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襪子掉進下水道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今天書評帶你看的這篇文章來自一位經常陪孩子讀繪本的媽媽,她是北京大學文學博士,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和兒童文學研究,陪孩子讀了8年的繪本。她系統總結了自己讀繪本的方法和步驟。與其他同類型的文章相比,她的這篇文章更系統和全面,並且以多個場景為例,於細節處提醒我們不要掉進某些誤區。

撰文 | 費祎

圖畫書是文字和圖畫及兩者之間的關系共同組成的一個整體,是一門綜合藝術,既有美術領域的構圖、線條、色彩,也有文學中的詞匯、句式、結構,外在的形式和內在的思想內容,兩相結合,共同組成圖畫書的獨特魅力。兒童對圖畫書的閱讀也受到家長的引導、兒童本身的認知程度、情感發育、閱讀態度等多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

對於兒童而言,閱讀並非僅僅識認書本上的文字那麼簡單,閱讀是一個循環的過程,“對於剛開始學習閱讀的孩子而言,我們能幫助他們的最好方式,就是依循著孩子在閱讀循環中的進展,隨時肯定他們完成的每一個步驟。孩子能去註意書架上的藏書,是一個步驟;能在架上選出一本他想讀的書,是另一個步驟;決定手上的書正是他想看的書,或再放回架上去,又是一個步驟;終於,他打算坐下來好好閱讀這一本書了,這也是一個步驟。”(艾登·錢伯斯:《打造兒童閱讀環境》。)

具體到閱讀書籍的過程,筆者有如下建議。

不要忽略繪本正文以外的內容

通常而言,一本圖畫書往往由封面、環襯、扉頁、正文、封底組成。閱讀一本圖畫書之際,最好有一種程序,所謂“儀式感”。

松居直十分重視這種閱讀的儀式感,他將之與觀賞戲劇類比。在他看來,閱讀故事就好比欣賞戲劇,“經過封面、環襯、扉頁,終於進入正式的舞臺。這種‘間隔’很重要。看戲也是這樣,進入劇場就坐,然後演出鈴響,場內靜下來,舞臺幕布徐徐拉開。一步步下來,觀眾有了進入戲劇中故事世界的心理準備,緊張感和期待感也不斷得以強化。與此相同,圖畫書慢慢地經過封面、環襯、扉頁幾個環節,起到與戲劇開幕一樣的效果。這是進入‘書’的儀式,而儀式本身也是戲劇的一部分。”(松居直:《我的圖畫書論》。)

《我的圖畫書論》,[日]松居直 著,郭雯霞 譯,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7年1月版。

這種閱讀的儀式感於兒童而言很重要。讓閱讀成為兒童的一種生活方式,是我們期望的理想圖景。當前,不少兒童的家庭閱讀氛圍比較薄弱,有的孩子不懂得愛護書籍,會撕毀書籍或是亂拋亂扔。讀書往往也沒有固定時間。

因此筆者建議家長和孩子讀書,可以設置一個儀式,在閱讀第一頁之前,先介紹一下這本書的作家和插畫家,向他們表示感謝。孩子對圖書作者尊重了,也會慢慢懂得愛惜書籍,不會亂扔亂摔。還要向孩子強調,生氣時絕對不能扔書,書是我們的好朋友。

此外,看書的時候,最好讓孩子自己挑選喜歡的圖畫書。大人不要指定讀某本書。這樣也有助於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把閱讀過程分為五個步驟第一步:先由孩子讀圖。

成人讀書,只看文字便可以理解,而對於兒童,尤其是學前兒童而言,圖畫對於他們理解故事的情節至關重要。家長在與兒童親子共讀之際,要有意識地引導兒童觀察、體會插畫所表達的故事,啟發他們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聯想,推測故事的進展,逐漸培養孩子看圖識意的習慣和能力。

