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廟宇的佛像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澎湃新聞記者 張穎

6世紀中葉,百濟的聖明王向日本天皇贈送佛像和佛教經典,佛教自此渡海傳播到日本。到了8世紀日本天平時代,奈良建造了與龍門奉先寺同樣的盧舍那大佛像。後來受戰火牽連而受損,曾經被數度修復。現在的奈良大佛是江戶時代重鑄的,只有臺座的蓮花瓣等還留存著天平時代的樣貌。

現今的奈良大佛

一千二百年前的平城京奈良是一座宏偉繁華的都城,人口估計有20萬,城中終日熱鬧非常。即使如此繁華,也伴有天災地變,令人們惶惑不安。741年(天平十三年),聖武天皇下令建造國分寺,同時還決心興建大佛,不僅為了祈願國泰民安,還為了鎮亂息災。

奈良的東大寺

當時已經預料到修建這座巨大佛像將會是日本開國以來最浩大的一項工程。於是,聖武天皇呼籲全國人民參加建造大佛。在天平時代制作佛像盛行,也就培養了很多優秀的佛師,當時國君麻呂接下了描繪大佛的畫像的任務,之後他又擔任了雕刻總監督,成為制作大佛工程的靈魂人物,肩負了整個工程技術指導的重任。

從前,朝廷要建造寺廟的時候,每次都要設立稱為“造寺司”的臨時機構。要正確無誤地管理佛像和寺院的建設經費,適當地分配工作人員和物資,提高作業效率等。到了天平時代,朝廷的力量逐漸強大,策劃大型事業、為實踐具體目標而籌建組織等工作也能夠比較順利地進行。

造東大寺司的最高負責人為長官,其下設有次官、判官、主典。技術工人和作業員有造東大寺的所(支所)管轄。“所”又分為造佛所、鑄造所、木工所、造瓦所、寫經所、山作所等不同組織。

工人細分為佛工、畫工、金工、銅工、木工、磚瓦工、刻石工、搬土工等工種,整體的分工合作制度相當完備。

建造東大寺和大佛的新地點,選在平城京北角外側,三笠山的山麓。從木津越過奈良阪的道路正通過這附近,搬運資材更加便利。新地點也位於聖武天皇居住的平城宮東邊不遠處,占盡地利之便。當接到“削平山丘、建構佛殿”的詔書,馬上就展開整地的土木工程。

首先,預定安置大佛的地點周邊,整個地面都要向下挖掘很寬闊的大坑,在底部鋪墊小圓石後,用力夯實使圓石層緊固,再在其上重復鋪設黏土層和沙石層並搗實,如此層層夯實使之成為堅固的地基。這種“版築法”是由中國傳來的,常用於寺廟建築的地基工程。基礎工程完成後,745年(天平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舉了“鎮地祭”。

儀式結束後開始設計制作大佛的方法:在事先已打好堅固基礎的底座上直接塑造大佛的原型,然後把大佛原型分成八段,由下而上一段一段分段鑄造。首先將最下面一段縱向切割細分成若幹大塊,從原型的外表取得外鑄型(雌型),然後把原型視為中型(雄型),將原型表面刮去一層,這層就是銅像的預定厚度。接著用火燒烤外鑄型的內面和中型的表面,使之幹燥,將型持固定在外鑄型和中型之間,即可將熔化的銅液澆入兩者之間的空間。等第一段凝固之後,繼續用同樣的方法制作第二段原型的外鑄型與中型,如此一段一段地依序鑄造。這樣的方法可以說是將原型當作中型來鑄造。

大佛原型分成八段,由下而上一段一段分段鑄造。

接著,著手在底座上制作大佛原型的工程。先在骨架正中間豎立一根直接貫通到大佛頭部預定位置的大圓柱。以此圓柱為中心劃定四方形,分別在四個角豎立稍細的圓柱,再豎立直達大佛肩膀和前胸部位的若幹根支柱。另一方面,也在這些支柱的前後左右捆綁橫向支架,組成大佛塑像內的骨架。

在底座上制作大佛原型,骨架上用木條、竹條、細竹片等材料編組如竹籠的像身。

之後骨架上用木條、竹條、細竹片等材料編組如竹籠的像身。在塗上泥土制作大佛模型時,竹籠起到支撐泥模的筋骨,防止脫落。在編成竹籠的大佛身上塗抹泥土時,最裏層先貼一些植物纖維,在塗上質地比較粗的土。越接近表層使用的土越講究。

