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與狼對抗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三國小人物誌0060:紛爭亂世的真正清流——劉虞

【薩沙講史堂第一千五百零七期】(歷史系列第735講)

本文作者為黃昏深處,主編為薩沙,如果轉載請務必註明

三國時代,是一個烽火連天,征伐不斷的時代……俗話說,亂世不談仁德。在這個群雄並起、軍閥割據、諸侯逐鹿的年代裏,人人都活在腥風血雨中。各種爾虞我詐、爭權奪利、流氓無賴的事情,也是層出不窮。

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刀頭舔血,人人自危的可怕年代裏,卻還是出過一些以“仁義”而著稱,堪稱忠良謙恭的人。他們不畏強權武力,也不為自己謀私利,反而是愛民如子,天下為公,可謂是亂世中的一股清流。

這樣的人是誰呢?難道是《三國演義》中所標榜的“仁德之君”劉皇叔?或者是陶謙,韓馥,劉表等,這些連自己的地盤,都可以拱手相讓的“仁慈長者”?

其實,如果拋開演義小說中的加工和渲染,我們會發現。剛才提到的這些人物,從本質上來說,都是當世之梟雄。雖然不否認,他們都有著仁義的一面,但都是將這個“仁”字,作為自己的外衣,用以掩蓋自己的野心和企圖。

而我們縱觀整個漢末年代,真正從裏到外,從言語到行為,都完全稱得上是“仁德”的人物,就只有我們今天要討論到的主角——東漢宗室宰相,號稱“劉室三牧”之一,位居“幽州牧”高位的劉虞!

是的,說起劉虞這個人物,很多人可能都會感到有幾分陌生。因為在《三國演義》小說中,他的戲份實在是太少。僅在第二回《張翼德怒鞭督郵何國舅謀誅宦豎》中登場,被朝廷任命為幽州牧,負責征討張舉、張純等叛軍……

按照小說中的說法,劉備也曾在劉虞麾下任軍職,並且在戰鬥中頗有功勞,此後還被劉虞推薦升為下密丞……而劉虞,也因為平叛的事情解決得好,而被朝廷升為太尉,居“三公”之列,地位與宰相無異……

然而,相對於演義中單薄的描述,和若有似無的人物形象。史書上所記錄的劉虞,其人生軌跡和事件經歷要復雜得多。他不僅是漢皇室宗親,而且身居北方,威望很高,深得百姓們支持,甚至到後來,還差點有機會當上皇帝……

我們還是根據史書記載出發,去探尋一下劉虞這個人物,在歷史上的真實事跡,以及後人將他評價為,漢末亂世中唯一一股“仁德清流”的原因……

陳壽所著的《三國誌》中,並沒有劉虞的獨立傳記。這大概還是因為,劉虞在歷史時段的劃分上,被劃入了“漢末人物”而非是“三國人物”。再加上在《三國誌》中,主要記錄的是魏蜀吳三方陣營的人物事跡,所以對於劉虞這樣一位,並不屬於三家之一的人物,並沒有太多記載。

倒是在吳曄所著《後漢書》中,有專門關於劉虞的傳記,位於《後漢書卷七十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其中詳細記錄了劉虞的出身,表字,以及入仕為官的過程,和在任上的各種政績功勞等等……

前面已經說過,劉虞也是漢室宗親,而且其家世來頭還非常不小。他的先祖“東海恭王”劉強,是光武帝的長子,也曾是東漢王朝的開國太子……也就是說,劉虞和當今皇室的血緣關系,算是非常近的。如果不是因為他的先祖劉強,當年主動自廢太子之位,那麼皇位傳承至今的,應該是他劉虞這一脈的人……

不僅如此,劉虞的祖父劉嘉,曾任光祿勛,他的父親劉舒,也曾擔任過丹陽太守,可謂是家世顯赫,門楣光耀。而劉虞從小就學富五車,通曉五經,通過舉孝廉入仕為官,一路擔任過曹吏、郡吏,後因累積政績,遷為幽州刺史,成為一方封疆大吏。

(《後漢書-劉虞傳》記載:劉虞字伯安,東海郯人也。祖父嘉,光祿勛。虞初舉孝廉,稍遷幽州刺史)

結果,就是這一段擔任幽州刺史的任期,從此奠定了劉虞,在整個北方四州的名望基礎。因為他在任時期的治績,可謂是非常顯赫。不僅行事有方,為政寬仁,安撫百姓,深得人心,還以懷柔政策對待當地的遊牧民族,令四海歸心。

