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玉佩摔兩半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錯金銘文銅虎節(背面)

■錯金銘文銅虎節(正面)

■王命傳任虎節,故宮藏。

■“王命傳”銅虎節,傳安徽省壽縣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

■湖南省博物館所藏的虎節(拓片)

■龍虎並體玉帶鉤,南越王墓出土。

龍作為紋飾在西漢非常常見,被廣泛運用在玉器和青銅器之上。

在龍虎並體玉帶鉤這件玉器中,虎的形象略為抽象。

■收藏周刊記者 潘瑋倩 通訊員 黃巧好

在廣州,有一件非常珍罕的文物,叫“錯金銘文銅虎節”,它用青銅,鑄成老虎形狀;虎紋裏面還貼著金片,雙面共貼了60片,金片純度高達97%以上。它在廣州象崗山西漢南越王墓出土,是目前我國唯一的一件“錯金”虎節。虎節是做什麼的,和虎符有何不同?錯金是什麼工藝?上面的銘文“王命=(命)車驲”又是什麼意思?

現在我們就來探秘。

1

虎節不同於虎符 它是一種通行證

虎節是一種通行證。虎符是調兵遣將用的。它們是兩種不同的東西。

虎符,作為古代調兵遣將用的兵符,通常劈為兩半,右符在王手裏,左符在將手裏。“王若派人前往調動軍隊,就需帶上右符,持符驗合,軍將才能聽命而動。”《史記》曾記載“信陵君竊符救趙”一事,“唇亡齒寒”成語也出於此。

而“節”是一種“通行證”。南越王博物院館員黃巧好向記者介紹,“節,是一種通行憑證文書,可以說是君王、諸侯等所派使者的官方身份證明,少數時候也用於軍事”。

它最早出現在春秋。

南越王博物院館員霍雨豐,曾在其文章《有了這塊通行證,你想去哪裏都行》中寫道:“在2000多年前的中國,要在不同諸侯國質檢互通往來,也需要辦理相關通行證才方便出入各國。那時稱春秋時期,除周王室以外,中國各地分布著齊、宋、晉、秦、楚、衛、鄭等數十個諸侯國,由於各國關系微妙,一般人並不可以隨便出入各國,只有憑借特定的信物,征得雙方君王的同意,方可同行。於是,春秋時期出現了一種稱為‘節’的信物。最早的‘節’,據考古人員猜想,是古人把一節竹子破成幾片,分給不同人持有,作為相互之間共同認定的信物。”

節,是“車馬通關之信符”。

2

錯金不同於鎏金 它是嵌金入槽、然後磨平

黃巧好介紹,這件虎節出土於南越王墓的西耳室,長19厘米,最高處11.6厘米,最厚處1.2厘米。用青銅鑄成的扁平老虎,成蹲踞之勢,虎口大張,尾部彎曲成“8”字形。虎身斑紋,鑄有彎葉形淺凹槽,內貼金箔片,雙面共用60片。虎眼、虎耳均由細金片勾勒出。虎節正面有錯金銘文“王命=(命)車驲”。它是目前唯一一件錯金虎節。

錯金,是一種器皿裝飾的工藝。在了解“錯金”之前,我們要先了解“鎏金”。

根據南越王博物院講解員謝金婉在《“鎏金”、“錯金”知多少》一文中的介紹,鎏金,也稱為塗金、鍍金,約出現於春秋。將黃金磨成粉末或剪成金片,置於水銀中加熱,熔解,形成汞金稠狀物,稱“金泥”。將金泥均勻塗於器皿表面,用火烘烤,水銀熔點低,遇熱熔化蒸發,剩下黃金形成一層薄膜依附在器皿表面,冷卻後拋光擦亮,即為鎏金。

錯金,則最早出現於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上,是青銅器裝飾的一種精細工藝,除錯金外,也有錯銀,統稱錯金銀。雖然錯金法出現早於鎏金法,但由於技術難度大,至戰國和漢代才真正流行。“目前考古出土的錯金器,精美且數量占多數的是漢代之作。”

《中國古代金飾》中對錯金法的描述為:在青銅器表面剔出遊絲細線坑紋,然後把金質鑲嵌入槽坑之中,完成後整體磨平至光滑,稱為錯金。“因此錯金的‘錯’字實際上包含了工序中最後一個環節——磨錯,鎏金則沒有這個步驟。”

謝金婉寫道,判斷是錯金還是鎏金,可以觀察是否有凹槽:“有紋飾凹槽的,一般為錯金。根據錯金法的操作流程可知,紋飾凹槽是錯金不可缺少的。一般在鑄模時就留出了紋飾凹槽,以便後續的錯金工序。”

南越王墓中出土了幾件錯金銀器,錯金銅虎節、錯金鐵矛、錯金銅鐓、錯金帶鉤、銅鏡上也出現錯金紋飾,工藝精湛。

3

“王命=(命)車驲”意為: 憑王命進行驛傳的使者

那麼這件虎節上寫的“王命=(命)車驲”是什麼意思呢?

黃巧好介紹,從銘文可知,它是身份高的人乘傳所用憑證。最後這個“驲”字,曾經困擾學者們很多年。學者李家浩在《南越王墓車驲虎節銘文考釋》一文中寫到,銘文上有四個字,前幾個都不難認,但最後這個,大家分歧不小,一種認為應該是“(馬+土)”,也即“牡”字的異體,“車牡”也就是“車馬”。另一種意見也認為是“(馬+土)”字,但應該假借為“徒”,也就是步卒之意。但李家浩認為兩種說法都有問題。他通過復雜的字形和讀音的推論,認為應當是“驲”字。《呂氏春秋》裏有“齊君……乘驲而自追晏子”的記載,高誘註:“驲,傳車也。”

所以,“王命=(命)車驲”也就是憑王命進行驛傳的使者。

最後,我們還要問一個問題,這虎節是從哪裏來的?

黃巧好對此介紹:“這件虎節應當是南越傳國之物,被趙眜所珍視,最終帶入墓中陪葬。它如何來到南越國,學者推測原因有三:一是據《史記·南越列傳》記載,武王趙佗曾‘攻長沙邊邑’,虎節疑為趙佗攻占楚國舊地時所獲;二也不能排除戰國時代楚國勢力已逾越嶺南的可能性;三則可能為趙佗在中原獲得後帶至嶺南。無論怎樣,它與楚文化有著很深的淵源,是南越國多元豐富文化的見證。”

賞鑒

左龍右虎

“並體神獸”

它們是在爭奪一個環?

在南越王墓出土的玉器中,我們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虎”常常和“龍”在一起。比如我們所見的虎頭金鉤扣龍形玉佩、八節鐵芯龍虎玉帶鉤和龍虎並體玉帶鉤等。

這件龍虎並體玉帶鉤相當有意思,龍和虎施展全身力氣,在爭搶一枚玉環。左邊的龍,張開大嘴,尖齒緊緊咬住環的一邊;右邊的虎伸出長長的臂膀,利爪也牢牢抓住環的另一邊。兩獸的爭奪似乎正處於白熱化,龍背緊繃,虎頭搶地,而其兩者又分明是“並體”,內在的悖論和外部的張力帶給人無限遐想。

(本版圖片由南越王博物院提供,署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