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撿到葫蘆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臨澧縣佘市橋鎮蔣家村,田園風光美如畫。 李先枝 攝

【村情概貌】

蔣家村位於臨澧縣城以西3公裏處,著名作家丁玲的故鄉。蔣家村共有810戶3055人,其中脫貧村民96戶299人。全村有水田4827畝、山林4200余畝、水面500余畝。

蔣家村利用其特有的歷史人文資源,打響名人品牌,發展紅色旅遊;盤活閑置土地,發展油茶、果蔬產業。2017年整村脫貧,2020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萬元,獲評湖南省美麗鄉村示範村。

【現場見聞】

“果園裏,紅的、綠的葫蘆冰,密密麻麻掛滿枝頭;海棠果一串串地垂下,紅得比花還鮮艷;梨子結得又重又密,把枝條都倒拉了下來……”這是丁玲作品《太陽照在桑幹河上》裏描寫的場景。

丁玲家鄉——臨澧縣佘市橋鎮蔣家村,如今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7月29日,記者走進蔣家村,見千畝連片的果園裏種滿果樹,長滿瓜果。青瓦白墻的民宅點綴在茶園與果園之間,濕地公園裏不時有白鷺飛過。紛至沓來的遊客,沈浸在田園風光裏。

紅色資源帶旺人氣

從臨澧縣城出發,沿臨佘公路,驅車約20分鐘,在“湖南省美麗鄉村示範村——蔣家村”標識牌處,拐入村道,穿過一片茶林,豁然開朗處,便進入丁玲故居景區。

原址重建的丁玲故居,青磚黛瓦,雕梁畫棟,氣勢宏偉。“昔日文小姐,今日武將軍。”走進館內,慕名而來的遊客聆聽解說,參觀物件,了解丁玲壯闊、傳奇、革命的一生。

“丁玲,原名蔣偉,是蔣家人的驕傲。”蔣家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蔣祖祥說,蔣家老宅歷經百年風雨,早已成斷壁殘垣,僅存半堵殘墻。在有關部門鼎力支持下,蔣家後人慷慨解囊,2015年重建,2020年建成免費開放。

景區核心面積50畝,包括丁玲故居、丁玲文學創作基地、文學會館。為發展旅遊,村裏將景區輻射面擴大,同時打造向陽湖濕地公園、果園、民宿園,推出集文物保護、愛國主義教育、文化旅遊於一體的“丁玲故居一日遊”精品線路。

故居前方200多米,便是向陽湖濕地公園。漫步在環湖路上,“半壁青山一湖水”盡收眼底。走上木制棧道,剛靠近蘆葦,驚得白鷺翩翩起舞,向濕地深處飛去。

“這兒太美了,快幫我拍張照片!”來自東莞的遊客高兵招呼妻子。今年32歲的高兵是一家企業老板,趁著小孩放暑假,驅車載著一家人到丁玲故居遊玩。“這裏山青水綠,保持原生態,是放飛心靈的好地方。”高兵說。

沿湖畔繼續向前,距故居1.5公裏處,是一片民俗建築群。這裏,丘崗與水庫環抱,屋舍錯落。一處粉墻黛瓦、栗柱灰磚的蘇州園林式四合院十分醒目,如一塊璞玉,鑲嵌在青山綠水間。推門而入,假山、亭臺、水池、花園,別有洞天。沿廊漫步,既像在室內,又像在室外。不同的空間感,盡顯園林奧妙。

“目前,一年餐飲接待超過2萬人次,還有更多的遊客是來參觀的。”四合院老板石女士表示,紅色資源帶旺了人氣,民宿成了網紅打卡地。

綠色產業富了百姓

村裏有了人氣,產業興旺,百姓富了。

在千畝連片果園,栽滿了黃金李、五月脆、青脆李等果樹,長勢喜人。林下套種西瓜、香瓜、甜瓜,綠的、黃的、白的,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當陽的地塊,大面積套種油葵。油葵花盤在大綠葉襯托下,匯聚成金色海洋,蔚為壯觀。

果園裏傳來陣陣歡聲笑語。村民們一邊除草施肥,一邊聊天。脫貧村民王先富感嘆,以前,他和妻子因病致貧,日子過得清苦。搭幫國家扶貧政策,減免了他家大部分醫療費用。在旅遊消費帶動下,村裏興起產業,他和妻子一年務工收入3萬多元,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王先富將房子整修一新,還在屋前屋後建起了園子。屋前除了種蔬菜,還栽種了桃樹、枇杷;屋後圍了100多平方米的竹林,放養土雞。“現在吃用不用愁,也不用擔心生病,在家門口就有事做。這樣的日子,以前做夢都沒想過。”王先富說。

毗鄰的千畝羅漢果基地,也有一群村民在忙活。每人隨身挎著一個裝滿雄花的小桶,仔細地給雌花授粉。73歲的劉桃英手腳麻利,不一會工夫,就給大片的羅漢果完成授粉,還抹掉藤枝上多余的梢頭。劉桃英告訴記者,以前守著3畝田地,日子過得緊巴巴。現在,每年有1800元土地流轉收入,還可在基地務工賺2萬多元,不用子女負擔,足夠日常開銷。

種了400畝羅漢果的村民陳祖國,正在地裏安裝滴灌設施,準備推行水肥一體智能化。陳祖國說,借助旅遊東風,每畝羅漢果年純收入超過2000元。他計劃投入20萬元建加工廠,將羅漢果制成像茶葉一樣的袋裝產品。

作為省級貧困村,蔣家村大膽推進“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改革,廣泛發動群眾,盤活閑置土地。同時,引導致富能人發展綠色產業,興起千畝李子、千畝羅漢果、千畝油茶等綠色產業,年產值超過2000萬元,實現村民、合作社、村集體共同富裕。

小康生活要“富態”,也要“顏值”。蔣家村多方籌資,完成通戶公路硬化和溝渠、堰塘清淤。戶戶開展“廁所革命”,建成分散式小型汙水一體化處理設施。安排4個保潔員和1臺清運車,確保環境衛生無死角。制定村規民約,開展村道亮化、荒地綠化和環境美化行動,打造“記得住鄉情、留得住鄉愁”的美麗家園。(記者 肖洋桂 通訊員 龔文君 汪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