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已故親人穿白衣服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概  述

喪葬禮俗,在人民生活中占著極為重要的地位。自古至今,備受重視。各地葬禮,大同小異(指漢族)。漢中各地,亦有很大差異,平川與山區,貧民與富人的喪葬禮儀皆有天讓之別。 

舊時,富豪人家可請僧、道大做道場,以棺槨厚葬。貧者薄棺簡葬,甚至蘆席裹屍人土。

  建國後,改變了貧富懸殊的經濟生活,但對待老年父母生養死葬的傳統美德,仍是代代相傳。人們的傳統觀念是,兒女要為老父母送終,事先為老人準備後事,老人亡故後要以禮安葬,方算盡了人子之孝道。過去,講究葬禮儀式要隆重莊嚴,其程序細致繁多,因有些儀式屬唯心和迷信觀念,恕不詳記。

一般葬禮儀式

  這些葬禮儀式,是群眾較普遍熟悉的葬禮儀式,有些現已淡漠、消失,有些仍很流行。主要有:

  一、凈身:老人咽氣後,要以新瓦盆盛溫水,用新布帕為死者擦抹身體。男性,要請理發師為其剃頭(或理發)。是女性,女兒或媳婦為其梳頭。給死者穿好壽衣,顯得整潔,雖死如眠。然後,才將屍體移向堂屋鋪好的木板上,並用黃表紙遮面。此俗至今沿用。

  二、倒頭紙:就是在死者一咽氣時,燒些紙錢(在紙上打上錢樣的紙)。迷信說法:“以備死者初人陰曹地府花消”。

  三、點腳燈:在死者腳下點一菜油燈,名日“路燈”。是為亡魂在黑暗的陰間照亮路道的。這盞燈,一直點到出殯為止(有的還在墳坑的頭處挖一長方形小洞,將燈放人洞內後,再慢慢下棺)。

  四、含殮:俗稱騰棺。一般是在埋葬的當天或先一天含殮。將棺木在堂屋裏安放好,先在棺內墊一層用麻紙包的草木灰小包(一歲一包),再鋪上新做的大紅褥子。富豪之家,棺內還用紅綢滿糊,外用黑色油漆,雕龍鏤鳳。棺內放些銀子、珠寶,人口裏還噙上金(說噙金不化屍),然後才將屍體人棺。死者親屬目睹此事,謂親視含殮,表示子孫們對死者已做到了養老送終。建國後,棺內放銀錢、珠寶的習俗已消失了。

  五、開路:開路就是引路。傳說,是為了使死者不迷超生的方向。其儀式:陰陽(即民間精通陰陽八卦,會看風水的人,稱為陰陽先生或地理先生)手執引路幡(紙制,如條旗),口中念念有詞:說亡故者姓名、生辰、卒年,“伏以大限無情,魂歸極樂……。今求得引路一張,可在陰曹地府任意遨遊”等。說念著燒掉備好的路引,並推算出殃狀,上寫閉棺時的克忌和回熬、百期、燒七等時間。

  六、閉棺:就是蓋上棺材蓋,並用釘子釘牢,不再啟動。此儀式,都在出殯前舉行。這時,揭開死者面部的蓋紙,親人們望屍悲痛,向死者告別。因為這是最後一面,親屬們悲哭聲到高潮。

  七、設靈堂:死者棺前擺一張祭桌,陳放祭品、香爐等。富豪之家,用白緞或白布紮一孝幛,把死者畫像或照片鑲在玻璃框內,懸掛在正中,兩邊張貼挽聯:如“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等。橫額:“德高望重”。一般平民和窮苦之家,只用黃紅紙折疊一張紙牌位,寫“新故顯考(妣)公諱×××老大人之靈位”,豎置祭桌上。靈堂兩邊,放置孝男孝女和親友送的紙紮。富家更講排場,如童男童女、寶盆錢樹、金山銀山、車馬宮室、床帳用具、花圈挽聯等。

  八、成服:就是孝子守服開始。喪家穿白戴孝,腰捆麻絲或草繩。兒、媳、長孫所戴孝布較長,要除包頭外直吊至腳根。其他親屬孝布較短,有5尺、2.5尺等。祭奠時,孝子手拄喪棍(約2尺長的竹棍上纏滿白紙絮),俗稱哭喪棒。建國後,城市多改為戴黑紗以示成服。但農村仍以戴孝布為主。

