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夢見在莊家田裏找野菜周公解夢的詞條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9月30日,江西萬年縣裴梅鎮荷橋村生長在山谷裏的220畝傳統貢米稻田還泛著微微青色,再過幾天,這裏的稻田才會成熟,農戶們也會迎來又一繁忙時節——收割。“這塊田是江西萬年貢米地地道道的原產地。”江西省萬年縣裴梅鎮荷橋村原黨支部書記程道明向新京報記者說道。歷史上荷橋村的大米曾因被朝廷指定為“貢米”而聞名。而今,當地的農民們依然用最傳統的耕作方式種植著這塊寶地上的農業國寶——萬年貢米。

萬年縣稻田正在收割。劉存文 趙穩德 攝

220畝萬年貢米將收割

江西萬年稻作文化系統是較早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也是首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新京報記者從江西省萬年縣了解到,貢米田早年原有上千畝,隨著現代農業不斷發展,優質稻在農村推廣普及,村民逐漸放棄種植原種“貢谷”,目前,貢米原產地核心種植面積維持在220畝。為此萬年縣於2009年出臺《關於加強對萬年貢谷保護的意見》等系列政策,有效地對萬年貢米等農業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稻作文化系統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規劃(2021-2030年)》也正在規劃出臺。

9月中下旬,江西省萬年縣不少地方的稻田裏早已已經響起了轟鳴的機器聲,一臺臺收割機駛在稻田裏,農戶們在稻田裏勞作,又是一年豐收時。但荷橋村山隴間的220畝貢米田裏還是一片靜悄悄,稻米悄悄地生長,只偶爾有農戶過來看看它們的長勢。相比周邊其他稻田裏的稻米品種,220畝的貢米從插秧到成熟似乎總是要慢半拍。“大概得十月十幾號才能收割。”今年52歲的程道明向新京報記者說道。

程道明是土生土長的荷橋村人,小時候清晨五六點起床跟著父母到稻田裏插秧、鋤草、收割,一忙就是一天的日子,對於程道明來說是一段很難抹去的記憶。轉眼幾十年過去了,荷橋村貢米種植依舊沿用著最傳統的耕作方式,至於原因得從這塊稻田的特殊性說起。

“這220畝貢米稻田地勢有高有低,很難實現機械作業。而且,田裏的水都是山上流下來的泉水,所以涼得很。”程道明說道。

據原江西省萬年縣農業局農技中心主任、江西省高級農藝師占子勇介紹,荷橋村220畝貢米稻田水溫要比其他稻田偏低5℃,當地曾嘗試在這塊特殊的冷漿田中引種一些新品種,但結果發現,這種冷漿田環境只能種植“塢源早”這種野生稻,也就是萬年傳統貢米。天然的環境優勢令萬年貢米的口感也獨具特色。

村裏有個“稻書記”

日頭公公快起山,手拿耙來耘禾忙,一日三餐貢米飯,年年豐收年年忙。”這首歌名叫《耘禾歌》,是程道明和荷橋村村民們耕作時最常在嘴邊哼唱的一首歌。

上世紀80年代村裏分田到戶時,這片藏在深山密林間的稻田,因生長期長、產量低、出入田地交通不便,村民多不願種。

程道明告訴記者,貢米田早年原有上千畝,隨著村民逐漸放棄種植,貢米田核心區面積逐漸減少,最少的時候只剩下百余畝。“這麼好、這麼珍貴的稻米,怎麼能就這麼沒了呢。”程道明稱,其他品種稻米產量在每畝1000多斤,但傳統貢米的產量每畝只有400斤左右,所以,對於村民來說,種植的積極性就逐漸減少了。