通常而言,好的圖畫書中的插畫有畫家精心設計的小細節、小心思,我們應該先鼓勵孩子自己看圖畫,通過封面來辨識作者的主要意圖,通過書中插圖猜測故事情節的進展,熟悉作者的風格,逐步提升孩子的藝術感受力。以筆者的親子共讀為例。

《30000個西瓜逃跑了》插圖。([日]安蕓備後 著,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

《30000個西瓜逃跑了》

【共讀時孩子5歲3個月】

晚上共讀三四本繪本之後,我們來評定哪本書最好。我說,我喜歡《完美的一天》,因為它畫面美麗,語言詩意——大概這樣的圖畫書最符合講述者、教育者的偷懶習慣,又符合說教心。

孩子說,他喜歡《30000個西瓜逃跑了》,按照通常的閱讀習慣,我先是讓孩子自己翻閱,囫圇讀一遍,不看文字,通過圖畫的翻頁關聯來判斷大概講一個什麼故事,然後我講他聽,讀畢,對於自己滿意的作品,孩兒通常會自己再翻看一遍。西瓜一書是三個環節裏每一個都能深深吸引他註意力的一本。而另兩本,缺少第三環節,看完就不想再看了。稍微琢磨一下,果然後者更好。

好在何處呢?該書講的是西瓜田裏兩只烏鴉在聊天,它倆說:“這田裏的西瓜長得真好呀,明天估計就要被賣掉了!”西瓜們聽見,嚇壞了,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商量定後,決定連夜逃跑,畢竟不能丟掉自由。它們逃向山坡又滾下山坡,匯成一個西瓜池,當周遭的小動物們聞香而來之際,西瓜汁大池突然變成了一個巨型紅唇怪獸,嚇走了動物,後遂以誇父的姿態奔向了太陽……第二天,一個布滿了西瓜子的太陽出現在天空,看著瓜田裏忙碌而奇怪地探究為何西瓜全不見了的人們。

我問,你為何覺得這本書好?孩子答:“西瓜怪物多酷啊!最後太陽都被西瓜占領了!”

故事的新奇、幽默激發了兒童的想象力。這本書理想的受眾是鄉村兒童,見過綠油油成片成片西瓜田或香瓜田的,看過西瓜初生之際嫩黃模樣的,知道西瓜藤蔓與絲瓜藤蔓之不同的,甚或臥在地頭的草木搭成的瓜棚裏,聽見過細雨打在瓜皮上簌簌落落聲音的鄉村孩子們,最適宜讀這本書。既有生活的經驗,又有藝術的凝練。結合日常生活經驗來閱讀和理解這些鄉土主題的繪本,將會收到更好的效果。在讀這本書之際,我就是先讓孩子自己翻閱圖畫,發現了他對這本書的獨特興趣,才開始細心體味該書的妙處所在——原本我對這本書並不看好。

判斷你的孩子讀圖能力如何?最好的方法就是給他買一些無字繪本,看他能否看得懂。

值得註意的是,在孩子讀圖之際,家長沒有必要要求他們嚴格按照插圖的順序來讀,可以讓他們先按照自己的興趣隨意瀏覽,對圖書主要人物及情節有個大概的了解,鼓勵他們發現自己最感興趣的畫面或角色形象,然後再在下一個步驟裏引導孩子逐頁閱讀。

第二步:家長讀字。

0—3歲,讀講時盡量用通俗的口語解釋,否則生詞太多,可能會影響孩子的閱讀興趣。3歲以後,可以按照文字給孩子閱讀圖畫書,讓孩子熟悉書面語言的節奏,並慢慢地習得新詞語、新句子。

這個階段非常重要,松居直先生就再三強調給孩子閱讀的重要性,他認為,“孩子們用耳傾聽,並在心中形成意象,換句話說,就是與語言面對面,這是一種很重要的語言教育。只有從耳中聽故事,孩子們才能從幼兒期開始與語言本來的形式相碰撞,這真的太重要了。有了這種體驗,孩子們才會對語言變得敏感,並對語言持有一種信賴感。”([日]松居直:《我的圖畫書論》。)家長在有時間和精力的情況下,要多給孩子讀書,讓孩子從聆聽中感受到語言的樂趣、韻律和意義。