  九、發訃告:即報喪事。一般人家,只是孝子登門把不幸事報給親友(孝子見認識的人就叩頭報喪)。大戶人家,還要印發訃告,其形式都有一定規格。內容是報告死者姓名、時間、於某日諷經超度、開奠,邀請親友參加。一些士紳宦門,還要發訃聞,敘述死者生前德行,贊譽其功績。建國後,人們多改為開追悼會,致悼詞代替了訃聞和祭文。

  十、念經:迷信說法是: “通過誦經,可替死者解脫罪孽,超度亡魂到極樂世界去”。舊時,此俗很流行。一般家庭遇喪事都要請三至五個僧人誦經一、兩天。有錢之家,還有同時請僧、道、尼各二、三十人做法事。搭三座經棚,張掛各教祖師、天神、地藏菩薩幡像和長幡、帳,幔(均為刺繡品)。高築法臺,念經、作法三至五天。其規模宏大、耗資驚人。建國後,此風已基本消失。

  十一、行禮:舉行此儀式,喪家必須是書香門第。死者或子孫是生員、貢生、舉人、進士等有學位者方可行禮。否則,是沒有資格舉行此儀式的。

  行禮與念經同時進行。禮賓先生亦稱為叫禮先生,都是文人擔任。叫禮者身穿藍衫(藍緞黑邊的大袖長衫),頭戴禮帽,足登薄底黑絨靴子。祭奠時,禮賓先生(一組八人)高聲唱叫,指引孝子。如喊“上香!叩頭!哀……等”,孝子們穿孝衫,戴孝帕,手拄哭喪棍,隨著禮賓先生的喊聲燒香、奠酒、叩頭、跪、哭、遊香等。一日三祭,均在喪棚靈前進行。其程序繁多,儀式隆重莊嚴。建國後,這儀式完全消失。

  十二、點註:大戶人家,要為死者設置牌位,木制長約一尺許,寬約二寸余,夾層裏書寫死者生平,面上正楷寫“故顯考×公諱××老大人之神位”;神字右邊一豎不寫,主字上面一點不寫。然後,喪家用紅帖跪請顯宦要官或社會賢達名流,或地方上德高望重的老人做點主官。喪葬前夕,喪家鼓樂、轎子相迎。燃香化紙後,點主官用新毛筆蘸朱紅,添“主”、“神”字的一豎和一點,並在“×子×××供奉”上贈賜一紅孝字,即為點主。此儀式,在過去的喪葬禮儀中被視為最重要、最嚴肅、最隆重的事。建國後,已不再沿用了。

  十三、家祭和三獻禮:此儀式是在點主之後進行的,也是行禮中的一個程序。開始,祭堂裏點燭燃香,孝子按長幼依次齊跪靈前。禮賓先生宣讀祭文(如悼詞)後,全堂舉哀,叩首,孝子們嚎啕慟哭。三獻禮,分初獻禮:進善、進菜、奠酒、進祝文(即祭文)。二獻禮:舉哀、奏哀樂。三獻禮:叩頭、化紙等。此儀式,建國後從無人家舉行過。

  十四、明穴:過去,人死後首件大事,就是請風水(陰陽)先生明穴。即找一個有龍脈的地方,定墓基、墓向、墓深度和安葬時間等。一些大戶,人未死之前就定了風水寶地。迷信說法:墓地風水好,能使後輩興旺發達。此俗現已不太講究了。

  十五、出殯:就是安葬。過去,富豪之家,不但講究棺材的木質、形狀、油漆、雕圖等,而且還要有槨(即棺材外面的套棺)和棺材外面的棺罩;棺罩上繪制著二十四孝圖,紮滿松柏枝葉和紙花,前後紮龍頭龍尾(一般人家,只租一龍頭龍尾加在棺材上,或在棺材上縛一只公雞就行了)o安葬時,孝子們在禮賓的指引下,行起柩禮,跪拜、燒紙後才擡棺槨前往墳地。靈柩前,是舉孝幛、挽聯、紙紮(大型的車、馬、“獻道神”、夫役、床鋪、箱櫃、金山、銀山等)的。靈柩後是孝子、禮賓先生、僧、道、尼及其儀仗隊伍,最後是送葬的的親友。一路上管樂齊奏,鑼鼓喧天,哭聲不斷,鞭炮轟鳴。在棺槨上系一條長白綢(或白布),孝男孝女牽著,稱為扯牽。

