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大全夢見上竹筏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西晉滅吳之後,天下一統,總算平息了近百年的三國戰亂,黎民百姓一時歡欣鼓舞,京城內外便傳出一首民謠:阿童復阿童,銜刀浮渡江。不畏岸上獸,但畏水中龍。

這阿童是誰,他因何如此受人敬仰?今天便來說說他的故事。

阿童是西晉大將王溶的乳名。王溶,自幼讀書刻苦,博覽經典,素有大誌,年輕時家中蓋房,他特別叮囑工匠要將門前道路拓出幾十步寬,鄰居不解,便問他原因,他回答說:“我日後要封侯拜將,為國家統兵打仗,先得留出閱兵的場地。”人們聽了,不禁哈哈大笑,說他自不量力。可王溶卻說:“燕雀焉知鴻鵠之誌哉?”

後來,王溶果然被征為河東從事,一步步做到西晉統帥羊祜手下參軍,又因軍功被皇上升任為廣漢太守,到任之後,他廣施恩德,受到百姓愛戴。一天夜裏,王溶作了一夢,夢見睡覺的梁上懸著三把刀,不多時,又增加了一把,驚醒之後,不禁汗流浹背,忙喚來擅長解夢的主簿李毅,向他詢問夢兆。李毅算了算,便向王溶拱手道賀說:“這個夢可是好兆頭,三刀是個‘州’字,再添一把,是個‘益’字,看來你不久要升任益州去做官了。”不出李毅所言,沒多久朝廷傳來消息,益州發生兵變,現任刺史皇甫宴遇刺,晉武帝遷王溶前往益州接任刺史。

王溶到任後,恩威並施,信義卓著,漸漸鬧事的少數民族頭領全都率部歸降。晉武帝聽聞大喜,征王溶為大司農,但羊祜深知王溶是個奇才,上書諫言皇上仍拜王溶為益州刺史,並讓他大造舟船,以備日後伐吳所用。

王溶接到詔書,立即組織人手打造戰船,所造船長前後一百二十步,能容二千人,船身四周以木為城,可避飛箭,上可騎馬往來。不想王溶所造船只廢掉的一些木片竹屑順江飄去,竟被東吳建平太守吾彥察覺,吾彥命人收集木屑送往京都向孫皓奏告:晉國密謀伐吳,要做好禦敵準備。

而這時,吳主孫皓剛剛建好昭明宮,正廣納美女,左擁右抱,每天只顧飲酒作樂,哪有心思防範邊境。吾彥等不到消息,心裏著慌,只好自命工匠在長江險要之處,拉上粗粗的鐵鏈,又打制丈余鐵錐放置江中,以攔截上遊來犯敵船。

太康元年,因將軍杜預、王溶二人分別上書,力勸皇上伐吳“時哉勿可失”,於是晉武帝下令,調派全國六路大軍共計二十萬人馬,東西並進,沿江東下,大舉伐吳。

此時身為龍驤將軍的王溶,年歲已高,但伐吳心切,且籌備已久,奉命後即率巴蜀士卒先行長驅至丹陽,鎮守丹陽吳軍守將出兵迎戰,被銳氣正盛的晉軍一陣橫衝直撞,無堅不摧,丹陽很快被攻克,守將遭擒獲。接下來,王溶指揮戰船順流直進,卻探得長江險要處有鐵索橫江,江心又暗藏鐵錐,攔住兵鋒。便造數十只大竹筏,上縛身穿鎧甲的草人,令水性好的水手牽筏而行,竹筏一遇鐵錐,錐紮筏上,即被大筏引走;對攔江的鐵索,王溶叫人制作火炬,長幾十丈,浸麻油放置船頭,船行遇索,便點燃火炬燒之,不多時,鐵索遭火燒斷,戰船無所阻礙,順風飛流而下。

