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自己家雞死了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陳誌芳攝)

這裏是13萬年前馬壩人的故鄉。

這裏有一座因為4000多年前,

舜帝南巡而得名的中華名山。

這裏是珠江流域文明的發源地,

這裏是泛珠三角旅遊經濟增長極,

這裏是國家一類交通樞紐中心。

這,就是韶關。

聰明的韶關人,

深諳與自然共生之道,

就地取材大膽革新,形成了取材於自然,

返璞歸真的技藝文化。

(遊俊文攝)

韶關群山環繞,

三江奔流,古道聞名。

自有記載嶺南與內陸的交流遷徙起,

便是匯通南北的唯一捷徑。

獨特的地理位置與千年的文化積累,

使這座城市及其周邊地域,

傳承了眾多的民間工藝與藝術精粹。

歲月流沙,

沈澱下來的百年手工技藝異彩綻放,

凝結成一個個國家、省級、市級的“非遺”項目。

而在這些文化瑰寶的所在地,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無數令人震撼的美景。

(黃曉軍攝)

【非遺尋珍·仁化】

——月姐歌——

“月影遮鹽西,花好鹽西好,炮竹月天歸……”在仁化縣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石塘古村,一首首獨具唐代宮廷韻味的月姐歌曲在農婦中傳唱。月姐歌相傳是唐代一個叫月蓮的宮女流落民間,在石塘村定居,月蓮把宮裏的一些曲調傳授給婦女們演唱。特別是在每年中秋節期間,婦女們自動組合在一起邊賞月邊演唱宮女教的曲調,還自由地歌舞和玩遊戲,自此成習,代代相傳。

“月姐歌”涵蓋了時令節氣、耕耘織造、人情冷暖等方面內容,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傳唱,沒有曲譜和歌詞的文字記錄。近年來,仁化縣加大“月姐歌”的傳承,聘請文化專家,將100多首“月姐歌”整理成曲譜,由傳承人利用暑假等時間教村中小學生學唱“月姐歌”。還采取重新修繕老祠堂、新建休閑廣場、資金補貼傳承人以及組織月姐歌舞隊“鬥唱”、節假日和農閑時間演唱“月姐歌”等方式,讓民間藝術“月姐歌”傳承發展。

——堆花酒——

“石塘堆花米酒”傳承於仁化縣石塘鎮,因石塘釀造出來的米酒倒在杯中會泛起一顆顆酒花,串在一起就像一串珍珠鏈子,有些則可壘起成堆,因而得名。石塘堆花米酒有40度、50度、55度、60度、65度五種品種,凡55度以上的都能堆花。

“石塘堆花米酒”約有440年的歷史。傳說南宋年間, 文天祥在吉安老家飲酒,見酒杯裏的酒,泛起酒泡堆積成丘,盈而不溢,高興地將這酒稱為“堆花酒”。明朝洪武年間,文天祥老家的李姓族人遷來仁化,李姓族人中有個酒匠,見石塘村井水清澈甘甜,田園風光比吉安更美,就以自家傳統工藝,秘制酒餅,用石塘粘米釀造米酒。沒想到,釀出的米酒,比吉安老家的“堆花酒”更加香醇,李姓村民爭相效仿,“堆花米酒”從此在石塘代代相傳。

《韶關府誌》記載:“清酒隨處俱有。以粘米釀成,味清而香烈。冬酒蒸糯米為之。置廚屋間,經十年者,香甜異常,並能補血。”清朝光緒年間,石塘已有90多家酒坊生產堆花米酒。

周邊探奇

(謝錦樹攝)

丹霞山:丹霞山風景名勝區內群峰如林、疏密相生、造型奇絕、別具一格、超凡脫俗。這裏丹崖碧水、絕壑層巒、雲霧飄渺,晨鐘暮鼓、竹影婆裟、松濤陣陣。山間民居古樹錯落、阡陌縱橫、炊煙裊裊,山水田園風光優美迷人,自古以來就是風景勝地。2004年2月13日,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成為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2010年8月1日,與國內6省6處丹霞地貌以“中國丹霞”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陳誌芳攝)

丹霞山分為丹霞景區、韶石景區、巴寨景區、飛花水景區、仙人跡景區和錦江、湞江風光帶。目前已開放丹霞景區的長老峰遊覽區、陽元石遊覽區、翔龍湖——臥龍崗遊覽區。錦江畫廊和巴寨景區是以自然觀光為主、集科普、考察、攀巖、探險、休閑度假為一體的旅遊景區。