  主要的孝男(如長子),頭頂紙灰盆走在靈柩前。棺槨人墓穴時,孝男孝女齊跑穴前慟哭。同時,禮賓先生引孝子們行安葬禮,眾人給墓穴裏填土掩棺,隨之將紙紮燒在墓前,安葬方算結束。

  十六、回煞:又叫回殃。迷信說法:人死後靈魂仍留在家裏,閻君在七七四十九天內的某時,要差鬼卒來勾魂進地府,這個時間就叫回煞時(陰陽先生推算的時間)。據說,回煞時亡魂非常兇惡,凡生物觸之必死。因之,在回煞時,全家人和所養牲畜都要避開,等規定時間過後,再放鞭炮回屋。此俗建國後已基本消失,但個別地方依然存在。

  十七、燒七:即從死者咽氣之日起,每七天為一祭日。第一個七天叫頭七,最後第七個祭日叫盡七;逢七都要在墳上燒一次紙,頭七和盡七較隆重;有的還要誦經禮懺,上供燒紙,親友都要參加祭奠。

十八、百日與周年:自亡故這日算起,時至百日做百日祭,叫燒百天,每逢周年做周年祭,祭過三周年,守孝算結束,孝子方能脫孝服;剃頭方可剃光頭,俗稱除服,古稱釋麻、服闋。 

十九、守服:即守孝。守服期為三年,在此期內,孝男孝女要布衣粗食,不舉歡宴,不聽喜樂,衣帽掛白,春節門上貼白對聯。有的人剃頭時,腦後留一小撮孝發,以示不忘父母養育之恩。古代,為官者要停職三年,稱守服為丁憂。

  古時,規定為“五服”:分“斬衰” “齊衰”、 “大功”、“小功”、“緦麻”。其中“斬衰”為重孝,是兒子和未嫁女兒對父母、承重孫對祖父、妻為夫的喪服。“齊衰”次之,是已嫁女對父母、孫對祖父母的喪服。“大功”、“小功”、“緦麻”,是堂兄弟姊妹及侄孫、媳對本宗叔伯、祖父母、外祖母等的喪服。守服的期限長短,孝服布的粗細都有講究。

  二十、其他:漢中人有這樣的習俗;在老人年歲高邁之時,兒女們會在老人健在時,為其準備後事——做壽木(棺材)、壽衣(死後穿的)。當著老人面做壽木,被認為是喜事。壽木和壽衣的質量高下,皆視其家庭經濟狀況而論。但壽衣的套數只能是單數,如五、七、九套。衣料用綢、布、麻織品,忌用皮毛料。迷信說法:皮毛料皆是野獸或家畜皮毛,死者穿了,會轉世為獸、畜,故不宜用。

  建國前,以上各種喪葬儀程,在平川地區為最流行。建國後,由於人民的思想覺悟和科學知識的提高,對葬禮中許多迷信部分已摒棄,程序也較前簡便。對老人要厚養薄葬的新風,已在廣大群眾中樹立。

別致的葬禮

  南鄭、西鄉、鎮巴等縣的巴山地區,人們對亡故者的葬禮很別致。一不請陰陽先生看風水,尋找有龍脈的墳地,而是請一位同族中的年長者,給指定一塊故地安葬就行了。二是不請僧、道念經,不做超度亡魂的道場;而是以唱孝歌為寄托哀思和祭奠、悼念故人的活動。因此,不了解巴山人的葬禮風俗的外地人,才有“巴山人,好快活;爹媽死了還唱歌”的誤解。

  巴山人很重視骨肉情誼,註重對父母的孝道。老人亡故之後,子女們都要披麻戴孝(現在,許多改為戴黑袖套了。但戴孝者亦很多),焚香燒紙。除及時地給戶族、鄰裏、親戚、友人報喪和準備壽木、壽衣及喪葬事宜外,還要請一位領唱和引唱孝歌的歌頭——群眾稱為歌先生來主持葬禮。

  歌先生,實屬民間的流散藝人。可謂有經論滿腹和歌韻橫溢之才。他能開口成章,出語動人心。他有傳統孝歌,也有見啥唱啥,見景生情的歌詞。歌先生在唱孝歌時,配有鑼、鼓、大鐃。其歌喉蒼悲、淒涼,聲聲催人淚下。從而能引起孝子們的哀思和悲淚。

  用唱孝歌的形式舉辦葬禮,唱孝歌悼念已故的父母,既省事、省錢,又隆重、莊嚴。這種風俗,歷史悠久,流傳甚廣,深受巴山人民所註重。像南鄭縣的南海、紅廟、碑壩、黃官等地,尤為盛行。

