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窗戶陽臺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編輯部

每一年,世界各地的新建築層出不窮。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編輯部從2021年的新建築中挑選了10座建築,其中,謙遜和野心,過去和未來,幾乎同時存在。

在這些項目中,改建顯然是一大關鍵詞。從MAD的嘉興火車站,大衛·奇普菲爾德的柏林新國家美術館,再到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的莎瑪麗丹百貨公司,這些項目雖然有不同的尺度、功能和語境,但都展現了建築師們如何從尊重歷史出發,來實現自己的構想。

此外,這些建築體現著人與世界不同維度的關系。武重義的越南小鎮住宅勾勒了以家庭為單位的美好願景,而在上海天文館,人將自己置於廣袤宇宙之間,在發現未知的同時,尋找自身的位置。

大衛·奇普菲爾德 柏林新國家美術館——“盡可能多的密斯”

“經過耗資 1.65 億美元的翻新工程,改造後的新國家美術館看起來與 1968 年首次開放時一樣。”歷經六年的更新改造,柏林新國家美術館於8月22日向公眾開放,《紐約時報》對於今年開放的柏林新國家美術館這樣評論道。這聽起來不像是誇獎,但正好與設計者、英國建築師大衛·奇普菲爾德的構想相符。

翻新後的柏林新國家美術館

始建於上個世紀60年代的德國新國家美術館,是現代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完成的最後一座大型建築。密斯是德裔美國建築師,同樣也是德國包豪斯學校的最後一任校長。1962 年,密斯·凡·德羅受柏林參議院的委托開始設計新國家美術館,以收藏這些 19 世紀藝術收藏品和建立“20 世紀畫廊”。憑借其獨特的鋼結構屋頂和優雅樸素的建築語言,新國家美術館不僅成為了現代主義的象征,也是20世紀建築師遠見的證明。

密斯·凡·德羅

柏林新國家美術館歷史照片 ©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 Zentralarchiv, Reinhard Friedrich

2015年,服務這座城市近50 年的新國家美術館開始了大規模的修復工作。美術館需要全面翻新和現代化,原有的結構需要更新和升級,以達到當前的技術標準,同時在視覺上盡量減少對建築原始外觀的影響。在過去50多年,美術館的每一代運營者都在密斯·凡·德羅的原始設計上增加了許多細節,然而在大衛·奇普菲爾德建築事務所的更新計劃中,密斯·凡·德羅的原始設計被優先考慮,並刪除了許多後來添加的設計元素。原有的基座與石板、通透的玻璃立面、輕盈的鋼結構、較低的樓層和雕塑花園都被精心的保護與更新。

在翻新工程中,大衛·奇普菲爾德按照密斯原有設想的方式更換了完全透明的玻璃板。這些玻璃由一家中國的玻璃制造商制造,每扇重 1.2 噸。每塊玻璃都是定制的,以適應有 53 年歷史的大梁的輕微翹曲。雖然堅持使用單窗格窗戶遇到了很多困難,現代的窗戶本來可以更好地控制室內濕度和熱量。“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決定”, 大衛·奇普菲爾德說。“但這是正確的,因為這是保護密斯理念的唯一方法”。

翻新後的柏林新國家美術館內部

翻新後的柏林新國家美術館內部

建築類公眾號“群島”寫道,那些期待對密斯傑作進行“新”解讀的人可能要失望了。大衛·奇普菲爾德的幹預,雖然是艱巨的,但最好的描述是一種尊重的修復——“盡可能多的密斯”是改造任務。而根據其合夥人兼總經理馬丁·賴切特(Martin Reichert)的說法:“沒有新的輝煌承諾,沒有新的品質承諾,沒有重新詮釋或美學升級,而只是按照公認的保護做法對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的最後一件作品進行翻新” 。