石塘古村:斑駁的歷史痕跡成了它最美的皺紋,久經風雨依然經受著滄桑的敲擊,見證了千百年來的守候。古村坐落於離世界自然遺產丹霞山西北20公裏的一處美麗的小盆地中,周邊山巒青黛,中間一抹平疇,田園遼闊,溪流蜿蜒,稻浪金黃,村莊星布,擁有悠久而又光榮的歷史。

清代鹹豐年間,石塘村已發展成為有名的千家村。如今,石塘村有將近650年的歷史,古村屋蓋如雲,村巷縱橫曲折,是仁化縣最大的自然村,也是韶關市範圍內集古屋、古巷、古寨、古風、古韻於一體,歷史文化底蘊最深厚、古建築群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個古村落。

走進石塘古村,時光仿佛變慢了許多。昔日熱鬧繁華的三角街,在時光變遷的磨礪下變得滄桑而又安寧。漫步在石塘古街上,濃郁古樸的風土人情依舊,不經意就會遇見一處老宅或古跡。

老饕覓食

仁化地方菜肴小吃豐富多樣、別有風味,如清香微辣的石塘扣肉、外脆內嫩的石塘炸魚、香鮮可口的炸扣蠔豉、各式各樣的地方糖環、還有數百年歷史的油炸鍋點心:炸糍粑、炸芋頭、炸蕃薯片、炸南瓜片、炸肉丸肉片……令人飽享口福,展示這裏物茂民殷、傳統飲食的獨特風采。

石塘香辣扣肉:是地地道道的石塘特色菜。用五花肉切成約0.5公分厚,煮成八成熟後油炸。香芋也切同肉一樣厚度油炸成金黃色,與五花肉一塊塊相隔、相扣,放入秘制香辣調料隔火蒸。肉皮金黃,香芋綿柔,黃白相間,形成龜背,食而不膩,香氣撲鼻,回味無窮。

咕嚕肉:是一款帶有濃厚地方風味的食品,歷史悠長,口味獨特,屬於石塘傳統美食。將肥豬肉放置調勻的面糊,盛入板瓢,入油鍋去“泡”(平聲,土話,意為炸),待面團泡成金黃,掏出即成。其炸肉表皮爆開,松脆可口,掰開來其色呈蛋黃色,麥香濃烈,面粉油光可鑒,且呈蜂窩狀,望之口舌生津,垂涎欲滴。

炸蠔豉:味道鮮甜,入口滋味豐富。選用上等豬網油,裹著面粉,放入蠔豉、香菇、馬蹄、冬筍、肉絲。入鍋炸至金黃的外表,外酥裏嫩,入口爽口甘香,裏面六種配料,每種都有不同的調味,濃、香、甜、脆、清樣樣俱全。

【非遺尋珍·始興】

——龜蚌舞——

明朝中期,始興縣頓崗鎮連年大旱,村民以龜、蚌、魚、蝦為道具,誠心祭祀河神,祈求河神保佑,盼望來年風調雨順。在漫長的生活中,祭祀演變成了人們慶祝美好、避災去難的民俗,指引著當地的人們珍惜當下、勇敢樂觀的生活。

逢年過節,竹篾編制的龜、蚌、魚、蝦,裱以綢布、彩紙,在村民手中翩然飛舞。在歡快的樂曲聲中,在熱鬧的氣氛裏,先祖們與災害抗爭的影子已經淡去,更多的是當代人對美好生活的歌頌與滿足。

——宰相粉——

傳說盛唐名相張九齡,從小便愛好學習,常常熬夜讀書。 小九齡的母親楊氏看在眼裏,疼在心頭。她擔心小小年紀的九齡如此熬夜苦讀,身體吃不消。聰明的楊氏精心地挑選家裏的優質米,用山泉水浸泡透後用石磨磨成又稀又嫩的粉漿,最後制成了聞名遐邇的宰相粉。每當夜深時分,楊氏便燒開水,放一、兩紮粉,泡上幾分鐘後或煮或炒,一份美味的“快餐夜宵”便端在小九齡的面前。九齡後來做了宰相,人們就把他小時候吃的這種食品叫宰相粉。因為張九齡的家鄉所在地當時叫清化(現隘子鎮和司前鎮),所以又叫清化粉。

看似簡單的宰相粉,制作工藝卻很是繁復,從選米、浸泡、磨漿、到蒸煮、晾曬、過水、再到切粉、團粉、曬幹等。每一步,都極需要技巧和不同尋常的耐心。

周邊探奇

(謝義雄攝)