  舉辦一次葬禮,大體可分為開喪場、陪祭、守靈、送靈、出殯等五個程序進行。

 開喪場

 開喪場,是喪葬祭禮的開始,也是唱孝歌的開臺鑼。當靈堂布置就緒,孝兒孝女們靜候在靈前,歌先生自大門外敲著喪鼓和銅鑼、大鐃而入“嘭嘭嘭匡——嘭嘭嘭匡——嘭匡嘭匡——嘭嘭嘭匡——……”

  鑼鼓之後,歌先生念韻白:“哎!來在了主家一層門,一層門上鬧沈沈;煙霧騰騰不見人,只見黃犬把柴門。”(鑼鼓)

  “哎!黃犬黃犬你眼要明亮,我是主家請來的歌郎。閃開閃開!站在一旁。我懷揣喪鼓,手提銅鑼,走進孝家的喪場。”(鑼鼓)

  如上的韻白,是進幾道門說幾遍,鑼鼓敲幾遍。如碰到門上的花草、樹木、雞、貓、門上貼的對聯、門畫等都有說詞。

  開場白念畢,歌先生進了靈堂,孝兒孝女們才能哭出聲來。這時,親友們才燃香、燒紙、獻供品。歌先生在鑼鼓聲中開歌——唱孝歌的開始:

哎!久不唱歌忘了歌, 

久不撐船忘江河;

  我雖不是撐船手,

抓住篙竿湊人多羅哎!(鑼鼓) 

哎!黑漆棺材當堂放,

孝兒孝女淚汪汪; 

想起父母養育恩, 

悲悲切切哭一場啊!(鑼鼓)

在歌先生敘述靈堂的擺設、供品、孝兒孝女們的哀思之後,孝子、親友們才開始唱孝歌……

陪 祭

 陪祭,就是孝子孝女陪同親友們祭奠亡靈的意思。開祭這天,死者的子女都要守在靈前,接待來祭奠故人的親友、戶族、鄰裏等客人。凡來吊孝、祭奠的人,無論是男是女,也無論其輩份高低、尊卑,進靈堂都要唱孝歌。孝兒孝女,也要陪唱。客人唱的多,孝子們陪唱的多。

  唱孝歌,如哭如訴,音韻、內容各不相同。無論是祭奠的客人或孝兒孝女,都是通過唱孝歌,抒發各自對亡故者的哀思、懷念、痛惜之情。也有借唱孝歌吐訴自身的苦楚、委屈的。孝兒孝女們,多是哭訴爹娘的養育之恩和難以割舍之情懷。

  例如:親家唱的孝歌:

哎!親家猶如一只蠶, 

一生勤奮又節儉;

為兒為女吃盡了苦, 

才積得這份薄家產; 

只說你長壽享清福, 

誰知你早早離人間。 

啊!……

你有一雙好兒女,  

也能含笑在九泉羅! 

朋友唱的孝歌:

     哎!老哥死後像一筒材, 

倒在地上不起來:

     千言萬語叫不應,

     你忍心和好友兩分開? 

一對燈籠滅了一盞, 

風前孤亮無依挨。

     啊!……

     叫我怎不痛心懷啊! 

兒、女們唱的孝歌: 

哭了聲爹(娘)也哭了聲爸(媽),

     你怎忍心丟下“小冤家”? 

自孩兒一尺三寸落下地, 

爹媽時刻都費心思;

      冬九寒天兒尿鋪, 

讓兒睡幹娘睡濕。 

左邊暖幹換右邊, 

生怕兒女受委屈。 

你教兒站立學走路, 

教兒針錢學縫補。 

教兒做人學禮儀, 

教兒認字讀經書。 

兒女歡喜娘親喜, 

兒女受屈娘悲泣。 

為兒女把心血耗費盡,

     苞谷結籽老根枯。 

這養育之恩怎報答? 

啊!……

     這父子(女)、母子(女)深情怎樣了息? 

哭死哭活也無益啊!