原本那些嗜血好戰,對中原邊境經常劫掠的北方民族,如鮮卑、烏桓、夫余、濊貊等,在劉虞的“恩治”之下,都休兵勒馬,絕少侵擾幽州邊境,而且對中原王朝隨時朝貢,對劉虞這位地方官,更是崇敬有加……

直到後來,劉虞因公事被調離幽州任上的時候,當地的百姓依然對其懷念不已。甚至都在民間傳頌出各種歌謠,贊頌劉虞的各種功德……

(《後漢書-劉虞傳》記載:民夷感其德化,自鮮卑、烏桓、夫余、穢貊之輩,皆隨時朝貢,無敢擾邊者,百姓歌悅之。公事去官)

之後的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由於漢靈帝“賣官鬻爵”的胡亂瞎搞,導致底層人民苦不堪言,不得不揭竿而起,爆發了規模浩大的黃巾起義……這時候劉虞又被任命為“甘陵國相”,前往冀州地界,為朝廷維穩。

只見劉虞來到冀州以後,一方面利用他自己以往在北方的崇高聲望,穩住了災荒過後的冀州局勢;一方面,他又使出各種辦法,極力安撫當地的百姓,並盡可能恢復生產,儲備糧食,改善民生。

不僅如此,劉虞還以身作則,厲行節約,下面的人也都上行下效,以他為榜樣。一時間,冀州官場風氣大改,各級官員們幾乎人人勤儉樸素,一心為政……很快,冀州的廣大百姓安心,積極響應起了劉虞,至於黃巾起義的風暴,也就這樣在冀州地界,失去了席卷的根基……

毫無疑問,劉虞在冀州的出色治績,同時獲得了底層人民和上層朝廷的贊賞。在這件事情以後,他在北方的聲望可謂是再度攀升。朝廷也論功行賞,給他加官進爵,提升為“宗正”。

(《後漢書-劉虞傳》記載:中平初,黃巾作亂,攻破冀州諸郡,拜虞甘陵相,綏撫荒余,以蔬儉率下。遷宗正)

又到了數年之後的中平四年(187年),前中山國相張純,聯合前太山太守張舉、烏桓大人丘力居等人,發動武裝叛亂。一路進攻到薊下,燒毀城郭,並掠奪屠殺百姓,勢力極為龐大。當地的朝廷命官,烏桓校尉箕稠、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等人,都死在他們的鐵蹄之下……

眼看叛亂愈演愈烈,整個北方都有陷入戰火的危險,甚至都有了割據分裂的趨勢(張舉和張純都自稱為天子王公)……東漢朝廷此時,不得不再次啟用了劉虞,他也又一次當上了幽州牧,專門處理二張叛亂的事情。

(《後漢書-劉虞傳》記載:前中山相張純私謂前太山太守張舉曰:“今烏桓既畔,皆願為亂,涼州賊起,朝廷不能禁。又洛陽人妻生子兩頭,此漢祚衰盡,天下有兩主之征也。子若與吾共率烏桓之觽以起兵,庶幾可定大業。”舉因然之)

結果,劉虞到達薊城以後,立刻就恩威並施。一方面整編軍隊,提升了戰鬥力;另一方面廣施仁惠,對於叛軍中那些不堅定的跟風者,都采取寬大處理的方式……由於劉虞之前在北方的威望很高,凡事也言出必行。所以貌似強大的叛軍集團,也很快在他的招降之下,從內部發生了分裂……

最終,幾乎就是通過劉虞兵不血刃的“攻心戰”,張舉張純二人便眾叛親離,不得不畏罪潛逃。而劉虞也繼續窮追猛打,巧妙地在此時發出了對二張的通緝令,令逃到塞外的兩人,先後被手下人砍掉了首級……於是一場原本聲勢浩大的叛亂,就這樣被扼殺在了繈褓之中……

(《後漢書-劉虞傳》記載:朝廷以虞威信素著,恩積北方,明年,復拜幽州牧。虞到薊,罷省屯兵,務廣恩信。遣使告峭王等以朝恩寬弘,開許善路。又設賞購舉、純。舉、純走出塞,余皆降散。純為其客王政所殺,送首詣虞)

