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女人夢到氣球著火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本來開開心心的實驗,結果卻以燙傷收場。萬幸只是我的虎口被燙,如果受傷的是孩子,後果不堪設想!”提起近日在家嘗試的“水晶生長”實驗,鞠女士仍憤憤不平。“實驗其中一步是需要把100℃的開水倒入容器裏,誰知道送來的實驗器材竟然是漏水的,一下子就被燙起了3個水泡。”

近年來,為了培養孩子掌握一定的科學常識,不少家長會帶著孩子參加各類與科普相關的校外培訓班,或是按照網紅視頻教程來做一些科學小實驗。但殊不知,很多效果震撼、吸引眼球的“網紅科學小實驗”,其實卻是風險隱患重重。

記者親測 1 “法老之蛇”

危險:火星四濺 隔熱手套被點著

“這些科學小實驗在家就能做,快點兒帶孩子親手操作一下吧。”記者註意到,很多網紅科學小實驗中都會提到一個名字——“法老之蛇”。“法老之蛇”其實是一種化學反應,原版實驗需要用到一種叫作“硫氰化汞”的劇毒物質。硫氰化汞被點燃後,會受熱分解,釋放出煙霧和一條長長的灰燼,宛如一條憑空生成的巨蛇扭動著身體從地底下鉆出。一些網友會將實驗過程自行拍下並上傳到網絡,引得不少家長和孩子競相模仿。而很多商家也制作了“法老之蛇”的實驗材料包,在網上售賣。

包裝簡陋的“法老之蛇”套裝,裏面的化學藥丸和固體燃料直接用透明袋裝包裝。

記者發現,網上流傳的“法老之蛇”實驗屬於改良版本,將劇毒物質“硫氰化汞”改為了白糖、小蘇打和酒精等更加簡單易得而又看似無害的物品。教學視頻大部分只有短短十幾秒或幾十秒時間,並未說明各種實驗材料的詳細配比。在實驗過程中,實驗人員也並未戴上手套進行點火等操作,期間為了拍攝和視覺效果,還不停用手轉動調整點火後正在燃燒的實驗皿。如果只是看看網上視頻,似乎覺得這個實驗並沒有任何風險。

但真的沒風險嗎?記者從網上購買了兩款不同的“法老之蛇”實驗材料包,在通風良好的室外環境下親自嘗試。將白糖、小蘇打混合堆放在固體酒精上後,記者用打火機點燃了酒精。隨著火焰燃燒,蛇狀的灰燼果真生成,並扭動著緩緩增長。但即使在只有微風的情況下,隨著火焰燃燒,仍然不停有火星和灰燼迸射出來。記者站在距離實驗器皿約半米遠外,還是險些被迸射出的火星和灰燼“擊中”身上的羽絨服。

市面上許多科學實驗小套裝粗制濫造,材質低廉,不少家長收到的實驗用品有明顯破損。

而在用另一款材料包做“法老之蛇”實驗時,記者佩戴著廚房用隔熱手套,模仿視頻中的樣子,用手轉動實驗器皿調整角度。但實驗器皿中竄出的火苗,竟將手套上的棉線點著,手套著火了。

簡陋透明塑料袋裝導致裏面的化學內容物狀態十分不穩定,甚至實驗前就已經變性。

風險提示:

“法老之蛇”實驗過程中需點燃酒精為白砂糖和小蘇加熱,會形成二氧化碳氣體,一旦操作不當,酒精極易著火甚至燒傷實驗者。

記者親測 2 “大象牙膏”“火山爆發”

危險:藥水泄漏 噴濺皮膚直接被腐蝕

隨後,記者又網購了材料包,嘗試操作“大象牙膏”這一網紅科學小實驗。

打開實驗材料包,記者發現,兩個裝有液體的小瓶被放置在一個寫有“大象藥水”字樣的密封袋內,但所謂的“大象藥水”到底是什麼材料,卻並未標明。和說明書上標出的實驗橡膠手套不同,記者從實驗套裝中掏出的卻是一副薄薄的一次性塑料手套。