孝兒孝女是輪番陪唱,來一個客人陪唱一次,但舅家來,孝兒孝女都要陪唱,直到沒有客人來為止。

 守 靈

 守靈又叫守喪,是死者的子女、親友們,晚上圍坐或睡臥在靈柩周圍守護叫守靈。其用意是,不讓死者的亡靈——遺體受冷落。

  晚飯後,堂前燈火通明,歌先生又敲起鑼鼓,開歌引唱,在靈堂守喪的人們,又一個接著一個地唱起來。

  所唱的孝歌,有兒女哭訴父母養育之恩的《十二月懷胎》和孝兒孝女思念雙親的《十二月想爹娘》、《孝兒孝女哭斷腸》等。有親友哭訴友誼情深的《痛斷腸》、《送亡靈歸西》等。有傳統的《二十四孝圖》、《十二賢人》等勸人孝敬父母的,也有訓斥孝子們過錯的……歌聲一斷,歌先生又敲鑼打鼓,再引導人們唱。總之,一夜靈堂裏燈火不熄,鑼鼓、歌聲不停。

例如歌聲中斷時,歌先生引唱道: 

哎!遠看青山松柏齊耶,

莫忘那栽樹澆水的喲, 

君子生地一尺五哇, 

那一個不是爹娘抱大的羅?(鑼鼓)

爹娘費盡了千辛萬苦啊, 

孝順的兒女也難報一哎, 

人活世上要憑天理喲, 

這三十年河東四十也河西羅!

在鏗鏘的鑼鼓聲和歌先生悲痛、淒涼的引歌聲觸動下,又勾起孝兒、孝女們思念亡親的心懷和情感,睡意消失,歌聲又起。 

孝兒、孝女和守靈的親友,除個人唱而外,還有一人唱,大家幫唱、合唱。如孝兒、孝女們合唱的《十二月想爹娘》:

哎!正月新春暖洋洋, 

孝子過年想爹娘;

  去年過年合家歡,

  今年過年沒有爹(娘)啊!

二月迎春滿坡香,

孝子觀花想爹娘;

小時爹娘為兒把花折,

而今花開爹娘卻早亡啊!

三月清明雨紛紛,

 家戶上墳祭亡魂;

往年爹(娘)教兒敬祖先,

今年你也作故人啊!

四月裏陽雀催工忙,

兒插秧苗爹(娘)送湯;

一碗茶湯端在手,

父(母)愛深似大海洋啊!

五月初五是端陽,

 想起家貧缺米糧;

買一個粽子爹娘不吃,

留給兒女來分嘗啊!

六月裏,熱難當,

夏夜院內乘風涼;

兒女熟睡涼床上,

爹娘為兒打蚊又扇涼啊!

七月七日銀河明,

鵲鴉搭橋渡雙星;

爹娘為兒終身事,

熬幹了心血累斷了筋啊! 

八月中秋桂花香,

兒作長工在外鄉; 

爹娘倚門望明月, 

盼兒回來把月餅嘗啊!

九月裏,菊花黃, 

秋收罷孩兒病倒床; 

爹娘日夜床前守, 

兒病如在爹(娘)身上啊!

十月裏,雪花飄, 

想起爹娘淚水掉; 

夏備單衫冬備襖, 

兒的熱冷娘知道啊! 

冬月想爹(娘)心更酸,

老爹(娘)臨終還囑言: 

“我兒勤奮走正路,

  天理良心不可偏啊!”

臘月想爹(娘)痛斷腸, 

養育之恩實難忘;

若要父(母)子(女)重相會, 

除非南柯在夢鄉,

  坐在靈前哭一場啊!

這種合唱,要求整齊和悲哀、淒涼,有十分痛苦之情感。

 送 靈

 巴山人有個傳統規矩,喪事不能過三天(特殊情況例外)。就是人死後,在家停放不能超過三天,在三天之內必須安葬。人們認為“人死無掛牽,人土最為安”。在家停放久了,入神不安,反而成了子女們的罪過。所以,一般都是第一天給親友和戶族報喪,請歌先生,準備棺木、壽衣(請村裏的人和親友幫忙趕制,家境好的早已準備好了)。第二天祭奠、守靈。第三天清早(日出前)或下午(日落前)出殯安埋。

  出殯前,先要送靈,群眾又稱為送神。在一陣嘭嘭匡!的緊鑼密鼓後,歌先生唱送神歌。其大意是送亡靈上西天,到極樂世界去享神仙一樣的清福去。《送神歌》:

哎!早不早來遲不遲也, 

再不送神又等幾時啊? 

神赴西天早歸位喲, 

遺體入土早安息喏!(鑼鼓)

哎!喪鼓一停慢轉身, 

叫聲孝子你聽真:

不花你的金子不費你的銀, 

借蠟燭一對香三根,

掛錢火紙和貢品, 

拿在靈前送亡魂啊! 

