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梵文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今天我們來聊聊玄奘法師。

我們都知道玄奘法師曾經西行求法,跋涉五萬裏,歷時十七年,從那爛陀寺帶回了650多部經卷,為弘揚佛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後世甚至根據他西行求法的故事,編成了小說《西遊記》。

然而,繁華落盡,終歸寂寞,玄奘法師的晚年其實是非常不如意的。

今天這個“21天圖文打卡挑戰”,我們就來扒一扒玄奘法師的晚年生活。

一 萬民愛戴

玄奘法師回國的時候,正值唐太宗李世民要東征高句麗。

這個我們之前聊過,這是唐太宗生平的唯一汙點,唯一沒有滅國的一場戰爭。

唐太宗後來因為這一仗差點沒憋屈死。

玄奘法師在天竺曲女城的“無遮大會”上,辯經大獲全勝,力壓印度諸僧,受到了戒日王的特殊禮敬;在高昌國又跟高昌王麯文泰(麯,讀作qū)結為了異姓兄弟,名震西域。

所以他一回國,長安的老百姓萬人空巷,都紛紛出來圍觀,想一睹這位聖僧的風采。

從朱雀橋到弘福寺,人頭攢動,在道路兩旁排了十多裏遠。

天無二日,大唐天子腳下,竟然有這麼受百姓愛戴的人物。

唐太宗心裏這一股醋勁就上來了。

唐太宗臨出發之前,專門接見了玄奘法師。

一番長談之下,他對玄奘法師的學識和氣度都深表贊佩。

他提出要玄奘法師跟隨自己,前往遼東征戰。

佛家以慈悲為懷,自然是不願意看到這種打打殺殺的。

玄奘法師就婉言謝絕了。

玄奘法師請求前往嵩山少林寺,在那裏展開經書的翻譯工作。

嵩山少林寺山明水秀,“日出嵩山坳,晨鐘驚飛鳥”嘛,環境十分清幽;又有“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往事,跟唐太宗淵源非淺,實在是個譯經的好去處。

然而唐太宗也拒絕了。

他請玄奘法師還是留在長安的皇家寺院——弘福寺譯經。

玄奘何等聰慧,一聽這話,馬上就明白了,皇帝這是不放心自己。

於是連忙解釋,老百姓無知,見玄奘從遙遠的西方回來,就好奇地張望,於是形成了人潮如堵的情況,這些都不是貧僧的本意,貧僧只想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希望能為陛下守門,以防犯下更多的過錯。

唐太宗一聽,玄奘果然是個聰明人,這股醋勁這才下去了,安排人送他去弘福寺譯經,同時要求他把在西域諸國的見聞寫一本書。

這就是著名的《大唐西域記》。

唐太宗後來就以此了解和統治西域。

二 太宗作序

玄奘用了一年的時間,譯出了第一批佛經。

他向唐太宗上表,請唐太宗為佛經作序。

唐太宗又拒絕了。

唐太宗只是喜歡玄奘這個人,對佛教則並不感興趣。

因為唐朝皇帝姓李,而傳說老子也姓李,所以唐朝一直以來都以老子的道教為國教,對佛教始終有所保留。

為佛經作序這種事,帶有相當深的政治寓意。

一旦唐太宗作了序,那佛教勢必風行天下,這對唐朝究竟是禍是福,唐太宗還拿不準。

不久,唐太宗接見天竺使臣,想請玄奘把《老子道德經》譯成梵文,玄奘也表示了拒絕。

此後,唐太宗數次要求玄奘還俗,出山輔佐自己,都被玄奘拒絕。

唐太宗大怒,玄奘不止一次地拒絕他,沿著整個“絲綢之路”數一數,還沒有哪個國家、哪個人,敢這樣違背他的意誌。

他正要好好地修理一下玄奘,結果多虧了褚遂良在旁邊看到,向唐太宗進言,一番苦口婆心的勸說,這才總算把唐太宗的這股火給壓下去了。

唐太宗晚年身體越來越不好,他自知大限將近,但卻始終有一樁往事懸在心頭,令他日夜不安。

他當年為了爭奪皇位,發動玄武門之變,手刃了自己的親哥哥——太子李建成和親弟弟——齊王李元吉,九泉之下,他不知道該如何面對他們。

而佛教最擅長講這種因果,所以褚遂良就和長孫無忌一起勸說唐太宗,請玄奘時常進宮為唐太宗說法,開解他的心結。

玄奘由此得到了唐太宗的信重。

唐太宗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裏,十分信任玄奘,他把玄奘翻譯的《瑜伽師地論》分發到全國,並親自為之作了序。