滿堂客家大圍:從公元1833年起至1860年止的28年間,在重山環繞的粵北古郡始興,神奇地矗立起了一座面積近2萬平方米,有大小房間共777間的龐大城堡——滿堂客家大圍。

滿堂客家大圍共分上中下三圍,共有9廳、12院、28個天井、777間房,建築面積達2.3萬余平方米,這也是目前廣東占地面積最大的一座客家圍樓。這座被人譽為“嶺南第一大圍”、“粵北第一民宅”和“客家土宮殿”的巨堡,時至今日主次建築依舊基本完好。

(謝義雄攝)

客家人中素有“水浸千年松”的說法,意思是生松木深埋地下水浸不但不會腐爛,反而是時間越長越堅硬,可以起到固定地基防止塌陷的重要作用。滿堂大圍建造時共使用了九層上好百年生松木作固定地基。據說為此而砍伐了一座大山中所有的古松。如今,宏大的建築群歷經170多年風雨,仍無一處出現裂縫或下陷跡象。

滿堂客家大圍以其完整的建築構造,深具民俗學、建築學、軍事學、地理學、歷史學、人類學等研究價值,一舉成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湖坪民俗村文化村:是粵北地區第一個集明清建築、民俗風情於一體的大型文化遊覽區。占地面積29平方米,位於國道323線側旁,西距韶關市55公裏,東距始興縣城3公裏,是往南雄、江西所經之地。

東湖坪沒有湖,有的是大、古、奇的建築物和講不完的神奇故事。東湖坪共轄6個緊密相連的自然村,其中以曾姓為主的有4個自然村。相傳東湖坪曾姓居民均是孔子的學生曾參的後裔。

或許無情的歲月在她身上留下了斑斑痕跡,然而細細品味後,更能感受其中“尋訪遷移文化,體驗客家風情”的魅力。當你心情繁雜之時,來東湖坪民俗文化村,靜靜走走逛逛,或許將邂逅一段靜謐安神之旅,給久鎖樊籠的心找到一個釋放的新天地。

老饕覓食

始興菜式隸屬於客家菜系,講究食材的優質,口感的清、鮮、脆、嫩,註重原汁原味,許多菜式都是從古流傳至今,可謂一口吃下了的全是歷史。

莙荙包:莙荙包的原料主要有莙荙菜和蘿蔔、冬筍等組成餡料的各種食材,可按個人口味不同,餡料也可靈活變通。始興人經常嫻熟地將蘿蔔、冬筍、香芋等食材切成丁,加入食鹽和油拌勻,炒至半熟代用。

釀豆腐:把豆腐斜切成約一寸見方的三角塊(你也可以切成方形),投入油鍋中炸一會,再橫切開,在裏面塞入豬肉、糯米、大蒜、五香、辣椒粉等拌成的半熟佐料,吃時再撒上些胡椒面、蔥花,其味鮮美無比。從古至今,每逢重大節日或是有客人造訪,這個菜都必不可少。

全蛋煲雞:全蛋煲雞在始興菜裏久負盛名。始興當地人說,每年除夕和中秋節,絕大部分家庭都會烹飪全蛋煲雞這味菜,以示團圓、祥和如意。在它背後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據說當初農村老百姓大多生活窮苦,購買魚肉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情,而家雞不僅一般人家都可以飼養,而且還能生蛋。它們兩個搭配在一起就成了現在這味營養豐富香甜可口的好菜——全蛋煲雞。

【非遺尋珍·南雄】

——珠璣巷人南遷傳說——

珠璣巷人南遷傳說,流傳於珠璣巷及珠三角地區。珠璣巷,位於南雄市東北部梅關古道的珠璣鎮,史稱“枕楚跨粵,南北咽喉”。由於地處南北要衝,成了中原人民南遷嶺南的第一驛站和生息繁衍地,而接連不斷的天災人禍,迫使來自中原的人們繼續南遷。

(盧中強攝)

宋至元初的200多年時間裏,珠璣巷有153個姓氏的中原人陸續南遷,先後達130多次,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超過1000人。珠璣巷後裔現在遍布珠江三角洲、港澳以及海外地區,人數達數千萬之眾。

——香火龍——

香火龍流傳於南雄市百順鎮白竹片村,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相傳,康熙年間,某一年百順一帶大旱,蝗蟲肆虐,瘟疫流行,人心惶惶。一天,村中一老人夢見村邊響水塘飛起兩條金龍,四處遊走,金龍所到之處,蝗蟲絕跡,疫病消失。第二天,老人將夢中所見告訴村裏人,並帶村民去響水塘察看,看見塘邊堆著兩堆幹稻草,老人忽然明白夢意,是要用火燒蟲。