這一下,劉虞真正是攀上了個人聲望的巔峰。遠在洛陽的漢靈帝劉宏,也因為他在幽州的各種治理政績,而封他為太尉。雖然劉虞一再推讓,並舉薦衛尉趙謨、益州牧劉焉、豫州牧黃琬、南陽太守羊續等人擔任此職。但最終還是拗不過漢靈帝的一再邀請,答應了下來……

不僅如此,按照當時的“買官政策”,像太尉這種位列三公的官職,原本是要向朝廷繳納一大筆費用……而漢靈帝念及劉虞的巨大功勞,以及他一貫而來的清廉名聲,特意免除了他這筆“做官費”,這在賣官盛行的東漢末年,可謂是獨一份……

由此我們可以看得出,劉虞確實是個“德才兼備”人才。他才能過人,做事有方,而且道德品尚,高風亮節,簡直可以被尊為儒家典範式的“聖人”。尤其是在東漢末年,這個天下腐敗、朝廷傾危、亂世將至的大時代環境下,還能有劉虞這樣,出淤泥而不染的忠節能臣。這簡直就是黑暗中的曙光,如同天下人的福音……

當然我們也知道,歷史上的很多人物,都是很善於偽裝的。他們之所以一開始,給自己披上“仁厚”的外衣,目的只是為了掩蓋住,自己內心的真實意圖。一旦到了暴露野心的時候,他們就會毫不留情地撕下偽裝,原形畢露(最典型的例子:王莽謙恭未篡時)。

而劉虞呢?他之所以為後人所稱頌,被尊為腐朽亂世中的唯一清流,原因就在於,他是真正高尚的人。他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從來是發自自己的內心,而絕不是為了實現什麼目的,才刻意為之……

俗話說,一個人可以偽裝一陣子,卻絕不可能偽裝一輩子……後來在劉虞身上所發生的一些事情,也無可辯駁地證明了這一點。甚至於,他最後還用自己的生命為代價,來踐行了這一切……

我們就接下來看看,關於劉虞復任幽州牧,並且位居三公以後的後續故事:

據史料記載,幽州歷來就不富裕。一直以來,都是靠著相鄰的青、冀兩州接濟,補貼各種行政開支。由於戰亂(黃巾,張純等)的影響,幽州和外界的交通基本斷絕,瞬間就陷入了財政上的饑荒……

面對這樣一個爛攤子,劉虞又一次爆發出了,他在治理和道德兩方面的光明力量。一方面在地方政策上追求“從寬”,以各種減稅和獎勵措施,勸導百姓們種地儲糧;另一方面,他又積極與塞外的遊牧民族部落,建立各種互惠的交易,令地方經濟得以繁榮……

不僅如此,他還主持開采了漁陽地區的鹽鐵礦產。一方面創造出大量就業機會,另一方面又以此來增加了,州府和各郡縣的財政收入……

就這樣,只用了並不算太長的時間,原本貧窮荒瘠的幽州,就很快煥發出了全新的風貌。不但是財政狀況大大好轉,百姓的生活也很快好了起來……地方經濟富足,人民安居樂業,居然引得周邊那些,原本更富裕繁榮的州郡,都頗為眼紅。

到頭來,青州徐州的很多百姓們,都在地方戰亂和橫征暴斂的逼迫下,為了能吃一口飽飯,而陸續搬遷來了幽州。據史料的不完全統計,幽州地界在劉虞執政的那幾年,前後流入人口,竟有超過百萬之數……

可以說,短時間內能做到這樣的地方治理成就,劉虞真的是很了不起。而且他也並未就此自滿,而是繼續身體力行,保持著以往的簡樸生活不變。盡管已經是官居太尉,俸祿十分豐厚。但他天性節儉,在衣食住行方面都十分註意。每頓飯都以素菜為主,帶油葷的菜絕不超過一個。平時穿衣服也十分隨意,縫縫補補的舊衣服都完全不在意就穿上身……

試想,貴為三公的最高長官,生活都如此簡樸,下面的人哪裏還有不效仿的道理呢?於是,幽州各地的豪族門閥們,哪怕是原本大手大腳、作風奢華的人,都紛紛學著節儉了起來。整個幽州的社會風氣,都由於劉虞的感化,而隨之改變……