翻修似乎與密斯最初的設想完全相同,大衛·奇普菲爾德認為這次更新是成功的,他在一份聲明中說:“新國家美術館是我和許多其他建築師的試金石。透過它的外觀,我們可以看到它的天才和缺陷,但總的來說,它加深了我對密斯的欽佩。當然,在一個這樣經典的建築做設計是令人生畏的,但我們希望這名心愛的病人毫發無損地回來,運行得更平穩”。

赫爾佐格&德梅隆建築事務所 庫普斯墨赫美術館

庫普斯墨赫美術館(MKM)是今年德國的另一大藝術博物館改造項目。美術館最初建造於1999年,由赫爾佐格&德梅隆建築事務所設計,是當時杜伊斯堡內港向活力都市生活區轉變的第一個裏程碑式項目。,依托其早年間磨坊的歷史性的磚墻立面,美術館成為了一個新的、多用途的城市內部場所的中心,其中還包含了從20世紀50年代到現在的德國藝術的最好收藏之一。

赫爾佐格&德梅隆建築事務所 庫普斯墨赫美術館

2008年,為容納斯多赫收藏系列所提出的擴建項目被提上日程,原計劃建於筒倉塔頂。不巧的是,負責建造的鋼鐵公司因工作失誤而快速破產,使得擴建部分的鋼架結構無法如期安裝。工程建造被迫停滯。2013年,擴建項目在斯多赫家族的牽頭下重新啟動。赫爾佐格&德梅隆建築事務受托對當前條件下該場地的潛力進行了研究。

最初的擴建思路是在筒倉塔頂建造一個發光的立方體,最終,建築事務所提議建立一座全新建築,其材料和尺度依據碼頭沿岸的歷史建築磚塊結構來呈現。新建部分以適宜得體的方式融入了碼頭建築群,使既有的美術館綜合體成為了一個和諧優美的整體。乍一看,似乎新建築一直都坐落在那裏。

擴建部分將通過筒倉內的天橋在第一層和第二層與現有的展覽空間直接相連,方便來訪者暢通無阻地遊覽整個美術館空間。相應地,新建展覽部分的高度也以現有的畫廊為參照。筒倉不僅被改造為連接新舊的關鍵要素,其內部也成為了一個獨特的展覽空間。考慮到筒倉是庫普斯墨赫美術館作為紀念性工業建築不可或缺的雕塑性組成部分,項目對筒倉原有的材料進行了保留。長期以來,筒倉因其歷史和美學價值被世人所尊崇,如今,通過改造翻新,它還獲得了作為連接路徑和展示區域的全新功能。其內部的六個小型筒倉已被移走,隨著地面層屋頂的開放和聯通天橋的架設,整個空間都對來訪者直觀可見。同時,筒倉在美術館內的一些其他展覽區域也可以看到。

赫爾佐格&德梅隆建築事務所 庫普斯墨赫美術館

赫爾佐格&德梅隆建築事務所 庫普斯墨赫美術館

全新的展覽空間回應了庫普斯墨赫美術館作為19世紀和20世紀典型工業建築設施的標誌性特征。在建築和室內設計上,畫廊空間都完美呼應既有的展覽區域。新建部分最頂層的展覽區,即無法從現有美術館空間直接進入的區域,由帶有頂部照明的棚屋結構圍合。所有的展覽空間都進行了多元化的靈活可變的操作考量。

筒倉配備加建的頂部建築,仿佛他們自從1930年就佇立在這裏。上層的加建部分有一個可以從碼頭長廊進入的觀景平臺,它將賦予筒倉另一個新的功能。

和既有美術館空間一樣,擴建項目在面向碼頭和哲學家小徑 (Philosophenweg)的立面側也進行了多樣化的立面設計,為場地及其周邊環境提供了不同的、引人註目的景觀。立面的材料與現有建築的磚塊相呼應。

弗蘭克·蓋 盧瑪·阿爾勒藝術中心——“不銹鋼龍卷風”

