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自己腳的血管斷了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薇婭這事你咋看?王力宏這事你咋看?”

“對不起,沒怎麼看,明星、網紅的私生活和性生活,沒有那麼重要。”

“什麼重要?”

“又一位院士去世了,這比較重要。”

是的,就在薇婭、王力宏新聞刷屏的這幾天,陳念念院士去世了,而她,是今年我國痛失的第28位院士。

他們的離去,才是這個世界巨大的損失;他們,才是這個時代當之無愧的巨星。

他們的星光,會千百年地閃耀。

在即將告別2021年的時候,小編選擇了2021年隕落巨星中的10位,寫下此文,願他們一路走好。

程镕時院士:心系家國,建功立業

(1927年10月18日-2021年2月7日)

程镕時是我國第一批高分子科學研究學者,他在國家最困難的時候,回到祖國,堅定前行,義無反顧。

建國初期,國家條件艱苦,程镕時和小組成員們為做研究不分晝夜地工作,他們為高分子溶液性質、高聚物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的測定等研究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其中特性粘數一點法的提出和應用、高聚物內聚能密度與沈澱點的分析等較重要的進展,為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礎。

程镕時說:“在艱苦的環境裏起步,我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在簡陋的設備上完成了國家交付的任務,值得我們為之自豪!”

2月7日,當我們還沈浸在戰勝新冠的喜悅中時,卻突然傳來程镕時院士因病逝世的消息,令人悲痛不已。

我們,也為國家有程镕時這樣的科學家感到自豪!

彭士祿院士:中國“拓荒牛”

(1925年11月18日-2021年3月22日)

1958年底,國家開啟了核動力潛艇項目。

那時候國家條件落後,得不到國外的幫助,所有人都不知道核潛艇長什麼樣,也沒有圖紙資料、更沒有權威專家。

經濟困難時期,項目沒有經費,進展不下去了,中央還打算暫時解散核潛艇研發小組。

但彭士祿和同事們不願放棄,他們從一開始就采取自學自救模式。在這期間,組員們沒飯吃,就啃饅頭,饅頭沒有了,就吃野菜、扒菜根.....

直至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後,國家才終於再次啟動核潛艇項目,任命彭士祿為核潛艇總設計師。

1970年8月30日,核潛艇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1970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艘攻擊型核潛艇下水成功。

3月22日中午,彭士祿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彭士祿先生是我國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他為核潛艇的制造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核潛艇之父”。

謝毓元院士:科技報國

(1924年4月19日-2021年3月27日)

1992年6月18日,河南一所專科學校突然出現了777人砒霜中毒的事件。

砒霜的毒性非常強,醫院面對這樣的情況,當即向政府求助,從上海醫院調來了一批最先進的藥,學生們服用藥物後,全都轉危為安。

而這批最先進的藥,出自謝毓元院士之手!

謝毓元在藥物研究方面有著非常大的成就,不僅研發出了重金屬解毒藥物,救了這777位學生;還研制出治療糖尿病、肝炎、心腦血管等疾病的合成藥物。

除此之外,謝毓元大力研發放射性核素促排藥物,更是為國家核工作者們解決了核輻射導致的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的大難題。

謝毓元院士熱愛科學,終其一生都沈浸在藥海中求索,為國家藥物科研做出了巨大貢獻。

3月27日,謝毓元院士與世長辭,但他的英雄故事將永遠存在我們心中。

吳孟超院士:肝膽外科之父

(1922年8月31日-2021年5月22日)

1958年,日本醫學代表團來中國訪問,有一位日本專家竟公然挑釁說:“中國至少需要三十年才能達到日本的肝臟外科水平!”一心愛國的吳孟超被這句話刺激到了,從那時起便致力於研究肝臟解剖。

經過兩年的潛心研究,他提出了“五葉四段”的肝臟解剖理論,讓世人為之震驚,也讓全世界再不敢瞧不起中國!

