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左手紮刺什麼意思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查證專家:@五號醫生吳昊 | 吉林省人民醫院醫務部內科主治醫師

對於住在廣東東莞的莫伯和他的家人來說,可能做夢都想象不到,莫伯會在81歲生日那天被一只蝦刺傷左手,這竟然害得他不得不截肢才能保命。

並不明顯的傷口為何會發展到截肢?一根小小的蝦刺怎麼又會有如此強的破壞力?

經專家問診和檢查後真相大白,莫伯竟是感染了一種名為創傷弧菌的致病菌!

海水不是能殺菌嗎?為什麼還會有這麼可怕的致病菌?它們存在於哪些地方?以後還能愉快地吃海鮮嗎?今天,辟謠君特地邀請到吉林省人民醫院的吳昊醫生 @五號醫生吳昊,一起來帶大家了解這個隱藏在我們身邊的海洋健康殺手——創傷弧菌。

創傷弧菌——來自海洋的殺手

海水的含鹽度比一般淡水高,而鹽具有一定防腐、殺菌的功能,於是不少人會認為,海水中細菌無法生存。

的確,我們常見的很多細菌無法在海洋環境中生存,但不代表海水就是安全、無菌的。比如我們今天的主人公——創傷弧菌,就中意於大海。

創傷弧菌口味“比較重”,喜歡有點鹹的環境,因此廣泛生活在海水中。醫學或生物學上把它們稱為嗜鹽革蘭陰性菌,大家熟悉的霍亂弧菌和腸炎弧菌都是它親戚。

創傷弧菌有多可怕呢?我們來看看文章開頭提到的莫伯。

據廣州日報報道,莫伯在被蝦刺刺傷後沒有明顯傷口,所以沒有在意。但兩天後就開始出現左上肢腫痛,進而迅速發展成左上肢壞死,出現休克住進了醫院的ICU。

最終莫伯接受了左上肢截肢手術,才保住性命。這是一起典型的由創傷弧菌引起壞死性筋膜炎和膿毒血癥並迅速惡化的臨床案例。

從左上肢壞死、休克、ICU、截肢保命這幾個關鍵詞來看,大家也能知道這創傷弧菌的破壞力絕對不能小覷。

創傷弧菌感染人體後會在血液和局部釋放很多不同種類的致病因子,引起胃腸炎、膿毒血癥以及皮膚或者軟組織感染、壞死。這其中,危害最大的就是膿毒癥,如果不積極治療,一旦發病,常常危及生命。

文獻記載,2006年在日本總計報道了106例創傷弧菌感染者,讓人震驚的是病死率竟然達到了67%,而全球的創傷弧菌病死率也在50%上下。這個數有多大呢?根據世衛組織的統計,疫情初期,全球新冠疫情死亡率為3.4%,遠低於創傷弧菌的致死率。

2006年8月全球著名學術雜誌《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將創傷弧菌列入最危險的細菌之列。

明槍易躲 暗箭難防——創傷弧菌在哪?

除了存在於海水中,創傷弧菌也喜歡寄生在貝甲類海洋生物上,比如我們愛吃的牡蠣、蝦、蚌、螃蟹等。

因此,創傷弧菌感染人類的主要途徑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我們在進食生的或者未煮熟的貝甲類海鮮時,容易導致細菌感染;另一個是當我們皮膚有傷口、破損時,接觸海水或被海鮮刺傷而形成的感染。

此外,身患慢性肝病、消化性潰瘍、惡性腫瘤、慢性腎衰竭或其他疾病導致免疫力低下的人,在同等條件下會比普通人更容易感染創傷弧菌,這類人叫做創傷弧菌的易感人群。

那麼由此而來的預防措施也很簡單了——在讓自己免疫力變得強大的同時,避免讓消化道或身上的傷口直接接觸海水或未經處理的海鮮。

這預防措施聽起來簡單,實際操作起來卻有“明槍易躲,暗箭難防”的感覺。我們接下來就結合大家最關心的“吃海鮮”問題來看看具體該怎麼預防和避免創傷弧菌感染。

海鮮不能吃了?如何預防創傷弧菌?

不少人認為海鮮比河鮮健康,就是因為淡水中病菌更多。但實際上,海洋中除了有前面提到的創傷弧菌外,還有沙門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單增李斯特菌等等致病菌威脅著我們的健康。

那可能就會有人問,海鮮是不是就不能吃了?

當然不是,面對種種健康隱患,我們對於吃海鮮的態度應該是:不是不能吃,而是要多加註意。

1.盡量避免生吃海鮮。理論上說,任何一種海鮮類食品生吃都是不可靠的。大多數引起我們患病的病菌、寄生蟲都不耐高溫,因此把海鮮做熟再吃會更加安全。

2.處理海鮮食材的時候戴手套。在處理貝類、甲類等海鮮時,由於它們本身就比較硬、刺多,因此戴上略厚一點的手套能夠有效地形成保護,避免處理食材的過程中受傷,不給病菌進入體內的機會。

3.不要帶傷處理海鮮食材、沾海水。如果身體受傷了有傷口,那就不要觸碰海鮮類食材,更不要到海裏遊泳,沾到海水。

所以如果能夠做好上述幾點,我們是可以遠離海洋致病菌的威脅的。

另外,如果確實是像莫伯那樣,在處理海鮮的過程中不小心被刺傷,一定要第一時間清水衝洗,再立即用酒精、碘伏充分消毒傷口。此外,還要密切關註傷口,如果出現紅腫熱痛這些表現,要及時去醫院就診,這樣才能最大程度避免莫伯的悲劇重現。

最後,辟謠君希望大家能夠多多註意生活中的點滴細節,切忌因小失大。在身體出現不適癥狀時,要及時就醫,以免耽誤治療時間。

1.王誌剛,邵平揚,吳展.創傷弧菌的微生物學特征及臨床感染特點[J].中華臨床感染病雜誌,2008,1(5):314-317.DOI:10.3760/cma.j.issn.1674-2397.2008.05.019.

2.武靜,劉曉斐,胡成進.創傷弧菌流行病學調查及致病機制研究現狀[J].醫學研究雜誌,2015,44(3):166-168.DOI:10.3969/j.issn.1673-548X.2015.03.048.

3.柯永貴.冰鮮海產品食源性致病菌汙染的調查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7,7(19):180-182,193.DOI:10.3969/j.issn.2095-0616.2017.19.054.

4.張雙虎.淡水變鹹 浮遊生物多樣性受損[N].中國科學報.2021(06).

5. Chung P H , Chuang S K , Tsang T , et al. Cutaneous Injury and Vibrio vulnificus Infection[J].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2006, 12(8):1302-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