於是,他倡導村民將稻草紮成草龍,在草龍身上插滿燃香,夜裏,讓村裏身強力壯的青年舉著香火龍在村裏和田野各處遊走,一連幾天,田裏的蝗蟲真的越來越少了,不久,天又降下大雨,旱情解除,莊稼有了收成。人們於是認為香火龍有驅災祈福之意,從此,每年都舞香火龍,世代相傳。

周邊探奇

梅關古道位於南雄市區東北28公裏珠璣鎮梅嶺村,面積約3平方公裏,跨越粵贛兩省,是國家4A景區、廣東省紅色旅遊示範基地、“中國四大賞梅地”之一。梅關古道存世2000多年,是古代中原通往嶺南及東南亞的咽喉之地,連接長江、珠江兩水系最短的陸上交通要道。而梅關古道所在的梅嶺又是一座革命名山,現如今的梅關古道是一處集紅色旅遊、名勝古跡、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為主,融娛樂、健身、觀光為一體的懷古觀光、愛國主義教育、休閑度假型綜合景區。

初夏的梅嶺,還有一種獨特的風景——油桐花開。五月梅關桐花始開,幽幽的花香沁人心脾,飄落的花朵如雪般空中回旋飛舞。而落至地上樸素淡雅的油桐花朵形成花的走廊,錯落有致地鋪就在梅關古道上的鵝卵石上,呈現出樸素淡雅、古香古色的情懷。

香草世界森林公園:逃離市區喧囂,投入到南雄香草世界森林公園,搭一頂帳篷、或入住木屋別墅,一起看星星、看日出、唱老歌、說故事……感受久違的回歸與愜意。

白天,在園內暢玩各大遊樂項目,釋放積壓已久的壓力。傍晚,來一場燒烤大轟趴,聽著烤肉發出吱吱聲響,濃郁的香味縈繞鼻尖。入夜後,同漫天繁星一起進入夢鄉,第二天,同清晨的第一縷光一起醒來……

老饕覓食

酸筍鴨:到南雄必吃的美味,南雄人制作酸筍鴨有獨特的秘方。所以,酸筍炆鴨在很多地方都有,但唯獨南雄的出了大名。因為什?就是因為用的是當地農家自養的鴨子,肉質肥美,口感柔軟,再配上獨特味道的酸筍,南雄紅土地上收獲的指天椒。那香味、那鮮味瞬間被激活,辣中帶鮮,鮮中帶香,香中帶酸,酸中帶甘的美妙滋味,非南雄酸筍鴨莫屬。每一下咀嚼,都盈滿了整個口腔和鼻腔,十分的霸道得勁,越吃越過癮,越吃越想吃。

梅嶺鵝王:南雄人喜歡吃辣,是不怕辣的主。梅嶺鵝王,就是南雄菜典型的代表。當滿滿當當、濃釅香撲的一大盤鵝王端上來,農家土鵝那種特有的香味即在空氣中任性地“放肆”著,讓人涎水漾漾地就上來了。入口品嘗,能讓味菌激靈靈地一陣酢麻,著實讓人欲罷不能。所以,只要有朋自遠方來,南雄人就一定會帶朋友去梅嶺大快朵頤,吃得大汗淋漓方才過癮。更有意思的是,在其它地方,盡管材料和做法一樣也很難做出梅嶺鵝王的味道。

餃仂糍:是南雄老牌小吃。不僅經典,而且非常樸實,大街小巷都有賣,5元一盒,已讓人大飽口福了。上班一族、學生、老人、幼兒皆宜,是老少喜愛的美食,香糯韌口,鹹酸適中,辣與不辣隨個人喜歡,非常開胃。這種小吃用米粉做成糍的方法做面皮,再用茄子或者酸菜做簡單的餡料,蒸熟即成。小小的一片,看似簡單,但做面皮的手勢和配餡料的經驗很考究,方法老道,才是最正宗的味道。

芋漿:小芋搗成漿,拌與芥菜或白菜碎滾煮,匯成一窩濃郁香甜的湯菜,伴飯吃,滑溜滑溜的,鮮甜稠滑,口感甚好,回味綿長。天冷的季節,舀一勺冒著菜香氣、熱騰騰的芋漿拌撈著飯,滋溜滋溜地慢慢吮嘬著,暖心暖胃,莫不過是最愜意的事了。

文:蔔瑜、梁傑靈、沈明禮

圖:韶關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韶關旅遊公眾號(署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