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火爐火旺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寒雪山雞圖》 (明 呂紀)

《梅花野雉圖》 (明 周之冕)

《雪竹圖》(五代 徐熙)

詩意花城 工作室出品 更多生活信息 請掃二維碼

冬至過後,便進入數九寒天。寒冷天氣使人體的防禦功能瀕臨最低點,易引發心腦血管、呼吸系統、骨關節等疾病,因此防寒保暖就成為寒冬養生的第一要務。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鐘葵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鐘葵(翻拍)

防寒保暖

不能一概而論

防寒保暖,當然是指全身而言,人體的各個部位,都需要保暖。但中醫養生學認為,人體的防寒保暖不能一概而論,有些部位必須要保持常溫,有些部位則感覺有點涼意更有利健康。

宋人蒲虔貫在《保生要錄·論衣服門》中說:寒欲漸著,熱欲漸脫。腰腹下至足脛,欲得常溫;胸上至頭,欲得稍涼。涼不至凍,溫不至燥……夫寒熱平和,形神舒適,疾疹不生,壽年自永。

這段話的意思是,天氣轉冷時衣物要漸加,轉暖則漸減。但必須保證肚子暖、腳暖;頭涼、心胸涼。而暖和涼都要適度,不應因過涼而凍傷,也不要因太暖令身體燥熱。唯有寒熱適中,身體和精神才會舒適安穩,疾病不生,自然也就長壽了。

而在宋人之前,南朝人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就說道:“冬日溫足凍腦,春秋腦足俱凍,此乃聖人之常法也。”

陶弘景將冬天的養生原則簡稱為“溫足凍腦”,並稱這是“聖人之常法”,言下之意是這種養生方法相傳已久。

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脈法》,證實了陶弘景的說法。《脈法》稱:“聖人寒頭暖足,治病者取有余而益不足也。”

馬王堆漢墓是漢初墓地,《脈法》記載的“寒頭暖足”治療方法,應在漢代以前就流傳於中國。

“溫足凍腦”和“寒頭暖足”,用詞略有不同,含義則一樣。“凍腦”或“寒頭”是指應讓頭部盡量適應自然溫度的變化,讓頭部感覺略有寒涼之意。“溫足”或“暖足”是指冬天要讓腳經常處於暖和的狀態。

“寒頭暖足”有何道理

因為人體的手三陽經起於手指末端,止於頭部。足三陽經起於頭部,止於足趾末端,人體的六條陽經都經過頭部,故《黃帝內經》稱頭為“諸陽之會”。

正因如此,頭在人體中陽氣最盛,耐寒功能較強,適當的寒可刺激頭部血管及神經,令大腦保持清醒,在一定程度上可起保健作用。

頭部雖不怕寒,但怕熱。

古人造字也表達了這一含義。“頭”字的繁體字為“頭”。《說文解字》說:“頭,首也。從頁,豆聲。”釋“頭”為“頁”。而“頁”與“火”則構成“煩”字。《說文解字》說:“煩,熱頭痛也,從頁火。”表示頭邊有火則發熱、頭痛。

既然頭怕火怕熱,日常生活中就要註意這一點,尤其是在睡覺的時候。《養性延命錄》說:“凡人臥,頭邊勿安火爐,令人頭重、目赤、鼻幹。凡臥訖,頭旁勿安燈,令人六神不安。”

孫思邈也說:“冬夜勿覆頭,得長壽。”

而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頭居人體之上,離心臟較近,血液和養分的供給都比較充足,大腦血流量占心臟輸出血量的15%,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25%,故耐寒功能較強。

現代醫學中常用的冰袋腦保護、亞低溫療法等,與“寒頭”本質上是一樣的。

相反,腳居人體之下,離心臟最遠,是全身血液循環的末端,熱量傳到腳部很慢,本身就容易寒。加上腳表脂肪層單薄,保溫能力差,所以一到冬天,就會“寒從腳下起”。

從中醫的角度看,足為三陰經之始,三陽經之終,陽氣最弱,最怕寒。且足部以下有60多個穴位與五臟六腑有關,如被寒氣所侵,會影響到身體健康。我們常說“腳寒百病生”,就是這個意思。

要掌握“涼不至凍,溫不至燥”的原則

“頭凍凍聰明,足暖暖病無。”自古以來,人們想出了很多“寒頭暖足”的方法,如用散熱硬枕、寒涼藥枕、按摩、泡腳、針灸等。

但“寒頭暖足”也要因人而異,因天氣而異。如有些人習慣了冬天戴帽子,偶爾不戴就可能會著涼感冒,在這種情況下,當然戴比不戴好。此外,體質虛弱者、老年人、小孩在冬天都要註重頭部的保暖,切勿被寒氣所侵。

而泡腳也非人人適宜,如體質陰虛火旺、五心煩熱的人,不適宜泡腳,但通過按摩足部穴位,也可起到暖足保健作用。

總之,“寒頭暖足”要掌握“涼不至凍,溫不至燥”的原則,使身體寒熱平衡,身心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