今年,另一座大型藝術展館在法國南部開放:盧瑪·阿爾勒藝術中心由加拿大裔美國建築師、1989年普利茲克獎得主弗蘭克·蓋裏(Frank Gehry)設計,該藝術中心由瑞士收藏家瑪加·霍夫曼(Maja Hoffmann)創建。大樓高56米,主要由鋼框架和混凝土芯構成。一個個的玻璃盒子和閃閃發光的鋁板以不規則形狀堆疊在圓形玻璃中庭上方。金屬板組成的外觀扭曲向上,高聳入天。值得一提的是,盧瑪·阿爾勒藝術中心包含了對於曾在此居住的藝術家梵高的致敬。

盧瑪·阿爾勒藝術中心外觀

和梵高一樣,弗蘭克·蓋裏也受到了城市周圍崎嶇陡峭的巖石層的啟發,他由此創造出了不規則的立面。美國建築評論家弗蘭克·米勒(Frank Miller)將蓋裏的設計描述為是一個“不銹鋼龍卷風”,盡管有報道稱一些當地人認為蓋裏的設計很像一個皺巴巴的飲料罐。在建築內部,一個巨大的圓形中庭讓人想起阿爾勒的羅馬圓形競技場,這是阿爾勒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的世界遺產的一部分。

據ArtNet報道,霍夫曼通過她的 Luma 基金會為該項目捐款1.5億歐元,該基金會主要支持獨立藝術家。霍夫曼 - 拉羅什(Hoffmann-La Roche)家族是制藥巨頭,其繼承人是在阿爾勒長大的,她的家族將會繼續對這個陷入困境的後工業城市進行資助。

盧瑪·阿爾勒中心外觀

自從1997年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Guggenheim Museum Bilbao)在西班牙開業以來,蓋裏一直被譽為是復興項目的首選設計師。這座由金屬鈦、玻璃和石灰巖組成的波浪起伏建築被認為是造成該港口繁榮的原因,它創造了“畢爾巴鄂效應(The Bilbao effect)”一詞。

弗蘭克(右)的八十歲生日會上歡迎來賓

這座龐然大物也引發了一些爭議。《衛報》評論員Rowan Moore指出,就蓋裏而言,他是一個可以充分利用有限資源的建築師,可以用鐵鏈柵欄和膠合板創作詩歌。“那是幾十年前的事了,之後他便顯示出了如何利用更多的預算,但是他最好的作品仍是那些‘螺螄殼裏做道場’的項目,在條件和需求下推拉,而不是自由發揮。在使用更為謙遜的材料時,他那些經過碰撞的自由嘗試更有魅力。”Moore認為,一方面,這是一個閃閃發亮的巨大地標,另一方面,又有對於向日葵作物的合理使用。而在理想的情況下,壯觀和深思應該彼此影響。

倫佐·皮亞諾建築工作室 GES-2文化之家——發電站的“重生”

今年,另一位普利茲克獎得主倫佐·皮亞諾也完成了一座文化建築的設計。他在俄羅斯莫斯科設計了一個新的藝術中心,名為“GES-2文化之家”。該項目耗時6年完成,包括改造一個始建於1904年至1908年的歷史悠久的電站。

倫佐·皮亞諾 GES 2文化之家

受 VAC 基金會的委托,倫佐·皮亞諾建築工作室重新設計了這座位於莫斯科紅十月區莫斯科河岸邊的工業建築。大修包括修復四個磚煙囪,將它們變成藍鋼煙囪,在 70 米的高度捕捉清潔空氣,激活自然通風並減少能源消耗。

這座 2萬平方米的建築舉辦了一個多元化的活動,分為四大“極”:公民、歡迎、展覽和教育。其特色包括一個室內廣場,5500平方米的各種展覽空間,420個座位的禮堂,一個圖書館和媒體中心,一個餐廳,以及1000平方米的教育設施,包括一個藝術學校和為普通公眾和常駐藝術家提供的工作室。

倫佐·皮亞諾

倫佐·皮亞諾建築工作室 GES-2文化之家.