哎!人死那有魂與神噻?

  不過是世人表表心喏!(鑼鼓大震)

  唱罷送神歌,在鑼鼓聲和鞭炮聲中,孝兒、孝女們焚香、燒紙、獻供品。親友賓客們挨次去觀看死者面容,群眾稱為辭容,即和死者的遺體告別之意。

  辭容畢,即刻掩棺。因群眾中有傳統的規矩,叫屍不見天、棺不二啟。所以,必須在靈堂前將棺木蓋嚴、釘牢後,方可擡放在院內加捆龍杠——即擡棺木的木桿子。因擡杠前後加有木雕的龍頭和龍的尾型,所以擡棺材時叫啟龍。另一含意是,把死者比喻為一條龍。

  出 殯

  出殯,就是把亡人遺體擡出去埋葬。在各項準備工作就緒之後,歌先生再敲鑼打鼓,唱啟龍歌,孝兒孝女叩頭向擡喪的、打墓的、作棺木的、做壽衣的、送葬和為喪事幫忙的所有人道謝,並要唱感謝歌。

如歌先生唱的啟龍歌: 

哎!山高水深一清潭, 

老龍困在潭中眠;

  今是黃道吉祥日,

眾人啟龍上青天!(鑼鼓) 

哎!雲龍騰空降甘露, 

風調雨順豐收年。

  雲龍吞霧吐彩霞,

此方四季保平安!(鑼鼓) 

孝兒、孝女唱的感謝歌: 

哎!雨打梨花淚紛紛, 

眼觀靈柩實傷心;

爹(娘)死後兒女亂了方寸, 

多虧親友和四鄰;

料理喪事心操盡, 

而今又出力送上墳;

這山高不斷友情路, 

那水深難隔過河人; 

孝子知恩無從報, 

叩頭感謝眾友親喏! 

唱著歌,孝子們齊叩頭。 

感謝歌罷,在鑼鼓、鞭炮聲中,擡喪人一聲啟龍啰!孝子孝女扯著靈繩(用白綢或白布兩匹,一頭綁在擡棺材的杠上,一頭由孝兒、孝女、孝孫、女婿、外孫等晚輩牽著),群眾稱為拉牽。親戚、朋友隨著靈柩送葬。歌先生在前邊開路,他逢山唱山,遇水歌橋,祝願亡靈一路平安,祈禱喪主家興旺發達。凡靈柩所經過之處,對古樹、修竹、神廟、橋梁、河流等,都要一一唱到。

  如上坡時,他不但給山神唱祈禱歌,而且還給擡喪人加油鼓勁:

哎!山神老公公,請你多顯靈; 

道路清掃凈,保我喪事寧; 

來日備高香,上山謝神靈。 

再叫眾親朋,協力並肩行; 

腳踏千階石,手扯萬年藤; 

送靈登寶山,孝子謝恩情。 

一路停停走走,送靈柩上墳地安葬。 

到了墳地,將棺材放在已挖好的墓一側(墓坑邊上),歌先生又唱《歸根歌》,說人的歸宿(即葉落歸根之意),並配以鑼鼓造氣氛,在孝兒孝女們的嚎啕大哭聲中,眾人動手將棺材放進坑內,撥正方向後,讓主要孝兒(即長子)背向墓坑跪在前面。歌先生唱罷,一聲掩土,眾人手執鋤、鏟等工具將土向坑內填去。到墓堆壘起,歌先生再唱歌、鼓樂、鞭炮齊鳴,孝子焚香、化紙、燒掉紙紮(如花圈等),安葬完畢。

  歌先生最後唱歌,多屬吉祥、安泰之詞。例如眾人向墓坑裏填土時,歌先生手提五谷鬥(鬥內裝一些五谷雜糧及紙錢——用白紙剪的銅錢,再拌一些土塊),一面用手抓鬥內物向孝子們撒去,一面口中念唱,並喊:“孝兒孝女接福!”(孝子以手扯起衣服接):

“亡靈駕鶴西去, 

遺體入土歸源。 

孝兒孝女接福, 

福如東海西山。 

一撒天地和順, 

二撒日月燦爛, 

三撒三陽開泰, 

四撒四季平安, 

五撒五谷豐登, 

六撒六畜繁衍, 

七撒七巧成對, 

八撒八方親善, 

九撒九九歸一, 

十撒十美十滿! 

孝子用衣襟接一些谷物、泥土要帶回家去保存起來,據說能給家庭帶來吉祥、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