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信封裏面有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曹操沒有刺殺過董卓。董卓看重曹操的才幹,想要“收編”他,來為自己服務。曹操早已看透董卓,所以改了名字,逃走了。不過歷史上曹操確實有過類似的舉動。曹操只身刺殺張讓,被護衛發現,曹操手武長戟而退,竟無人能靠近他,這件事可能就是《三國演義》中曹操刺殺董卓的原版。

乘機逃離京城這一想法,我看來曹操沒必要那樣子。為什麼呢!因為當時曹操如果想要離開京城的話完全可以在不得罪董卓的情況下全身而退,不管他人說法,帶著家眷回老家。再議東山再起之事。我想以曹操為人不會連這一點都想不到,為何要在自己離開京城之前惹來自己的殺身之禍呢!?

就因為曹操深信董卓對他的信任,所以才接下了這為民除害的重任,至於董卓為何這麼信任曹操,我感覺因為曹操和董卓的為人都一樣,就感覺是臭味相投的那種,他們都一樣。梟雄。。不過話又說回來。歷史是誰也改變不了的。也許這就是命中註定,如果當時曹操那一刀下去結果了董卓也就不會發生那麼多事情了。。歷史也就改變了。。用一句迷信的話來說,當時董卓命不該絕。

一、漢末三國著名的方士們

方士就是有方術的道士。所謂方術是古代用自然的變異現象和陰陽五行之說來推測、解釋人和國家的吉兇禍福、氣數命運的醫蔔星相、遁甲、堪輿和神仙之術等的總稱。

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莊子》一書,《漢書》裏把它分成方技和術數兩個門類,方技包括醫術、神仙術、長生術、房中術等,數術包括天文、歷法、五行、占蔔等。

《後漢書》裏有方術列傳,記載了任文公、郭憲、徐登等42個著名方士,可見其社會影響力如何廣泛。

《三國誌》裏也有方技列傳,雖然記錄的方士只有華佗、杜夔、朱建平、周宣、管輅等五5,但記錄的事跡更詳盡,管輅的本傳加裴松之註引的內容多達1.3萬字,僅次於曹操和孫權傳記的內容,篇幅居然超過了劉備,列《三國誌》所載人物傳記的第3位。

在《三國誌》方技列傳中所載的這5個方士中,華佗算是醫學家,當年歸為方術一類,如今應該屬於醫學的範疇;杜夔是音樂家,如今算是藝術工作者。朱建平、周宣和管輅才是真正的方士,其中朱建平擅長相面,與算命先生差不多,周宣擅長解夢,管輅擅長的內容比較龐雜,有時候像算命先生,有時候像魔術師。

朱建平最著名的一卦是給曹丕算的,有一次曹丕主持聚會,夏侯威、應璩、曹彪等30余人在座,曹丕向朱建平“問己年壽”,同時又讓朱建平給大家都算算。

朱建平對曹丕說:“將軍您能活到80歲,但40歲時會出點小問題,請您註意。”

對夏侯威說:“你49歲時當州牧,但會遇到一個坎,如順利過去,可以活到70歲,位至三公。”

對應璩說:“你62歲時官至侍中,但會有大難,在此前一年,你會看見一只白狗,只有你能看見,別人都看不見。”

曹丕登基後的第七年正好40歲,得了一場大病,曹丕對左右說:“朱建平說我能活80歲,是晝夜相加呀,我知道壽命將盡了。”不多久,果然駕崩。

夏侯威後來當了兗州刺史,49歲那年的12月上旬也得了病,想起朱建平之前說的話,知道必死無疑,於是寫了遺書,又準備了後事,就等著一死。

但誰承想病卻一點點好轉,到30日下午,他以為年一過這個坎就過去了,十分高興,設宴招行眾人,席間對大家說:“我的病快好了,明天雞一叫我就50歲了,朱建平告誡的看來有點誇張。”