在設計新空間時,RPBW的設計團隊遵循兩個主要概念。首先,他們試圖創建一個直觀的建築,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和導航。建築師解釋說,“當進入和到達‘歡迎’區域時,他們的眼睛左右、上下轉動就足夠了,去了解裏面是什麼,去哪裏,以及如何移動。”理想情況下,他們不需要任何規劃,漫無目的就能參觀整個中心。”

第二個想法是創造一個流動的、可見的“循環網”。作為一種空間雕塑,這個“網絡”包括所有的樓梯、電梯、走廊、檐篷和平臺,連接了藝術中心的所有空間和活動,並突出了街道和人行天橋的入口。

該開發項目還包括東南立面前的一個公共廣場和地塊西部的雕刻景觀,其中包括一片由 624 棵新種植的樺樹組成的森林。這個廣闊的景觀輕輕地上升到場地的後方,以容納地下停車場。

SANAA 莎瑪麗丹百貨公司——“和規模與邊界的談判”

由SANAA改造的莎瑪麗丹百貨公司提供了城市舊建築改造的一條思路。項目在經歷重重困難後,於今年向公眾敞開大門。這間位於巴黎的零售百貨通過改造設計,重新傳遞了其本身的歷史價值,也為當代建築帶來了貢獻。SANAA的主持建築師是妹島和世和西澤立衛。

莎瑪麗丹百貨公司

莎瑪麗丹百貨公司建立於1870年,它是當時巴黎的標誌性建築物,也是象征著第二帝國時期的新型建築類型,它的出現改變了百貨商店的建築形態。該百貨最初為一間小商店,隨後擴展成為占據新橋一端兩個街區的一系列建築。它是建築歷史的紀念碑,也是新藝術運動和裝飾藝術元素融合的產物。

由於建築物不符合安全標準,該百貨於2005年關閉,並交付給世界知名建築事務所SANAA進行重新設計。該項目涉及對20世紀早期建築的大規模重建,並需要對城市島進行功能改造。該項目除了商業區外,還包括一家5星級酒店、96戶社會住房、辦公區域以及托兒所。

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

這幢建築的改造可謂一波三折。因為這家百貨公司坐落在盧浮宮和聖母院之間,內部裝修又融合了新藝術主義和裝飾藝術的特質,這幢建築早已躋身於不朽建築之列,進入到《法國歷史建築的補充名冊》(France's Inventaire Supplémentaire des Monuments Historiques)當中。在熱愛文化與歷史的法國人民面前,絲毫的改動都會引起一陣波瀾。不過就目前的反饋來看,SANNA交出了一份不錯的答卷,重現了兩位前任建築師Frantz Jourdain和Henri Sauvage的最初靈感。

融合新裝飾藝術元素的莎瑪麗丹

新築的商業區域將沿著中央流線軸分布在三層之中,這一中心軸也連接了場地的兩端。這棟建築位於充滿歷史和時尚氣息的裏沃利路上,而SANAA的改造則為其帶來了當代建築的風格,以此紀念莎瑪麗丹百貨公司的重生,為巴黎這個充滿象征意味的地方的歷史開啟全新篇章。

改造後的建築采用了波浪形玻璃幕墻,這也是對莎瑪麗丹百貨公司的原始建築師Frantz Jourdain和Henri Sauvage所崇尚的前衛藝術精神和對玻璃研究的延伸。SANAA的主持建築師妹島和世和西澤立衛表示,他們的改造設計是一場與建築本身宏偉的規模和裏沃利路牢固的邊界感的談判。該建築物的雙層表皮立面映照出了周圍建築的輪廓,也捕捉了行人的匆忙身影,以此吸引公眾前往探索這一城市建築。

MAD建築事務所 嘉興火車站——“森林中的火車站”

