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自己手拿桿秤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文|王勝波

在生產力不發達、經濟困難的歲月裏,由於物資匱乏,群眾手頭拮據,過春節少有大操大辦的現象,人們添置件廉價新衣,割幾斤肉,買點魚,殺兩只雞,年貨就算置辦齊了。

大多數必備年貨,人們是由商店和趕大集購買,有些零星物品則有商販到村中來賣,這類物品大都是平時不常見,臨近年關才有買和賣的。

一過臘八節,就有商販騎單車、挑擔、背包,攜帶貨物來到村中。他們頂著凜冽的寒風,或冒著飄飄飛雪,行進在大街小巷,用各種腔調吆喝著招攬生意。這類串村買賣,都是小本經營,小販以春節為商機,掙點蠅頭微利辛苦錢。小販在寬敞處支好攤擺上貨,企盼、等候人們光顧生意。呆得久了,小販不斷搓手跺腳,向手心手背哈著熱氣,緩解被凍手腳的麻疼。

為營造節日喜慶氣氛,家家按照習俗,要置辦、張貼春貼,春貼包括春聯、橫批、福貼、年畫、窗花、掛門錢。春聯、福貼一般是人們買來紅紙找人書寫,年畫在書店或商店購得,其他小型春貼多為小販到村中出售。

賣春貼的小販,在村裏背風向陽處,鋪下塑料紙,擺放上窗花、掛門錢、竈神像,便高聲吆喝招徠顧客。

窗花是貼在窗紙上或窗戶玻璃上的剪紙,其題材廣泛,內容主要表現鄉村生活,用大紅紙鏤空剪出多種圖案,有“雙魚”圖,寓意年年有余;有“喜鵲登梅”,寓意喜上眉梢;有小麥、稻谷等農作物圖案,寓意五谷豐登……

貼掛門錢的時間是和貼春聯同時,張掛在門楣(門框上檔)上,貼在春聯的橫批之下。掛門錢是在長方形彩紙上雕鏤錢形花紋和吉祥文字的剪紙,有紅、黃、藍、綠、粉紅色。圖案有上下排列的古錢幣狀,意為招財招寶,有的鏤刻“三陽開泰”、“五福臨門”、“平安吉祥”、“欣欣向榮”等吉祥文字。門楣上五顏六色的掛門錢迎風招展,與火紅的門聯相映交輝,烘托出紅火喜慶氣氛。

春貼攤上,還有竈神像,家鄉俗稱其為“竈門兒”,竈神又稱竈王爺。民間傳說竈王爺是玉皇大帝派往人間監視每家行善或作惡的神祇,他每年於臘月二十三回天庭,向玉帝稟報各家一年中的好壞之事,因此各家各戶對竈王爺敬畏有加,頂禮膜拜,把臘月二十三定為辭竈日,每戶於這天在鍋竈上方墻上貼上竈神像,以供品供奉竈王爺,求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我看到有兩種竈神像,一種是畫像中有一男一女,另一種是有一男二女,二者都是男者穿戴官服官冕,女者身著貴婦人服飾。畫像線條粗獷,人物繪畫粗糙,甚不美觀。

民間流傳有“竈王爺本姓張”的說法,典故出自於《張郎休妻》這出戲,戲的內容是張郎移情別戀,迷戀上煙花女子李海棠,休了結發妻丁香,實為一出反映倫理道德、家庭親情悲劇。據說上天封的竈神就是劇中的張郎,竈神像中的男者應該是張郎,女者是丁香,而三人像中的另一女者當為李海棠。不過,至今我不明白,為什麼封張郎為竈神,並身負巡察民間的要職?

小販賣窗花、掛門錢能賣到臘月二十七、八,賣不完的可放到來年再賣,可是竈神像則不同,只能賣到臘月二十二日,過了辭竈日就無人要了,竈神像上印有天幹地支年份的字樣,過了當年就成了“過期黃歷”,不能再賣,因而小販急於把竈神像在辭竈日前出手。有一年,我看到一個賣春貼的中年婦女,抱著一摞竈神像,出東家進西家,可憐巴巴地向人訴說,她家有病人,急等錢買藥醫治,哀求人們買她的竈神像。

過年有做豆腐的習俗,豆腐諧音“都福”,過年做豆腐為了圖吉利,寓意新的一年都富;還為了用豆腐做過年菜,自家食用和招待客人。豆腐的做法是把水泡過的黃豆用磨磨碎,再將濾出豆渣後的豆漿點上鹵水,經短暫時間凝聚成豆腐。過年大多數人家要做豆腐,便有小販在臘月到村中賣鹵水。