與此同時,吳孟超還運用這個解剖理論主刀了一個肝癌手術,成功切除了肝癌,成為中國第一例成功肝臟手術。

40年來,吳孟超院士實施了8000余例肝癌手術,為13600多名肝病患者解除了病痛。

90歲高齡的他,還仍與患者肝膽相照,堅持親自上手術臺,不放棄任何一個病人。

5月22日13時02分,吳孟超院士去世了,他的醫者仁心,將繼續照耀我們前行。

袁隆平院士:禾下乘涼夢

(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

1959年-1961年,那是人人都沒有飯吃的年代,當時的袁隆平只有一個念頭:讓人們吃上飯、吃飽飯。

於是他每天想的都是高產水稻,連晚上睡覺都能夢見長得像高粱那麼高的水稻,大家還能坐在稻穗下乘涼,這便是袁隆平的“禾下乘涼夢”。

這個美好的夢給了袁隆平很大的鼓勵,期間不知失敗了多少次,可袁隆平從不放棄,堅持每天查資料、在稻田裏做研究。

直到1970年10月,他成功找到一株天然雄性敗育株野生稻,經過三年的研究,雜交水稻終於成功了。

正是有了袁隆平先生,中國再也沒有因為糧食而發愁,他用一雙手撐起了中國的糧食安全。

5月22日中午,官方還在辟謠袁隆平院士去世的假消息,可才過一個小時,竟突聞噩耗:“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真的永遠離開我們了。

袁爺爺,您的禾下乘涼夢,我們繼續幫您實現,您一路走好。

陳清如院士:心懷藍天夢

(1926年12月3日-2021年5月26日)

1990年冬天,零下30多度,一位60多歲的老人,卻像小夥子一樣在工作車間裏爬上爬下,誰能想到他是個剛剛動過癌癥手術的病人呢?

這位60多歲的老人,就是我國著名的礦物加工專家——陳清如。

1990年12月18日,陳清如突然便血,醫生診斷為腎癌,需要立即手術。可他卻對醫生說:“要是癌細胞沒擴散,就盡快手術,要是已經擴散,讓我馬上出院,我還有很多工作沒完成。”

醫生考慮到他的身體狀況,勸他先養好身體,但陳清如教授堅決要出院工作,醫生拗不過,只能給他安排了左腎切除手術。

手術20天以後,陳清如的病情才剛剛穩定,就要求出院,堅持從徐州坐38個小時的火車到七臺河廠房,中途還要轉一次車。同事們勸他坐飛機,他卻嫌貴不坐,表示能為國家省一分是一分,不給國家添麻煩。

為減少空氣汙染,陳清如教授一心研究幹法選煤法,極力推行潔凈煤技術。5月26日,陳清如院士因病搶救無效逝世,享年95歲。

請記住他,那個生病了還堅持工作,心心念念著要為國家節省科研經費的陳清如院士。

您的藍天夢,我們來實現。

黃熙齡院士:腳踏地基 肩承廣廈

(1927年4月24日-2021年6月16日)

黃熙齡院士一生致力於建築地基基礎工程研究,碩果累累,為國家的建築領域發揮了引領行業技術發展的作用。

他長期工作在科研一線,哪裏需要他,哪裏就有他的身影。

2003年7月,上海地鐵4號線發生塌方事故,黃熙齡是當時對塌方周邊建築物進行安全評估的負責人。

他到達上海後第一時間就趕到現場調研,其中有一棟建築物被列為重點評估對象,它就是上海的社保局大樓,上海市民所有的社保資料都在這個大樓裏。

這座大樓離塌方點最近,也在塌方影響範圍內。既重要,又危險,怎麼辦?

為了查看整個樓周邊的情況,黃熙齡冒著酷暑,帶著組員們徒步登上社保局的21層頂樓,上海的高溫讓每個人的後背都濕透了。

然而,專家組們根本顧不得這些,馬上開始分析數據,最終經過縝密的數據分析,黃熙齡當場對建設部長說:“這個大樓可以放心使用,不會塌方,不用再處理。”

因為有了黃熙齡及時做出的有效判斷,解決了中央領導及上海市政府的後顧之憂,為搶險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幫助,更為穩定人心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6月16日,巖土領域巨人黃熙齡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他曾說,人要活到老研究到老。他做到了,直到他生命終止的那一刻!