大佛最外側用的是土質最細的細泥漿。整個泥土層厚度達 20—30 厘米。

隨後,工人以這尊塑像為原型,展開鑄型工作。外鑄型的特制土粉敷在大佛外形,自然幹燥後被切割成很多塊 ,取下並標註記號。外鑄型從大佛原型剝下後,用木材或者碳烘烤其內側,以除去水分。接著要刮大佛原型表面,大概要掛掉3-5厘米。削刮好的大佛中型跟外鑄型一樣用火烘烤表面。等水分散盡,就將外鑄型一塊塊放回原來(做過記號)的位置。

鑄型完成以後,人們開始準備煉銅用的熔爐,以及將銅液導入鑄型內的導溝(稱為 “樋”)。

熔爐是以耐火黏土和磚塊做成,放在堆得比鑄型高一點的土堆上。導溝則以石頭(主要是耐熱的大谷石等)和土做成,從較高處的熔爐連通到較低處的鑄型入口。

大佛是東大寺的本尊佛像,但大佛必須在固定的臺座上進行鑄造,因此在佛像之上要建造能遮蓋大佛的金堂,特別稱之為大佛殿。

在進行大佛鑄造工程的同時,人們從山上砍伐木材,為建設大佛殿做準備。

749年(天平勝寶元年)十月二十四日,大佛本尊的鑄造終於完成。正式的記載是“為期三年分八次鑄造”,這包括塑像完成後的準備鑄造階段,花在鑄造上的時間大約是兩年。

這時候大佛還整個埋在土裏,外表看來似乎只是一座小山丘。工人們開始將覆蓋的泥土和外鑄型一點點移除。

移除鑄型以後,大佛整體外觀凹凸不平,到處都有裂縫、銅液沒流註的空洞部分,這一般被稱為“鑄物松”,所謂“松”就是鑄造時所灌註的銅液中的氣體化成氣泡,在銅液冷卻凝固後留下的空隙。大佛整體外觀凹凸不平,人們還要用銼刀、平口錐來打磨這些整體的表面。

工人們用工具來打磨表面。

佛像頭頂部飾有稱為螺髻(或螺發)的螺殼狀鬈發。大佛的螺髻相當大,每一個高達一尺二寸(大約 36 厘米)、直徑有六寸(大約18 厘米),因此應該是後來安裝上去的。大佛的螺髻總共有966個,花費了560天,用了6.3噸的銅才鑄造完成。

工人安裝佛像螺髻

接著,人們將殘留在大佛原型內部的沙土、木柱骨架取出,開始準備鍍金作業。大佛背後可能像鐮倉大佛那樣事先留下一個洞口以便進出,也可能在大佛底座後面開了洞門,用於搬運沙石木材進出。

隨著開眼日的臨近,大佛蓮花座的描繪雕刻作業也緊急動工。每一片花瓣代表一個中千世界,所有花瓣合成一個蓮花座,顯現出一個完整的大千世界。銅座上的雕刻圖案,是天平時代佛教繪畫最優秀的作品之一。

這個銅制的蓮花座由向上的花瓣層和向下的花瓣層組成,向上的二十八片花瓣分別雕刻了蓮花藏世界的圖畫。很幸運地,蓮花瓣的一部分保存至今。

到751年,大佛和大佛殿的主要工程幾乎都完成了。為了迎接即將於四月八日到來的開眼會,所有的作業人員無不夜以繼日地不停趕工,大佛殿除了細部作業之外,已經大致完成了。開眼會的日期確定在釋迦牟尼的誕生日舉行。

752年四月九日,舉行了大佛開眼日。大佛的眼睛長約1.2米,菩提僧正手運大筆往正中央點睛。巨大的毛筆上綁著五色縷(長度約215米的繩索)。

開眼筆與開眼縷

這時,遠處守望著大佛殿的群眾中響起了一陣陣的歡呼聲。 開眼儀式完成以後,講授《華嚴經》的活動開始了。

開眼會場面

開眼會結束後,大佛的補鑄、鍍金、銅座雕刻等各種作業仍在進行。756年七月,銅座和銅座下的石座(蓮花座)完成,鍍金工作持續到757年五月前後才全部竣工。

757年(天平勝寶九年)五月二日,1500 名僧侶聚集在東大寺,舉行聖武帝逝世周年忌法會,此時的大佛閃耀著金黃色的光芒。

757年(天平勝寶九年)五月二日,1500 名僧侶聚集在東大寺,舉行聖武帝逝世周年忌會。

從下詔鑄建大佛到此時,已經過了十四年。到了天平時代後期,主要的建築物大致已經完成,但建造寺院伽藍的工程仍持續著,到了平安時代才全部竣工。

天平時代後期東大寺伽藍已經大致完工

日本的天平時代是一個充滿渴望與熱情挑戰的時代,而站在這個時代文化頂點的,正是奈良大佛。

文圖來源:《日本營造之美:第二輯》之《奈良大佛》

責任編輯:高劍平

校對:張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