小販賣的鹵水並非液體,而是形似冰塊的結晶體,俗稱為“鹵杠”(音),它產於沿海地區的鹽田中,是海水制鹽時所殘留沈澱的母液,“鹵杠”溶解後成為鹵水。俗語道“鹵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缺了鹵水做不成豆腐。鹵水有劇毒,因之家鄉人又叫它“斬子”,說人喝了“斬子”,全身血液會如豆腐腦般凝結,十分痛苦,《白毛女》劇中賣豆腐的楊白勞不堪地主黃世仁的壓榨,就是喝了“斬子”(鹵水)而身亡。

連著幾年的臘月到我村賣鹵杠的,是五十多歲的李老漢,他身材高瘦,面色黧黑,滿臉皺紋。他時常到我村偷偷私賣大粗茬子鹹鹽,據說他家就住在縣最南部海邊的鹽田旁。

李老漢在村中找個地方鋪下麻袋,上面放上幾塊鹵杠,他吆喝幾聲,陸續有人來買。他用一柄小錘敲下幾小塊鹵杠,用小提桿秤稱後,一邊遞給買者,一邊很嚴肅地叮囑:“這玩意兒有大毒,一定要找個小孩看不見,夠不著的地方收拾著,大過年的,一定別大意。”對每一買者他都要絮叨這一套。

過年了,家家要做餑餑,除食用還帶上走親戚,所以要講究美觀好看,在餑餑表面塗上增白劑,有的餑餑噴上淡淡的桃紅色。餑餑增白劑人們稱之為“餑餑粉”,桃紅顏色叫“色子”。

家家除了做棗鼻子餑餑、大壽桃形餑餑外,還用木榼子制作面食。專制面食的木榼子,盛行於膠東半島,人們俗稱它榼子或餑餑榼子,有專制榼子的手藝人。制作榼子最好是用有年頭的老梨木,制的榼子不易變形和幹裂,且可久遠保存。榼子圖案豐富多彩,有魚龍、老虎、麒麟、燕子、荷花、石榴、葫蘆、元寶等,有的刻有福、壽、禧等喜慶字樣。每種圖案有特定的美好寓意,有不同的使用場合:如魚和蓮子圖案榼子在過年和婚慶使用,表示年年有余和連生貴子;用老虎榼子做的饅頭,只在剛生男孩的人家使用,寓意虎頭虎腦,健康成長;小燕榼子在女孩出生時使用,寓意聰明靈巧展翅高飛;壽字榼子寓意長壽,為老人祝壽時使用。七月初七“乞巧節”,戶戶做巧果。巧果木榼是在一塊長約一尺的木料上,刻一串七個小模子,其圖案不同,小巧玲瓏,磕出巧果,在鍋裏烙熟,串成串項鏈般掛在孩子脖子上,好看好吃,傳說吃巧果,使人心靈手巧。

不論排哪種用場的榼子,平日市面不多見,在臘月時的年貨中,在集市和村裏買賣能看到買到。每到臘月,就有小販到村中賣榼子,還有餑餑粉和色子,賣者與買者多為中年婦女,家庭主婦們是懷著種種美好願望購買面食榼子。

臘月有小販到村裏叫賣小玩具,他們想的是人們能在春節間,為孩子買點玩具,自己借機掙點錢。這類買賣一般不設攤,小販肩上前後各搭一個包,內盛玩具,手拿樣品,邊緩行邊高聲叫賣,引得孩子們嘰嘰喳喳跟在後面。

小販賣一種稱“竹叫兒”的玩具,是用細竹管做成:兩根無名指般粗的竹管並排粘合,各鑿有三孔,兩截小拇指尖粗的極短竹管(可能是哨子),分插兩根有孔的竹管頂部,人口含細管吹氣,便發出柳笛般“嗚嗚”聲音,如果按住竹管上的孔,如吹簫那樣指尖上下起落,“竹叫兒”會發出婉轉音響。

小販還賣叫做“皮老虎”的玩具,它不是什麼皮做的,而是泥胎,體積不大,約有七、八公分長,雞蛋般粗,它是用很堅實、極富粘合力的黃泥(這種泥可做成小泥缸盛東西),做成老虎形狀,飾以彩繪,五官俱全,須眉儼然;分成首尾兩截,前半截肚子上安有小鐵哨子,兩截中間用一段很結實有韌力彈性的皮紙相連,前後拉合“皮老虎”,其體腔中的氣體吹動鐵哨,發出“咕嘎、咕嘎”叫聲。

