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馬路騎自行車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一名小學生在家長陪同下通過平板電腦體驗自行車拼裝過程。新華社記者 張文靜 攝

新華社蘭州9月6日電(記者張文靜、程楠)兩個輪子的自行車在普通人眼裏是簡單的代步工具,而對67歲的民間收藏愛好者柴林而言,卻是珍寶一樣的物品。

自行車於18世紀誕生以來,深受人們喜愛。19世紀,這個最早由外國人發明的交通工具一經傳入中國,便引起人們的驚嘆。談起自行車的歷史,柴林滔滔不絕。

他對自行車的癡迷要從20世紀60年代說起。那時,中國物資匱乏,自行車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需憑票購買。因為自行車不僅極大地改變了民眾的出行方式,更代表著一種生活方式,所以人們對自行車懷有特殊感情。

“自行車雖然是‘舶來品’,但也是我們這一代人獨特而珍貴的記憶。我夢想著擁有一輛自行車。”柴林說。

1979年,柴林參加工作,每個月工資57元。盡管他的月薪已經比當時的普通工人高出10余元,他也得至少工作4個月,節衣縮食,才能攢夠錢買一輛國產自行車。看著自行車在馬路上飛馳而過,他的心也跟著“飛”了起來。

錢不夠,賣字畫。柴林6歲起就堅持學習書法和繪畫,他的作品受到街坊鄰居的喜愛。為了擁有一輛自己的自行車,他和朋友擺起地攤售賣自己創作的字畫。

攢工資、賣字畫,再加上家人的“眾籌”,柴林得償所願。他花了880元在居住的城市甘肅省蘭州市購買了一輛英國產自行車。母親專門為這得來不易的“寶貝”做了車衣。柴林舍不得騎,放在家裏。

有了第一輛,還想買第二輛。後來,柴林下海經商。手裏有錢後,他開始收集各種品牌、各個年代的自行車。40多年來,他通過拍賣等各種形式,收藏了來自日本、德國、荷蘭、英國等地的1300余輛自行車。

提起收藏經歷,柴林“痛並快樂著”。收藏自行車不僅要“砸錢”,而且是件苦差事。由於時差問題,他經常要熬夜在網上競拍海外的古董自行車。“睡不了覺,每次叫價都要用鼠標點擊,點一晚上,手抖到發軟。”柴林回憶過去的競拍經歷,感慨說:“幸好當時年輕,熬得住。”

辛苦競拍來的物品令柴林興奮,但身邊人可不這麼認為。有朋友認為他買的是破銅爛鐵,也有朋友說“拿錢瞎胡鬧”。冷嘲熱諷不絕於耳,柴林卻從不因此動搖。

他說,這些藏品在別人看來可能是一堆廢銅爛鐵,而在他眼裏,是近代工業文明的象征,是世界工業文明發展的縮影。

以日本產自行車為例,柴林介紹,日本產自行車制作精良,觀賞價值高,既是實用的交通工具,又是經典的工藝品,是全世界自行車收藏者的“寵兒”。日本產自行車也見證了日本工藝生產的標準化,小到一個4毫米的螺絲釘,大到一個車輪、車胎,都有嚴格的生產規範。

柴林希望將這些不同時代的記憶通過他的藏品永遠留住。可隨著藏品越來越多,如何安置這些自行車成了難題。

甘肅三木自行車博物館。新華社記者 張文靜 攝

2009年,在甘肅省政府支持下,柴林個人投資2億多元開始籌建甘肅三木自行車博物館。經過10年努力,2019年這個民間自行車博物館終於建成,不僅為古董自行車安了“家”,而且免費對外開放。

在甘肅三木自行車博物館,透明展櫃裏陳列著大小不一、造型獨特的各類自行車。其中既有如1861年的意大利雄鷹大小輪自行車、1911年的英國皇家空軍跳傘車、1896年的德國俾斯麥28型自行車等海外精品,也有不同年代的國產鳳凰牌、永久牌自行車。

目前,這家博物館珍藏了近200年以來多個國家生產的1300余輛古董自行車,還收藏了1.35萬余件自行車相關配件、文稿、書籍和圖片。

據了解,柴林建造的這家博物館受到遊客青睞,僅今年上半年就接待了遊客90多萬人次,還成為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如今,這位已近古稀之年的收藏愛好者還在不斷地創新,通過VR等高科技裝備,使遊客能直接觸摸古董自行車的結構,了解古董自行車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