太早讓孩子自己讀圖畫書,效果並不好,因為識字量有限,學前兒童獨自讀圖畫書之際,往往是挑著讀、跳著讀的,此時閱讀的快樂會大打折扣。

那麼要不要指讀呢?很多家長在親子共讀之際,往往側重讓孩子學習知識,講讀之際,比較註重圖書的知識性內容和主題的講解,家長們關註圖畫書所傳達的“人生道理”或“人生智慧”,而對圖書的風格、審美、情感等層面缺乏必要的關註。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早點識字,讀圖畫書的時候會要求孩子看字,自己則一個字一個字地指著書上的文字給孩子念。

不可否認,這樣的確容易認字快,但這樣做往往會忽略對孩子進行審美素養的培養,也容易打消孩子對圖畫書的閱讀興趣。

“閱讀其實包含三種層次:表面意義的獲得,潛在意義的揭示,審美經驗的滿足。審美經驗的獲得是閱讀的最高境界,也是閱讀樂趣之所在。積極的反應閱讀不僅是為了知道說了一個什麼故事,故事的主題是什麼,更重要的是感受作品中的情感,與圖畫故事產生呼應,體會一種與故事世界對話的樂趣。閱讀的本質就是體驗作品的情感並對此做出回應。”(康長運:《幼兒圖畫故事書閱讀過程研究》。)識字絕不是閱讀圖畫書的唯一目的,也非唯一手段。

《幼兒圖畫故事書閱讀過程研究》,康長運 著,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年3月版。

第三步:親子共讀,發現細節,互動,角色扮演。

親子共讀怎麼樣能讓孩子保持興趣,而不是家長興致勃勃地念字,孩子卻心不在焉呢?繪本的選擇是第一,家長閱讀過程中的講述方式也很重要。家長讀的時候,語言上最好要根據角色不同而有抑揚頓挫之分,在共讀過程中,進行積極的親子互動和交流,可以適當鼓勵孩子提出問題。提問可以安排在閱讀的過程中,故事並未結束之際,此時就某個情節進行提問,可以讓孩子講述對故事發展線索的判斷,促進孩子獨立思考,比如,以筆者和孩子共讀《小鹿斑比》為例。

《小鹿斑比》

【共讀時孩子3歲9個月】

昨晚睡前給竹笛講《小鹿斑比》。小鹿斑比和媽媽在草地上玩耍,這時候,獵人來了。在逃跑的時候,鹿媽媽被獵槍打中了膝蓋,她摔倒了。“斑比,你快點跑,用你最大的力氣跑,不要管我,不要回頭看,直到你跑進灌木叢,跑到安全的地方。”可是,媽媽摔倒了,她跑不動了,留在這很危險,要是被獵人抓到怎麼辦呢?小鹿著急地看著媽媽。

“寶寶,小鹿決定自己一個人往前跑還是留下來陪媽媽呢?”我把這困境拋給孩兒。想看一看在這兩難的選擇面前他怎麼辦。竹笛不說話,好像在認真地思考,這幾秒鐘裏,我竟然有點緊張,有點傷感,無論哪一個選擇,都是不完美的,都會有傷痛。沒多會兒,孩兒激動地說:“媽媽,小鹿拿繩子把獵人捆起來!!這時候,蛇也來了,把獵人的腳狠狠地咬了一口!!”

