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自己變富態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袁隆平先生逝世——5月22日上午11時左右,一些媒體開始報道這則令人悲痛的新聞:“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因病醫治無效,於2021年北京時間5月22日上午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猝然而至的悲訊讓人錯愕。不知道有多少人難以接受這個消息,因此祈願這是一則假新聞——仿佛是人們的祈願起了作用,11時30分左右,一些機構和人士紛紛出面辟謠。然而到了中午時分,不幸的消息還是被權威機構確認:5月22日13點07分,袁隆平先生在湖南長沙逝世。

在新聞的反復求證中,有網友在社交網站上調侃,“袁老讓你們吃太飽了”。如今,這句一語雙關的調侃,卻讓人格外地懷念這位老人——讓人們吃飽肚子,這正是他畢生追求的理想,也是他成就的巨大功績。

在今天的年輕人裏面,很少有人體驗過長期的饑餓。在今天的生活裏,“吃飽飯”也仿佛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對於營養過剩、富態橫生的人來說,精米白面甚至讓人唯恐避之不及——控制熱量攝入,首先就應該“戒掉米飯”。對於他們來說,糧食的珍貴和袁隆平的偉大,恐怕都不一定很容易理解。

糧食富足甚至營養過剩,這種“甜蜜的煩惱”其實來之不易。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但在漫長的歷史裏,吃飯這個“天大的事”一直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翻開史書,唐代的開元盛世可謂封建社會的發展巔峰期。然而在詩人杜甫的筆下,當時的盛世景象也不過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在饑荒兇年,那種餓殍遍野的景象簡直史不絕書。哪怕到了今天,聯合國提供的數據也顯示,2020年全球至少有1.55億人面臨嚴重饑餓,包括13.3萬人需要緊急糧食以防止大面積餓死。2021年“同樣嚴峻,甚至更糟糕”。

20世紀80年代,我國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實現這一偉大成就當然有很多因素,但袁隆平在雜交水稻方面的研究成果,毫無疑問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此後,他在培育更高產、更優質水稻的科研道路上從不停步,也不斷取得一個又一個豐碩的科研成果。這些科研成果所惠及的人群,也逐步超越了國界和洲界,最終造福了全世界、全人類。有了這種縱向、橫向的對比,袁隆平的偉大自然不言而喻。

在袁隆平的身上,平凡和偉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他當然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雜交水稻研究中。他把價值連城的珍貴稻種,毫無保留地奉獻給全人類,使億萬饑腸轆轆的人從此吃飽、吃好。他做出了世界級的貢獻,享有世界級的聲望。他對於人類的進步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祖國和人民也給予他崇高的聲譽。2019年,袁隆平等人成為首批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得到了國家最高榮譽的承認和禮贊。然而,這樣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卻一點也不高冷。相反,他親切得就像一位鄰家爺爺,淳樸得就像一位鄉間的平凡老農。他從事的科研工作也不是象牙塔裏的高精尖,而是整天都在田間地頭忙碌,沐雨櫛風、育種耕耘。

袁隆平還是很多方面的“矛盾綜合體”。他征服了一座又一座科學高峰,卻終生都在科學之路上奮力攀登。盡管有機會富可敵國,他卻心甘情願不取分文地向全人類奉獻自己的科研成果。他在生活中風趣幽默,甚至童心未泯,卻又胸懷大目標、達至大境界。按照他生前的樂天性格,這位自稱“90後”的老人,也許並不願意看到人們因為他的離去而過於悲傷。他曾經說自己做過一個“禾下乘涼夢”,夢見水稻長得高粱那麼高,穗子像掃把那麼長,顆粒像花生那麼大,他和幾個朋友坐在稻穗下面乘涼。也許,如今他就是去了那樣一個地方……

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當英雄離去,我們對他最好的紀念,或許就是自覺傳承他的精神、銘記他的夢想,使之留存且光大於人間。

欄目主編:封壽炎 文字編輯:封壽炎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邵競

來源:作者:封壽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