應璩61歲確實當了侍中,在宮內有一次他果真看見了一只白狗,問其他人,大家都沒有看見,到63歲時他死了。

曹彪後來被封為楚王,57歲時被揭發參與王淩等人的造反,賜死。

這些雖然都寫在正史《三國誌》裏,但也未必都可信。

朱建平還給其他很多人都看過相,與荀攸、鐘繇等人還是好朋友,被他算準的事多不勝數,但也有看不準的時候,他給王昶、程喜、王肅等人看相時就出現了偏差。

周宣當過郡吏,最拿手的是解夢,曹丕經常向他咨詢問題。周宣解夢,往往十中八九,和朱建平的相術並駕齊驅。而在他們之中知名度最大、活躍時間最長的無疑是管輅。

管輅生得相貌粗醜,沒有什麼威儀,嗜酒如命,喜歡嘻嘻哈哈,無拘無束,大家都很喜愛他。

據《輅別傳》記載,管輅八九歲時就喜歡仰視星辰,見到人就問這顆星那顆星叫什麼名字,癡迷到夜裏都不想睡覺,父母幹預他也不能阻止。

長大後,精通《周易》,對仰觀、風角、占蔔、相術等無不精通。

二、曹植親身驗證方士的法術

除了以上這幾位,漢末三國有名的方士還有不少,據《博物誌》介紹,曹操曾把一些有名的方士請到鄴縣,其中包括王真、封君達、甘始、魯女生、華佗、東郭延年、唐霅、冷壽光、蔔式、張貂、薊子訓、費長房、鮮奴辜、趙聖卿、郗儉、左慈等16人,他們中的一些人光看名字就夠玄乎的。

根據《後漢書》方術列傳和《博物誌》等書記載,這些人個個都有絕活。傳說冷壽光與華佗同時,活了150多歲,須發盡白,而面色如三四十歲。

魯女生曾在嵩山采藥,得到一個女道士的秘訣,煉成長生術,絕谷80余年,面如桃花,每天能走300裏。東郭延年是山陽郡人,從小好方術,喜歡服靈飛散,結果練成了好眼神,夜裏能看書。

封君達是隴西人,常騎青牛往來,被稱為“青牛道士”。

王真是上黨郡人,好道術,甚得其法。

費長房是汝南郡人,曾當過市場管理員,後跟一老者入山學道,相傳學會了一種騎著竹杖騰空行走的能力。

薊子訓有神異道術,很有名氣。

當然這些也都是傳說,事實未必如此。曹植寫過一篇《辨道論》,是一篇關於方術的重要文獻,在這篇文裏曹植寫了他對方術的見解和與郗儉、左慈、甘始等方士們的交往。

郗儉是個氣功師,他會辟谷,最多可以連續百日不吃不喝,曹植聽說後不太相信,就親自驗證,跟郗儉同住一室,走到哪兒跟到哪兒。最後的結論是,人七天不吃飯就得死,郗儉卻是例外,這樣做不一定能延年益壽,但對治療疾病卻是有益的。

曹植出於好奇,曾單獨把甘始叫到跟前,“溫顏以誘之,美辭以導之”,在曹植的誘導下,甘始說了很多方士這一行鮮為人知的內幕。

甘始說自己的師父名叫韓世雄,他曾跟隨師父在南海學習徐福,秦朝著名方士,欒大是漢武帝時的方士,據《史記》記載徐福曾上書秦始皇說海中有三座仙山,分別名叫蓬萊、方丈、瀛州,上面有仙人居住。後來秦始皇派徐福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仙。欒大也說海中有長生不老藥,騙取漢武帝信任,後來事情敗露,被處死。

三、曹操聚養方士的真實目的

方術盛行必將成為社會不安定因素,太平道和五鬥米教的教訓就在眼前,當時曹操已占有了廣大的北方,必須站在統治者的角度考慮如何治理這個社會,對於方術問題,是禁絕還是容忍,都存在有利有弊的一面。

如果禁絕,可以保持社會的穩定,但經驗表明,完全禁絕是不大可能的,往往你越是大力禁絕,民間就越是發展得更快。而如果采取容忍不管的態度,那又將加速其漫延,最終會發展到不可遏制的地步。

關於這項重要政策記錄在曹植寫的《辨道論》裏。

曹植說,對社會上存在的方士,曹操下令都召集起來,原因是怕這些人及其門徒勾結社會上的不法分子,為非作歹欺壓百姓,以妖惡之事蠱惑人心,“故聚則禁之也”,也就是把他們集中起來的目的是加以阻止。