2021年6月25日,經過一年的建設,由馬巖松帶領的MAD建築事務所主持設計的“森林中的火車站”——嘉興火車站舉行了啟用儀式。此次改擴建工程是嘉興迎接建黨一百周年的重要項目之一,站體設計為地面一層、地下多層,是中國首個全下沈式火車站。馬巖松在采訪中說道,“很多時候,對於中國的許多傳統文明和歷史,有一種局限的觀念,往往不允許過去和新的共存。有時候我們重復老的東西,就搞出了好多假古董。像好多城市的老街,本來是想把歷史給展現出來,結果變成了另一種‘千城一面’,那裏沒有真實的生活。”

嘉興火車站,攝影:奧觀建築視覺

1921年8月3日,中共一大代表們沿著滬杭鐵路到達嘉興火車站,繼而登上遊船來到南湖,完成了中共一大會議,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1937年,嘉興火車站被日軍炸毀。在此次改造前,重建的嘉興火車站建於1995年。當時站房面積僅為4000多平方米,且候車能力不足,既有客運設施陳舊老化,同時也面臨著交通基礎設施在城市中常見的尷尬境地:由於區塊基本僅為交通功能提供服務,造成片區與人們日常生活環境割裂,交通狀況欠佳等城市問題。

1909年的嘉興站

2019年,嘉興市就火車站及周邊區域開展提升改造,期望達到改善市民的出行環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提升市容市貌的城市更新願景。針對項目願景與訴求,馬巖松說:在嘉興這個有特殊意義的城市,我們應該重新思考及定義空間模式。我們是否能突破那些常見的追求宏大紀念性的恢宏建築,而讓它們成為具有交通功能、自然生態、文化生活的城市公共空間。市民樂意前往,在這裏停留、相遇,享受生活帶來的美好。

MAD的方案設想改造後的嘉興火車站片區,是多重維度並置的“森林中的火車站”,是日常、開放、綠色、人文的新型城市公共空間:人民公園升級改造,將公園的綠色自然延展至更開闊的站前廣場,將自然還給市民和旅客;遵循歷史資料對老站房進行復建;設計建造引入自然光、明亮高效、尺度宜人舒適、突破國內交通樞紐固有形態的新站房;主要交通及火車站配套商業功能收置於地下,南廣場引入文化業態,站城一體,片區運行效率提高,豐富人們日常生活的形態及層次。

嘉興火車站,地下“時空隧道”,攝影:奧觀建築視覺 嘉興火車站,地下“時空隧道”,攝影:奧觀建築視覺

MAD邀請了古建專家、學者、顧問合力,對大量歷史影像資料及《嘉興市誌》中殘存線索進行分析和數字復原,以求忠於老站房歷史原貌。整個復建站房外立面為青磚,磚柱、線腳及門窗發券為紅磚。復建所用的21萬塊青紅磚均以南湖湖心泥為原料,在嘉興當地非物質文化磚窯燒制。

緊貼著復建站房的是新站房的“漂浮”金屬屋頂。新站房進出站平臺和候車大廳都收至地下,地上僅“消隱”為一層高度,尊重老站房的尺度,並謙虛呼應。

超越實用主義、功能主義,將市政建築、公共建築轉化為高質量的人文城市空間,改造後的嘉興火車站,或將對正在進行城市建設的中國城市帶來轉折性的啟發意義。

OPEN建築事務所 山谷音樂廳——“嶙峋的巨石”

經過4年的設計與建造,由OPEN建築事務所作品山谷音樂廳近日完工,預計將於2022年春季正式投入使用。位於距北京市區約兩小時車程的河北承德金山嶺,這一建築如同一塊來自遠古的巨石,降落在可以遠眺長城的山谷。該項目由OPEN創始合夥人李虎和黃文菁主持設計,兩位建築師表示:“這是一座由聲音出發、由內而外雕刻而成的建築。希望人們可以‘看到’聲音的形狀,或者‘聽到’寂靜的聲響。”建築師希望這座音樂廳可以成為一處庇護所,建立人與自然的深層連接。在這裏,人們能感知到陽光、雨雪和四季的變化,或者聽到平常忽略掉的鳥叫蟲鳴。