小販通常是“嗚嗚哇哇”地吹著“竹叫兒”,或者拉動皮老虎發出“咕、咕”叫聲,口裏念叨著“皮老虎,真威武,咕嘎咕嘎兩毛五,快來買了”,對緊跟的孩子們產生很大誘惑,有人經不起孩子的哭鬧,只好買上件;但多數勤儉持家慣了的家長,不願意把有限的錢,用在這些無關緊要的物件上,賣小玩具的生意並不好做。

臘月村街買賣,最紅火熱鬧、吸人眼球的是鞭炮生意。家家過年中少不得三次放鞭炮:年三十除夕夜飯前要放,謂之迎神來家;年初一早上要放,迎接新春;年初二傍晚要放,送神歸位。算起來一家至少放三掛鞭,條件好的戶能多放一些,有的還為孩子買上一掛,拆開零放。

那時準許私人制售鞭炮,市面的鞭炮大多來自私人作坊,為擴大銷路,做鞭炮的往往多加藥料,使鞭炮有威力響聲大。

小販在鞭炮作坊批發到鞭炮帶到村中賣,鞭炮不像現在國營廠家生產用大紅紙包裝,多是用厚厚的白色皮紙包裝,一掛鞭有一百頭的(家鄉稱一個鞭為一頭),有四十頭的,有少量是二百頭的,數量不等是為了迎合不同條件人的購買需要。鞭的大小和名稱又不同,那長有六、七公分、有圓珠筆桿般粗、能發出“通、通”沈悶巨響的鞭,稱“大武鞭”;長約三公分、有筷子頭般粗、能發出“叭、叭”脆響的鞭,稱為“幹草骨節兒”;還有一種只有一兩公分長、麥稈般粗、不用點燃只需向地上一摔便發出響聲的鞭,叫做“摔鞭”,其威力小較安全,適用於幼兒;有的鞭制作中加了磷粉,燃放會應聲閃現銀色光芒,被稱為“閃光鞭”。除了鞭,小販還帶來一盤盤的爆竹,俗稱炮仗,有的大爆竹粗如鐮柄,點燃後聲響如雷;有種爆竹點燃後,先是平地一聲響,繼而有一小火球射向高空,稍頃半空傳來一聲脆響,這種爆竹稱“二踢腳”。

小販通常是騎自行車,在後座綁一長筐,將鞭炮、爆竹盛於筐內,到了村,卸下筐放於地上,賣攤就成了,待圍看的人多了,小販便點燃一掛鞭,顯示自己的鞭響質量好,鞭聲也招來了更多的人,人們即使不買鞭,也愛來看熱鬧,特別是歡了孩子們,鞭聲剛停,他們冒著繚繞的煙霧蜂擁而上,搶地上那些折了引信未響的鞭。

人們團團圍著長筐,和小販商談價格,其間不斷有人慫恿小販試放鞭炮,小販哪裏舍得?苦著臉解釋:“哥們,我這本來就是小本生意,賺不上三大倆小,再放我就虧本白忙活了。剛才放的鞭大家都看到了,我敢保證每一掛都很響,折信兒的少,盡管放心買吧。”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會有一些人買走鞭炮和爆竹。

在筐邊圍觀的人中,有人嘴上銜著自卷的喇叭筒旱煙,在寒風吹拂下,煙卷頭時明時暗地閃動紅光。小販見狀,忙用雙臂護筐,嚇得臉變色聲變調,哀求道:“大哥,求求您掐滅煙吧,這要是風把火星刮到筐裏,“升”鞭了,可毀我了。”抽煙的人立馬到旁邊掐滅煙。家鄉人把不小心點著了鞭的事故,稱為“升”鞭(音)。

小販的話並非危言聳聽,有一年我真在鄰村看到過“升”鞭事故。一個小販把盛滿鞭炮的紙箱打開不久,圍觀人中有抽煙的,煙卷的火星被風刮到紙箱裏,隨即鞭炮聲響成一片,人們四散而逃,初時小販試圖撲救,被打傷雙手;眨眼間又一聲巨雷般的爆響,騰起一團熊熊火焰,連小販自行車的車胎都點著了。火熄煙盡後,小販蹲在被燒得變了形的自行車旁,紮撒著紫青烏黑的雙手,“嗚嗚”地哭了。

往年春節人們的消費水平與現在相比,真不能同日而語。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習俗的變遷,那些傍年的小本經營買賣,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因而日漸式微,多數業已絕跡,但卻令我牢記難忘。

靠年根的小買賣,是以往新春佳節有聲有色的前奏,是昔日鄉村的一道優美風景,是印刻在我心中的一抹鄉愁。

壹點號海島尋夢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