鄭哲敏院士:他是“硬漢”

(1924年10月2日-2021年8月25日)

1952年,28歲的鄭哲敏成功獲得美國加州理工博士學位,希望回國參加祖國建設的他,卻遭到了美國政府的惡意阻撓。

美國以非法居留的“帽子”,把鄭哲敏扣在美國,還收走了他的護照,於是鄭哲敏在美國就成了沒有身份的人。

沒有身份也沒有辦法工作的鄭哲敏只能在學校待著當助教,偶爾得個臨時的研究工作,寫份研究報告賺幾百元當生活費。

直到1955年,鄭哲敏想方設法繞道歐洲,才順利回到祖國。那一年的他31歲,有人問他為什麼回國,他說:“中國人,就該為國家做一些事。”

回國後的鄭哲敏一心撲在爆炸力學的研究上,為中國導彈上天、核試驗成功以及常規武器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大家都稱他為“中國硬漢”。

鄭哲敏一生專註研究,無欲無求,只為實現富國強民的願望。8月25日,鄭哲敏先生因病逝世,結束了他的“爆炸”傳奇人生。

國士無雙,願硬漢院士一路走好。

陳文新院士:踏遍青山為中華

(1926年9月23日-2021年10月7日)

毛主席曾經對陳文新說過:希望你學有所成,繼承你父親的遺誌,將來為人民和國家的建設服務。

她一直記著毛主席的話,1959年,陳文新學成歸國,到了北京農業大學工作。

為了研究根瘤菌,陳文新走遍了全國32個省,600多個縣,踏遍無數座青山。

她運用根瘤菌提升了我國的農業種植系統,改良了土壤,也減少了環境汙染,同時更保障了我國農牧業的可持續發展。

經過不懈的努力,陳文新不負毛主席所托,完成了全國根瘤菌的資源調查,讓中國成為國際上最大的根瘤菌資源庫,更讓我國的細菌分子分類實驗室一直保持著國際先進水平。

10月7日,正是中國成立72周年的國慶假期日,普天同慶之時,陳文新院士卻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80年來,陳文新始終不忘初心,一生致力於研究根瘤菌,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也不曾停下自己前進的腳步。

這是真正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陳菊梅院士:人如菊淡,品勝梅香

(1925年11月10日-2021年11月5日)

1958年,32歲的陳菊梅完成了傳染病專業的博士學位,從蘇聯回國。

當時,中國被全世界嘲笑,說我們是“肝炎大國”。

為了摘掉“肝炎大國”這頂帽子,陳菊梅每天把自己關在中藥房裏,日日研究如何降低轉氨酶。

由於長期廢寢忘食地工作,以至於她患上了嚴重的腎炎,甚至尿血。可為了不耽誤研究,她竟狠心摘掉了自己的扁桃體、割掉了闌尾、拔光了牙齒。

而她卻笑著說:“只要能摘掉肝炎大國的帽子,付出什麼都值得!”皇天不負有心人,經過無數個日夜的努力,她終於成功研制出了護肝新藥,創造了醫學奇跡,那一年的她48歲。

2008年汶川大地震,已83歲高齡的陳菊梅還堅持到災區一線參與救治,大家都擔心她的身體,可她自己卻淡定地說:“83歲算什麼,只要還有一口氣,我都要到一線去!”

寧肯倒在一線,也不願倒在家裏的陳菊梅,於2021年11月5日永遠地倒下了。

尾聲

2021年就要結束了。

在人們還在為那些“優質偶像”們、“一哥一姐”們的瓜感到意猶未盡時,這28位院士卻已悄然無聲地離我們而去。

2021年已經結束了。

當微博熱搜上出現某位院士逝去的消息時,我們高喊“國士無雙”,可幾個月後、幾年後、幾十年後......

還有多少人記得他們的名字和他們的貢獻呢?

2022年就要到來了。

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我們經常吐槽現在的明星一代不如一代,恨不得培養更多優質的新鮮血液來補充。

可祖國的科學研究事業又何嘗不是呢?

那些曾經為祖國為人民奉獻了一生的院士們,他們老的老了、走的走了。

現在,是年輕一代的我們,用知識、用熱情去接起老院士們“重擔”的時候了。

願我們,各自努力,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

到那日,星河裏的微光,便成了大海。

-END-作者:蘇悅溪編輯:剩草

往期精彩文章推薦:“上海老人三百萬房產送水果攤主”後續曝光,人性比想象的更復雜從網癮少年到遊戲巨頭,創建hao123、4399,他是如何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