由OPEN建築事務所設計的山谷音樂廳位於河北承德的山谷之中。建築置身於自然景觀中,猶如山間的一塊巨石,又猶如一只朝向天空的耳朵,聆聽自然的回響。

山谷音樂廳也登上了世界重要建築雜誌《建築實錄》(Architectural Record)2021年12月刊封面。本期收錄了2021年全球新建的重要文化建築,包括Herzog & de Meuron設計的香港M+博物館,David Chipperfield的蘇黎世Kunsthaus博物館擴建,MVRDV的Depot公共藝術倉庫,以及OPEN的山谷音樂廳,一座位於北京附近山中的“嶙峋的巨石”。《建築實錄》認為,這些入選的藝術項目,都充分考慮了周圍環境,並且拓展了它們所容納的機構的使命。

通過這個多功能公共空間的設計,李虎和黃文菁所追求的不僅僅是對音樂廳的全新解讀,更是對劇場和演藝本身的重新詮釋。

項目伊始,建築師的設想就是從聲音本身出發塑造一個為聲音服務的空間。“我們的靈感來源於聲音的各種‘器具’,”李虎說,“不論是天然形成的人類內耳結構,還是像小提琴、大提琴這樣的人工造物都有借鑒。”

山谷音樂廳

建築的選址恰如其分,仿佛一顆巨石落在山谷的“風眼“處,將處在靜景中的來訪者帶入動態的渦流當中,拉扯著人們走向它的同時欣賞周邊壯麗的景色。越是接近,這塊巨石就變得越發輕盈而通透,其倒錐形的形式讓人聯想到內耳的形狀,既滿足了觀眾廳的空間需求,也呼應了周邊的峽谷環境。

雖然建築師最初的設想是一個完全沒有屋頂的“古羅馬露天劇場”,但他們最終設計了一個平屋頂,並在上面開了一個巨大的、雲形的洞,為觀眾廳帶來了戲劇性的光影。“露天音樂廳的關鍵在於排水,而不是防水,”李虎說道,“我們向古羅馬人學習,在地面設計了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統。”下雨時,150 個座位中有三分之二可以正常使用。

山谷音樂廳

一反觀眾廳有機的形式,建築屋頂上的步道充滿了直線和直角——理性和秩序成為了場所的主導。明暗的對比,從逼仄到開放的變化,整個建築充滿了張力,而這種張力也體現在混凝土的粗野與青銅打磨的標識和扶手的精致之間。“聲音穿越空間,而建築穿越時間,和大地一樣。”李虎解釋道。

山谷音樂廳的混凝土自承重倒錐體結構僅僅立在一個很小的筏板地基之上,建造土方量極小。建築的屋頂內部設置了額外的鋼筋,從而將整個結構“拉”在了一起,成為了一個渾然一體的雕塑,本質上與巖石和山體無異。李虎說道:“這裏沒有柱、沒有梁,這不是建築的邏輯,而是大自然的邏輯。”

非常建築 中國美術學院良渚校區——“校園即社區”

今年9月,中國美術學院良渚校區正式亮相。該校區由張永和領銜的非常建築設計,“我們認為建築可以也應該成為教育體系的一部分。盡管傳統教室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主要的教學空間在良渚被重新定義為開放、延綿的工坊。在工坊中可以進行常規課程的教授,也可以是學生們或獨自閱讀寫畫或結伴搭建討論的場所。”非常建築介紹道。

中國美術學院良渚校區

張永和的設想不只有校園建築,還有教學框架,其中包括:1. 手腦並用。每個學生,無論其未來發展方向,均需上有關制作的基礎課程,例如繪畫,設計,或建築等等。2. 高年級的課程以研究項目為主導。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以及跨學科團隊合作的技能。3. 取消“系”的設置,對知識進行整合。

基於以上具有設計策劃意義的研究,非常建築認為建築可以也應該成為教育體系的一部分。由此提出:什麼樣的校園空間有利於動手和實驗並鼓勵學生之間在課內外互動與合作?