曹植可能還有些話沒有明寫,妖言惑眾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他們奔走聯絡,發展組織,最後形成像太平道那樣的燎原大火。曹操把這些人弄到鄴縣來,並不是抓來的,也沒有軟禁或者判刑,而是“請”來的,這是曹操高明的地方。

四、曹操曾向方士請教養生問題

曹操雖不像秦始皇、漢武帝那樣對方術極其熱衷和追求,但對方術也有過研習,這方面的資料大都記錄在晉人張華所著的《博物誌》一書中。

據《博物誌》記載,曹操喜歡養生之法,對方藥也有所了解,平時“習啖野葛至一尺,亦得少多飲酖酒”。

野葛又名鉤吻、胡蔓草、斷腸草等,是一種有毒的植物,但是吃法得當又可以抗炎、鎮痛。酖是一種鳥,羽毛有毒,用酒泡過即是酖酒,足以致命,但掌握飲用量,也有藥用。

曹操有頭風的老毛病,吃野葛、喝酖酒或許與此有關,但這些都是玩命的事,稍有不慎命就沒了,曹操吃野葛、喝酖酒離不開深諳此道的方士們的指導。

《博物誌》還記載,甘始、左慈、東郭延年等人還深通房中術,曹操“問行其術,亦得其驗”。

還有一個方士叫劉景,不在前面所列16名方士名單之內,他擅長煉丹藥,煉成了雲母九子丸,曹操曾經吃過,也說效果不錯。

曹操還向封君達的學生皇甫隆寫信請教長壽的秘訣,這封信保存在唐代孫思邈編著的《千金方》一書中。

信中寫道:“聽說先生已經活到100歲了,可體力並不衰老,耳聰目明,氣色不錯,這真是了不起呀!先生平時吃什麼藥,進行怎樣的鍛煉,能說一說嗎?如果有的話,請放在信封裏秘密告訴我。”

皇甫隆曾經當過曹魏的太守,對於曹操的請求,想必他一定盡量給予滿足吧。

由於曹操本人對方術、特別是與養生相關的方術采取一種借鑒吸收的態度,方術在鄴縣非但沒有禁絕,而且有一定的市場。

曹丕在《典論》中說,擅長辟谷的郗人儉喜歡吃伏苓,他到了鄴縣後,馬上掀起一股“伏苓熱”,市場上伏苓的價格立即漲了好幾倍。

有個叫李覃的議郎也跟著學辟谷、吃伏苓,結果方法不當,差點丟了命。

甘始“善行氣”,也就是會氣功,他到鄴縣來又掀起一股不小的“氣功熱”,大家見了面個個都“鴟視狼顧,呼吸吐納”,也就是像鴟鳥一樣看東西、像狼一樣扭脖子。

左慈擅長“補導之術”,即房中術,結果鄴縣又掀起一股“房中術熱”,就連有個叫嚴峻的前宦官也跑來要學習房中術,成為笑談。

可以想見那時候的鄴縣相當熱鬧,經濟發達、物質豐富,城市設施先進、文人會集,還有不少方士們引導全民不時弄出個養生方面的熱潮,在那個戰爭年代裏,生活在這裏,倒也感不到寂寞。

那些方士在民間儼然成了明星,受到追捧,擁有大量粉絲,這雖然不是什麼好事,但他們所能推動的也就是養生、健身、長壽一類的活動,對曹操來說,相比於讓他們散落民間發動大家再搞出個太平道來,更是很不錯了。

觀滄海

【原文】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淡淡,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那蒼茫的海。

海水多麼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和百草叢生,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湧著巨大的海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我很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誌向。

註釋

1.臨:登上,有遊覽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烏桓得勝回師時經過此地。

3.滄:通“蒼”,青綠色。

4.海:渤海。

5.何:多麼。

6.淡淡(dàn dàn):水波搖動的樣子。

7.竦峙(sǒng zhì):聳立。竦 ,通聳,高。

8.叢生:指草木聚集在一處生長。豐茂:指茂盛,茂密。

9.蕭瑟:樹木被秋風吹的聲音。

10.洪波:洶湧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陽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漢:銀河,天河。