(《後漢書-劉虞傳》記載:舊幽部應接荒外,資費甚廣,歲常割青、冀賦調二億有余,以給足之。時處處斷絕,委輸不至,而虞務存寬政,勸督農植,開上谷胡市之利,通漁陽鹽鐵之饒,民悅年登,谷石三十。青、徐士庶避黃巾之難歸虞者百余萬口,皆收視溫恤,為安立生業,流民皆忘其遷徙。虞雖為上公,天性節約,敝衣繩履,食無兼肉,遠近豪俊夙僭奢者,莫不改操而歸心焉)

只不過,就在劉虞深治幽州,令百姓歸心的時候,卻還是有一股與他並不和諧,且隱隱相衝的力量,在幽州地界飄蕩著……這股力量的主人不是別人,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三國人物,後來與袁紹爭奪過北方四州的一代霸主——公孫瓚。

這裏,我們需要先說一下公孫瓚這個人物。他原本也是貴族出身,但由於母親出身低微,所以他入仕的過程並不順利。後來,由於他年輕俊美,聲音洪亮,才能也相當出色,被當地太守招為女婿,才開始了逐年的爬升。

再到後來,因為平定邊章、韓遂等西涼人的叛亂有功,公孫瓚開始掌握了軍隊,並逐漸組織起了自己的親衛騎兵——白馬義從。由於他聲疾色厲,作戰勇敢,所以在幽州地界也是名聲鵲起,堪稱北方之戰神,攻無不克且戰無不勝……

從表面上看,公孫瓚和劉虞在一起,簡直是一對最完美的組合。一個道德高尚,長於內治;一個武力過人,強於戰力。文武兩方面雙管齊下,敢問在幽州地界,還有誰能與他們二人匹敵?

然而,事實卻遠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樣簡單。劉虞和公孫瓚二人,雖然一開始是形成了很好的合作關系。一個在政治上唱白臉,一個在軍事上唱黑臉,才能把幽州的各項事務,都擺平得如此順利(比如說瓦解張純叛亂,在劉虞政治攻勢的同時,也有公孫瓚的武力壓迫作後盾)。

但是,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分析過公孫瓚這個人的性格,他過於剛猛也過度尚武,凡事都喜歡用暴力來解決。不懂得政治均衡的道理,也缺乏做事的圓滑度……而且,公孫瓚和劉虞的政治思路不一樣,他搞的是“先軍政策”,首要追求的是軍隊的戰鬥力,對軍紀方面的約束也完全不夠。

據史料記載,公孫瓚經常放縱自己的人馬,在駐地附近侵擾百姓,甚至是殺人搶物。就連當地的官員前來制止,他都當成耳旁風……毫無疑問,公孫瓚此舉,是在大大破壞劉虞在幽州的“仁治”氛圍。他們二人之間的矛盾,就這麼逐漸開始升級了……

(《後漢書-劉虞傳》記載:初,詔令公孫瓚討烏桓,受虞節度。瓚但務會徒眾以自強大,而縱任部曲,頗侵擾百姓,而虞為政仁愛,念利民物,由是與瓚漸不相平)

就在劉虞與公孫瓚之間,漸生罅隙的時候,天下的大勢也正發生著各種巨變。遠在洛陽的漢靈帝一命嗚呼以後,大將軍何進掌權,並擁立靈帝長子劉辯為少帝,掌握了朝中實權,開始謀劃對宦官集團的打擊……

然而在不久之後,何進又在和宦官們的鬥爭中,被張讓等人以何太後的名義,誘騙進宮砍了頭……隨著外戚和宦官兩股力量的劇鬥俱傷,到頭來朝廷實際的權力,卻逐漸落在了外來進京的西涼軍閥——董卓的手上。

董卓當然不是什麼賢良忠臣。在以武力為脅迫,獨攬朝中內外大權的同時,為了進一步鞏固地位,提升威信,他還獨斷專行地廢立皇帝。將原本何進擁立的少帝劉辯拉下帝位,重立靈帝的幼子劉協為新帝……

毫無疑問,董卓的倒行逆施和霸權統治,引起了天下所有人的不滿。以袁紹袁術兄弟為代表的權貴大家族們,很快就以反對董卓的名義,號令天下諸侯起兵勤王,浩浩蕩蕩幾路人馬進軍洛陽,與西涼軍集團對峙。

眼看漢末天下大亂的序幕,已經就此拉開。此時此刻的劉虞,作為皇家宗親,作為朝廷重臣,也作為鎮守一方的封疆大吏,他是否考慮過,應該有一些什麼打算呢?