盡管傳統教室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主要的教學空間在良渚被重新定義為開放、延綿的工坊。在工坊中可以進行常規課程的教授,也可以是學生們或獨自閱讀寫畫或結伴搭建討論的場所。

形斷意連的工坊空間©田方方

在工坊中,校園上所有的活動盡可一覽無余,學生一邊沈浸在自己的興趣中一邊也不難發現到其他同學從事的種種創作。建築師希望在這個校園環境中能夠模糊教導和學習、研究與實踐的界線。高聳的拱頂給工坊帶來充分的自然光,也給大型的建造及事件,如會議、戲劇/舞蹈演出,創造了條件。

在良渚,學生就住在工坊之上。工坊、公共空間、宿舍自下而上的垂直布置把學生的生活和學習融為一體,體現了“校園即社區”的理念。宿舍被稱為“學舍”,因為其中設置了專門為學生自發組織“興趣社“的空間。興趣社是學生自學課程的一種形式。非常建築希望通過建築向學生推介“生活即教育”的思想,這正是良渚校園規劃及工坊設計背後的核心理念。同時,從設計概念上,良渚校園也是開放的。目前,國美已經為良渚的新生們開設了一門課,在課上老師邀請同學們想象他們利用校園空間的方式,即想象如何將校園擁為己有。

二層室外公共空間及工坊©田方方

在良渚,不但沒有教學區與生活區之分,所有的建築都用廊子相串連,形成了一個只有一棟建築的校園。為了滿足學生們晾曬衣服的需要,同時又不影響混合使用校園對建築外表統一的追求,建築師在學舍的陽臺外面設計了一個整體的格柵系統,達到即整潔又遮陽的目的。

在多層學舍的屋頂等多處,建築師還設計了一系列名為“探索器”的半室外純建築空間,以進一步豐富校園生活。

出於施工管理的需要,良渚國美分為兩個階段建造。一期已完工,於2021年9月迎來了第一批學生。整個校園將於2023年完成。

Ennead建築事務所 上海天文館——“三體問題”

今年,新開放的上海天文館成為了一大熱門景點。上海天文館由Ennead建築事務所設計,讓遊客可以與各種天文現象直接互動,並通過對比例、形態以及光線的細致處理,提升人們對於太陽和地球軌道運動這一基本關系的認知。作為上海科技館分館,上海天文館占地42萬平方英尺(約3.9萬平方米)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天文學主題博物館。

上海天文館

Ennead建築事務所設計合夥人Thomas J. Wong表示:“在設計過程中,我們希望打造一個可以將天文館的功能和建築實體完全融合的存在,讓建築本身兼具教學意義,因此天文館的建築外形也借鑒了部分宇宙運行的基本原理。設計靈感源於我們希望將人們內心對天文的認知融入到設計之中,讓遊客在邁入天文館之前便能從建築外觀完整地獲得這一體驗,而在參觀的尾聲,通過直接與星空接觸,還可以感受宇宙的浩瀚無邊,而這整個旅程都離不開建築本身的支撐。”

Ennead建築事務所提出了一個宏大的設計理念,即摒棄直線或直角,真實地反映宇宙的幾何形態和天體運動的動態能量。Thomas從物理學經典的“三體問題”中汲取靈感,在設計上著眼於太陽系內天體之間由引力所產生的錯綜復雜的運動軌跡,並將這一理念在天文館彎曲的外觀、狹長的帶狀建築上展現得淋漓盡致。建築外圍大量采用弧線設計,引入螺旋形綠化帶,以象征天體運行的曲線之美:中庭中心、入口天窗,以及天象廳的行星狀球體隨處可見這種美感。整座天文館及其三大建築主體——圓洞天窗、倒轉穹頂和天象廳球體,共同詮釋著天體(太陽、月亮和星星)運行的基本規律。