14.幸:慶幸。

15.甚:極點。

16.至:非常。

17.詠誌:即表達心誌。

18.幸甚至哉:真是慶幸。

19.詠:歌吟。

20.誌:理想。

21.歌以詠誌:以歌表達心誌或理想。

【作品鑒賞】

《觀滄海》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行軍到海邊,途經碣石山,登山觀海,抒發了作者一統大業的報復心理

這首詩是曹操北征烏桓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詩人借大海的雄偉壯麗景象,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原建功立業的抱負。

曹操這首《步出夏門行·觀滄海》準確生動地描繪出海洋的形象,單純而又飽滿,豐富而不瑣細,好像一幅粗線條的炭筆畫一樣。尤其可貴的是,這首詩不僅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時也賦予它以性格。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現了大海,也表現了詩人自己。詩人不滿足於對海洋做形似的摹擬,而是通過形象,力求表現海洋那種孕大含深、動蕩不安的性格。海,本來是沒有生命的,然而在詩人筆下卻具有了性格。這樣才更真實、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此詩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誌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步出夏門行·觀滄海》的高潮放在詩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卻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結合、寓情於景。因為它含蓄,所以更有啟發性,更能激發我們的想像,更耐人尋味。過去人們稱贊曹操的詩深沈飽滿、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將,氣韻沈雄”,從這裏可以得到印證。全詩的基調為蒼涼慷慨的,這也是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步出夏門行》,又名《隴西行》,屬漢樂府中《相如歌·瑟調曲》。“ 夏門”原是洛陽北面西頭的城門,漢代稱夏門,魏晉稱大夏門。古辭僅存“市朝人易,千歲墓平”二句(見《文選》李善註)。《樂府詩集》另錄古辭“邪徑過空廬”一篇寫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書 · 樂誌》歸入《大曲》,題作《碣石步出夏門行》。從詩的內容看,與題意了無關系,可見,只是借古題寫時事罷了。詩開頭有“艷”辭(序曲),下分《觀滄海》、《冬十月》、《土不同》、 《龜雖壽》四解(章)。當作於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

《觀滄海》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畫了高山大海的壯闊,更表達了詩人以景托誌,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

從詩的體裁看,這是一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首四言寫景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觀”字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體現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

前四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與“水何淡淡”寫的是動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與“山島竦峙”寫的是靜景。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這是樂府詩《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淡淡,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輪廓。在這水波“淡淡”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淡淡”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作者面對蕭瑟秋風,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的“壯誌”胸懷。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淒涼的悲秋意緒。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湧澎湃,浩渺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雕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運用作者的想象,寫出了作者曹操的壯誌情懷。前面的描寫,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在豐富的聯想中表現出作者博大的胸懷、開闊的胸襟、宏大的抱負。暗含一種要像大海容納萬物一樣把天下納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詠誌。”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也指出這是樂府唱過的。

《步出夏門行·觀滄海》一詩全篇寫景,其中並無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詞,但是誦讀全詩,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詩人的情懷。通過詩人對波濤洶湧、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動描繪,使我們仿佛看到了曹操奮發進取,立誌統一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觸摸到了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一種典型環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動。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

【名家點評】

唐朝史學家吳兢《樂府古題要解》:東臨碣石,見滄海之廣,日月出入其中。

張玉榖《古詩賞析》:此誌在容納,而以海自比也。

清代詩人沈德潛: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指的就是《步出夏門行·觀滄海》這類作品。“霸氣”當然是譏評,但如果將“霸氣”理解為統一中國的雄心,那麼,這種藝術鑒賞的眼光還是可取的。

作者介紹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

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去世後謚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

中文名

曹操

別 名

字孟德、號吉利、小字阿瞞

國 籍

中國(東漢)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

出生日期

155年

逝世日期

220年3月15日

職 業

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詩人

主要成就

實行屯田制,安撫流民

消滅群雄,統一北方,奠定曹魏政權的基礎

開創建安文學,提倡薄葬

代表作品

《觀滄海》《龜雖壽》《讓縣自明本誌令》等

謚 號

武皇帝

廟 號

太祖

陵 墓

高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