由於藥瓶密封不嚴,“大象藥水”已經漏得到處都是,連用於防護的一次性手套上都沾滿了藥水。實驗還沒開始,記者的手臂上就已經噴濺上了泄漏的藥水,伴隨著陣陣刺痛,手臂被噴濺上藥水的部位漸漸被腐蝕,變成了白色。在用大量清水衝洗後,大約十幾分鐘後,手臂上的“白點”轉成紅色並凸出腫起,直至數小時後才慢慢恢復正常。

“大象藥水”已灑出

而在用小蘇打和白醋等常見材料嘗試進行“火山爆發”實驗時,記者並未佩戴手套的手指無意間碰觸到小蘇打和白醋混合溶液,手指又在未衝洗幹凈的情況下接觸到面部,眼周皮膚立刻泛紅刺痛。經大量清水衝洗、塗抹修復面霜約20分鐘後,皮膚才最終恢復正常。

風險提示:

“大象牙膏”實驗中所使用的“大象藥水”實為雙氧水,高濃度的雙氧水會對皮膚產生刺激性灼傷,引起疼痛,並在皮膚上形成白痂,甚至留下紅腫或水皰,需立即用清水衝洗。

被“大象藥水”噴濺後腐蝕的皮膚

“火山爆發”實驗雖然反應本身和產物均無毒,但在操作過程中,一旦泡沫接觸到眼鼻口等部位,容易引起刺激不適。

記者親測 3 “隔空捏爆氣球”

危險:氣球爆炸 碎片崩出2米遠

在用柑橘類水果嘗試隔空“捏爆”氣球實驗時,記者在距離氣球約10厘米處劃破橙子表皮,剛劃了兩下,噴出的橙皮汁液濺到氣球上,氣球立刻發生爆炸。

伴隨著巨大的炸裂聲,氣球爆炸後產生的橡膠碎片最遠竟崩出了近2米遠的距離。碎裂的氣球皮在空中高速飛出,崩到記者腰部至胸部的高度。試想,如果是身高僅及成人一半的孩子正手持氣球模仿實驗,一旦氣球發生爆炸,碎片很容易崩進眼睛。

風險提示:

所有柑橘類水果,表面都凹凸不平,細看還有毛孔,這種“毛孔”會產生芳香油類物質,這種物質遇到橡膠或乳膠做的氣球時,會和橡膠的主要成分聚異戊二烯發生相似相溶現象,因而把這部分氣球溶解掉,然後就會產生爆炸。破碎的橡膠容易迸射到眼睛或臉部,若不慎飛入喉嚨,甚至可能導致窒息。

市場摸底

實驗套裝標識無警示語 存嚴重隱患

提起科學實驗小套裝,孟女士至今心有余悸。“最近好像很流行這種小套裝,動輒能做兩三百種實驗,就給孩子入手了一個。誰知道裏面包裝特別簡陋,孩子不知道怎麼就把其中一袋弄破了,用水衝完後皮膚又紅又痛。我至今不知道袋子裏是什麼成分,能不能接觸皮膚,萬一沾到該如何科學處理,實驗套裝內外包裝也沒有任何風險警示或者說明。”

在家做兒童“網紅”科學實驗,不少試劑粉末和溶液氣味刺鼻也讓家長擔心孩子可能吸入或誤吞造成危險。

“賣家稱材料是無毒無害的環保材料,小朋友也可以玩,但我發現這些‘雪’加入水後不僅會發熱,有明顯刺鼻的異味,黏在木地板上根本擦不幹凈。”在小紅書上,一位家長質疑起當下火爆短視頻平臺的兒童“人造雪”實驗:“孩子就這麼用手去抓,好幾次忍不住想舔,被家長制止了。”

“人造雪粉所使用的聚丙烯酸鈉,一般是普通工業級,會殘留部分酸性或堿性物質,具有一定的腐蝕性。”北京化工大學材料科學學院副教授陳東表示,聚丙烯酸鈉具有水溶脹性,一旦兒童誤食,進入人體內後,會以固體的狀態存在,排出體內可能有一定困難。

