文學、歷史、社科、藝術、兒童、經濟、生活等各個方面。當未來,我們回憶起曾經的今年,這些好書將會成為記憶之海中棲息的礁石,而有了這個落腳點,我們未來的記憶將會明晰,從而沿著這些礁石,走向更加富有探索性的未來。

我們將在2022年1月15日的“2021新京報年度閱讀盛典”中公布最終的推薦榜單(從82本入圍書單中產生)。敬請大家期待!

告別2021,讓我們2022再見!

作者|書評周刊編輯部

整理|羅東

校對|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