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棺材花圈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文/王春曉

近日,《山西省殯葬管理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其中提到“禁止生產和銷售紙人、紙馬、紙房、冥幣等封建迷信喪葬用品”,引發網友熱議。隨後,山西省司法廳立法三處工作人員表示,該草案還處於征求意見階段,尚未通過法律形式發布,目前已收到一些意見反饋,將在後續的草案修改中認真考慮和吸納。

中國新聞周刊關註到,在山西省發布該征求意見稿之前,多地頒布的殯葬管理條例中,就有“禁售冥幣等封建迷信喪葬用品”的規定。就在今年3月,哈爾濱有關部門發布《讓冥紙冥幣無處可買無紙可燒哈市全鏈條治理生產經營焚燒冥紙冥幣行為》一文引發質疑。

多個民俗專家表示,政府進行殯葬改革,出發點當然是好的,但在禁止和取代燒紙錢等儀式的過程中,應該多一些提倡和建議,在宣傳上多下功夫,引導民眾自願選擇。

山西禁售冥幣,官方稱還在征求意見

8月23日,山西省司法廳發布公告,對《山西省殯葬管理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該草案七章46條,涉及殯葬設施管理、殯葬服務管理、喪事活動管理等,對公墓管理費、殯儀服務價格、殯葬市場管理等方面均作出規定。

其中第23條提到,生產、銷售喪葬用品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向當地市場監管部門登記註冊,並征得同級民政部門同意。禁止生產和銷售紙人、紙馬、紙房、冥幣等封建迷信喪葬用品。禁止向火葬區銷售棺材等土葬用品,但是向省內有土葬習俗的少數民族居民銷售土葬用品的除外。

“禁售冥幣等封建迷信等喪葬用品”這一話題很快引發網友熱議。不少人認為,燒紙錢是對故人的哀悼、思念和精神上的慰藉,不應該被視作封建迷信,畢竟流傳了千年,直接一刀切禁售是否過於絕對。也有一些人認為,追念逝者有很多種方式,而燒紙人紙馬確實過了,支持文明祭奠,但堵不如疏。

中國新聞周刊從山西省司法廳立法三處了解到,該草案還處於征求意見階段,尚未通過法律形式發布,征求意見截止日期為9月19日。工作人員還提到,目前已收到一些意見反饋,將在後續的草案修改中認真考慮和吸納。

中國新聞周刊註意到,國務院公布的《殯葬管理條例》第17條提到,“禁止制造、銷售封建迷信的喪葬用品”;第22條提到,“制造、銷售封建迷信殯葬用品的,由民政部門會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予以沒收,可以並處制造、銷售金額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

不過,上述條例並未列出哪些屬於封建迷信喪葬用品。2020年1月,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在回答網民留言時也提到,《殯葬管理條例》沒有對封建迷信的喪葬用品作出定義。“2018年大連市制定了《大連市殯葬管理條例》,第四十六條規定:封建迷信殯葬用品,是指殯葬活動中使用的紙(絹)牛、紙(絹)馬、紙(絹)人、紙錢、黃壽紙(黃裱紙)、冥紙、冥幣、紙制金銀錠以及各種仿制的房、車、家電、家具等。供參考。”

值得關註的是,在山西公開草案之前,多個省份出臺的殯葬管理條例中,都提到了“禁止生產經營冥幣等迷信喪葬用品”的說法。《黑龍江省殯葬管理規定》提到,“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生產經營冥幣、紙人、紙馬等迷信殯葬用品”;《河北省殯葬管理辦法》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錫箔、冥鈔、紙錢、紙紮等封建迷信喪葬用品;《北京市殯葬管理條例》提到,“禁止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制造、銷售冥票和紙人紙馬等封建迷信殯葬用品”。這些條例在多年前就已頒布。

專家稱教育引導很重要

針對網友熱議,有專家認為,燒紙雖然是我國緬懷逝者的傳統習俗,但在現代化文明社會,這已然成為不文明的祭掃形式,不僅浪費資源、汙染環境,還容易引發火災。這也正是各地出臺殯葬管理條例中都提及禁燒的原因。

浙江師範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所所長陳華文教授認為,殯葬祭掃作為一種文化,關乎人的生老病死,是適應生活需要的個人選擇,也是一個時期社會秩序和信仰的結合。而殯葬改革是一種社會進程中的自然現象,時代不斷變化,殯葬祭掃形式也需要不斷改變,使之適應新時代的社會生活。“移風易俗的出發點當然是好的,但我不認為非要強制幹預,教育、宣傳和引導很重要”。

陳華文認為,在殯葬改革過程中,政府應該對這一習俗進行引導性變革,而不是簡單和粗暴的強制性改變。給逝者燒冥幣,實際上是在某種層面安慰活著的人,在幾千年的發展中,已然成為一種傳統習慣,“如果說燒紙是迷信和浪費,花圈和鮮花算不算?”

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學教授蕭放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僅僅通過行政命令推行,可能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不利於長久的社會治理,應當采取柔性、包容、循序漸進的管理方式,引導百姓逐步認可並進行自我調整。“一刀切實際上也是一種懶政,還可能會帶來不良的後遺癥”。

值得關註的是,就在今年清明節前,哈爾濱要求嚴查冥幣銷售及焚燒引熱議。根據哈爾濱城市管理局發布的消息,要求把切斷源頭作為依法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嚴打生產源頭、嚴查運輸渠道、嚴罰銷售環節、嚴控末端焚燒,讓冥紙冥幣無處可買、無紙可燒。此外,當地還明確提出,治理冥紙冥幣“一把手”不作為將問責。

這一要求很快引發市民質疑。新華社也發表社評稱,移風易俗需要循序漸進,也要考慮民眾接受能力。社會治理需要科學精準,要多下繡花功夫,盡量避免“一刀切”,“涉及民眾利益和情感的工作,職能部門最好別‘拍腦袋’,不妨多問計於民、問智於民。”

陳華文和蕭放表示,在取代燒紙錢等儀式的過程中,政府需要用行政法規來規範人們的行為,還應該多一些提倡和建議,在宣傳上多下功夫,引導民眾自願選擇,比如鼓勵用鮮花或其他祭掃方式來替代。

中國新聞周刊也註意到,山西《草案》第32條提到,倡導文明、低碳、安全祭掃,推廣集體共祭、敬獻鮮花、網上祭奠等祭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