答案是並沒有。據史料記載,劉虞依然是盡心盡力地,在他的“幽州牧”位置上,處理著各種政務,為百姓們謀著福利。可以說,他雖然既有地盤又有名望,卻一無野心二無盤算。甚至從來就沒有想過,自己應該在這個皇權衰微,群雄並起的時代中,可以做些什麼事情……

只不過,像他這樣賢良淑德、名聲在外的人,也註定了在亂世之中,無法獨善其身。很快,掌握朝廷大權的董卓,就給劉虞發來了委任狀,任命他為朝廷的“大司馬”,並進封襄賁侯。稍後還拜劉虞為太傅,讓他離開益州,回朝中任職……

很明顯,董卓這是想拉攏劉虞。將他這樣一位恩厚而得人心,且忠節名聲廣播的皇族人物,收歸於麾下。無疑是非常有利於,證明他在朝中統治的合法性……只不過,由於戰亂和自然災害,導致道路交通阻塞。所以董卓以朝廷名義,給劉虞發出來的任命通知,最終還是未能抵達幽州……

同一時間,袁紹也盯上了劉虞。他作為關東諸侯聯軍名義上首領,聯合了和時任冀州牧韓馥等人,要擁立劉虞為“皇帝”……他們的理由是,原本正統的天子劉辯,已經被董卓廢除並毒殺;而董卓新立的皇帝劉協年僅九歲,完全只能被人當傀儡使喚……

所以,董卓是個惡人,他所新立的皇帝,也是非法的。當今的天下,需要的是一位,真正賢良高尚,而且才能出眾的皇家人物,來成為新的皇帝。才能令天下人歸心,重新令東漢王朝,回到正軌上來……

(《後漢書-劉虞傳》記載:二年,冀州刺史韓馥、勃海太守袁紹及山東諸將議,以朝廷幼衝,逼於董卓,遠隔關塞,不知存否,以虞宗室長者,欲立為主)

就這樣,皇帝這個名號,擺到了劉虞的面前。從當時的大環境來看,他來當這個皇帝,也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我們知道,東漢至今近兩百年時間,由於外戚和閹黨的不斷幹政,導致皇權旁落,在皇位傳承上也受到了不少影響。而且,東漢中期出現過好幾個“娃娃皇帝”,嬰兒時期就繼位,不到成年就去世(被殺或生病)。這毫無疑問會帶來的一個必然問題,那就是早逝的皇帝,沒有嫡傳的子嗣,可以繼承大統……

所以,東漢從中期開始,也出現了皇位空缺,無人可傳的尷尬情況。只能由宦官和外戚集團主持,從民間的劉氏宗室旁支中,選出“賢能”的人,來到京城繼承大統(之前桓靈二帝均是如此)。

也就是說,在這種“繼承制度”的大前提下,劉虞是完全具備上位條件的。他不僅身為皇室宗親,而且在才能、品德、治績等方面,都完全沒得說。更何況,他的先祖劉強,原本還是漢光武帝的長子,曾經的東漢開國太子,他家這一脈的人,原本才是正統的皇家傳承……

是的,只要是劉虞願意,他立刻就可以龍袍加身……甚至連話都不用說一句,只需要點一下頭,就自動有人會擁立他位尊九五。

然而,劉虞卻打死不同意當這個皇帝。即便是袁紹等人後退一步,讓他領尚書事,以便按照制度對眾人封官,他也再次拒絕。寧可獨自跑到塞外,外族的地盤上去躲,也絕對不願意接受這個唾手可得的皇位。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只要是稍懂政治的人,都能看得出袁紹等人的意圖。他們的目的不過是想將劉虞捧出來,給自己帶上一頂“名正言順”的帽子而已……說白了,不管他們如何抹黑董卓,殘暴無德還是獨霸朝政什麼的,都改變不了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現狀,導致他們在宣傳口吻上,始終居於劣勢。

想要扭轉這個頹勢,唯一的辦法,就是趕緊制造一個比董卓手上的劉協,還更加有分量的皇帝出來。這樣才能令他們關東諸侯聯軍,從此理不虧,並且在政治宣傳上,占到絕對的優勢……