在家做科學實驗頻頻“翻車”的背後,是市面上許多科學實驗小套裝的粗制濫造,不但材質低廉,所含內容物成分也標註得十分模糊,缺乏必要的安全風險警示。

“看商家的宣傳廣告以為這些小套裝配送的試管、量杯和燒杯都是玻璃的,誰知到手的是廉價的塑料材質不說,還不是癟的就是破的,質量實在是太糟糕了。”以天貓旗艦店一套月銷6000多件的實驗小套裝為例,不少家長在反饋中曬出了破損的量杯、斷柄的刷子以及變形的試劑瓶。

記者調查發現,許多科學試驗套裝包裝簡陋,化學品僅用透明塑料袋裝,裏面的內容物也十分模糊,不但沒有任何劑量標識,也沒有具體成分說明。比如著名的“大象的牙膏”實驗,有商家將所用到的實驗用品標註為“大象牙膏A”、“大象牙膏B”、“大象牙膏C”,說明書上也是讓其混合即可。此外,許多“點水成冰”、“碘鐘化學燈塔”等經典實驗,試劑瓶身竟然只標有“A液”、“B液”、“C液”。

為“方便”兒童操作,有商家將內容物簡單標註為“A液”、“B液”、“C液”,沒有其他說明。

這種簡陋透明塑料袋裝,也導致裏面的化學內容物狀態十分不穩定。有家長表示,小朋友購買的“點水成冰”套裝,裏面的溶液剛撕開一接觸到空氣就凝結成“冰”,根本來不及做實驗。

科學實驗玩具年齡虛標問題也十分嚴重。記者發現,不少科學試驗套裝都含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化學品玩具,但年齡要求卻赫然寫著“3歲以上”。以一套金屬提取科學小實驗套裝為例,該實驗材料包中含有鹽酸、氯化亞錫、鋅等物質。其中鹽酸具有強腐蝕性,氯化亞錫溶液與皮膚接觸能引起濕疹,受高熱分解後還能產生有毒煙氣。

一套金屬提取“錫 刺猬”的科學小實驗套裝含有鹽酸、氯化亞錫等物質,適用年齡卻寫為“3歲以上”。

此外,對實驗內容物無具體解釋,很容易讓實驗者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或產生誤解。以流行於中小學生的“水晶種植”的實驗套裝中,某月銷4000件以上的天貓旗艦店品牌將該實驗表述為:“天然水晶生長在地殼深處,需要歷時數千年才能形成。讓孩子了解生長水晶原理,體驗從無到有的制作過程。”同時,記者註意到,該實驗的說明書也只有讓實驗者將“晶粉”倒入量杯攪拌、溶解,將“晶種”浸泡等過程,沒有其他原理解釋。

專家提醒:

問清實驗步驟及急救措施 切忌盲目實驗

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的於老師提醒,家長在收到科學玩具套裝後一定要先核對明確成分,檢查配件是否安全,明確是否含有強酸強堿等危險化學品,操作過程是否會涉及到放熱等氧化反應。如果有,一定要嚴格控制氧化劑的投料量,加料速度也不宜過快。此外,用到的攪拌、冷卻裝置也要確保質量過硬,防止升溫過快、過高。

此外,家長在進行實驗前,需向商家問清楚套裝的適用年齡、完整的實驗步驟,以及出現意外的急救措施,一定不要盲目實驗,甚至“做一步、看一步、猜一步”。

記者註意到,許多科學玩具套裝在防護方面只配有一個護目鏡。對此,於老師表示這顯然不夠。“手套是必須的,除了PE手套外,遇到有腐蝕性的化學試劑還應該再戴一層乳膠手套保護皮膚。遇到有粉末狀的試劑,還應該佩戴能防護PM2.5的口罩以及白大褂,防止不慎吸入顆粒或者掉落在日常穿著的衣物上。實驗安全無小事,不要著急進入具體的實驗操作,兒童應從小樹立起做實驗要註意好個人防護的規範操作意識。”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張楠 袁璐 實習生 王鶴

編輯 王瓊

流程編輯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