這就是著名的《聖教序》。

唐太宗還親身弘法,度僧眾一萬八千五百多人,使得佛教大興。

三 求醫無門

貞觀二十三年(649)五月,唐太宗去世,年輕的太子李治繼位,這就是唐高宗。

由長孫無忌和褚遂良輔政。

唐高宗李治不喜歡這兩個老臣,就聯合當時還是昭儀的武則天,把他們趕出朝堂,貶死在了南方。

玄奘因為跟長孫無忌和褚遂良有交往,也受到了唐高宗的猜忌。

玄奘年邁多病,再次請求去少林寺譯經,唐高宗依然不許。

在這個清洗老臣的關鍵時刻,玄奘卻請求去僧兵眾多的少林寺,這顯然大大地觸犯了唐高宗的忌諱。

唐高宗下旨把翠微宮騰給玄奘居住。

名為供養,實為軟禁。

讓玄奘在裏面譯經,但只允許玄奘帶五名弟子入宮,而且宮內戒備森嚴,進出都十分困難。

人手不夠,這讓玄奘的譯經工作變得更加繁難。

不久,玄奘終於病倒了。

宮內沒有醫生,玄奘只能讓弟子偷偷帶自己出宮,找醫生看病。

玄奘是公眾人物,一舉一動,都會被老百姓註意到。

一下子,這件事又引起了軒然大波。

唐高宗惱羞成怒,他質問玄奘:

“我像日月一樣開明,像江海一樣胸懷寬廣,屢次原諒了你的過錯,為何你一而再地打破我的底線呢?”

唐高宗痛恨玄奘因為生病出外求醫,使得天下人議論他,讓天下人都知道了他沒有好好供養玄奘,以致玄奘求醫無門。

四 舍命譯經

此時的玄奘也已經是風燭殘年,他看透了帝王家的無情,但一生求法的誌向又促使他發下了更為宏大的誓願,他要在生命的最後,譯出600卷的《大般若經》。

他向唐高宗上表,請求去皇城外的玉華宮譯經,並主動要求唐高宗派衛士五人,前來“保護”他。

玄奘給自己制定了嚴格的譯經計劃,決心和時間賽跑。

他要求自己,如果白天有其他的事,那麼晚上熬夜也要把今天的經譯完,他常常三更剛剛睡下,五更天亮又馬上起來工作了。

終於,在生命的最後三年裏,玄奘譯出了600卷,20萬頌的《大般若經》。

弟子請求他再譯出《大寶積經》,玄奘無奈地表示:

“經部軸,與《大般若》同,玄奘自量氣力,不復辦此,死期已至,勢非賒遠。”

五 浮屠倒塌

這年年初,有一個西域弟子來求他解夢:

“師父師父,我夢見好大的莊嚴浮屠(梵文,就是佛塔),呼喇喇一下子倒塌。”

玄奘法師說:

“別害怕,與你無關,那是我要圓寂了。”

不久之後的一天傍晚,玄奘在玉華宮內跌倒。

幾天之後就圓寂了。

圓寂之前,弟子們問玄奘:

“大和尚得生彌勒內院否?”

彌勒內院是比極樂世界還要高的地方,傳說往生在這裏,不僅要心存善念,而且還要有極深的修行才行。

玄奘法師回答:

“得。”

麟德元年(664)二月,玄奘法師圓寂於玉華宮。

唐高宗不允許官員送喪,自己也不出席喪禮,只有大唐的百萬民眾自發為這位高僧送行,隊伍一直排出長安城,綿延五百裏。

玄奘法師前半生為求法舍生忘死,後半生又為弘法而受盡磨折,像他這樣既天才、聰慧,而又意誌頑強、誌向遠大的人,遍觀史冊而不可多得。

他一生常處逆境之中,卻始終能夠不忘初心,從不放棄,永遠全力以赴,面對自己的理想。

這份人格的光芒,信仰的光芒,是歷經千百年,都不會褪色,而永遠為後人所汲取的精神源泉。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的話,不妨幫忙點贊,加一下關註哦~

你的每一次支持,對我都是很重要的創作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