而劉虞呢?我們之前分析過,他是深受儒家思想教育的“聖人”式人物。他的心中,只有對天下百姓的善心,而絕無為自己謀利的私心。更何況,他也根本就明白,袁紹、韓馥等人的用心,不過是想把他作為,自己爭奪地盤利益的工具而已。

俗話說,天不連二。可以想象,原本就已經皇權旁落,搖搖欲墜的東漢朝廷,再這個時候,又突然再多出一個“皇帝”來分庭抗禮……敢問此後的神州大地,還會有安寧之日嗎?恐怕提前就要進入東西分裂對抗,軍閥割據的亂世。

所以說,別看袁紹巧舌如簧,說什麼為了天下蒼生,要趕走殘暴的董卓,為黎民百姓造福……劉虞不是傻瓜,也並不貪圖能當皇帝的誘惑,自然就不可能相信袁紹他們這套說辭。

(《後漢書-劉虞傳》記載:乃遣故樂浪太守張岐等賫議,上虞尊號。虞見岐等,厲色叱之曰:“今天下崩亂,主上蒙塵。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國恥。諸君各據州郡,宜共戮力,盡心王室,而反造逆謀,以相垢誤邪!”固拒之。馥等又請虞領尚書事,承制封拜,復不聽。遂收斬使人)

當然,作為一個名望滿天下,威信鎮北方的地方大吏,劉虞也不可能在這個動蕩之世裏,做到獨善其身。他自有一套屬於他自己的,救國安民的理論,而且也參與到了,之後中原和北方之後的一些政治事件之中……

據史料記載,在漢獻帝被董卓劫持至長安以後,原本想要擺脫其掌控,秘密東歸。於是派了朝中的侍中劉和,偷偷潛出武關,去尋求救兵。這個劉和就是劉虞的兒子,他自然是前往幽州,去找到父親劉虞來出主意……

然而,當劉和途經南陽地界的時候,卻被南陽太守袁術所扣留。只見袁術從他身上搜出皇帝的“求救信”,卻派別的人前往幽州面見劉虞,說是要一起派兵,西進去接漢獻帝……

結果,如約出兵的劉虞,將數千騎兵派到袁術那裏回合以後,卻被袁術私自截留,從此據為己有……

(《後漢書-劉虞傳》記載:奉使長安。獻帝既思東歸,見疇等大悅。時,虞子和為侍中,因此遣和潛從武關出,告虞將兵來迎。道由南陽,後將軍袁術聞其狀,遂質和,使報虞遣兵俱西。虞乃使數千騎就和奉迎天子,而術竟不遣之)

之後,劉和好不容易找到機會,從袁術那裏偷偷跑了出來。結果在北上的途中,又被袁紹所扣留……看得出,袁氏兄弟作為關東聯軍的首腦,平日裏“勤王”的口號喊得天響,在皇帝真正需要幫助的時候,卻一個二個都在暗地裏各種使壞,為自己謀利益,撈好處……

相反,積極響應起皇帝詔令,並真正派兵西進的劉虞,反而成為了被他們算計的人。兒子被扣留,軍隊被豪奪,完全淪為了“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的境地……

毫無疑問,劉虞非常憎恨,袁氏兄弟這種人面獸心的無賴手段。但是他卻並未因此,而動搖自己內心的想法和信念。直到有一天,他甚至為此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之後的幾年時間裏,隨著討董聯軍的不歡而散,王允設計除掉董卓,又因政治短視等原因,被西涼軍余黨李傕郭汜等人,率部攻陷長安……關東諸侯也從此不用再理會,朝廷的各種節制,開始了各自為戰的相互討伐。

至於劉虞所在幽州,自然也免不了被卷入戰火。在公孫瓚的主持下,幽州和南陽的袁術、以及徐州的陶謙結成了聯盟,對抗冀州袁紹、兗州曹操、還有荊州劉表等人所組成的同盟……既然仗這麼一打起來,那就免不了要擴大軍隊,征收糧餉。而不管是兵源,還是錢糧,都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說白了也只能向幽州的老百姓們伸手了……

是的,這時候劉虞公孫瓚之間的矛盾,已經是愈加深化。一邊是劉虞還要堅持他與民為善的執政原則,不願意過多剝削百姓;另一邊又是公孫瓚的窮兵黷武,橫征暴斂,誓要在戰場上與袁紹分個高下。尤其是在龍湊之戰慘敗過後,公孫瓚更是變本加厲,不惜劫掠搶奪百姓的財產來作為軍資,甚至連劉虞原本準備賞賜給遊牧民族的東西,公孫瓚都照搶不誤……