萬年縣稻田正在收割。劉存文 趙穩德 攝

眼瞅著貢米田越來越小,傳統貢米品種面臨原產地“絕種”的危險,程道明很是著急。於是,2008年前後,程道明就和村民們一起研究貢米稻田的出路。“其間,我們想過各種各樣的辦法。最後,在我們當地縣政府支持下,我們當地一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承諾每年以高於市場近3倍的價格收購村民們種植的傳統貢米,大夥兒種植的積極性高了,這才保住了貢米田,也保住了傳統貢米品種珍貴的種質資源。”程道明稱。

由此,當時擔任黨支部書記的程道明也被村民授予了一個特別的稱號“稻書記”。

不速之客野豬和鳥

萬年是世界稻作文化發源地。位於我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東南岸的江西省萬年縣,河網密布、農田肥沃,自古就是糧食產區,水稻種植歷史悠久。

200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發起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我國作為最早響應並積極參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國家之一,率先開展了國家級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與保護,並頒布了《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管理辦法》。江西萬年稻作文化系統是較早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也是首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程道明說,現在荷橋村220畝貢米稻田成了村民們爭相種植的香餑餑,村民們在220畝冷漿田邊緣位置,能種植傳統貢米的地方都種植上了傳統貢米。

白天耕作,晚上也需要守護這片能產出“國寶”的稻田。程道明告訴新京報記者,這個季節,山裏的野豬比較多,野豬時常會趁著人們熟睡的時候闖入稻田。“野豬的破壞力特別強,腳力好些的、年輕些的村民半夜會到地裏去看看,驅趕野豬,年長些的可能就去不了。”程道明稱,村民們在稻田裏裝了喇叭,提前錄好了聲音,循環播放,“喊話”野豬、鳥等,用以驅趕他們,保護稻田。

“很久之前,野豬還不是保護動物,大夥兒可能還會挖個陷阱或者捕獵。現在就不行了,只能采用這種方法驅趕。”程道明說。

種植基地將擴至400畝

當地村民們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耕耘、保護著這塊農業國寶。新京報記者了解到,當地政府部門也在積極落地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政策。

實際上,除了萬年貢米,在萬年縣境內的大源盆地西北端,垂直陡立的山崖下還隱藏著一個天然洞穴。這裏是中國當代考古學上一處著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洞穴遺址——仙人洞遺址。

20世紀90年代,中美聯合考古隊在萬年縣仙人洞遺址和吊桶環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和研究時,發現了距今12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植矽石,這是現今所知世界上年代較早的栽培稻遺存之一,由此將世界稻作起源時間由7000年前推移到12000年前。

據參與當時考古發掘工作的萬年縣博物館原館長王炳萬介紹,在仙人洞遺址和吊桶環遺址,還發現了石磨盤、穿孔器、蚌鐮等工具,其中石磨盤是用於稻谷脫粒,蚌鐮則是將蚌器的刃部打磨出均勻的缺口,相當於現在用於收割的鐮刀。

曾任江西省博物館名譽館長的彭適凡介紹,在萬年縣仙人洞遺址和吊桶環遺址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地層,發現了豐富的野生稻植矽石和栽培稻植矽石,這說明在距今12000多年前的先民已經開始人工種植水稻,同時采集野生稻,昭示了這裏是世界稻作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萬年稻作文化是人類農業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文化遺產。

萬年縣境內仙人洞與吊桶環遺址發現的稻植矽石、附近東鄉縣發現的野生稻、具有顯著過渡型特征的萬年貢米,以及圍繞傳統貢米種植生產形成的貢米文化和生產體系共同構成了萬年稻作文化系統。

目前,江西萬年正在規劃出臺《稻作文化系統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規劃(2021-2030年)》。根據規劃,將落地貢米提純復壯項目、貢米種植基地擴建項目、貢米原產地農田生態保護項目、貢米原產地灌溉渠道保護項目等,通過充分發揮農業文化遺產多重價值,促進江西萬年稻作文化遺產傳承。其中,預計2022年年底前,裴梅鎮荷橋村擴大貢米種植基地的面積至400畝。

新京報記者 曹晶瑞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