我笑了。覺得意外而特別欣慰。

“小鹿接著吹起了口哨,他把所有的好朋友都呼喚到身邊,大象來了,山羊來了,兔子來了,松鼠來了……大象用長鼻子一把把獵人卷得高高的,松鼠用松果砸獵人,山羊用它的角頂獵人。最後,他們終於把獵人趕跑了!獵人再也不敢來森林裏做壞事了。”

“這個故事講完了!”竹笛開心地說。

孩子的講述自然和故事的本來結局有所不同,但孩子在這個過程裏重新“改寫”了故事結局,這是一種非常好的寫作訓練。提問也可以在故事結束之後,借此觀察孩子對整個故事寓意的理解。還以筆者和孩子之間的親子共讀為例。

《布裏格斯鵝媽媽童謠金典》插圖。([英]雷蒙德·布裏格斯 著/繪,樂府文化 |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鵝媽媽故事集》

【共讀時孩子3歲9個月】

今晚八點半開始講故事,講了四個,剛終於哄睡了。都是《鵝媽媽故事集》裏的。重點講了“三個願望”的故事。

這個故事大意是:一個樵夫得到天神垂青,可以實現三個願望。樵夫和妻子想來想去,不知許什麼願望好,結果醉意朦朧間樵夫要了一根香腸,被妻子臭罵一通,樵夫氣急敗壞中讓香腸貼到妻子鼻上拿不下來了。輪到第三個願望之際,樵夫問妻子:“你是願意做一個國王的香腸鼻王後呢?還是做一個樵夫的正常的妻子呢?”最後他們開開心心許了第三個願望:拿走香腸。兩人又回到原來的狀態,什麼也沒多,什麼也沒少,不,多了快樂,少了抱怨。

講完後,問竹笛:“如果你可以實現一個願望,你願意向天神要一大堆玩具但是得有一個香腸鼻子,還是願意要一個正常的鼻子但不給你玩具呢?”長長的繞來繞去的問題竹笛哥哥竟然聽明白了,他鄭重思考了一會,答:“媽媽,我不要香腸鼻子,我已經有玩具了!”

禁受得住誘惑了!

講這個故事的本意是想教育孩子明白一個道理:人,不可以貪婪。提問的時候聯系孩子的日常生活,啟發他對自己的日常舉止進行反思,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要註意的是,我們鼓勵家長互動,不是要家長機械地連續提問,那樣反而會打斷孩子閱讀的進程,打消孩子閱讀的熱情。

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們發現細節,或者模仿書中的場景,進行現實生活中的移情,比如《猜猜我有多愛你》《魔法親親》這類親情繪本中寫到的情節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一下。宗旨就是讓孩子在閱讀中感受到快樂,在遊戲中學習。圖畫書是一個復雜的多面體藝術品,孩子們完全可以從任何一個角度進入,享受它們的滋養。

第四步:鼓勵孩子復述故事。

如果僅僅憑借記憶,還是重復家長之前講過的那些內容,不能根據畫面,加入自己生動的個人化的體驗,還不算復述故事。根據畫面,加入自己的體驗,繪聲繪色地復述故事的完整情節結構,才是理想的效果。當然,這個比較難。需要家長長期的引導,也會受到孩子年齡的限制。

第五步:鞏固對繪本的理解。

“幼兒總是試著用自己的經驗來理解、解釋故事,同時也會把圖畫書閱讀的經驗遷移到生活中。幼兒的圖畫書閱讀是一個幼兒將此時的視覺經驗與先前所接觸的事物和已有經驗相連結的過程,是一個幼兒主動的‘意義建構’的過程。圖畫書閱讀與生活經驗是不能分離的。幼兒以其生活經驗為基礎理解圖畫書,又會把圖畫書閱讀的經驗遷移到生活中。對孩子來說,圖畫書閱讀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康長運:《幼兒圖畫故事書閱讀過程研究》。)圖畫書是作家和插畫師合力精心編織的,充滿了天真童趣。經常閱讀圖畫書的兒童,當回到現實生活中來時,也會將故事裏的情節和想象帶入現實。孩子讀完繪本後,對於印象深刻的那些圖書,在現實生活中多少會有反饋,或是行動上的,或是語言上的。以筆者的親子共讀實踐為例。

《長頸鹿不會跳舞》插圖。([英]吉爾斯·安德烈 著,[蓋]伊·帕克-裏斯 繪,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長頸鹿不會跳舞》