太康元年二月,王溶驅兵殺至西陵,西陵乃東吳要塞,此時孫皓早已派數名大將在此全力鎮守,想不到,王溶戰船高大,猶如水中巨龍一般橫衝直撞,所向披靡,嚇得守江吳兵魂飛魄散,四處奔逃,主將或死或降,西陵陷落。王溶接下來又乘勝攻取荊門、夷道二城,再下東江生擒東吳水軍都督陸景,江東大震,沿路州縣無不望風而降。消息傳到洛陽,晉武帝司馬炎大喜,立即下詔加封王溶為平東將軍,領益州、梁州軍事。

王溶大軍發自成都,順流鼓棹,一路打到吳都建業不遠的三山城。建業聽聞消息,奏報吳主孫皓,嚇得他一時酒杯都掉落地上,忙派遣遊擊將軍張象率萬人前往迎戰王溶。張象到達三山城,遠遠望見王溶水師的巨大戰船,旌旗飄擺,士兵盔明甲亮,陣容嚴整,心中便失去了鬥誌,乖乖帶軍投降,白白給王溶送來一萬人馬和船只。

不數日,晉兵漫山遍野的殺至建業城下,吳兵見了無不喪膽,再無敢應戰者,孫皓見狀,只好仿蜀主劉禪,寫下降書順表,光著上身,著人擡著棺材,領百官到王溶大營投降,東吳至此滅亡。

顯而易見,晉國六路大軍伐吳,唯有王溶居功至首,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古今皆然,王溶也逃不過遭人嫉恨的宿命。

起初,王溶攻下建平時,曾受杜預節制,兵發建業時,又奉詔歸王渾節制,王溶曾於路上接到王渾書信,要王溶暫停腳步,去他大營論事。怎奈王溶水軍已發,不好停泊,所以沒能去王渾軍帳,王渾因此認定王溶抗命,待王溶到達建業破吳擒王後,王渾深恨未能搶到頭功,一氣之下上書晉武帝,狀告王溶“違詔不受節度”。

這裏交代一下,王渾的兒子乃是司馬炎的女婿,屬於皇親國戚,朝廷中誰敢不巴結?因此王渾奏疏一到洛陽,刑部官員便議定王溶之罪,要用囚車押解王溶回京治罪,多虧司馬炎當時頭腦還算清醒,只是簡單下詔責問了王溶幾句,便不了了之了。

後來晉軍回師洛陽,王渾再次向武帝上書,誣告王溶在建業受降時,貪汙東吳錢財,並指使手下擅自焚燒孫皓皇宮。王溶雖然找來證人辯解,但刑部主管仍主張將其以“大不敬”之罪押送監牢,武帝當時還算開明,下詔說:“王溶有征伐之功,足以蓋之。”王渾見狀還不死心,繼續誣告王溶擅自火燒吳船,必欲致王溶死罪,這時武帝便猜到這是二王在爭搶伐吳之功,於是命大臣劉頌去調查,劉頌懼怕王渾,回奏:王渾是上功,王溶是中功,武帝覺得不實,將劉頌降職為太守,貶到外地去了。

當年五月,晉武帝大封功臣,加王溶為輔國大將軍,襄陽侯,而王渾進爵為公。王溶聽了一時心懷不滿,後屢次借覲見之機,向皇帝訴其平吳之功和遭王渾誣陷之狀,說到動情處,竟不向皇帝告辭便拂袖而去,武帝因天下一統,心情極佳,也不與他計較。

但卻有看不過眼的正直大臣為其鳴不平,幾次向武帝奏報王溶功重報輕,還將那首傳播在京城中“阿童復阿童,銜刀浮渡江。不畏岸上獸,但畏水中龍”的民謠說給晉武帝聽,武帝大受感動,這才遷王溶為鎮軍大將軍,散騎常侍,領後軍將軍。王溶自此誌得意滿,生活漸漸奢侈浮華起來,並屢屢舉薦蜀人為官,以示感念當年助他伐吳之功,後王溶活到八十善終。

唐詩人劉禹錫有《西塞山懷古》詩曰:王溶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作者:李廣,魚羊秘史簽約作者。

版權聲明:本文由「魚羊秘史」原創制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