(《後漢書-劉虞傳》記載:瓚既累為紹所敗,而猶攻之不已,虞患其默武,且慮得誌不可復制,固不許行,而稍節其稟假。瓚怒,屢違節度,又復侵犯百姓。虞所賚賞典當胡夷,瓚數抄奪之。積不能禁,乃遣驛使奉章陳其暴掠之罪,瓚亦上虞稟糧不周)

這一次,劉虞和公孫瓚之間,真可謂就是再無半點緩衝的余地了……更何況,公孫瓚也根本沒打算掩飾,他自己的野心和企圖。在完全掌控幽州軍隊的同時,他還別修城池,並大力培植私人勢力,根本就是準備用武力的方式,來反抗劉虞這位頂頭上司的命令了……

事情既然鬧到了這個地步,劉虞也終於是硬氣了起來。他決定要以武力的方式,來除掉公孫瓚,於是結合了十萬人左右的部隊,開始討伐後者。他覺得,公孫瓚的人馬,現在大多數都駐紮在幽州境外,與袁紹對峙。而自己在兵力上又有絕對的優勢,所以肯定能旗開得勝,凱旋而歸。

然而,幽州從事程緒卻勸導劉虞說,公孫瓚雖然作惡多端,但好歹一直以來,都是幽州的軍事負責人。與其這樣直接出兵動武,還不如以武力為威懾手段,壓迫其改邪歸正,這樣也算是先禮後兵,而且可以起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但要是直接出兵,那就等於是雙方完全翻臉,從此再也沒有緩和的余地。到時候不管輸贏,雙方都是勢同水火,總要以一方的完全滅亡為代價。就算是打贏了,也免不了自損實力……

結果,劉虞非但沒有聽從程緒的建議,反而以“戰前擾亂軍心”之罪,將其下獄處死。接下來,他與公孫瓚之間的戰爭,就這麼開始了……

(《後漢書-劉虞傳》記載:頃之攸卒,而積忿不已。四年冬,遂自率諸屯兵從合十萬人以攻瓚。將行,從事代郡程緒免胄而前曰:“公孫瓚雖有過惡,而罪名未正。明公不先告曉使得改行,而兵起蕭墻,非國之利。加勝敗難保,不如駐兵,以武臨之,瓚必悔禍謝罪,所謂不戰而服人者也。”虞以緒臨事沮議,遂斬之以徇)

按道理說,既然雙方的關系已經正式決裂,一切矛盾和爭鬥,也已經擺到了明面上來。那麼下一步,就應該是盡量想辦法,去贏得戰場上的勝利,並且將對方徹底毀滅掉。然而這時候的劉虞,又通告全軍,稱有罪者僅公孫瓚一人,只需要將他繩之以法就行,切不可多傷無辜,更不可騷擾百姓,占其房屋焚燒城池等……

毫無疑問,這道命令真正是表現出了,劉虞在軍事上白癡,和在思想上迂腐的一面。戰爭不同於文治,搞的是破壞而不是建設,目的只是不擇一切手段,將對手徹底打倒而已……而劉虞卻將他那種“慈悲為懷”的高尚心態,生搬硬套到了戰場上。到時候會造成什麼結果,幾乎也是可以預料到的了……

果不其然,這一場幽州的內部戰爭,劉虞打得完全就像是一個笑話。一開始他仗著人多勢眾,令公孫瓚只能退守城池,甚至有逃命突圍的想法。然而由於劉虞的命令限制,士兵們一不能濫殺無辜,二不能破壞百姓房屋,放火燒城……導致劉虞軍隊的攻勢柔弱無力,非但打不下敵人固守的城池,反而損失不小。

而他的對手公孫瓚呢?見劉虞這種傻子一般軍事指揮手段,又畏手畏腳。他立刻就打消了逃跑的念頭,反而是組織了幾百人的精銳勇士敢死隊,趁劉虞的軍隊不備,突然發動反擊。同時還順風縱火,搞得劉虞軍心大亂……

接著,公孫瓚又親自帶兵出城,並直接搗毀了劉虞的指揮部。原本劉虞的人馬,就是倉促組建起來的,人數雖多但戰力低下,作戰經驗和意誌力也不夠強大。於是在失去了指揮中樞以後,十萬人之眾很快就潰不成軍,四散逃命……