【共讀時孩子4歲2個月】

睡前讀《長頸鹿不會跳舞》,書中提到長頸鹿收到動物們的幫助後向大家鞠躬致謝,竹笛問我:“媽媽,鞠躬是什麼意思?”於是示範給他看,說這是向他人鄭重表示感謝之意。他點了點頭,表示明白了。

晚上玩積木,搭了好幾個款式送給我。我說謝謝你做了這麼多禮物給我,話音剛落,竹笛已從積木堆中站起,右手輕放腰間,彎腰低頭一鞠躬:“媽媽,謝謝你對我的誇獎!”一驚。趕緊轉移話題:“今天積木就搭到這裏吧,我們吃點蘋果就睡覺好不好?”“好的,沒問題!媽媽,謝謝你給我削蘋果!”又是一鞠躬!

看來我得感謝長頸鹿馴化了我家的小野人。

當生活中的某個場景促使兒童聯想到閱讀過的繪本語言或角色,這時候我們可以嘗試用日常生活中的對話來幫助孩子溫習閱讀過的繪本。當孩子偶爾在和家長聊天時提起圖畫書中的人物或句式之際,最好不要錯過這個最好的和孩子溫習圖畫書的機會。我們可以順勢模仿圖畫書中的場景或者語言,來進行一場拓展練習。

舉一個例子。這是一個對繪本《逃家小兔》展開的拓展練習。是我真實的家庭閱讀經歷。在此之前我和孩子一起看了繪本《逃家小兔》,所以一開始孩子在生活中提起一句繪本中的句子之際,我就接上下一句了。我明白“典”出何處,孩子也明白“典”出何處,我和孩子有一個共同閱讀的背景,所以能舉一反三,模仿《逃家小兔》的對話開始了自己一系列的“變身”計劃……自然,經過這一番練習,孩子對《逃家小兔》的理解就特別好了。

《逃家小兔》插圖。([美] 瑪格麗特·懷茲·布朗 著,[美] 克雷門·赫德 繪,信誼 | 明天出版社)

《逃家小兔》

【共讀時孩子3歲8個月】

今天的“讀後感”起源於我把孩子放在杯子口的一小塊面包弄掉在桌子上:

孩子:媽媽,你把我的面包弄掉了,你跟我的面包道歉!不然,我要變成一只小青蛙了,讓你找不著我。

我:那我就變成池塘裏的荷葉,你在池塘裏遊泳,就找到你了。

孩子:你變成荷葉,我就變成一朵花,放在你的大荷葉上,讓大荷葉飄行嗎?

我還要變成一只小雞,讓你找不著我。

我:你要變成小雞,那我就變成面包,讓你有糧食吃,讓你吃得肚子飽飽的,你就回來找我了。

孩子:我要變成口香糖,讓你找不著我。

我:你要變成口香糖,那我就變成一個小盒子,讓你睡在我的小盒子裏面,讓風刮不著,雨也淋不著好不好?

孩子:我還要變成一個電腦,讓你找不著我。

我:那我就變成電腦裏的……額動畫片,這樣你打開電腦,我就可以和你在一起。

孩子:我要變成一個小貼畫,讓你找不著我。

我:你要變成小貼畫,那我就變成一本書,讓你貼在我的書裏面。

孩子:我要變成一個紅旗,讓你找不著我。

我:你要變成紅旗,我就變成風,把你的紅旗吹來吹去,和你在一起。

孩子:我又要變成一個襪子,讓你找不到我。

我:你要變成襪子啊,那我就變成一只腳,讓你的襪子穿在我的腳上,這下你跑不了吧?

孩子:我要變成一個書包,讓你找不找我。

我:你要變成一個書包啊,那我就變成一個小娃娃,背著書包上學,這下你就和我在一起了吧?