上海天文館,Photo by ArchExists

圓洞天窗位於天文館主入口處,陽光穿過圓洞時會在地面形成光斑,且隨著太陽在天空中的移動,光斑也會隨之移動到地面的入口廣場和反射池,以記錄時間的流逝。夏至正午時分,光斑則會與天文館入口廣場地面上的圓形標誌完美重合,成為節氣標誌。整個圓洞天窗好似一個日晷,每時每刻都在捕捉光影,記錄時間。

天象廳球體是球幕影院的所在地,其球體建築有一半懸浮於地面之上,且借助於最小化可視支撐,遊客能夠輕松體驗到失重或反重力狀態的感覺。球體形態的設計參考了宇宙的原始形狀,正如通過辨別太陽或月亮的位置可以獲得方向感一樣,天象廳球體也可以作為遊客永久的方向參照物。當遊客環繞建築行走時,球體將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仿佛正從其他星球逐漸靠近這一新的星球,且置身於球體下方時,遊客還會體驗到失重的感覺。

倒轉穹頂采用了一個巨大的倒置玻璃張拉結構,它位於天文館中庭頂部,遊客可以置身其中,靜觀天空,思考宇宙。

武重義建築事務所 陶瓷村“透氣”住宅

在今年建成的一眾大型城市建築中,來自越南的一處小鎮住宅代表了建築設計的另一種意義。越南建築師武重義在越南河內的陶瓷村莊缽場鎮(Bat Trang)為一個七口之家設計了一座住宅。

陶瓷村“透氣”住宅 ,武重義建築事務所

建築的表面代表了這個村莊獨有的陶藝文化。其外觀的設計靈感來自於小鎮的傳統之美,而內飾則打造了現時代生活的便利和舒適環境。房間的布局以酒店主人的理想之家構想為基礎,讓其功能區域與自然可以和諧交織在一起。

建成後,這棟房屋不僅能容納七口之家,還能成為親朋好友聚會的地方。缽場之家不僅僅有住宿的功能,同時也可以充當商店,用於陶瓷小鎮傳統瓷器的交易。

建築所在的村莊有著豐富的文化背景,因此設計團隊則優先考慮使用了當地的材料。此外,該項目的業主本身是一個陶瓷專家,因此武重義建築事務所可以充分地利用這種材料,發揮陶瓷本身所具有粗糙美感和高耐用性,以此打造建築的表皮。因此,整體立面完全由陶瓷磚塊塑造。

每一個磚塊都經過細致的尺寸調整,以構築立面上交替變幻的韻律,並以此打造敞開或封閉的空間。磚塊排放所產生的小縫隙則可以作為通風口使用,讓空氣循環並遍及整個建築物。立面上的大開口則面向較大的綠地,以此讓過濾的光線可以由此通過。

武重義 透氣住宅

人工空調在這棟建築裏顯得並不重要,因為“室外陶瓷磚立面”、“變幻的綠色空間”以及“立面開口”已經保證了建築內部的絕對涼爽。太陽能板和雨水收集器則共同完成了可持續設計的一部分。大型的落地窗和變幻的陶瓷磚間隙與室內空間相接,為這裏的住戶打造了一年四季不斷變化的美景。

在住宅中,人與自然緊密的聯系尤為重要。因此,武重義建築事務所的建築師們確保了他們參與的每個住宅項目都達到了自然且可持續生活的質量。這些精心的設計讓住戶隨時都可以體驗到清新的綠地空間,並為他們的日常生活提供充足的自然光線。

責任編輯:陸林漢

校對:張艷