(《後漢書-劉虞傳》記載:瓚時部曲放散在外,倉卒自懼不免,乃掘東城欲走。虞兵不習戰,又愛人廬舍,敕不聽焚燒,急攻圍不下。瓚乃簡募銳士數百人,因風縱火,直衝突之)

不善軍事的劉虞,當然沒有處理這類慘敗事件的經驗。他退守至居庸縣,很快又被公孫瓚率軍攻破,並當了俘虜。不過,公孫瓚並沒有殺他,也沒有對他的家人動任何手腳,而是讓他帶著妻兒回到了薊城,從此還是繼續處理著幽州的政務……

(《後漢書-劉虞傳》記載:虞遂大敗,與官屬北奔居庸縣。瓚追攻之,三日城陷,遂執虞並妻、子還薊,猶使領州文書)

當然,這並不是因為公孫瓚慈悲發善心,而是由於這時候的劉虞,對於他來說還有相當的利用價值。所以,他將劉虞囚禁並監控了起來,讓他作為傀儡,為自己暫時充當門面。順便也讓他將在幽州的實權,逐漸過渡到自己手上來。

不久之後,當朝廷的使者再次到來的時候,公孫瓚借機拜為前將軍,封易侯,假節督幽、並、青、冀四州,成為了名義上的北方之王……

眼見劉虞已經失去了利用價值,公孫瓚又以“謀反罪”誣陷劉虞,稱他之前與袁紹合謀,大逆不道想當皇帝,罪該萬死當處極刑……而且他也不親自動手,而且通過各種手段脅迫朝廷使者段訓,讓他以朝廷的名義將劉虞斬首,並送首級到京都……

(《後漢書-劉虞傳》記載:會天子遣使者段訓增虞封邑,督六州事;拜瓚前將軍,封易侯,假節督幽、並、青、冀。瓚乃誣虞前與袁紹等欲稱尊號,脅訓斬虞於薊市)

一代忠節能臣,愛民如子的賢良州牧,高尚亮節的皇室宗親,就這麼死在了公孫瓚的屠刀之下……盡管他在北方四州名譽漫天,在百姓們心中偉岸如山,卻依然阻擋不了他戰場失利,最終首身分離的下場……

寫到這裏,我們應該如何來評價,劉焉這個人物呢?應該說,他確實是個真君子,也是個有抱負、有才幹,而且道德還非常高尚的人。他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在皇權瀕危的漢末亂世中,身上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在史書上譜寫下了一曲清流之章。

然而劉虞也很迂腐,在這個爾虞我詐、刀光劍影的動蕩世道上,他卻一味堅持自己那套仁義仁愛的法則。就連在戰場上,都要以此來約束自己。最終慘遭敵人的毒手,成為了“劉室三牧”中最早離世,而且是唯一一個死於非命的人……

或許,大家都聽過一句老話:最無賴的流氓,可以砍下最高尚君子的頭顱。這大概也就是指,在亂世之中的生存法則,是容不下單純的仁義與寬容的。

說白了,在亂世之中,人人都是憑實力說話,你就算真的有理想和抱負,那也要建立在自身武力的基礎之上。像劉虞這樣,對流氓講道理,對敵人講“武德”,到頭來除了賠上自己的性命之外,又能起到什麼作用呢?

相反,真正能在亂世之中站穩腳跟,並且獨領風騷的,都是那些恩威並重,寬猛並用的人,如曹操,袁紹,劉備等……

這些人固然像劉虞一樣,有著文治安民的能力,和仁德寬厚的一面。但是從本質上來說,他們都是梟雄一類的人物。在需要撕下仁義偽裝的時候,他們也會毫不留情地露出自己的嘴臉,甚至不惜使出十分無賴的手段,去實現自己的目的……

而這些人,恰恰才是在亂世之中的真正主角……

PS:我們當然也沒必要,過多去批判劉虞的那種迂腐和死板。畢竟他走的是聖人之路,而且是不管是在任期間的治理政績,還是身上那種高尚的道德品質,都是為當時所有人稱頌,也很值得後人們所紀念的。

只是,如果僅僅只有這些的話,在亂世中還是遠遠不夠……

畢竟,生於狼群之中,就必須要學會與狼共舞。要不然,真的就會成為那個,連三集都活不過的配角……

圖片來自網絡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