孩子:我又要變成一個衣服,讓你找不著我。

我:你要變成一個衣服呀,那我就變成一個褲子,和你一塊穿在一個小朋友的身上。

孩子:我要變成一個書,讓你找不著我。

我:你要變成書,那我就變成一支畫筆,在你的書上寫字,這下你跑不了吧?

孩子:我還要變成一個花,讓你找不著我。

我:你要變成一個花,那我就變成一個綠葉,讓你跟我在一起,都長在花棚裏。

孩子:我要變成一個照片,讓你找不著我。

我:你要變成照片,那我就變成小夾子,把你夾住,這下你跑不了吧?

孩子:那我就要變成小夾子,把你的皮給夾壞。

我:你要變成小夾子啊,那我就變成一個小繩子,跟你在一起。

孩子:我要變成一個小夾子,把你的繩子夾破。我要變成一個臺燈,讓你找不著我。

我:那我就變成一個桌子,把你放在我的桌子上面。

孩子:我要變成一個被子,讓你找不著我。

我:那我就變成一個枕頭,和你靠在一起,等晚上小朋友睡覺時候枕著。

孩子:我要變成葫蘆娃,讓你找不著我。

我:那我就變成老爺爺,和葫蘆娃住在一起。

……

繪本的其他閱讀方式

繪本還可以根據主題分類集中閱讀,以加深孩子的印象和理解。

如季節性繪本:《下雪天》、《手套》、《小狐貍買手套》、《白雪晶晶》、《快樂的一天》、《蘿蔔回來了》、《松鼠先生和第一場雪》等。節日性繪本:聖誕節繪本《威廉先生的聖誕樹》、春節繪本《過年了》等。親情類繪本:《我爸爸》、《我媽媽》、《爺爺總是有辦法》、《世界上最好的爸爸》、《你睡不著嗎?》、《逃家小兔》、《猜猜我有多愛你》等。

動物系列繪本:“花園小象波米諾”系列、“五只小猴子”系列、卡梅拉系列、小豬奧莉薇系列等。對這類主題相近的繪本還可以進行“對讀”,比如《我爸爸》和《我媽媽》兩本書主題相似,文字表述方式相似,可以家長看一本,孩子看另一本,對照著讀,或是家長讀一句孩子讀一句,效果都很好。其他類似主題的繪本也可以對讀,讓孩子發現不同風格繪本的差異所在,並比較分析兩者之間的優劣。

閱讀中,要尊重孩子的閱讀感受,不要低估孩子,不要強行灌輸家長的觀念——有的家庭中爺爺奶奶在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往往存在這個問題,他們動輒否定孩子們的想法,認為離題太遠。

經過長期的閱讀積累,孩子們的閱讀能力會逐漸提高。一是有發現豐富的細節的能力,發現細節才能更容易理解故事的情節,不同年齡的孩子們對細節的觀察程度不同,通常而言,年齡越大,觀察到重要細節的能力越強;

二是可以把握故事線索,根據畫面進行前後推理。看《大衛,聖誕節到了》,能夠根據畫面推測出大衛的背影;看圖畫書中的人物,可以推測他們的想法,比如看《魔法親親》的時候,當小浣熊伸出手後,孩子也像小浣熊一樣讓家長伸出手,親媽媽一大口;再次,對故事講述能做出迅速的回應。能體會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和想法,理解人物的喜悅與痛苦;此外,能辨識同一作者的作品,發現作者慣常的敘述風格和插畫家的獨特的繪畫元素。進一步,能夠提出與成人不同的看法,有獨立見識,這是最難的一點,也是閱讀水平相當高的體現。

參考資料:

[1][英]艾登·錢伯斯:《打造兒童閱讀環境》,第8頁。

[2]松居直:《我的圖畫書論》,第73頁。

[3][日]松居直:《我的圖畫書論》,第143頁。

[4]康長運:《幼兒圖畫故事書閱讀過程研究》,第112頁。

[5]康長運:《幼兒圖畫故事書閱讀過程研究》,第58頁。

撰文|費祎

編輯|申嬋

校對|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